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勞動保障工作總結 -總結
2011年,是我市勞動保障工作取得重大進展的一年,
全市勞動保障工作總結
。全市勞動保障系統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在省勞動保障廳的指導下,初步形成了城鄉統籌的就業服務、社會保險、和諧勞動關系三個工作體系,各項工作得到了國家勞動保障部、省勞動保障廳和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為全市改革、發展、穩定、和諧做出了貢獻。市勞動保障局被省勞動保障廳繼續評為全省第一名。(一)城鄉充分就業工作取得近年來最好成績
一年來,全市勞動保障部門把統籌城鄉就業作為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通過積極開展“全國統籌城鄉就業試點”,健全目標責任制,完善和落實就業、再就業扶持政策,大力開發就業崗位,千方百計擴大就業規模,全市城鎮新增就業14.5萬人,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6.6萬人,其中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再就業2.7 萬人,分別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140%、149.8%、184%。城鎮登記失業人數為6.34萬人,比上年末減少0.42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7%,比上年末下降了0.1個百分點;動態消除了“零就業家庭”;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新增就業11萬人;中心城區及失地農民集中居住區繼續保持了比較充分就業,近郊區90%以上的社區實現了比較充分就業,遠郊縣市65%以上街道(鄉鎮)實現了比較充分就業。去年12月,國家勞動保障部、中國就業促進會分別在我市召開了“中國就業市長論壇”和“全國推進統籌城鄉就業試點工作座談會”,對我市城鄉充分就業工作取得的成績給予了充分肯定。
一是加強促進城鄉充分就業工作的支部領導。各級黨委、政府把促進城鄉充分就業工作繼續納入了“黨委、政府重要議事日程”,制定了工作目標,實行“一把手”負責制和部門責任制,形成了齊抓共管、各方聯動的良好局面。同時,進一步完善了城鄉充分就業督察工作制度,采用交叉檢查、重點督察和考核評估等方式,督促各區(市)縣開展城鄉就業工作,并在促進就業督導工作的基礎上,建立了有30名行政編制的城鄉就業督察專員辦公室,初步形成就業督察工作的長效機制。
二是制定促進城鄉充分就業指標體系。充分運用中國勞動保障科學研究院《目標與策略――成都市城鄉統籌比較充分就業問題研究》的科研成果,按照全國統籌城鄉充分就業試點方案的要求,分圈層、科學地制定了具有核心、保障、輔助三種指標的全市促進城鄉充分就業指標體系,進一步推動了全市城鄉充分就業工作的深入開展。
三是充分發揮優惠政策促進充分就業的效應。深入貫徹市委、市政府《關于進一步做好城鄉充分就業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協調各級財政將再就業專項資金納入了財政預算安排。全市共為6.98萬名失業人員和失地無業農民發放《再就業優惠證》,享受行政事業性收費減免、稅收減免、社會保險補貼、崗位補貼人數達7.25萬人。
四是完善就業服務工作機制。出臺《就業實名制動態管理標準》,完善市、區(市)縣、街道(鄉鎮)、社區四級勞動保障服務體系,初步建立就業實名制動態管理機制。同時,開展了對全市企業用工需求及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就業情況的調查。市級勞動保障信息網絡已與全市1424個街道(鄉鎮)、農民集中居住區和社區的勞動保障站(所)實現聯網,實現信息資源的集中管理和共享;針對廣大群眾不同的就業需求,開展了“再就業援助月”、“春風行動”、“民營企業招聘周”、“大中專畢業生就業援助月”等系列促進就業活動。
五是大力開展就業援助。以“就業援助962110”為工作平臺,建立健全市、區(市)縣、街道(鄉鎮)、社區四級聯動,企事業單位、職介機構、社會團體等社會力量密切配合的再就業援助體系,大力開展就業援助工作。“962110就業援助”服務熱線開通以來,及時幫助2680名就業困難人員在兩個工作日內成功上崗就業,援助成功率93%。
