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許昌中心區城市設計
01 愿景 Vision
02 項目背景 Background
03 案例研究 Case Research
04 中軸研究 Axis Research
05 定位于目標 Positioning and Vision
06 城市設計 Urban Design
07 重要節點城市設計 Key Nodes in Urban Design
08 實施策略Implementation Strategy
Page 179
許昌新型城鎮化的建設將把許昌主城區、新區和許昌縣新城區融為一個整體,資源互補共同發展、作為功能復合及活力集聚的新區域,新區是新型城鎮化的前沿和中心。
Page 187
許昌市位于河南省中部中原腹地,中國歷史上歷來是群雄逐鹿,兵家必爭之地。許昌是華夏民族、中華文明的核心發源地,華夏之根,中國史書記載的第一個世襲王朝夏朝的發源 許昌市國家中部崛起戰略中重要的副中心城市,現代工業體系齊全,其中的中原電氣谷是以電力裝備制造業為主體的省級重點產業集聚區。
許昌市中國三國文化之鄉,中國鈞瓷文化之鄉和中國臘梅文化之鄉。
1.1中部崛起戰略
國家實施中部崛起戰略,為河南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機遇;加快中原經濟區建設要求許昌作為核心城市之一,必須加快發展,推進城市化建設進程,要求許昌新區率先實施,做出示范,著力打造城鎮化發展新格局;河南省確定的許昌新區總體方案,對許昌新區的發展提出了明確要求。
1.2中原城市群發展戰略
河南省于2005年制定了《中原城市群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06-2020)》中將許昌市確定為城市群核心建設區,新-鄭-漯產業發展帶上的中心城市,重點加強與鄭州在產業、人才和信息等方面的合作,實現鄭許一體化,加速推動全省城市化進程和經濟發展。
1.3許昌城市北拓發展
許昌市南北向的對外交通發達,也是中心城市最主要的經濟聯系方向,城市用地必須向南北兩個方向展開,但南部有許南高速阻隔,并且距離市域的南部邊界較近,用地拓展余地不大,所以主城區主要用地發展方向為東移北上,并以向北發展為主導。
1.4許昌新區獲批成為省級戰略
二〇〇一年二月十一日,河南省人民政府通過了《許昌新區建設總體方案》,提出經過10年左右的努力,把許昌新區建設成為全省現代產業體系,現代城鎮體系和自主創新體系的重要支撐和帶動區域經濟社會展和增長極,并按照副廳級新區進行開放建設。
Page 188
2、區位分心
2.1空間分析
2.1.1 許昌市域空間發展結構
許昌市域空間依托交通,呈現一中心五組團的組團式布局,即許昌主城區一個中心,東面是鄢陵組團,背面是長葛組團,中間是新區組團,西面是禹州組團,西南是襄城組團,呈蓮花狀布局,各組團向心發展。
許昌市新城核心區位于主城區的幾何中心位置,是絕對的城市服務功能聚集中心。
2.1.2 許昌市區空間發展結構
許昌市區包括許昌市主城區、許昌新區及長葛城區,以許長城際通道為主要的空間發展主第一文庫網軸,串聯各發展組團及組團中心區,形成“多組團共生”的復合空間形態。
在市域“一中心五組團”和帶狀城市“東移北進,向北為主”的空間發展布局下,三個城市組團契合發展,未來將形成大的帶狀城市,整體形成“一軸三心三團”的發展結構,而位于地理中央的新城中心將成為輻射整個帶狀城市的核心服務區。
Paga 189
2、區位分心
2.2.1
2.2.2
2.2.3
2.2.4基地周邊情況
新區中心在地理位置上南接許昌市主城區,二者共處城市南北發展主軸上;基地東西兩側接臨中原電氣谷產業集聚區,尚集產業集聚區和魏都產業集聚區,新區的發展由周邊工業一脈相承密不可分,未來新區中心區在城市職能上應以服務周邊產業為主的城市職能;基地北側為新區副中心,與北上對接的長葛市形成南北間聯動發展的城市發展態勢。
Paga 190
3、基地狀況
3.1用地性質
本次中心區規劃用地約為6平方公里,規劃區內現狀城市建設用地極少,已農田為主,有少量工業及村鎮建設用地,
3.2交通現狀
3.3 地形與 評價
Paga 192
1. 鄭州鄭東新區CBD
1.1項目簡介
1.2經驗借鑒
2、寶安中心區
2.1項目簡介
寶安中心區與前海、后海共同構成深圳市雙城市中心之一,是寶安的行政、商業、商務 、文化、體育和信息中心。濱海片區是寶安中心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規劃總用地面積6.82平方公里,規劃居住人口17-20萬人。
