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海因里希的小故事
海因里希·伯爾,德國作家,197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關于海因里希的小故事
。下面是YJBYS小編整理的關于海因里希的小故事,歡迎閱讀。海因里希·伯爾從小愛讀書
房間里空空的,一本新書也沒有。他才知道是做了一個好夢。他想:總有一天,我會有夢里那么多書的。
上學路上,他又經過那個面包坊。一陣陣的奶油面包香味直撲鼻孔,他使勁地咽著口水。
面包坊的老師看見他走過來,親切地招呼他:“小伯爾,今天想吃什么面包?我這里有奶油面包、火腿面包,還有新來的葡萄夾心面包。”
小伯爾真想吃一個香噴噴的面包,但他喜愛的新書在向他招手呢。他慌忙撒個謊:“謝謝您,我已經吃過了。”說完,他拔腳跑了起來。他想趕快離開這兒,逃離那陣陣香味帶來的巨大誘惑。
老師在講臺上講著數學題,可小伯爾的肚子在唱“空城計”了。早上沒吃面包,現在肚子里空空的。小伯爾在心里說:“肚子,你別叫了,我要買一本新書呢。等我把新書買回來,一定把你喂得飽飽的。”
就這樣堅持了三天,他終于存夠了買一本新書的錢。他把鐵罐里的錢倒出來,仔細地數了一遍又一遍。“足夠買一本新書了。”他自言自語道。他把錢又放回鐵罐中,抱著小鐵罐朝書店走去。
來到書店,他大聲地對書店里的店員說:“阿姨,我要買一本新書。”
店員奇怪地看著他,說:“孩子,你有那么多錢嗎?”
“我有,阿姨你看。”說著,他把小鐵罐高高地舉了起來,搖了搖,鐵罐里的硬幣發出清脆的響聲。
“你哪來那么多錢呢?”店員不相信似的問他。
“我省下來的面包錢呢。”
店員嘆了口氣,說:“可憐的孩子。”說著,她便去書架上拿了小伯爾最喜愛的《格林童話》。
買了新書,小伯爾別提有多高興了。他把新書緊緊地抱在胸前,生怕它逃走了似的,一路蹦蹦跳跳地回到家。
回到家里,他找了一張牛皮紙,小心地把書的封皮包起來,
資料共享平臺
《關于海因里希的小故事》(http://m.rusnota.com)。他把新書放在鼻子底下,久久地聞著書頁中散發的油墨芳香。“這本書是我的啦,我有了一本新書了。”他有點不敢相信似地喃喃自語著。晚上他把新書放在枕頭底下,美美地睡著了。長大以后,愛書的小海因里希·伯爾終于成了一個寫書的人,還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金。
人物評價
1、伯爾的小說創作,從1947至1951年,主要取材于第二次世界大戰······它們揭露和批判法西斯侵略戰爭,以被迫充當炮灰的普通德國士兵的遭遇,反映了德國人民的苦難。這些作品的基調灰暗、抑郁,把戰爭渲染成一場抽象的人與命運的搏斗,結果是人的毀滅。他認為“戰爭是無聊的”,它象“傷寒病”一樣是一種可怕的自然現象。但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啟發德國人民認識戰爭的災難,其中小說《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對戰爭的原因有所揭露,含義深刻。
(選自《中國大百科全書·外國文學·伯爾·H》)
2、伯爾的小說創作遵循現實主義的文學傳統,真實地反映了西德戰后發展各階段的重要現象。在藝術上他廣泛吸收20世紀以來現代小說的許多新手法,如內心獨白、蒙太奇、象征、怪誕的聯想等等,60年代以后,又強調小說事件的客觀真實性和新聞紀實手法。他一生還創作了大量雜文、隨筆和廣播劇,并翻譯外國作品。
(選自《外國名作家大詞典》,漓江出版社,1989)
3、關于伯爾作品的評論
伯爾的一生都在與人類的缺點進行斗爭,他聲討戰爭,批評國家與社會,也批評大眾傳媒和教會.在他身上體現了正氣和德意志精神,正因為這一點,他被稱為"德國的良心"。······如果把伯爾和二戰以后德國的文化思潮和我國"文革"后諸多形態放在一起相比照,不難看出有一番文化意趣蘊含其中,這應當是我們今天重新大量伯爾時所不應忽視的。
(選自《人不是為了被管轄而存在》,《讀書》1998年第3期)
【海因里希的小故事】相關文章:
三字經里的小故事06-26
愛情的小故事08-13
誠信小故事06-28
職場小故事07-30
經典的成語小故事06-10
寓言小故事07-26
項羽的小故事10-22
職場小故事07-09
小木偶的故事05-30
睡前小故事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