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七年級《登幽州臺歌》教學設計
《登幽州臺歌》是體現陳子昂詩歌主張的代表作。它的出現,標志著齊梁浮艷、織弱詩風的影響已一掃而空,盛唐詩歌創作的新潮即將涌現。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七年級《登幽州臺歌》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想要知道更多的資訊,請多多留意CN人才網!
【一】七年級《登幽州臺歌》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詩。
2、借助注釋、課后練習初步理解古詩大意,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誦讀古詩,理解詩句的意思。
教學難點:能憑借語言文字,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了解作者:
1、同學們,在我國源遠流長、豐富多彩的文化長河中,詩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獨具的奇葩,永開不敗。而學習古詩能使我們領略古代詩人豪放、婉約的藝術風格,更能讓我們領略詩歌描繪的雄壯、優美的意境。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有名的詩——《登幽州臺歌》,齊讀詩題。
2、你們知道題目是什么意思嗎?
3、簡介作者,為理解詩情奠下基礎。
二、自讀詩句,理解詩意。
1、學生細讀詩,借助詞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詞語掌握,實在不會的則做上記號質疑。
2、指名讀。讀出韻味和節奏。
3、說說自己讀懂了哪些句子?你展開了哪些想象?還有哪些不理解的.詞句?
4、全班交流。
三、朗讀指導,領悟詩情。
1、再讀體會,思考:詩中表達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我們該用什么語氣讀呢?
2、學生自由讀,在小組內討論。
3、情感朗讀,賽讀。
4、齊讀。
四、總結全文:
1、總結古詩。
2、總結學法
a、學生回憶:我們是怎樣學習《登幽州臺歌》?
b、老師總結學習方法:
(1)理解詩句,初步弄懂詩意。
(2)想象古詩意境,體會作者感情。
(3)熟讀吟誦,拓展延伸。
作業設計:讀一讀陳子昂其他的詩
板書設計:
登幽州臺歌
前不見古人,
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而涕下。
【二】七年級《登幽州臺歌》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教學重點 初步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教學難點 通過詩歌的語言和詩中的形象體會詩人在詩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課前演講 :
一、導語:
古之文人大多是孤獨的,古來圣賢多寂寞嗎。孤獨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內心酸楚,孤獨是“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的懷才不遇,孤獨是“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的百無聊賴……其實孤獨既是一種心境,一種感傷,也是一種超然。現在我們就去感受一位大唐詩歌中起到承前啟后作用的中堅人物內心的那份孤獨。
二、學習《登幽州臺歌》
1.朗讀指導
學生自由讀,再找學生朗讀。在讀時用心揣摩詩的內容和情感。
2.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陳子昂(661~702),唐代文學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自幼具有豪俠浪漫的性格。少年時代曾閉門讀書,遍覽經史百家,樹立了遠大的政治抱負。24歲舉進士,上書論政,為武則天所贊賞,拜麟臺正字,轉右拾遺。他曾在26歲、36歲兩次從軍邊塞,對邊防軍事問題 提出過一些有遠見的建議。38歲后解職回鄉,為縣令段簡所誣,入獄,憂憤而死。他的詩標舉漢魏風骨,強調興寄,反對柔靡之風。有《陳伯玉集》。6 96年契丹李盡忠、孫萬榮 犯邊,武后派建安王武攸宜率軍出征,陳子昂隨軍參謀第二次來到邊塞。武攸宜親貴出身,全然不曉軍事。陳子昂屢獻奇計,不被理睬,反遭貶斥,降為軍曹, 因而抑郁不得志。薊丘是春秋時燕的舊都,燕 昭王姬平曾在這里修碣石宮,筑黃金臺,卑身厚幣以招天下賢豪之士,樂毅、鄒衍、劇辛等人先后到燕,助昭王大敗齊國,稱雄一時。
3.“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表現了詩人什么 樣 的感受?
向前看,像燕昭王那樣的古代賢君再也見不到了;向后看,后代的賢君又在哪里呢?一種茫然與無奈自然涌上詩人的心頭。
4.詩人為什么會“愴然而涕下”?在這淚中還包含著什么深層的'精神?
詩人立足于幽州臺這個時間與空間的交匯點。眼觀天地,空間 無邊無際,而個人何其渺小!神游今古,時間無始無終,而一生何其短暫!再加上明君賢臣、英雄豪杰難追難待。于是一種沉重和孤立無援、獨行無友的孤獨襲上心頭,不禁“愴然而涕下”!詩歌中所表達的不只是客體的浩渺,更有詩人在愴然流涕后的抗爭與進取,詩歌中蘊含著詩人力圖為國建 功的積極精神。
板書 陳子昂
寂寞悲憤的情緒
懷才不遇的苦悶
【七年級《登幽州臺歌》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登幽州臺歌擴寫作文06-08
杞人憂天教學設計07-27
《位置》的教學設計03-25
花臉教學設計08-09
《詠柳》教學設計08-20
《匆匆》教學設計08-07
養花教學設計10-21
《草原》教學設計09-19
草原教學設計06-27
《中東》地理教學設計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