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二年級上冊數學第五單元教案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的知識。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二年級上冊數學第五單元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二年級上冊數學第五單元教案1
教學內容
認識線段(教科書第59~60頁例1和“想想做做”第1~5題)
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線段的過程,認識線段的特征,了解線段是有長短的,學會正確地畫線段,體會兩點間只能畫一條線段。
2.使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操作等活動,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線段的特征,培養比較、抽象簡單幾何圖形的初步能力,發展初步的空間觀念。
3.使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學習活動,感受數學來自生活實際;能積極參與觀察、交流等活動。
教學重點
線段的特征。
教學難點
建立線段的表象。
教學準備
學生每人準備一根毛線、直尺和正方形紙。
教學過程
一、觀察情境,比較曲直
出示運動場上的直線跑道、曲線跑道,跳繩、拔河的圖片。
提問:請小朋友仔細觀察圖里的跑道和繩子,比一比兩幅跑道線的形狀和兩根繩子的形狀,你發現它們有什么不同嗎?(一條是直的,一條是彎曲的)
指出:對,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像這樣的線,它們的形狀有些事直的,有些事彎曲的。
二、觀察操作,認識線段
1.操作、觀察
(1)讓學生把一根毛線隨意放在課桌上,觀察是什么形狀。
提問:如果用手捏住線的兩端、拉緊,這條線的形狀會發生什么變化?
那你能把這條線拉緊看一看,原來彎曲的線變得怎樣了嗎?(學生拉緊毛線)
(2)提問:現在小朋友手里的線是什么形狀的?(出示固定在小黑板上的一根線:拉直、兩端用圖釘固定)
說明:現在兩手拉緊的這條線是直的,(板書:直的)這兩端的點(指圖釘)叫作端點。(板書:端點)
提問:這條拉直的線有幾個端點?(補充板書成:兩個端點)
請小朋友互相指一指,你手里拉直的線兩個端點在哪里,指著說一說端點。
大家看這條拉緊的線,能說出它有什么特點嗎?(回答后齊說:直的、兩個端點)
(3)指出:把線拉緊,兩手之間的一段是直的,有兩個端點。這兩手之間的一段可以看成線段。(板書:線段)
追問:這兩手之間的一段可以看成什么?(回答后齊讀兩遍:線段)
(4)變式。
教師兩手把線拉緊,連續變換方向、長短,每次要求學生思考:現在兩手之間的一段可以看成線段嗎?為什么?(直的、兩個端點)
指出:我們把線拉緊,不管它的方向、位置、長短怎樣變化,只要是直的、有兩個端點,就可以看成是線段。
2.認識線段。
說明:線段可以用這樣的圖形來表示,它是直的(教師畫直的線),有兩個端點(教師在兩端點上點)。這樣的圖形就是線段。
追問:你知道線段有什么特點嗎?端點應該怎樣表示?(強調兩端要點上點表示端點)
引導:你認識線段了嗎?你能閉上眼睛,在頭腦里畫一條線段,記住它是什么樣的嗎?試試看。(教師描述,讓學生想象:我們在腦子里想,一條直的線,有兩個端點,這就是線段)
3.做“想想做做”第1題。
出示第1題圖形(可以補充增加直線、射線的圖形)。
學生判斷哪些是線段,哪些不是,說說理由。
4.舉例反饋。
引導:現在小朋友明白了線段是直的.,有兩個端點。在生活里,像直尺的邊、課本的邊都是直的,有兩個端點,(用實物指邊和端點)所以都可以看成線段。你還能找到哪些物體的邊可以看成線段?小朋友找一找,找到后我們交流一下。
學生交流,并指出:只要是直的,有兩個端點,就都可以看成線段。
三、比長短,畫線段
1.認識線段長短。
(1)師生都用一張正方形紙對折(見教材),找出折痕。
提問:對折時的折痕可以看成線段嗎?為什么?
