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時俱進打造滅火救援精兵隊伍—淺談滅火救援優秀工作報告范文
【摘要】本文在分析當前消防部隊火災撲救和應急救援工作所面臨的形勢任務的基礎上,從專業隊伍建設、基礎信息建設、裝備配置和資源整合、形成聯動機制等方面提出對策。
【關鍵詞】消防滅火救援問題對策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作為消防部隊肩負的防火滅火和搶險救援,保護國家財產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維護社會秩序的任務越來越大。今年5月1日施行的《消防法》第三十八條明確規定:“公安消防部隊、專職消防隊應當充分發揮火災撲救和應急救援專業力量的骨干作用;按照國家規定,組織實施專業技能訓練,配備并維護保養裝備器材,提高火災撲救和應急救援的能力。”但當前消防部隊的滅火救援工作,仍面臨著不少問題和挑戰:
一是災害事故趨于復雜多變。
隨著現代化城市建設的高速發展,滅火和應急救援任務的可變性和艱巨性愈發突顯出來,除傳統的火災、風災、水災、地震等災害外,化學災害事故、突發性生產事故、恐怖襲擊等逐漸走入人們的視野,交通事故、建筑物塌落的規模和形式也在不斷變化。這些災害事故突發性強,危險性大,社會防范工作很難做到萬無一失,一旦發生災害事故,極易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特別是惠安,地處臺灣海峽西岸、福建中部海陸交通要塞,隨著福建省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深入和海峽兩岸經貿往來的蓬勃發展,惠安的交通方面的樞紐作用越來越顯著,近年來,惠安大隊參與處置的交通方面事故的種類和數量呈迅速上升勢頭;在經濟格局上,惠安經濟實力不斷增強,連續多年躋身全國百強縣名列,目前已形成石雕石材、食品飲料、鞋服包袋、建筑裝飾等四大主導產業,以及船舶修造、石化后加工業和旅游業等新興產業。這些行業在安全上都有較大的火災危險性,而且數量眾多的個私企業相對忽視安全管理,造成全縣隱患廣布,災害頻發。面對各種各樣的災害事故,作為搶險救援主力軍的消防部隊,責任重大,任務艱巨,挑戰十分嚴峻。
二是消防部隊警力不足與兵員素質不高使之難以適應任務需求。
隨著社會發展和城市建設,消防部隊滅火救援面不斷擴大,任務增加與警力不足的矛盾越來越大。我市的滅火救援任務為全省最重之一,基層中隊官兵長期處于超負荷工作狀態。從素質上看,現代滅火搶險救援要求參戰人員必須具有豐富的實戰經驗,做到業務精通、訓練有素,具有高超的技戰術水平,僅憑一、二年的學習鍛煉甚至三、五年的'學習訓練都難以達到這一要求,由于兩年制義務兵役制,基層消防戰斗人員的層次主要是高中初中文化程度,從本質上講,以義務兵、一期士官為主體的部隊作戰人員兵員結構和文化知識結構較低。在指揮員方面,由于災害事故的多樣性和復雜性,需要指揮員具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和綜合素質,但受各方面的限制,基層工作的性質導致指揮員的業務培訓未能及時跟上,難以勝任崗位要求。
三是裝備的缺乏制約了滅火和應急救援戰斗能力的提升。
雖然《消防法》明確了消防部隊滅火救援的職責,但所需的人力、物力、財力在實際中卻難以得到有效保障。從惠安大隊來看,現有的執勤車和所配裝備基本上只能滿足常規火災事故處置的需要。云梯車等裝備未配齊,高精尖的專用器材更少,在客觀上制約了搶險救援工作的開展。面對復雜的、超常規的火災事故和其他災害事故,單憑簡單的裝備和消防兵的勇敢是遠遠不夠的。
四是社會聯動機制未能有效發揮作用。
盡管公安、消防、駐軍、武警、醫療、交通、供水、供電等部門組建了各自的應急救援組織,但事實上,一旦發生災害事故,消防部隊往往充當主力軍甚至孤軍作戰,其他部門還未能有效地發揮聯動作用。缺乏統一高效的應急救援指揮機制,缺少必要的協同演練和信息溝通渠道,各種救援力量和相關職能部門之間基本處于各自為戰的狀態,不能實行整體聯動,難以形成救援合力,有時因此延誤時機而影響滅火救援的成效。