六是進一步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和鑒定工作。開工建設成都市技師學院及9個分院。依托現有的省、市、區(市)縣三級職業培訓基地,積極開展職業培訓。同時,建立了154個青年職業見習基地,使大學生的就業和全市重點行業人才培養緊密結合。全年完成對向非農產業轉移的農村勞動力就業前引導性培訓36.9萬人、農民工培訓23.48萬人。全市技工學校招收新生1.42萬人。全市開展職業技能鑒定21.37萬人次,頒發職業資格證書20.12萬本。
七是積極支部勞務輸出。建立與東北、長江三角洲、泛珠江三角洲、西藏等勞務協作機制,為人力資源跨區域流動提供了工作平臺。努力打造“川妹子”、“川廚師”、“川建工”等勞務品牌,指導民工有序流動。全年勞務輸出規模達158.11萬人,實現勞務收入107.42億元。
(二)統籌城鄉社會保險工作取得新突破
著力加強城鄉社會保險制度建設,開展全國城鎮居民醫療保險試點,著力構建城鄉統籌的'社會保險體系,把城鄉居民逐步納入了社會保障的覆蓋范圍,基本實現了城鄉社會保險制度的全覆蓋。去年7月,國務院及勞動保障部分別在我市召開全國社會保障工作座談會,充分肯定我市的成功探索。
一是社會保險
擴面征繳創歷史新高。截至去年末,全市城鎮基本養老保險覆蓋230.93萬人,較上年末凈增21.81萬人,征收基金86.07億元,清收歷年欠費1.69億元,征集率99%;基本醫療保險覆蓋261.23萬人,較上年末凈增25.38萬人,征收基金31.19億元,征集率99%;失業保險覆蓋117.21萬人,較上年末凈增14.61萬人,征收基金5.88億元,征集率98%;工傷保險覆蓋115.23萬人,較上年末凈增19.09萬人,征收基金1.58億元,征集率96%;生育保險覆蓋192.28萬人,較上年末凈增25.21萬人,征收基金2.17億元,征集率99%;參加城鎮居民醫療保險人數達155.97萬,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人數達559.12萬人;非城鎮戶籍從業人員參加綜合保險人數達60.59萬人,其中,建筑行業農民工參加綜合保險16.62萬人;已征地農轉非人員參加社會保險達27.67萬人,新征地農轉非人員參加社會保險達17.48萬人,做到了應保盡保,
總結
《全市勞動保障工作總結》(http://m.rusnota.com)。二是完善社會保險市級統籌。從去年7月1日起,全市養老、失業、工傷和生育四項社會保險實現了基本制度和政策統一、繳費基數和比例統一、計發辦法和項目統一、基金調度和預算統一、經辦流程統一的市級統籌。各區(市)縣制定了較規范的內部業務流程和符合實際情況的財務內控制度,征繳的基金能及時全額上解市上。同時建立了市級統籌基金巡查制度,定期不定期開展對各區(市)縣社保基金管理的檢查指導,進一步強化了社保基金管理,形成了加強社保基金管理的長效機制。
三是健全完善城鄉社會保險制度。出臺了《成都市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暫行辦法》,建立了市屬大專院校在校學生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印發《關于調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籌資和補償標準的通知》,從2011年1月1日起,全市新農合籌資水平提高到100元,其中參合農民個人籌資20元,各級財政補助80元;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起付標準下調到200元,并取消高血壓、糖尿病等病種使用乙類藥品的個人負擔費用;印發《成都市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員異地就醫有關問題的通知》,方便了參保群眾的異地就醫;建立了成都市工傷職工康復中心,制定了《成都市工傷職工康復管理暫行辦法》,并將老工傷人員待遇納入工傷保險基金統籌管理;與市建委聯合下發了《關于成都市建筑施工企業非城鎮戶籍從業人員參加綜合社會保險工作的通知》,將為建設單位為農民工繳納綜合保險費納入辦理《建筑工程施工許可證》前置條件,促進建筑行業農民工全員參加綜合保險。
四是全面推進失地農民和農民養老保險。繼續實施征地農轉非人員社會保險制度,新征地農轉非人員實現“應保盡保”。去年12月底,我市已有19.92萬名征地農轉非人員享受養老保險待遇。為20余萬新征地和已征地農轉非人員調整和增加了基本養老金。認真開展農民養老保險試點工作,率先在中西部地區建立了與城鎮養老保險制度相銜接的農民養老保險制度。截止去年末,全市已有9.04人參加了農民養老保險。
四是加強社保基金監管,確保企業離退休人員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全部歸墊了歷年擠占挪用的社保基金3770.96萬元,并認真開展了基金的監督和對財政專戶的檢查工作,年度內杜絕了新的擠占挪用行為,確保了基金的安全和完整。按時足額發放企業離退休人員養老金。去年8月31日完成了XX、XX年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調待,今年1月31日完成了2011年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的調待,使全市企業退休人員人均月養老金增加到了1033元,縮小了與事業單位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的差距。