(2)你能折出比這條線段長的折痕嗎?比這條線段短的呢?(學生折紙,交流折法)
引導:折出的線段哪條長一些,哪條短一些?和同桌互相說一說。
小結:折出的這些折痕都可以看成線段。通過比較,我們發現,有的線段長一些,有的線段短一些,也就是說,線段是有長有短的。(板書:線段有長有短)
2.畫線段。
我們已經認識了線段,那你能自己畫一條線段嗎?(學生自己畫線段)
交流:你用的什么工具,怎樣畫的?
評價學生畫法,并示范畫線段:我們可以用沿著直尺的邊畫線段,兩端要畫點表示端點。
請小朋友用直尺再畫一條比剛才長一些或者短一些的線段,再和同桌說說你畫的兩條線段哪條長、哪條短。
3.學習反饋
通過上面的學習,你認識了線段的哪些特點?怎樣畫線段?
四、鞏固練習,深化認識
1.做“想想做做”第2題。
讓學生填寫(),再交流。
引導:我們來看這里的圖形,多邊形的每一條邊就是一條——(線段)。三角形由3條線段圍成,四邊形由——(4條線段)圍成,五邊形由——(5條線段)圍成。從這里你發現了什么?
指出:連接兩點只能畫一條線段。
3.做“想想做做”第4題。
學生連點畫出三條線段。
提問:畫了幾條線段?三條線段圍成了什么圖形?
說明:三角形就是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
4.做“想想做做”第5題。
讀題,了解題意,并提問:“每兩點之間”是什么意思?
要求學生在每兩點間畫一條線段,能畫幾條就畫成幾條。
交流:你畫了幾條?條數最多的小朋友畫了幾條?
引導:(出示學生畫4條線段的圖形)大部分小朋友畫了4條線段。請小朋友觀察,還有哪兩點間沒有連接成線段嗎?可以看圖先討論討論,再說說你的想法。
說明:要在每兩點間畫一條線段,凡是兩點間就要連接成線段。那怎樣可以不遺漏呢?可以按順序,每次從一點開始連接其他三點,這樣可以畫成6條線段。
五、全課總結
提問:今天我們認識了什么?線段有什么特點?
你能說說自己認識線段的過程嗎?(把線拉緊知道看成線段——認識表示線段的圖形——比較長短知道線段有長有短——學習畫線段)
你還有什么收獲或者體會?
二年級上冊數學第五單元教案2
課題:
銳角和鈍角的初步認識
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學會辨認銳角和鈍角。
2、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銳角和鈍角的特征。
3、學生在建立銳角和鈍角的表象同時培養學生空間想象能力。
教學重點:
學會辨認銳角和鈍角,知道銳角和鈍角的特征。
教學難點:
直角、銳角和鈍角三者的區別和聯系。
教學準備:
課件、三角尺等。
教學過程:
預設教師活動預設學生活動活動效果
一、情境導入,復習鋪墊
復習:上節課我們認識了直角,生活中很多物體的角都是直角,你是怎樣判斷的?
可是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角都是直角,(課件出示銳角和鈍角)你瞧!這兩個角是直角嗎?也直角有什么不同?
設疑:這些角,有的比直角大,有的比直角小,它們是什么角呢?
這節課我們繼續研究角。(板書課題)
二、互動新授
1、認識銳角和鈍角
(1)比一比
課件出示例5中的`隊旗和紅領巾圖。
問:同學們這是少年先鋒隊隊旗和紅領巾,上面有這樣兩個角,老師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和它們比一比,看看有什么發現?
教師根據學生得出的結論,介紹并板書:
比直角小的角是銳角;比直角大的角是鈍角。
(2)動手做角
強調學生做角時:一只手動,另一只手不動。
①拿出活動角,做一個銳角
同桌互相比一比,銳角的大小一樣嗎?(銳角的大小不一樣,但都比直角小)
②拿出活動角,做一個直角
同桌互相比一比,直角的大小一樣嗎?(一樣)
③拿出活動角,做一個鈍角
同桌互相比一比,鈍角的大小一樣嗎?(鈍角的大小不一樣,但都比直角大)
(3)連一連(教材41頁做一做第2題)
課件出示,說說是什么角,再連一連。
提出問題:怎樣驗證?
