- 相關推薦
登泰山觀日出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計劃性和決策性活動。教學設計以計劃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一起來看看登泰山觀日出的課文教學設計,僅供大家參考!謝謝!
教學目標:
1、自學生字新詞,能根據課題理清課文脈絡,找到相應小節,并了解游記的一般寫法。
2、感知作者抓景物特點描寫的方法,學習運用比喻的修辭正確表達。
3、欣賞描寫泰山日出的語句,感受祖國河山的壯美,激發熱愛祖國的情懷。
教學重點:
感知作者抓景物特點描寫的方法,學習運用比喻的修辭正確表達。
教學過程:
一、認識泰山,導入課題
(課前播放泰山影像資料)
師:說到中國的名山大川,人們自然而然會想到“五岳”
(出示齊讀)東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華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師:說到五岳,人們必然會想到素有五岳獨尊、五岳之長之稱的泰山。
(出示齊讀)泰山是聞名中外的游覽勝地。
師:你從這句話中讀懂了什么?
交流
(1)聞名中外
A、你還能想到哪些與之意思相同的詞語?(出示)
B、泰山如此有名,你能不能用一句話說一說你對它的了解?
泰山的聞名不僅因為它的無限風光,還因為它獨特的政治地位和濃郁的文化氣息。(泰山的聞名是因為它無限的自然風光和濃郁的文化氣息。早在1987年12月11日,泰山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2)游覽勝地
美麗的自然景觀和獨特的人文景觀使得泰山成為旅游者向往的地方。
帶著對泰山新的認識,一起再來讀一讀這句話。(齊讀句子)
過渡:能夠親自登上泰山,一覽泰山美景,那是一件多么令人向往的事情啊。今天機會來了,我們將共同學習第十七課,一起去——(齊讀)登泰山觀日出
二、抓住課題,理清文脈
1、師:俗話說,題目是文章的眼睛,透過這雙眼睛,我們知道課文寫了兩個部分內容(指名說)
請你快速找出相應的小節。
交流:2——6登泰山 7——8觀日出
2、師:為了看到泰山之巔云開日出,作者凌晨就開始了登山。(出示)請大家大聲地讀一讀課文第2——6小節,邊讀邊圈出表示時間和地點變化的語句。同時思考,作者按什么順序描寫登山過程的。
3、師:(黑板出示線路圖)這是作者登山的部分線路圖,我請兩位同學根據剛才所圈劃的語句完成這幅線路圖。(分左右部分,時間、地點)其余同學在書上的空白處試著畫一畫線路圖。
師:從線路圖上,你發現登山部分的寫作順序是什么?
交流:時間推移地點轉換(這就是一種時空轉換的寫作順序)
師:這兩種寫作順序穿插記敘我們也稱之為時空轉換順序,這是游記這種文體寫作的一般方法。(板書:游記)
(結合線路圖引說登山順序)
三、深入研讀,指導寫作
1、師:巍峨含柔媚,清風草木香。(出示)作者在登山的過程中,看到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仔細默讀第2——6小節,用橫線劃出有關的句子。
交流,逐句出示
(1)山勢越來越陡,抬頭望去,夜色中的整個泰山就像一堵高大的墻頂天而立,給人以天有多高,山有多高的感覺。(山勢高)(指名讀)
(2)我站在亭前向下俯視,雖有濃濃的云霧籠罩著,但山勢依稀可辨,有的如馬鞍俯臥,有的如駝峰聳立。(山勢多變)
(3)云霧不斷地擴展著,飄動著,升騰著,有的像雪白的棉絮層層疊疊地飄落在山峰中間,有的像長長的綢帶懸在空中,有的撞碎在山崖上,像漲潮時的海水在岸邊濺起無數朵白色的浪花。(云霧美)
(4)猛抬頭一看,南天門正在頭頂上,路面寬一丈,像一張瀑布從峭壁上直落而下。(山路險)這山路真似九天銀河,讓人舉步維艱。(指名讀)
2、通過學習,你發現這四句話有什么共同點?
(1)這四個句子都是寫泰山,但是描寫各不相同。你看——出示紅色字體,從中,你發現了什么?
小結:角度不同,感受就不同
(2)都采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比喻的修辭手法好處就在于能夠讓句子更加生動形象具體。
但是,同樣是比喻,這兩個句子,你更喜歡哪個?為什么?