五是提升社保經辦能力和水平。按照“中歐社會保障能力建設試點”的要求,不斷提高社保經辦能力水平。組建市醫療保險管理局,完善醫療保險和工傷保險基礎目錄庫,實施定點醫療機構醫保管理新系統上線,完善2.0版系統業務程序以及定點醫療機構服務協議。在全市開通了醫療保險“一卡通”,方便群眾購藥。
(三)城鄉勞動關系更加和諧穩定
一年來,全市勞動保障系統以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為目標,深入貫徹市政府93號令,推行《成都市用人單位勞動用工和社會保險管理標準》,推進勞動合同實施三年行動計劃,進一步加強企業工資宏觀調控指導,創新勞動保障網格化監察模式,妥善處理國企破產改制職工分流安置、農民工工資拖欠等熱點、難點問題,推動創建和諧勞動關系工業園區試點工作,我市的武侯科技園區被國家三部委評為“全國模范勞動關系和諧工業園區”。去年3月,勞動保障部在我市召開“全國勞動保障依法行政工作會”,對我市勞動保障監察網格化管理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
一是加強勞動合同管理。指導督促企業建立健全勞動合同制度,依法規范用工行為,參加社會保險,按時足額支付工資。全市已有210戶用人單位達到了《成都市用人單位勞動用工和社會保險管理標準》要求,被授予《合格單位》標牌。
二是強化企業工資調控。發布2011年企業工資指導線、企業人工成本和勞動力市場工資指導價位,提高和整合我市最低工資標準。指導企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指導各類企業依據發布的工資指導線和勞動力市場工資指導價位積極開展工資集體協商,簽訂工資集體協議。積極開展最低工資保障制度執行情況檢查,維護低收入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同時,全面清理解決企業工資歷史拖欠504.38萬元。
三是維護國企改革中職工的合法權益。指導成都進出口公司等4戶企業實施經濟性裁員,審核國有改制企業職工安置費和經濟補償金3900萬元;深入成都針織二廠、成都云內動力等企業,向職工宣傳政策、解疑答難,維護了企業和社會穩定;辦理東郊搬遷企業距法定退休年齡不足五年內部退養職工繳納五項社保費用政府補貼,涉及職工6697人。
四是加強勞動關系調處能力建設。去年,全市勞動爭議處理三級網絡共協調、處理勞動爭議案件7018件,結案率達96.6%。接待來訪和處理來信共計10.19萬人次,辦理來信1763件,辦結率97%。受理工傷認定3769件,受理勞動能力鑒定5519件。“12333”勞動保障服務熱線接聽電話服務34.5萬人次。同時,開展了應急保障工作的宣傳和培訓,應急管理的責任、制度和工作體系基本建立。
五是加強勞動保障監察執法力度。牽頭支部對全市小磚窯、小
煤礦、小礦山、小作坊和城鄉建筑工地開展整治非法用工打擊違法犯罪專項行動。開展打擊“黑職介”、“歪公司”為主題的清理整頓勞動力(人才)市場秩序專項行動。建立“一戶一檔”、“動態監管”的勞動保障監察網格化管理工作機制,全年共年檢用人單位31951戶,主動監察用人單位25487戶,處罰用人單位465戶,為勞動者追回工資1.43億元,涉及勞動者55.9萬人。
六是積極開展勞動保障依法行政工作。加強局系統行政執法人員培訓,合格率達100%。認真做好行政復議和行政應訴工作,撤消了原“工傷保險處”,組建了“行政審批處”,制定了《行政審批事項集中辦理工作實施方案》,將所有行政審批事項全部劃歸行政審批處,由市政務中心(社保分中心)窗口統一受理,行政審批處集中辦理,大大簡化審批程序,提高行政效率,方便人民群眾。
七是認真做好勞動保障宣傳工作。充分利用電臺、廣播、網絡、報刊等媒介廣泛宣傳勞動保障法律法規,發放《勞動合同法》、《就業促進法》宣傳資料、“兩法知識問答”試卷和小冊子等10萬份。舉辦《勞動合同法》、《就業促進法》培訓班7期。代表省廳參加全國“兩法”知識電視大賽,獲得三等獎。
一年來,全市勞動保障部門在做好各項業務工作的同時,還切實加強了領導班子建設、干部隊伍建設、基層黨支部建設、黨風廉政建設和職業道德建設,信息化建設、目標管理、督查督辦、“兩會提案”辦理、市長公開電話辦理、政務信息、檔案保密、規劃財務、定點醫院和藥店管理、離退休人員管理、勞動保障志編撰、勞動保障代理服務等工作也都取得了新的進展和成績。
【全市勞動保障工作總結 -總結】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