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初二政治《正義是人類良知的聲音》教案(精選6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常常需要準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梁。那么優秀的教案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初二政治《正義是人類良知的聲音》教案(精選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初二政治《正義是人類良知的聲音》教案 1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明確實施正義行為,不做非正義的事,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⑵了解正義與非正義的含義。
⑶了解公平與正義的區別與聯系。
⑷明確做有正義感的人的具體目標。
2、能力目標
⑴理解正義要求每一個人都遵守制度規則和程序,能辨別正義和非正義行為。
⑵自覺維護正義,自覺遵守社會規則和程序。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⑴樹立以自覺遵守各項社會制度和規則為榮的意識,培養正義感。
⑵做一個有正義感的人,勇于同非正義行為作斗爭。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多媒體顯示)崇高的品德 偉大的人格
蔣慶──一名基層法院的女法官,在16年的審判工作中,辦理各類案件2000多件,包括休息日在內,平均不到三天就辦理一件,沒有一件錯案,沒有一個當事人反映她辦案不公或不廉潔。
蔣慶親民、愛民,全心全意地為人民群眾排憂解難。她對孤獨無依的老人,失學無助的少年,迷失方向的青年,瀕臨崩潰的家庭,傾注了她所有的`愛,撒下了她所有的情。可她卻拋下了自己年邁的雙親,親愛的丈夫,心愛的孩子。
有人說,蔣慶早就該當“官”了。可蔣慶對“官”有自己獨到的詮釋:“在我的工作崗位上,只要公正司法,法官就是最大的官。”是啊,法官是正義的最高守護神,只要公正司法,不論其職位高低,都是威嚴崇高的。
教師:你是如何看待蔣慶的行為?
學生:略。
教師:從她的事跡中,我們可以看出,蔣慶是一位保障社會正義的執法者和執行者。我們每個人都愿意學生活在正義中,那什么是正義?如何維護正義?今天我們就來探討這方面的內容。
講授新課:
一、走進正義(板書)
活動一:
教師:請同學們完成教材108頁中的活動內容,然后四人小組進行討論:什么是正義?
1.什么是正義?(板書)
學生1:正義就是受委屈了,有鳴冤申訴的地方。
學生2:正義就是被欺負了有人出面主持正義。
學生3:……
教師:只有這樣,善良才不會被踐踏,邪惡才不會肆虐,整個社會才不至于陷入黑暗和混亂之中。所以,期盼正義、維護正義,是所有善良人的共同心聲。實施正義行為,不做非正義的事,是做人的基本要求。那么什么是正義行為?什么是非正義行為?
學生1:凡是促進人類社會進步與發展,維護公共利益和他人正當權益的行為都是正義行為。
學生2:凡是阻礙人類社會進步與發展,損壞公共利益和他人正當權益的行為都是非正義行為。
活動二:他們受到的對待是正義的嗎?
活動目的:
通過活動,使學生初步認識到正義的制度不是為少數人利益服務的,它一定是要維護所有社會成員的整體利益的。
活動準備:
學生閱讀材料并思考問題。
活動過程:
第一步:1.面對張老板和小江的困惑,你想對他們說些什么?
2.正義的制度是為了使多數人受益還是少數人受益?
第二步:引導學生積極發言。
第三步:教師進行總結。
學生:略。
教師:國家向高收入者征稅,可以調節個人收入,增加國家收入,縮小貧富差距,實現共同富裕和社會公平,因而張老板受到的對待是正義的。小江通過非法手段維護自己的權益,必須為自己的違法行為負責,所以他受到的對待也是正義的。總之,無論是保障社會公平的稅收制度還是法律都是正義的制度。
制度是以公開宣布的程序和規則組成的,其正義性在于它不是為少數人制定的,而是為所有社會成員的利益制定的。每個人都能從其正常的運行中受益,并受其約束。如果沒有正義制度規則的支持,就難以實現社會公平。那么,社會正義與社會發展、社會公平又是什么關系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探討這個問題。
二、社會發展需要正義(板書)
活動三:法律援助討公道
問題1:老金的工友為什么要幫助他?這種幫助起了什么作用?
問題2:究竟是誰幫助老金一家度過了難關?
問題3:案例和材料給了我們什么啟示?
