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教師禮儀的99個細節》讀后感
在中國音樂教育網上了對于此書的介紹和推薦,不過在小女的學校里我幾乎未看到過如此優雅的老師,估計可能是我的要求高了點。看來也許我可以買上幾本當成“圣誕節”禮物送給她的任課老師們。書中提到的任何一點教師禮儀,如果發生在小女的學校里,均屬于天方夜談,對于她而言,這屬于奢望。 看到優雅的教師用眼睛微笑(估計小女的老師們只有在公開課時才會笑一笑,而且笑得極度不自然) 面帶笑容的教師會讓學生產生親近感,營造出舒適、寬松的課堂氣氛。這種氛圍有助于達到理想的學習效果。也許每一位教師都希望善于微笑。那么微笑是否僅僅局限在上翹的嘴角呢? 優雅的教師用眼睛微笑。俗話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眼睛可以表露出人的內心情感、對事物的反應、心理素質以及人生態度等重要信息。眼神是一種無聲的語言。在教育教學中,教師可以有意識地用眼神交流,用眼神表達內心的情感。 贊揚學生要適時適度并因人而異(在學校里更多的是動轍讓孩子們寫檢討,哪天老師良心悔誤,用商量式的口氣估計會讓小女以為今天老師精神錯亂了,要么是她自己錯亂了。) 任何人都期待他人能發現自己的優勢和長處,并能得到他人的肯定。任何人也都希望自己的短處會被他人忽略或者不被他人發現,尤其擔心他人當眾評論自己的短處。使一個人發揮最大潛力的最好方法是讓其得到肯定和鼓勵。而無數次被否定則會使人失去自信。作者認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盡量將“你寫錯了”等否定句轉變為“這樣寫……是正確的”等肯定句來與學生交流,從而建立學生的自信心,保持師生雙方的愉悅心情,同時學生也能夠比較快地找到正確的做法。 例如,在課堂上,如果學生發言有些含混,教師往往會給出指令:“再說一遍。”其實這時我們可以嘗試換一種說法:“對不起!老師沒有聽清楚,再說一遍,好嗎?”事實上,在指令性語言的前面增加道歉式語言,結尾轉變為商量式的口氣,可以降低指令性語言的對抗性。道歉語讓對方感受到了友善的態度,商量的語氣使對方消除了被命令的想法,一般情況下,對方都會配合接受。 在肯定學生時,最好一邊用語言“對”、“沒錯”、“有道理”等肯定對方,一邊輕輕地點頭。這樣做可以極大地鼓勵學生,這是語言和體態語言綜合運用的好方法。但是贊揚也不能濫用,要講究方法和技巧。贊揚學生要及時,要把握住恰當的時機,這樣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以學習者的身份與家長交流(老師們更多地是把我們這些家長也當成了他們的手下,布置任務要求完成) 家長是一種教育資源,教師與家長的積極互動,能很好地使這種資源得到開發和利用。作者認為,家長對孩子的發展是充滿期待的,他們也希望通過教師的言傳身教讓孩子懂得文明禮儀,實踐文明禮儀。禮儀文化強調在人際交往中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解決問題。作為教師,要尊重學生及家長,給家長帶來教育孩子的信心。 比如,盡管是學生出了問題,在與家長的交流中也要肯定學生的優點,并對學生充滿信心。謙虛地以學習者的身份和家長共同探討使孩子得到成長的教育方式,比起一味陳述孩子的缺點會更有利于雙方交流并達成共識。 作者認為,與家長面談時,最好讓學生一起參與,這樣做可以避免學生進行無根據的負面猜測,避免家長向學生轉達時出現誤差,同時也能真正達到邀請家長的目的,即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即使學生不參與,也要讓學生明白教師請家長并不是“告狀”,而是要通過與家長的溝通互相配合,使教師、家長和學生相互學習、共同進步。這種真誠的態度需要通過具體行為傳達給學生。作者認為教師應當提前將“請家長”的想法、原因、目的與學生進行交流,讓學生忐忑不安的心情放松下來。 我們都會通過一個人的外在表現而給予他是怎樣的人的評價,因為在某種程度上,一個人的儀態正是其內心世界的表達。該書作者將禮儀看作情商的外在形式,從外在的儀表細節講到內在的溝通技巧,從學校生活講到公共交際,致力于讓教師的儀表變得更得體、更善于溝通并懂得社交規則,成為優秀、優雅的教師。表面上禮儀有無數的清規戒律,但其根本目的卻在于使世界成為一個充滿生活樂趣的地方,使人變得平易近人。禮儀是一種習慣養成。了解禮儀規則是什么,與自然地實踐禮儀是兩回事,習慣的養成需要時間。我想這本書更適合放在案頭,時刻提醒教師,是否該穿上優雅的禮儀外衣? 不可否認,老師們的精神壓力處于過大的情況下,一所好學校應該重視孩子們的心理問題也更該注重老師們的心理健康問題,對于有著教工學生1500人的學校,應該設立專程的心理輔導室。處處標榜自己的學校是優秀的好學校,標榜軟硬件過人的學校,連公辦小學也早已配備的心理輔導室壓根不知道影兒在哪里呢。【《教師禮儀的99個細節》讀后感】相關文章:
教師的禮儀12-07
《教師禮儀》讀后感03-18
教師禮儀培訓心得12-29
教師禮儀規范心得01-07
教師著裝禮儀的要求09-27
教師著裝禮儀要求03-12
《教師禮儀》讀后感范文04-24
教師禮儀工作總結01-15
教師禮儀學習心得09-29
教師禮儀崗前培訓心得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