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90后畢業生普遍缺乏職業夢想
2014年,我國應屆高校畢業生人數再創歷史新高,達到727萬人。記者近日在采訪中發現,新一代大學生與70后、80后的就業心態出現差異—由于90后畢業生生活壓力小,即使感受到就業壓力,也抱著有父母養、“就業不急”的復雜心態;他們中的很多人創新意識強、價值觀多元,但由于缺乏職業夢想,擇業時普遍感到迷茫無措。
沒理想工作就先不找
眼看就要畢業,重慶某高校的大四學生林輝還沒有找到理想的工作,這讓他感到“壓力山大”。然而,記者與林輝深聊后發現,他近半年內安排了兩次畢業旅行,對找工作有一種怠惰心理。他表示,反正有父母資助,就業也不是那么著急了。
近期,重慶一所高校創辦的“大學職業與創業拓展協會”,選取該校2014年畢業生中的120名未就業學生進行了訪談調查。70%的被調查者表示因就業存在失眠、焦慮等癥狀,但75%的人曾經拒絕過一次以上的就業機會。
就業專家分析,大學生們普遍將自己定位于“受到高等教育的社會精英”,但在實習、求職和面試的過程中,并沒有感受到期望的“禮遇”,這使他們對職場提不起興趣!罢也坏胶玫,寧愿不做”,這是不少畢業生和家長的普遍心態,所以“薪酬比較低”、“工作不適合我”就成了找不到工作的“借口”。
大學生田佳仁到現在也沒有跟任何單位簽約。她說,半年來自己也找到過兩份銷售的工作,都是提成制,底薪只有1500元,干得好每個月收入能達到4000元左右。她沒有簽約,主要是因為在見習期感覺得不到單位的重視。
四川外國語大學就業指導服務中心主任張雪松說,未就業大學生表現出找工作不積極的心態,這與90后獨生子女家庭保護過度有關。80后的父母大多為50年代出生人群,這部分父母集體主義強,習慣于“艱苦奮斗”。而90后父母多為60年代生人,他們享受過改革開放以來的各種經濟紅利,生活水平得到跨越式提高,這讓90后畢業生往往沒有生活壓力,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就業難”。
重慶市社科院研究員孫元明說,隨著家庭生活條件不斷改善,對“待遇高、體面、舒適”工作的追求是很自然的社會現象。但是,社會能夠提供的“優質”就業資源相對有限,家長們只能調整就業心態,從孩子自身條件出發選擇適合的工作,不要過分溺愛而導致一些大學生就業“高不成、低不就”。
缺乏職業夢想定位不清
在采訪中,多位老師和企業負責人表示,現在的大學生創新意識不斷增強,價值觀多元,找工作已不僅僅局限在待遇高、工作輕松等簡單標準,這對于鼓勵更多人自主創業,形成多元就業觀具有積極意義。然而與此同時,不少大學生也表現出缺乏職業夢想,職業定位不清等普遍問題,在選擇工作時普遍感到迷茫。
相對于這部分學生,張雪松更強調家庭教育對于形成學生正確擇業觀的重要性,F在很多時候不是大學生挑剔工作,而是家長挑剔。一些家長自身抱有嚴重的職業歧視,更有甚者直接對孩子說,“與其你找一個爛工作讓我丟人,還不如我先養著你。”所以,要先教育學生,必須先教育家長。她建議通過公益宣傳、新聞媒體的力量,在社會上不斷引導學生家長樹立新的就業觀。
【90后畢業生普遍缺乏職業夢想】相關文章:
后高考時代:職業教育延續人生夢想04-27
90后獨立宣言:我是90后!04-30
90后說說03-23
90后的說說05-30
90后的作文12-19
我是90后05-05
我們90后09-10
我是90后04-30
90后的委屈04-26
生態辯證法和普遍聯系”、普遍價值”意識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