引出學生思考,得出:用三角尺的直角來驗證。
組織學生進行驗證,如發現錯誤給予糾正。
教師小結:根據角的大小可以把角分為三類:以直角為標準,比直角小的角叫做銳角;比直角大的角叫做鈍角。(補充課題)
三、深入感知
1、認一認
(1)認真觀察你手中的三角尺,剛才我們知道了三角尺上有一個角是直角,那剩下的兩個角是什么角呢?
小結:每一個三角尺上都有兩個銳角。
2、練習八第9、10、11題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你有學到了哪些知識?
二年級上冊數學第五單元教案3
教學目標:
1、在知識的整理過程中讓學生熟練掌握萬以內數的組成、讀寫數、數位順序表、計數單位、數的大小比較、求近似數的方法、整百(整千)數的加減法等方面的知識。
2、在整理知識的過程中使學生對萬以內數的知識系統化、條理化,培養學生對知識進行整理的意識和能力,同時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歸納概括的能力。
3、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提高數學學習的興趣。
目標解析:
復習課枯燥無味,為了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在復習過程中通過情境的創設,讓學生在情境中不經意地參與到知識整理的活動中,使知識系統化、條理化,并在活動中培養學生自主的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歸納概括的能力。
教學重點:
萬以內數的讀寫和大小比較,求近似數的方法及整百、整千數的加減法。
教學難點:萬以內數的中間有0的數的讀寫。
教學準備:課件、計數器等。
教學過程:
一、回顧中形成知識
(一)猜數引入。
1、由3、0、0、9組成的一個四位數,位上是9,讀數時且讀一個零,猜一猜這個數可能是多少?(9003、9030)
2、你知道這是哪個單元學的知識嗎?(板書:萬以內數的認識)你能說出《萬以內數的認識》包含哪幾方面的知識嗎?
(二)形成知識體系。
1、學生交流《萬以內數的認識》包含的主要知識點。
2、學生匯報主要的知識點,遺忘的部分加以點撥。
數數、數的組成、讀數寫數、數的大小比較、求近似數、整百(整千)數加減法。
設計意圖:通過猜數的游戲,讓學生初步回憶萬以內數的認識的主要知識點,同時大大提高學生復習舊知的興趣和積極性。
二、整理中掌握知識
(一)情境一:
課件出示商場里6款液晶電視機,價格(單位:元)分別是:4986、6800、5008、7060、10000、50861、復習萬以內數的讀法。
(1)寫一寫:教師報價格,學生在紙上記錄,然后課件逐個出示價格,學生校對。
(2)說一說:指生說說寫數的方法,寫數時要注意哪些方面?
強調:寫中間有零或末尾有零的.數時要注意數的中間或末尾寫幾個零。
2、復習萬以內數的寫法。
(1)讀一讀:指生讀出課件上液晶電視價格的數,邊讀邊糾正讀法。
(2)說一說:指生說說寫數的訣竅。
強調:不管中間有幾個零都只讀一個零,不管末尾有幾個零都不讀。
(3)比一比:讀數和寫數有什么共同點?(讀數和寫數時都從高位起。)
3、復習數的組成。
(1)貼一貼:根據教師的問題,指生依次在黑板上貼出數位順序表。
右起的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是什么位?第三位是什么位?第四位是什么位?第五位是什么位?
(2)說一說:指生說出每個數位的計數單位各是多少?
(3)想一想:數位順序表上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有什么關系?
(4)撥一撥:指生利用數的組成介紹6款液晶電視機的價格,其他的學生快速在計數器上撥出這個數,并說出價格。
4、復習數的大小比較。
(1)學生自主選擇其中兩款液晶電視機的價格進行比較大小,同桌交流比較的方法。
(2)指生匯報,交流大小比較的方法。
板書有代表的幾組:6800○10000、4986○6800、5086○5008
(3)歸納總結大小比較的方法:
位數不同時,位數多的數大;位數相同時,從位比起,位上大的數大,位相同,依次往下比……
(4)把6款液晶電視機的價格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
5、近似數的方法。
(1)猜一猜:老師選定了一款,這款的價格比6800元多一些,比10000元少得多,你知道老師選的是哪一款嗎?
