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財政對基礎設施產業投資的幾個問題
摘要 :擴大政府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支出 ,既是醫治經濟緊縮的救急良藥 ,也是積累長期經濟增長后勁的有效舉措。但是 ,財政對基礎設施的投資也有一個優化和合理選擇的問題。本文認為 ,只有在投資領域、融資方式與體制等方面進行科學地選擇與安排 ,才能實現財政對基礎設施投資的最大經濟效益與社會福利后果。我國經濟發展的指標顯示 ,進入 90年代中期 ,國民經濟已開始從短缺經濟轉為結構性的過剩經濟。為了拉動經濟增長 ,擴大投資、啟動內需的需求管理政策便成為宏觀調控的主旋律。 1 998年下半年以來 ,我國開始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 ,即通過擴大政府公共投資來增加投資需求 ,帶動消費需求的增長 ,目前已初見成效。但是 ,由于我國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欠帳太多 ,加之投資體制改革的滯后 ,現有的投資仍不能為日益增大的對基礎設施的需求提供有效的供給。在現有的財政投資中 ,由于我們對財政職能的轉換方面的理論積累相對薄弱 ,實踐中仍不能抵御舊體制的慣性沖擊 ,使投資不能產生理想的預期經濟效益。因此從理論上探討財政對基礎設施投資亟待解決的問題 ,將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本文試從這方面提出自己初淺的看法。
一、財政投資基礎設施產業最適領域的界定和行業選擇
財政對基礎設施投資最適領域的界定和行業選擇 ,是首先應解決的問題。過去在計劃經濟條件下 ,我國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 ,只有單一的政府投資渠道。無論是新增的基礎設施投資 ,還是對原有基礎設施的更新改造 ,都完全由財政撥款來滿足。這種投資體制 ,一方面造成了基礎設施建設資金匱乏 ,財政枯竭 ,另一方面也形成了基礎設施有效供給的嚴重不足和有效需求日益增長的尖銳矛盾 ,使得反映我國基礎設施擁有水平的許多指標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人均發電量只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城市人均擁有道路面積只是平均水平的一半 ,城市平均污水處理率只有 1 0 % ,電話的普及率也很低。這些情況表明 ,中國的基礎設施產業欠帳較多 ,它在未來需要有個大發展 ,以滿足國民經濟增長的需要。可是 ,政府的財力又十分有限。根據聯合國的推薦 ,基礎設施投資額占 GDP的比重應為 3-5% ,而我國在 1 953-1 983年這一比重僅為 0 . 37% ,近幾年也只有 2 %。目前 ,在財政還要承擔大量的體制改革成本的條件下 ,基礎設施建設完全依靠財政增加投資來達到世界平均水平是很難辦到的。
為了解決這個矛盾 ,一方面必須擴大投資渠道 ,使投資主體多元化。另一方面 ,更要優化投資結構。由于基礎設施產業的特點和我國的實際情況 ,未來財政投資的重點仍然是基礎設施領域 ,但不能是全部。因此 ,要優化財政支出結構 ,提高投資效益 ,這首先就需要明確界定財政投資基礎設施的最適領域。一般地說 ,基礎設施產業按照其競爭性和排他性的程度可分為三種類型 :一是完全不具有競爭性和排他性的純公共產品生產領域 ,如電力傳輸、有線通訊、城市的雨水排放系統、城市街道照明和綠化系統、環衛環保和防災系統。這些產品生產的增加 ,并不引起邊際成本的增加 ,其個人使用也
[1] [2] [3]
【財政對基礎設施產業投資的幾個問題】相關文章:
關于農業產業化的幾個問題04-30
產業結構調整應注意的幾個問題04-26
財政投資評審工作總結10-15
產業結構調整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04-30
生物技術產業投資的特點04-28
加快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財政扶持政策04-26
財政投資評審中心工作情況05-01
關于我國海洋第一產業發展的幾個問題04-29
山西省基礎設施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數量分析05-02
論支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財政對策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