出示
云霧不斷地擴展著,飄動著,升騰著,有的像雪白的棉絮層層疊疊地飄落在山峰中間,有的像長長的綢帶懸在空中,有的撞碎在山崖上,像漲潮時的海水在岸邊濺起無數朵白色的浪花。
云霧不斷地擴展著,飄動著,升騰著,有的像雪白的棉絮,有的像長長的綢帶,有的像無數朵白色的浪花。
小結:不再是簡單的比喻,比喻的同時還寫出了云霧的動態美。誰能讀好它,讀出這種云霧擴展飄動升騰的感覺。
指名讀,男女生齊讀
3、這真是“白霧橫天,飛云遍嶺,一片虛幻迷朦”啊。這云霧還像些什么呢?你們看——(出示云霧圖片)
你能不能仿照課文,也試著來寫一句比喻句,有能力的同學可以寫上兩三句或者用上動態描寫的手法。
出示
云霧不斷地擴展著,飄動著,升騰著,有的像
交流、點評
小結:山的靜與云霧的動相映成趣,這真是巍巍泰山多勝景,青山云霧共長天。
4、過渡:作者從凌晨兩點半開始登山,到達日觀峰,已是7點10分,這漫長而且艱辛的登山之旅,為的就是看到泰山日出啊。
5、(1)出示“泰山日出”圖片
師:用一個詞語說一說這日出帶給你的感受。(壯美蔚為壯觀……)
帶著這樣一種感受,自己先大聲地讀一讀日出的過程并試著完成這樣的填空。
(2)填空
(3)從所填的詞語中你發現了什么?
作者抓住顏色的變化,形象地寫出了日出前天空的變化。
(4)引讀日出時的句子(這里作者抓住的是日出時形狀的變化來寫的。)
(5)選擇一句你最喜歡的句子,試著讀好它
6、日破云濤萬里紅,看到日出,我情不自禁地喊了起來——(齊讀)“啊!太陽出來了,太陽出來了!”“情不自禁”你是怎么理解的?從中你讀懂了什么?
生交流
作者抑制不住的是歷經艱辛登上泰山的之后的喜悅,抑制不住的是看到難得一見的泰山日出的激動。帶著這樣一種心情,讓我們和作者一道呼喊——(引讀)“啊!太陽出來了,太陽出來了!”
四、結合板書,總結全文
今天,我們隨著作者登臨了泰山,仰泰山之——(高),覽云霧之(美),察山路之(險),觀日出之(壯麗)。同時還感受了作者比喻的精妙,動態描寫的逼真。這登泰山觀日出真是“幽徑通天,云霧飄盈,無盡胸臆,冉冉朝陽里。”讓我們再讀課題,結束我們今天的學習(第十七課登泰山觀日出)
《登泰山觀日出》教學實錄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師:杜甫是我們熟知的一位大師人,他寫過一首詩叫《望岳》,一起來念一念其中的這兩句。(出示)
生: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師:意思就是說,登上了那山的頂峰,俯瞰那眾山,眾山就會顯得極為渺小。杜甫所寫的這座山就是泰山(板書:泰山),從杜甫的詩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1:我感受到了泰山的高大。
生2:我感受到了泰山的雄偉高峻。
生3:我感受到了泰山的高聳入云,它把旁邊的山都給比下去了。
師:是啊,泰山被推為五岳之首,五大名山中最高的一座。今天我們就要跟隨著作者的步伐登上這座高山去觀看那里的日出。(板書完整課題)一起來讀課題。
生:登泰山觀日出。
師:課題由兩個短語構成,中間略作停頓,再來讀一讀。
生:登泰山觀日出。
二、初讀課文,感知寫作順序
師:下面,就請同學們默讀課文,(出示默讀要求)誰來把要求念一念?
生:(1)依據課題,把課文分成兩個部分,然后分別用一個詞語概括你讀了這兩部分內容之后的感受。(2)這篇課文是一篇以寫景為主的游記,作者是按照怎樣的順序來寫這篇游記的?用直線劃下有關語句。
(生默讀課文,思考圈畫)
師:先來交流一下你們的劃分和感受。
生1:1-6小節寫了登泰山,讀了這個部分,我感到泰山非常的雄偉高大。7-9小節寫了觀日出,我感受到了日出的變化多端。
生2:我也是這樣分的,我感受到泰山的巍峨高大,感受到了日出的壯麗多姿。
師:看來,泰山和泰山日出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作者是按照什么順序來寫這篇游記的呢?找到作者的行蹤了嗎?