(2)說一說:4986、5008、7060、5086的近似數分別是多少?
設計意圖:借助商場中液晶電視機價格的情境圖,讓學生在不經意中參與到“老師讀數學生寫數、看數再讀數、學生在黑板上貼數位順序表、在計數器上撥數、自主選擇兩個數進行大小比較、猜老師選定電視機的價格”等活動中進行知識的整理,把分散的知識點聚集成知識塊,使學生的個性得到發展,表達的欲望得到滿足。在復習數的組成時,讓學生初步學會從多角度思考問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二)情境二(復習整百、整千數的加減法):
課件出示商場里其他電器的價格:
電吹風:260元電風扇:180元空調:3000元洗衣機:2800元冰箱:3600元
1、根據上面電器的價格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并解答。
2、學生匯報,板書有代表性的算式并指生說出算法。
(1)260+180=440(元)指生說說計算的方法(26個十加18個十等于44個十,也就是440)。
(2)260—180=80(元)指生說說計算的方法(26個十減18個十等于8個十,也就是80)。
(3)3000+2800=5800(元)指生說說計算的方法(30個百加28個百等于58個百,也就是5800)。
(4)3000—2800=200(元)指生說說計算的方法(30個百減28個百等于2個百,也就是200)。
設計意圖:借助商場中其他電器價格的情境圖,讓學生經歷自主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的過程,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并掌握整百、整千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練習中深化知識
(一)基礎性練習。
1、完成練習二十二的第4題。
先讓學生根據不同的模型獨立讀寫數,幫助學生建立數感,然后全班交流讀寫數的方法。
2、完成練習二十二的第5題。
先讓學生獨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重點說明:數的組成。
3、完成練習二十二的第6題。
先讓學生獨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重點說明:求近似數的方法。
4、完成練習二十二的第13題。
先讓學生獨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重點交流:用不同方式表示數的方法。
(二)綜合性練習。
1、按規律填數。
(1)_______、2996、2997、2998、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3910、3920、______、3940。
(3)_______、5800、5900、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要求填上合適的數。
3、按要求組數。
用3、7、0、0組成不同的四位數。
(1)只讀出一個零的數有();
(2)不讀零的數有();
(3)的四位數是(),最小的四位數是()。
設計意圖:練習的設計由易到難,有一定的層次性,通過不同形式的練習,讓學生進一步掌握本單元的知識,同時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數感。
四、梳理中內化知識
今天我們對萬以內數的認識進行了整理和復習,你又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疑問?
二年級上冊數學第五單元教案4
教學目標:
1、經歷以米、厘米為單位正確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體驗1米到底有多長,并會估計物體的長度。
2、在活動中體驗測量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難點:
體會米的含義,知道厘米、米之間的關系,知道米和厘米之間的進率
教具準備:
新鉛筆、米尺、數學課本、文具盒、1米多長的繩子。
一、創設情境
1、師生利用課前共同準備的直尺、三角板、等工具測量小組中各物品的長度。
2、指導學生同桌合作,用不同的測量工具測量繩子的長度。
學生在測量的過程中會隨機比較、選擇用哪些測量工具比較合適。(主要是直尺或米尺)
3、用米尺測量課桌的長度。
二、體驗探究
1、認識米,知道1米有多長。
2、讓學生以組為單位,直觀體驗1米有多長。
3、學生在觀察、交流過程中認識米與厘米之間的關系。
歸納:100厘米=1米,1米=100厘米,1m=100cm
4、讓學生聯系身邊的事物,找出幾種長度是1米的'物品。
三、實踐應用
1、1米大約等于幾枝鉛筆的長度?