濱海片區大部分用地為填海造地而成,可充分利用其海岸線,發展成為一個獨具魅力的濱海城區。其規劃結構為“一環二軸三區”即一環:一個都市綠環;二軸:一條中央綠軸,一條發展軸,三區:中心區、濱海區和生活區。
2.2經驗借鑒
該項目設計以“水流蝕石”為設計理念,建筑造型簡潔、大方,與海濱廣場、濱海公園渾然一體,充分體現賓浩城市的空間特色。具有創新和時代特征。對提升整個中心區的形象,營造中心區文化氣息強化寶安中心區作為“深圳市中心區”的地位將具有重要作用。許昌新區中心區以蓮城為設計理念,通過一系列的標志性建筑打造體現地區特色的中心區形象。
3、杭州錢江新城核心區
3.1項目簡介
杭州錢江新城是帶動杭州由西湖時代向錢塘江時代邁進的引擎,是協調上海陸家嘴CBD的地區級綜合服務、生產創新和??集散中心。
3.2經驗借鑒
錢江新城打破了商務功能打倒一切的CBD慣用模式,打造強大的綜合性功能中心,以復合城市中心的概念打造許昌地區的CBD可避免與鄭東新區形成功能雷同,同時對新區自身更易于短期內聚集人氣,引導城市中心北移。
4、蘭州新城區中心區
4.1項目簡介
蘭州新城區重點地段以傳統工業、新型工業和第三工業為主導的經濟繁榮、社會進步、環境優良、具有較高水準的現代化城市組團,并使其逐漸成為蘭州市區中部重要的文化教育、商貿中心、高新技術生產基地和蘭州市城市中心區。
4.2經驗借鑒
蘭州新城注重商業的復合開發并賦予城市地理特征和文化特質來打造獨具特色的中心區。以獨具地域文化色彩的概念打造許昌地區級中心,可賦予中心區本身更高的內涵及加強自身的地區意向性,避免與其他地方中心區產生雷同感。
Paga 195
1、“北拓”戰略的持續推進——從連接到聯動
《許昌市城市總體規劃(2004—2020)》提出了許昌市空間“東進北拓”的發展方向。近年來,城市北拓的發展步伐加快,主城以北逐漸成為了許昌謀求發展腹地的重要區域,許昌
新城將成為許昌市未來發展的重點。
城市進一步發展必須在現有基礎上強調更大范圍內的地區合作,形成合力,實現彼此間的聯系與支撐。隨著許昌新區發展戰略的制定,主城、新區更要構建聯系,需要具有開放共享的公共空間來支撐新老城之間的聯系,實現空間上的關聯和公共資源的共享,實現區域共榮。
構建連接新城中心與主城中心的軸線公共空間,不僅是許昌城市空間的拓展與優化,更對于主城與新城之間的相互融合、聯動發展、整合城市功能,擴大城市中心規模效應,參與區域競爭合作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2、軸線功能研究
2.1創新功能組合
《許昌市城市總體規劃》中,確定了許昌市重要公共服務設施的布點和規模。且中軸線主城區段沿線已規劃設置了行政、文化、商業、娛樂、博物館等多種公共服務設施,現狀已經建成市行政中心,許都廣場、智慧之門、博物館等設施。主城中心的主要功能包括有: 行政辦公:許昌市行政中心及副中心
文化娛樂:許都大劇院及文博館
城市廣場:許都公園、科技廣場
商業居住:智慧大道兩側商業帶
體育中心:學院路與魏武大道間的東區體育中心
Paga 196
北部新城中心作為許昌未來發展的重點,其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將相對活躍,具備成為區域性服務中心所需的交通物流。專業技術、人才等必要基礎。作為未來城市的CBD核心區域,應該提升其戰略地位,功能上可考慮7個方面:
商務融合:結合許長城際鐵路站點的布置,以TOD發展模式為主,利用軌道交通的邊界優勢,吸引大型本土及國際零售商的進駐。以城市綜合體的形式,形成新城商業購物中心、金融辦公中心。
企業總部:充分利用地區交通及地緣優勢、吸引國內外及地區知名企業總部入駐,形成企業總部基地,創造集聚效應,并滿足生產力服務和生活服務所產生的辦公需求。
科技研究:突出產業服務、科技服務功能。利用產業集聚的優質資源,集聚企業內外一流的品牌認證及技術認證,提供電子商務、數字通訊、系統集成、數據服務、企業管理信息化等工業信息服務,打造一站式全能型的創意、研發服務空間。
會議展覽:新城周邊有中原電氣谷產業聚集區、尚集工業集聚區及魏都民營科技園區,產業園得集中大大增加了會展業的需求。
商貿物流:集合便利的交通優勢,建立商貿物流中心,實現商流及信息流的中心集聚。
生態居住:新城核心需要人氣支撐,合理安排一部分住宅及公寓用地。既可以緩解CBD上下班的交通壓力,也可以增加其夜間的生活氣息。
行政服務:作為區域性服務中心,本區具有行政辦公的需求,新區的發展也需要政府的帶動。
Paga 197
2.2 軸線定位
根據許昌城市發展背景及城市城市歷史文化要素,中軸線的規劃定位為:
許昌市集商業、辦公、文化、科研及居住為一體的城市歷史文化生態軸。
具體定位
——休閑商業軸
——歷史文化軸
——生態景觀軸
Paga 199
2.3中軸
規劃?????公共開放空間營造、生態環境提升、空間景觀塑造,構建起新區中心和主城行政中心之間軸向空間聯系。