(師生共同總結)
當我們參與社會合作與競爭時,正義的制度給與人們公平合作的支持與保障;在我們遇到不公平的事情時,公平的獲得需要正義制度來支撐。從這個角度來說,沒有正義的制度就沒有真正的公平。
活動四:公正的國家政策
活動過程:
1.引導學生閱讀教材111頁小欄目“公正的國家政策”。
2.引導學生參與討論以下問題:
(1)國家為什么制定這些政策?
(2)制定這些政策體現了什么追求?
(3)列舉你所了解的類似體現正義要求的國家特殊政策?
(4)請你設想一下,如果沒有這些正義的制度我們的社會會怎么樣?
師生共同總結:
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正義通過制度的調節來避免嚴重的社會分化,使社會健康、持續地發展,最終造福每個社會成員;正義使人與人之間的紐帶更為緊密,使人際關系更為和諧。如果缺少正義的支撐,社會就會土崩瓦解。
初二政治《正義是人類良知的聲音》教案 2
一、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學生能準確闡述正義的含義,識別生活中正義與非正義行為的表現。
2.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分析案例、辨別是非的能力,提高在實際情境中判斷正義與否的能力。
3.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激發學生對正義的向往與追求,樹立以維護正義為榮的價值觀。
二、教學重難點
1. 重點:明確正義的概念,熟悉正義行為和非正義行為的典型表現。
2. 難點:能夠精準判斷復雜情境中的正義與非正義行為,理解正義標準的相對性。
三、教學方法
講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組討論法
四、教學過程
1. 導入(5分鐘):展示一些社會熱點事件的`圖片,如志愿者幫助貧困地區兒童、有人在公共場合插隊等,提問學生對這些行為的看法,引發對正義行為和非正義行為的初步思考。
2. 知識講解(15分鐘):通過PPT呈現正義的定義:正義是人類良知的聲音,一般而言,正義行為都是有利于促進社會進步、維護公共利益的行為;非正義行為則相反。結合定義,詳細講解教材中關于正義在制度、規則等方面的體現,如法律制度保障公民合法權益、學校規則維護校園秩序等。
3. 案例分析(15分鐘):給出多個具體案例,如公交車上年輕人給老人讓座、商家售賣假冒偽劣商品等,讓學生分組討論,分析案例中的行為屬于正義還是非正義,并說明理由。每個小組推選代表發言,教師進行點評和總結,強化學生對正義行為和非正義行為的判斷能力。
4. 課堂總結(5分鐘):回顧本節課重點內容,強調正義對個人和社會的重要性,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關注和踐行正義。
5. 作業布置(5分鐘):讓學生課后收集身邊的正義或非正義行為案例,下節課進行分享。
五、教學反思
通過案例分析和小組討論,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對正義行為和非正義行為有了清晰認識。但在復雜案例判斷上,部分學生仍存在困惑,后續可增加相關練習。
初二政治《正義是人類良知的聲音》教案 3
一、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理解正義對個人成長、社會和諧以及國家發展的重要價值和意義。
2. 能力目標:引導學生通過分析資料、舉例說明等方式,闡述正義價值的能力。
3.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使學生深刻認同正義的價值,增強維護正義的責任感。
二、教學重難點
1. 重點:掌握正義在個人、社會和國家層面的重要意義。
2. 難點:理解正義如何促進社會公平,以及在不同領域的價值體現。
三、教學方法
講授法、資料分析法、角色扮演法
四、教學過程
1. 導入(5分鐘):播放一段關于正義戰勝邪惡的動畫短片,如超級英雄拯救城市的片段,提問學生從短片中感受到了什么,引出本節課主題——正義的價值與意義。
2. 知識講解(10分鐘):講解正義對個人的價值,如正義保障個人權利,使個人能夠在公平的`環境中生存和發展,舉例說明一個遵守法律、秉持正義的人更容易獲得他人尊重和成功。闡述正義對社會的意義,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重要價值,能保障社會公平,促進社會和諧穩定,以法律制度保障公民平等受教育權為例進行說明。分析正義對國家發展的作用,正義的制度和行為有利于凝聚民心,推動國家繁榮進步,可提及我國扶貧政策體現的正義性促進了社會發展。