上述四個方面的問題,既有客觀上的制約,也有主觀上的因素。面對新形勢的要求,我們要大力推進思路創新、機制創新和方法創新,從隊伍素質、基礎業務、裝備建設和社會機制等多方面思考,與時俱進,不斷進行改進和加強,服務于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建設和擔負起國慶60周年的安全保衛重大任務。
一、建設素質過硬的消防隊伍,打造消防“鐵軍”
一是建立健全人才培養機制,倡導終身教育意識。確立科學的人才戰略,加速培養適應新時代消防部隊建設和未來滅火救援工作需要的軍事人才,是取得滅火救援戰斗勝利的途徑。在人才培養上要紿終堅持把正確的政治方向擺在首位,教育官兵做到政治上合格;把教育學習的眼光放在改變官兵的知識結構,全面提高綜合素質上,努力培養一支打得贏高技術條件下滅火救援戰斗的現代消防人才隊伍;堅持立足本職崗位,瞄準未來需要,使學習和各項業務工作緊密結合,形成一次教育到不間斷繼續教育的完整鏈條,建成學習型組織。堅持戰斗力標準,強化戰斗意識培養,立足裝備從難、從嚴訓練,從政治、軍事、科技、業務、作風諸方面提高官兵的綜合素質,以適應滅火救援工作需要。
二是依法創新消防組織體制,逐步實行多種體制相結合的新型消防隊伍。《消防法》第三十五條規定,“應當加強消防組織建設,根據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建立多種形式的消防組織”。可根據消防部隊任務繁重、警力嚴重不足的現狀,征招合同制消防員,加強執勤力量。惠安消防二中隊即屬于中隊戰斗員都是由合同員擔任,干部、班長和戰斗車駕駛員由現役官兵擔任的合同制消防隊伍。這支隊伍在征招方面,以征招部隊退伍人員為主,大大確保了隊伍穩定以及戰斗力的快速形成。在保障方面,從提高經濟待遇、政治待遇、學習待遇和促進家屬生活、就業穩定等方面保障。在日常管教方面,通過實行談心、信訪等方法做足思想政治和通過實行末位淘汰制、樹立典型等方法抓好訓練工作。惠安消防二中隊通過抓合同制消防員的征招關、保障關、日常管教關提升隊伍質量,自2007年以來,這支隊伍在“12.20”金百利公司火災、2008年“7.03”盛達鞋廠火災、2009年“6.16”泉州東海輕工火災等幾起大火災的撲救中,素質過硬;在2008年支隊執勤崗位練兵中,表現突出,為大隊取得“對抗賽沿海賽區團體總分第一名”;09年大、中隊干部比武中,也取得了第一名的優秀成績。
三是改進執勤訓練模式,壓濾機濾布打造“消防鐵軍”。現代滅火救援任務要求,要打造消防“鐵軍”,基本實現單兵技能嫻熟、作戰勇敢頑強,能攻善守、尖刀作用突出,響應迅速、獨立作戰和初控能力強的戰斗隊伍。打造“消防鐵軍”是一項艱苦卓絕的工作,是一項浩大的工程,囊括強化消防力量體系建設、開展滅火救援專業訓練、加強指揮員隊伍建設、完善預案體系建設、提升綜合保障能力、培育消防戰斗精神等方面內容。基層中隊要堅持做到“四個在前”,即:學習教育做在前、訓練管理走在前、工作任務干在前、急難險重沖在前。要打造“消防鐵軍”首先要改進執勤訓練模式,一是構建搶險救災網絡。針對惠安正在加快凈峰青蘭山30萬噸原油碼頭和輞川泉惠石化基地的建設等實際情況,惠安正在逐步成為化學工業區、商業密集地區、事故易發多發地區,消防部隊要布設搶險班、搶險組,配備必要的搶險器材,形成網絡體系。并根據規定的操作項目,結合歷次戰斗經驗教訓,分層次制定搶險救援基礎訓練項目及專業訓練項目。基礎技能實行普訓,專業訓練則按裝備配置、任務分工的不同實行分崗、分業專項訓練,并專項考核。二是面向實戰,改善訓練環境和手段。分步建成油罐、化工事故滅火救援裝置及化學毒氣事故、交通事故搶險、模擬煙熱室等仿真訓練設施和場地,組織開展濃煙、高溫、毒氣、爆炸等模擬訓練,強化提高官兵的心理素質、臨時應變及協同作戰能力。同時,在深化“三熟悉”的基礎上,選擇高層、地下建筑、化學危險物品等單位,組織官兵對各類企業的災害危險性、處置方法等逐一進行熟悉,分門別類制定滅火救援預案,有針對性地開展實戰演練,提高官兵在高溫、濃煙、有毒、缺氧等復雜情況下的實戰能力。三是注重實戰演練,不斷提高各崗位人員協同作戰的能力。分門別類,科學制訂各類預案,加強官兵對預案單位的六熟悉,及時進行預案及跨區域協同演練,在形同實戰的演練中,強化技戰術的運用與戰斗力的合成,這也是從難從實抓訓練,打造“消防鐵軍”的重要步驟。
二、濾布加快滅火戰斗基礎業務信息數據化建設步伐