2、學生自主量一量教室中比較大的物體的長度(或高度)。教師要與學生共同完成測量活動。
3、出示書中5頁練習題。
4、課外小作業:讓學生回家測量家中物體的長度。
二年級上冊數學第五單元教案5
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學會用尺子畫角。
2、通過讓學生觀察、操作分析,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發展學生獨立學習能力和創造意識。
3、培養學生良好的合作精神。
重點難點:
學生對于角的認識往往只是借助于實物停留在感性認識階段,對角缺乏系統的認識,所以本課時的重點是讓學生形成角的正確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初步學會用直尺畫角。難點是引導學生畫角的方法。
教學工具:
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課題
1、師:老師給大家帶來了數學王國圖形家族成員中的幾個成員,大家還認識它們嗎?黑板上畫的正方形,三角形,圓形等。(學生回答)今天我們來認識圖形家族中的另一個新成員:角,引入課題“角的初步認識”。今天我們就要學習“角的初步認識”。
2、老師板書:角的初步認識
二、聯系實際,引導探究
1、師:同學們對角一定都非常熟悉,(放PPT)讓學生看圖,這幾個圖形里都有角,同學們睜大你的'眼睛看,這就是角。
放有關學校的情景圖的幻燈片讓學生找角。學生一一做答。
2、師:同學們真了不起,找到了這么多角。
3、師:那么,我們現在身邊是不是也有很多角呢?同學們找找看,(請學生來指一指。)學生回答:課桌的角、課本的角、門和窗的角等等。
4、師:同學們找了那么多角,那么角是由哪幾部分組成的呢?(放PPT)邊放邊說,角是由一個頂點兩條邊組成的,再放一遍,老師說頂點,邊,邊。然后板書:頂點、邊、邊。
5、師:我們都知道什么是角,也知道角的各個部分,那么角是怎么畫出來的呢?同學們看大屏幕(放PPT),同學們看懂了嗎?畫角時,要先定頂點再畫兩條邊。老師在黑板上再演示一遍。
6、仔細觀察,一個角有幾個頂點,幾條邊組成?(生答)由一個頂點和兩條邊組成。我們在表示角的時候,不能就這么點一下。看老師是怎么表示角的。(教師動作演示:一個頂點,兩條邊,再用手畫)拿起你的小手,我們一起來指一指。現在,誰用這種方法來指一指這把尺上的角?(還有其他的角嗎?)
7、師:想一想看,角可以怎么畫?要注意什么?(學生回答)先畫一個點,從這點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畫兩條線就成了一個角。請同學們照這個方法畫一個,試試。把你畫的角的頂點與邊指給同桌看。(一生板演,反饋時指出頂點和邊即可。)
8、比較角的大小,放兩個同樣大小的角,但是邊不一樣長,提問學生,哪個角大,同學可能要說,邊長的那個角大(放幻燈片),老師問學生是不是邊越長角就越大哪?同學們看到了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沒有關系,與它開口的大小有關。
9、師:再畫一個和剛才大小不一樣的角。請你為自己畫的角打分。
10、折角:讓同學們拿出自己準備的紙折幾個角,同桌比較一下大小。再用一張圓形紙折,看學生能否折出角,老師巡視、指導。
三、鞏固拓展,課外延伸
1、師:剛才畫了一個角,老師在這里再添一條線,現在這里有幾個角了?(學生指,教師畫弧。)
2、師:我這里還有一個長方形的圖形,如果剪去一個角,請你猜猜還剩幾個角?
3、師:你能告訴同伴們,今天你有哪些收獲嗎?
【二年級上冊數學第五單元教案】相關文章:
二年級第五單元數學經典教案04-29
二年級語文上冊第五單元教案04-30
蘇教版小學數學一年上冊第五單元教案04-25
第五單元 農田里的數學教案04-25
二上數學第五單元教案04-25
小學二年級上冊數學第五單元試卷05-02
二年級數學上冊第五單元教學反思09-28
二年級數學下冊第五單元教案10-24
北師版二年級語文上冊第五單元教案04-30
二年級數學下冊第五單元教案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