3. 資料分析(15分鐘):展示相關資料,如某地區通過公正司法解決糾紛,促進社會和諧的報道;某企業因秉持正義原則,贏得市場和良好聲譽的案例。讓學生分析資料,小組討論正義在其中發揮的作用,每組派代表發言,教師總結并深化學生對正義價值的理解。
4. 角色扮演(10分鐘):設置情境,如班級組織活動,分配任務時出現不公平現象,讓學生分別扮演不同角色,展示如何通過維護正義解決問題。表演結束后,其他學生進行評價,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在實際生活中遇到類似情況應如何維護正義。
5. 課堂總結(5分鐘):總結正義在個人、社會和國家層面的價值,鼓勵學生樹立正義觀念,為構建正義社會貢獻力量。
6. 作業布置(5分鐘):以“正義的價值”為主題,寫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
五、教學反思
角色扮演環節學生參與度高,對正義價值有了更直觀感受。但在資料分析時,部分學生對深層次價值挖掘不足,需加強引導。
初二政治《正義是人類良知的聲音》教案 4
一、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了解維護正義的常見方式和途徑,知道個人和社會在維護正義中的責任。
2.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恰當方式維護正義的能力,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3.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激發學生維護正義的勇氣和決心,培養社會責任感。
二、教學重難點
1. 重點:掌握維護正義的具體方法,明確個人和社會維護正義的責任。
2. 難點:在面對復雜情況時,學會權衡利弊,選擇合適的方式維護正義。
三、教學方法
案例教學法、討論法、實踐指導法
四、教學過程
1. 導入(5分鐘):講述一個生活中普通人勇敢維護正義的真實故事,如路人制止小偷行竊,引發學生對如何維護正義的.思考。
2. 知識講解(10分鐘):講解個人維護正義的方式,包括樹立正義感,自覺遵守社會規則和程序;當非正義行為發生在自己身上時,要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當看到非正義行為發生在他人身上時,要在不傷害自己的前提下,采取恰當方式予以勸阻或制止。介紹社會維護正義的途徑,如建立和完善正義的制度,通過法律、道德等規范來保障正義的實現;加強輿論監督,弘揚正義行為,譴責非正義行為。
3. 案例討論(15分鐘):給出多個不同情境的案例,如在校園里看到同學被欺負、在公交車上發現有人偷東西、在社會上遇到不公正的競爭等,讓學生分組討論在這些情況下應如何維護正義,每個小組制定出詳細的行動方案并進行展示。教師對各小組方案進行點評,引導學生思考不同方式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4. 實踐指導(10分鐘):模擬一些生活場景,如超市結賬時遇到插隊現象、社區里有人破壞公共設施等,讓學生現場演示如何運用所學方法維護正義。教師在一旁進行指導,及時糾正不當行為,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
5. 課堂總結(5分鐘):回顧維護正義的方式和途徑,強調維護正義是每個人的責任,鼓勵學生在生活中積極踐行正義。
6. 作業布置(5分鐘):讓學生寫一份“維護正義行動計劃”,制定在未來一周內遇到非正義行為時的應對策略。
五、教學反思
通過案例討論和實踐指導,學生對維護正義的方式有了較好掌握。但在模擬場景中,部分學生表現出勇氣不足,后續可加強心理引導。
初二政治《正義是人類良知的聲音》教案 5
一、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理解正義與法律、道德之間的內在聯系和相互作用。
2.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分析問題、歸納總結的能力,能夠運用三者關系分析社會現象。
3.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增強學生遵守法律、弘揚道德、維護正義的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1. 重點:掌握正義與法律、道德的緊密聯系,明確它們如何共同促進社會和諧。
2. 難點:理解法律和道德在維護正義中的不同作用及相互補充關系。
三、教學方法
比較分析法、案例探究法、小組合作法
四、教學過程
1. 導入(5分鐘):展示一些因違反法律或道德而受到譴責的社會新聞,如酒駕導致嚴重交通事故、老人摔倒無人攙扶引發熱議等,提問學生這些事件與正義有什么關聯,引出本節課要探討的正義與法律、道德的關系。