城市化發展使城市規模大型化,城鎮數量增加、規模擴大,也帶動了產業布局變動。重特大火災向新興城鎮轉移的發展趨勢,致使消防重點保衛工作不得不面向更為廣闊的區域,滅火戰斗基礎業務信息量不斷增加,且更新周期縮短,因此,滅火戰斗基礎業務信息的數據化是一必然趨勢。
一是建立一支既懂業務又懂信息技術的相對穩定的專業技術隊伍。專業人才隊伍是數據化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條件。應有計劃、有步驟地引進一定數量的信息技術專業的人才補充到消防專業技術隊伍中來,并加以知識培訓,在工作上盡可能地給予支持,使他們能夠潛下心來搞業務調研分析、軟件設計和系統開發,從而使人員結構更趨合理。同時,還應選配好各級管理人員和數據采集錄入人員,確保整個系統能夠正常運轉。
二是根據消防部隊滅火作戰特點,建立運行高效、使用方便、網絡化的數據管理系統。滅火作戰基礎業務信息管理系統應基于網絡和地理信息管理平臺,著重強化信息資源的采集利用和輔助決策指揮,界面簡潔、操作簡單、使用方便,能提供不同的檢索、顯示、傳輸、分析、查詢方法,便于管理和維護。
三是重視各類信息的調查更新工作。一方面要擴大道路水源和重點目標的調查范圍,取得詳盡的第一手資料;另一方面是建立定期檢查核實制度,根據道路、單位變化情況即時更新數據。
三、加強裝備配置、革新和資源整合工作
一是加強裝備發展規劃,提高裝備配置的配套性。針對滅火作戰、搶險救援的實際,優化消防車輛的配置,在保障消防常規執勤裝備的同時,重點加強搶險救援車、舉高照明車等特種車輛和防化、防毒、防爆、防輻射及偵檢、堵漏、破拆等特種裝備的配備。同時,結合惠安經濟發展水平和地理位置情況,逐步建成以點帶面的裝備配套保障體系。
二是加強器材裝備革新,提高裝備的適用性。本著“設計合理、功能齊全、使用方便”的原則,充分發揮廣大官兵和消防企業的積極性、創造性,結合實戰和現有裝備,以及轄區火災特點和搶險救援需要進行技術革新和裝備結構改進,提高裝備的適用性和安全性。同時也要重視器材裝備的維護保養,確保完整好用。
三是加大社會各種器材裝備的整合力量,實現裝備資源共享。與交通、工程施工等部門和單位聯系,對于可用于搶險救援的挖掘機、煤氣搶險車、電力搶修舉高車、大型拖車等進行登記,一旦需要可立即通知其協同作戰。
四、建立健全滅火行動和社會搶險救援聯動機制
一是建立消防部隊區域聯合作戰機制。針對重特大火災日趨頻繁、重特大火災發生區域擴大、人員車輛裝備等警力不足的矛盾日趨嚴峻的形勢,應進一步健全聯合救援機制,建立跨區域聯合應急救援機制,努力提高綜合救災效率及整體應急救援能力,逐步從硬件資源的互補、共享拓展到軟件資源的創新合作,走共同發展、聯合救援的路子。同時,繼續完善力量調度及火情報告制度、依火災等級調集滅火力量的機制等,并逐步完善支隊范圍的無線通信聯網工程,提高滅火力量調動集結速度。
二是建立以消防為主的社會救援機制。當前,消防部隊擔負任務越來越重,所遇到的災害事故處置難度越來越大,牽涉面也越來越廣,需要的智力支持、裝備援助也越來越多。單靠消防部隊自身力量實施滅火以及應急救援是難以圓滿完成的,因此,必須建立高效的救援聯動機制,健全應急機制,整合救援力量。應建立由政府統一領導,公安、消防、駐軍、醫療急救、交通、電信、環保、化工、建設、新聞等部門以及市政工程、水、電、氣等公共事業單位參加的搶險救援聯動機構,明確組織指揮人員和各單位、各部門在搶險救援中的職責、任務,統一調度指揮要求,制定有關規章制度,確定搶險救援響應機制和啟動形式、組織原則和通信指揮方法,完善“政府統一領導,部門共同參與,統一組織指揮,協同配合作戰”的社會搶險救援聯動機制。
三是建立搶險救援專家系統。由公安、消防、化工、交通、科研機構等單位的專家組成,平時,經常會合研究社會搶險救援所面臨的問題與對策,制定各類災害事故搶險救援預案,開展深入的調查研究,實事求是的分析災害事故可能發生、發展的過程和處置措施,既要在災害事故的預防處置和善后處理上有對策,也要在處置技術上有著落。同時,擔負消防部門及社會救援力量的教育、訓練咨詢工作。在發生災害事故時,可及時趕赴現場,為搶險救援決策服務。
【與時俱進打造滅火救援精兵隊伍—淺談滅火救援優秀工作報告范文】相關文章:
7.救援
8.滅火記優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