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孫思邈對精神病學的貢獻
論文摘要:孫思邈在精神學方面的貢獻:一、確定了癲病這病名;二、探究病理及疾病預后。1、先天稟賦不足;2、陰陽失調;3、臟腑功能失司4、精神刺激。預后與發病時證侯有關。三、提高辨心旋針藥。凡驟然發作者,以灸為快捷,推陳十三鬼穴。據證侯不同,中藥選“溫膽湯、“定志小丸”、“鎮心丸”、“薯預丸”。由于以孫思邈學術思想,了解不深入,所以有待進一步挖掘整理,加以提高,使其偉大醫學思想發揚光大,造福于人類。正文:孫思邈不僅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醫林中在公元六七世紀時偉大的醫藥學家,他對醫藥學的貢獻是多方面的。下面僅就孫思邈對唐代醫學精神病學的貢獻及學術影響,談一下自己的學習心得與體會。一、確定癲病之病名 在中國醫學史上.癲病作為病名由來很久遠.但在先秦時期,“癲”病是指形體顛仆的癲痛之病’。而那個遙遠年代中對精神病有多種不同的稱謂。《呂氏春秋·知接篇》稱為“苛疾”,高誘注日:“苛,鬼神下(燒)人病也。”當時認為精神病為超自然之物所致。又有“蠱”、“癡疾一、“狂易”、‘“喪心”、“(姐)病”等異名。在《黃帝內經》中,“癲”幾乎是現代意義上的“癇”癥癲由癲癇之癲而轉指癲狂之癲,蓋始于唐代。具體而論,當首推孫思邈。他在。(備急千金要方)卷十四“小腸府”中列有“風癲第五,狂邪針灸圖訣附”,論六首、方三十四首、針灸法四十八首。指出:“凡諸百邪之病,源起多途。其有種種形相.示表癲邪之端而見其病,或有默默而不聲,或復多言而漫說(虛妄之言),或歌或哭,或吟或笑.或眼坐溝渠,吠食糞穢,或裸形露體,或晝夜游走,或嗅罵無度,或是飛蠱精靈,手亂國急.如斯種類癲狂之人,今針灸與方藥并主治之。”從而使癲病的理論與療法自成一體,既有發病的原因,臨床上的種種表現,診治原則,又列舉出一系列的診斷預測方法、方藥、針灸等療法。對原先稱之為”瘤病”的’”癲痛”雖在“風癲”門中就其伴發精神癥狀的病癥有所論治,但孫思邈則在備急千金要方·風眩;中指出:風眩病“大人日癲,小兒則為輔。”可能因為小兒病癥初發而病史短.而成人則病程長,常伴有某些精神癥狀故也。在“風癲’”門中引述醫論說:“……陽癲,發時如死人,遺溺,有頃乃解”類似癲病發作時的癥狀而最典型的是一風癲.發時眼目相引牽.縱反急強,羊鳴,食頃方解”。很明顯,孫思邈是把“癲狂”與“風癲’”區分論治,而且各自自立門戶一從而為唐代及其以后對精神病論治與科學命名奠定了基礎,由于心與小腸相表里,心至神明,故在當時的學科歸屬上雖將精神病與癲病都歸于小腸腑,但二者又是各自不同的病種。一、究病理及疾病預后 關于癲狂的病因病機,孫思邈既遵從醫經的理論,又從大量的臨床經驗出發,進一步探討發病的原因及機理l、先天稟賦因素孫思邈引述,黃帝內經)關于癲疾發作的理論說:“此得之在腹中時其母有所數(頻數)大驚也,氣上而不下,精氣并居,故令子發為癲疾。”這種病因學說雖不可蓋全,但長期被沿用,所以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風癲》開卷伊始就從這里論起。據現代醫學研究證明,精神病有一定的遺傳因素與傾向,已為學術界所證實和認同。2、陰陽失調中醫典籍早就有“重陽者狂,重陰老癲”.‘難經·二十難》)孫思邈對這一病因學說的論述往往從臨床實踐出發,指出:“病在諸陽脈,且寒且熱,諸分且寒且熱,名日證。……癲疾始作而引口啼呼者.候之手陽明太陽”,患者的脈象有左右手強弱之異,蓋陰陽失衡之象。:1、臟腑功能失司(備急于金要方·風癲)說:““厥成為癲疾,五臟不平,六腑閉塞之所生也。”厥者,逆也,氣這則亂,所以“厥”的機理主要是由于氣機突然過亂,升降乖戾,氣血運行失常所致。情志活動,精神現象,都與臟腑功能有極為密切的直接關系,如[1] [2] [3]
【孫思邈對精神病學的貢獻】相關文章:
孫思邈04-29
唐代名醫孫思邈06-29
貢獻04-30
比貢獻作文12-03
柳永詞的貢獻05-01
失敗者的貢獻04-28
萊布尼茨及其數學貢獻04-27
人生的價值重在貢獻04-26
誰的貢獻大作文11-24
當代精神病學方法論研究概觀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