2. 知識講解(10分鐘):講解正義與法律的.關系,法律是維護正義的有力武器,正義是法律的核心價值追求。法律通過規定權利和義務,規范人們的行為,保障社會正義的實現,例如法律對盜竊、搶劫等犯罪行為的制裁就是為了維護社會正義。闡述正義與道德的關系,道德是維護正義的重要力量,正義是道德的基本準則。道德通過社會輿論、傳統習俗和人們的內心信念來引導人們的行為,促使人們自覺踐行正義,如尊老愛幼、誠實守信等道德規范體現了正義的要求。分析法律、道德和正義如何共同作用于社會,它們相互配合、相互補充,共同營造和諧有序的社會環境。
3. 案例探究(15分鐘):給出幾個典型案例,如某商家因欺詐消費者被依法處罰,同時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某志愿者長期幫助孤寡老人,既符合道德要求,也弘揚了社會正義。讓學生分組探究這些案例中正義與法律、道德是如何相互體現和作用的,每個小組形成探究報告并進行匯報。教師對各小組報告進行評價,引導學生深入理解三者關系。
4. 小組討論(10分鐘):提出問題,如“在沒有法律規定的情況下,道德如何維護正義?”“法律和道德發生沖突時,應如何抉擇以維護正義?”讓學生分組討論,鼓勵學生發表不同觀點,教師參與討論并適時引導,促進學生思維碰撞,深化對三者關系的認識。
5. 課堂總結(5分鐘):總結正義與法律、道德的關系,強調在生活中要自覺遵守法律、踐行道德,共同維護社會正義。
6. 作業布置(5分鐘):讓學生收集一個體現正義與法律、道德關系的社會案例,并撰寫一篇分析短文。
五、教學反思
小組討論環節學生思維活躍,對三者關系有了更深入理解。但在案例探究時,部分學生對深層次關系挖掘不夠,需進一步加強引導。
初二政治《正義是人類良知的聲音》教案 6
一、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明確做一個有正義感的人的具體要求和行動準則。
2.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將正義觀念轉化為實際行動的能力,提高在生活中踐行正義的能力。
3.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引導學生樹立堅定的正義信念,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立志做有正義感的人。
二、教學重難點
1. 重點:掌握做有正義感的人的方法和途徑,激發學生踐行正義的積極性。
2. 難點:克服在踐行正義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和阻力,真正將正義行為常態化。
三、教學方法
榜樣示范法、體驗式教學法、實踐活動法
四、教學過程
1. 導入(5分鐘):播放一段關于感動中國人物中正義使者的事跡視頻,如檢察官堅守正義,打擊犯罪,守護人民權益,讓學生感受正義的力量,引出本節課主題——做一個有正義感的人。
2. 知識講解(10分鐘):講解做有正義感的人的具體要求,要有強烈的規則意識,自覺遵守社會規則和程序;尊重他人的.權利,不侵犯他人合法權益;勇敢面對非正義行為,敢于斗爭,同時要講究策略,做到見義“智”為。強調在日常生活中,從點滴小事做起,如遵守交通規則、愛護公共財物、幫助他人等,都是踐行正義的表現。
3. 榜樣學習(10分鐘):介紹更多古今中外有正義感的人物事跡,如包拯公正斷案、南丁格爾無私奉獻等,讓學生分組討論這些榜樣人物身上的正義品質對自己的啟示,每個小組推選代表分享感受。教師引導學生學習榜樣,將正義精神內化為自身品質。
4. 體驗活動(10分鐘):設置一些體驗活動,如模擬法庭,讓學生扮演法官、律師、當事人等角色,體驗在司法程序中維護正義的過程;組織校園義賣活動,將所得款項捐贈給貧困地區學生,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幫助他人、踐行正義的快樂。活動結束后,學生分享體驗感受,教師總結活動中體現的正義行為和價值。
5. 課堂總結(5分鐘):總結做有正義感的人的要點,鼓勵學生將正義作為人生追求,在生活中時刻踐行正義。
6. 作業布置(5分鐘):要求學生制定一份“正義行動周計劃”,在一周內每天做一件體現正義的小事,并記錄下來。
五、教學反思
體驗活動讓學生對做有正義感的人有了更深刻體驗。但在實際操作中,活動組織存在一些細節問題,后續需優化活動流程。
【初二政治《正義是人類良知的聲音》教案】相關文章:
人類_初二作文11-13
良知的作文12-18
初二政治說課稿09-30
正義的作文10-05
正義的力量01-05
初二秋天的聲音作文09-02
談良知作文09-24
喚醒良知作文10-14
談良知作文06-28
堅守良知作文(精選)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