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例談新教師如何研讀語文教材
正確研讀教材,準確把握文本,對新任語文教師而言至為重要。也許有些語文教師會說,有教材、教參,還有那么多豐富的網絡資源,“教什么”第一文庫網自然不是件難事。實際上,教材內容和教學內容是有很大區別的,F以人教版模塊五的《咬文嚼字》一課為例,做一些淺析。 一、研讀教材:理解編者意圖 作為語文教師,一定要清楚“編者認為文本的教學價值在哪里”。 一是研究單元提示。編者的意圖往往直接呈現在單元提示中,模塊五第三單元的單元提示是這樣寫的:“這些文章或探討藝術表現的語言形式,或評論某種美學現象,都持之有故,自成一家之言!边@些語句就表明:本單元安排的主要是文藝理論方面的文章。 單元提示的第三段還寫到:“學習本單元,除了把握文章的基本觀點,最好能夠調動自己平時閱讀作品的藝術體驗,與文章中的相關評論做一番比較。不妨參照這些文章的寫法,試著對自己熟悉的作品也做一點分析和論說,這對于提升我們的審美品位,增強文藝評論的能力,當會大有裨益! 這段話實際上是在說單元教學的任務:任務一是把握文章觀點;任務二是個人閱讀體驗、文本的比較和印證;任務三是嘗試對自己熟悉的作品寫一點分析和論說。這三項任務,體現了教材對學生能力層級的不同要求。由于這三種心智水平的層級不同,因此編者運用了不同的措辭:“把握觀點”“最好能夠”“試著”。如此,教師就可以根據不同的學情來確定教學重點、設定教學目標、做好活動設計、布置練習和作業了。 二是思考課后練習!兑慕雷帧芬徽n的課后練習是這樣設計的:①作者舉的下列例子分別說明一個什么道理?(例子略)試分別加以概括。②在全班或分組討論:對馬南?和朱光潛先生“咬文嚼字”的不同見解應該怎樣看?③作者說: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實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理由是什么?試從自己的寫作體會或者讀過的詩文中舉例說明這個論斷。④從讀過的詩文中舉例說明“套板反應”及其危害。 練習的第一題,考查論證材料和論述觀點的對應問題,與單元提示中任務之一的指向是吻合的。練習的第二題、第三題、第四題與單元提示中任務之二及任務之三是吻合的。其中第二題,編者提供的活動方式是討論,讓學生在討論中豐富自己的認識,不斷完善甚至調整自己的觀點,逐漸深入理解馬南?和朱光潛先生觀點的區別、條件和適應情況,進而形成較為辯證的觀點。 通過研究單元提示和課后練習,再聯系課標要求,教師就能清晰地把握好教學目標了。 二、梳理教材:找尋文本價值 教師要思考:這個文本承載的核心知識和能力是什么?這一文本的獨特價值在哪里?這一文本安排在這一模塊的依據是什么?安排在這個學段的原因和條件是什么?以第三單元為例,其具體做法如下。 一是系統梳理教材。系統梳理教材的目的在于,從整體性和系列性的角度,定位文本教學價值。經過梳理,從整體性上觀察,教師不難發現其文本具有唯一性,而這唯一性就一定是學生未然和應然的教學內容。從系列性角度來看,筆者發現,這一單元教學的可行性,體現在這一學段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相關知識和能力基礎,特別是模塊四的社科隨筆,為本單元的文本學習奠定了較好的基礎,這是學生的已然狀態。如此,教師就可以依據這類文本的特點,對照課程標準對學生核心知識和能力的教與學進行準確定位了。 二是整理單元文本。教師要思考,編者為什么要這么安排單元篇目的順序(系統性)?這篇文章和其他篇目的聯系在哪里?單元文本的共同點和差異在哪里?這樣,教師才能更好地確定各篇目教學重點。 顯然,本單元的三個文本都是討論文字和文學的!兑慕雷帧分v的是文字的使用、聯想意義,進而談到文字使用的刻板效應;《說“木葉”》講的是“木葉”的使用源流、內涵外延,再談到意象及語言暗示性問題;《談中國詩》從文學比較的角度,討論中國詩的特點及中外詩歌的共性。 文本內容,小而言之是文字現象、文學現象,大而言之是文藝現象、文化現象。所以,每個文本都從感性認識談起,再到理性思考,頗有些文化研究的味道。在學生的閱讀體驗、寫作經歷和日常生活中,其實有很多現象值得關注、思考和研究。因此,教師在單元結束后,可以組織一些討論或者專題研究,讓學生聚焦文字、文學、文藝和文化的具體問題,這樣既可以深入理解教學內容,又可以提升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和思考創新的能力。 三、細讀教材:做好教學設計 教師要善于把文本獨特的閱讀價值,轉化成教學價值。比如《咬文嚼字》一文,就可作為文藝評論類文章的范本。因為它從閱讀與寫作、咬文嚼字效果等方面,精選了大量典型、精辟的實例,其道理與例子、觀點和材料結合緊密,令人信服。行文采用“總―分―總”結構,章法嚴謹,持之有故,自成一家之言,展現了朱光潛先生嚴謹的治學精神。因此,《咬文嚼字》一文具有極高的教學價值。 依據前面所做的整理和分析,教師可以把本課的教學目標設定為以下幾項。 一是通過閱讀課文,提取并理解作者所持觀點。二是通過篩選文章使用的材料,理清全文的篇章結構。三是通過交流、討論材料與觀點間的關系,整體把握作者縝密的行文思路。四是通過自己的寫作體會或者讀過的詩文,舉例說明文本中的相關論斷,并進行交流與討論。五是培養學生閱讀、寫作的嚴謹精神,養成嚴謹的人生態度,并在閱讀中養成品評和挖掘文章內蘊的良好習慣。 當然,這是全文的教學目標,具體到課時目標時教師還要進行細化。此外,在教學時,除了梳理、概括之外,教師還可以運用表格形式,幫助學生建立材料與觀點間的聯系。 同時,教師還可以利用課后練習,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培養學生對語言的遷移應用、實踐創新能力,也可以根據學情來設計練習和作業。例如,題目可設計為:文學作品中的文字往往有聯想的意義,本文談到詩歌語言中的暗示性問題,二者的意思是一樣的。在我國詩歌中,如“梅”“月”“夢”等,都具有暗示性,能引起讀者的聯想,試舉例說明。再如,可將題目設計為:隨著網絡的普及,出現了網絡語言,像“女漢子”“正能量”等,請闡釋這些詞語的內涵。教師還可以就現代網絡閱讀這一文化現象,請學生談談對“微閱讀”的看法。 綜上所述,語文教師只有清楚了“教什么”,才能更好地思考“怎么教”;蛘哒f,教師只有知道了“教什么”,才能依據課標、教材和學情做好教學設計,科學、順利地開展教學活動。 。ň庉 劉澤剛)
【例談新教師如何研讀語文教材】相關文章:
語文教材使用策略例談04-30
例談語文詞語教學的方法04-29
例談語文教學視角的轉換04-30
例談多元解讀04-27
中考語文復習開放性語文題例談04-30
中考語文古詩詞賞析題例談04-30
成語中的異讀例談05-02
數學建模教學例談04-29
科學活動記錄例談04-30
巧設小練筆化解非語文化現象例談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