生1:我找到的句子有:第二小節,凌晨2時半,我開始登山;第三小節,到了中天門,剛4點半;到達對松亭時,天已微明;7點10分,我終于到達了日觀峰。
師:有沒有誰要補充的?
生2:到達對松亭之后,作者經過了南天門,最后才達到日觀峰的。
師:我們再請個同學來完整地說說,先說時間,再說地點。
生3:凌晨2點半,我開始登山。
師:開始登山,也就是說此時我們在——
生:山腳下。(板書:凌晨2點半 山腳下)
生3:4點半,到了中天門;天微明十分到了對松亭;途經南天門,7點10分,登上了日觀峰。(師板書相應時間和地點)
師:發現了嗎?作者是按什么順序來寫這篇游記的?
生:作者是按照時間和地點的順序來寫的。
師:是啊,作者按照時間、地點的變化順序寫了這篇游記。(板書:時間 地點)
三、研讀課文,欣賞美景,感悟寫法
(一)研讀“登泰山”
師:課文1—6節,作者寫了登泰山的整個過程,一路上,在不同的地方他看到了怎樣不同的景色呢?默讀這幾個小節,把作者看到的景物找出來。
(生默讀圈畫)
生1:在山腳,他看到了整個泰山;在對松亭看到了山勢和云海。
(板書:整個泰山 山勢、云海)
師:山勢就是什么?
生2:就是山的形狀。
師:是的,山的樣子、形狀。那么中天門、南天門這兒呢?
生3:中天門天還黑,作者忙著趕路,所以沒有寫到景物。在南天門,作者看到山路,也就是有高又窄的石階。
師:真是好孩子!讀書真仔細!中天門一筆帶過,是略寫;南天門寫到的景是石階,但這一節更多的是在寫人。
師:(指板書)作者寫景的時候用上了許多優美的句子描繪了“整個泰山、山勢、云海還有石階”,那么讓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一個地方的美景呢?這里的景物最大的特點是什么?下面就請同學們輕聲讀課文,曲線劃出讓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并在旁邊寫下自己的批注。
(生朗讀課文,并作圈畫、批注)
師:和大家來交流分享一下吧。
生1:我感受最深的是這一句:山勢越來越陡,抬頭望去,夜色中的整個泰山就像一堵高大的墻頂天而立,給人以天有多高,山有多高的感覺。這個句子用上了比喻,把泰山比作成了一堵墻,形象地寫出了泰山雄偉高大的特點。(板書:高)
師:發現作者用上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出了泰山的雄偉高大的特點,再找找,句中還有哪些詞語也寫出了泰山的這個特點?
生2:還有“頂天立地、天有多高、山有多高”這些詞語也寫出了泰山雄偉高大的特點。
師:(出示夜色中的泰山的畫面)看,這就是頂天立地、高聳入云的夜色中的泰山!讓我們一起來朗讀好這個句子。
生:(齊讀)山勢越來越陡,抬頭望去,夜色中的整個泰山就像一堵高大的墻頂天而立,給人以天有多高,山有多高的感覺。
師:繼續交流。
生1:我最喜歡的是對松亭的云海:云霧不斷地擴展著,飄動著,升騰著,有的像雪白的棉絮層層疊疊地飄落在山峰中間,有的像長長的綢帶懸在空中,有的撞碎在山崖上,像漲潮時的海水在岸邊濺起無數朵白色的浪花。這句話用上了比喻的手法,把云比做成了棉絮、綢帶、浪花,讓人感受到了云海壯觀美麗的特點。(板書:美)
師:也注意到了修辭手法的運用,那么,這里只用到了比喻嗎?
生2:還用上了排比。
師:是啊,三個比喻組成了一個排比句,我們一起來讀讀這個句子,邊讀邊再好好感受一下,對松亭的云海究竟有哪些特點?
生:(齊讀)云霧不斷地擴展著,飄動著,升騰著,有的像雪白的棉絮層層疊疊地飄落在山峰中間,有的像長長的綢帶懸在空中,有的撞碎在山崖上,像漲潮時的海水在岸邊濺起無數朵白色的浪花。
[登泰山觀日出教學設計]
【登泰山觀日出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海上日出的教學設計08-28
觀刈麥教學設計09-28
觀刈麥優秀教學設計08-01
七年級《登幽州臺歌》教學設計10-12
教學反思_實習初登講臺08-15
贊美泰山的詩句05-11
贊美泰山的古詩06-05
描寫泰山的成語07-04
有關泰山的對聯06-13
描寫泰山的詩句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