1.原有老城確立的中軸線在科技之星有明顯的轉折,調整中軸線沿線的路網,使新城中心與南段的行政中心和行政副中心之間形成一條連續空間,強化中軸線的空間對稱。
2.城市主軸將采用點軸的鑲嵌式。目前城市軸線南側已形成智慧之源及科技之星兩個節點,主要集中行政辦公功能,按照許昌城市中軸發展的特色,合理的空間節點距離為2公里左右,所以北側區域宜打造兩個空間節點,除被測新城核心節點外,規劃建議在外環?區域????打造城市幸福之門。主要布置商務辦公及商住功能,寓意著許昌人面通過幸福之門邁向未來之光。
3.結合軸線的四個空間節點,將形成三個各具特色的區段,分別為:主城行政辦公區段、新區生產創業區段、中央生態商住區段、中央生態商住區段。
——新城文化創業區段
指北外環(永昌環路)至尚?北街之間的新城CBD區域,是未來最能體現城市魅力的中心商務區,主要集中了商業金融、商務辦公、科技研發等功能,軸線周邊的公共服務設施及中央的濱水商業空間,是重點體現創業精神、城市文化的區域。
——中央生態商務區
位于北外環(永昌東路)與天寶路之間的區域,強調生態居住空間。沿軸線兩側布置SOHO公寓、LOFT等商住用地,以營造大氣整體的城市軸線景觀界面,中軸公共空間結合商業布置,強調其生態空間的開放性和共享性。
——主城行政辦公區段
是指天寶路至蓮城大道之間的區域,主要游市級行政中心區段由市行政中心和市直綜合服務中心組成,強調簡潔、大氣,以體現許昌市的人文氣質。
Paga 200
3、軸線空間研究
3.1收方有數——變化的軸線空間
許昌的城市軸線長達7公里,過長的線性空間缺乏變化,會感覺冗長而乏味,
3.2“V“型空間——舒適的軸線空間尺度
街道空間尺度是指高層建筑臨街面的尺度對行人的影響,考慮到軸線空間中行人的舒適度,軸線兩側的高層建筑主體因為尺度過大。易向后退,減少高層建筑對軸線的壓迫感。在人的實際活動體驗中。27是具有反應良好的豎向空間關系觀測區,因此27作為最佳垂直視角,人可以獲得最佳的觀感效應。在本軸線的設計中,未獲得最佳的空間尺度,建議控制出較寬中軸公共空間,軸線內的開發用地以低層住宅為主,兩側的高層建筑向來年觀測后退,形成舒適宜人的“V“型空間。使軸線內部休閑人群的視線能開朗舒展
Paga 202
1、 發展條件分析
(1) 優越的交通優勢,多條主干道通過規劃區與主城區及長葛城區緊密聯系,是城市的
主要發展節點。
(2) 中心區用地??,對于規劃的實施和開發建設將是有力的保障。
(3) 中心區周邊的產業已發展初具規模,基礎設施建設也逐步展開,為中心區的發展提
供支撐。
(4) 許昌….
2、 許昌新區定位
——許昌新區
其功能定位為“四區一基地“;
許昌市“三化“協調發展先導區、現代化符合性功能區、城鄉統籌發展先行區、對外開放示范區和全國重要的輸變電設備制造業基地。
理念
發展理念:城市發展愿景在區域開發建設中所秉持的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和需要落實的四項發展能力
功能
功能定位:根據城市發展規劃的需要,對不同的土地區塊所承擔的職能進行定義和劃分
形態
空間形態:基于城市發展愿景和土地開發現狀,承載了城市發展理念和功能的實體。
Paga 204
3、 發展目標
——自然與城市和諧共生
基地…
——平臺化的地區中心
規劃許昌是一個功能發展全面完善??的區域,是一個集文化展示,商務辦公????及休閑生活的復合性地區中心。
——
——
建設完善、進城市交通、市政、公共服務設施,適應城市未來發展的需要。
——
4、 功能選擇
商務金融
充分融合民營企業經營機制,集聚海內外創意精英及風投機構,為投資創業提供現代化服務,構建金融服務平臺。
總部經濟
充分利用地區交通和地緣優勢,吸引國內外機地區知名企業總部入駐。形成企業總部基地,創造集聚效應,并滿足生產力服務和生活服務要求。
創新研發
通過建設創新服務大廈,規劃研發辦公區域,形成以工業設計為主導創意產業設計研發基地,并建設展示中心,為許昌新區經濟發展提供持續動力。
生態居住
充分利用高新產業及第三產業的集聚,規劃建設高品質住宅區,以吸引高素質人才,合理配套基礎設施(醫院、學校等)、加快中心區人氣的匯聚。
文化休閑
充分利用地方歷史文脈深厚的優勢,與塑造現代活力有機統一,將文化資源形成城市產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優化城市產業結構、增進社會協調、改善人文居住環境、
激發城市活力將發揮重要的作用。
行政服務
利用許昌新區的平臺,建設以便民、高效、廉潔、規范為宗旨,推行“一站式辦公、一條龍服務、并聯式審批、陽光下作業、規范化管理“的行政服務中心。
議展覽
充分利用地區產業集聚發展優勢,發展會議展覽業,滿足生產及商貿服務的需求,促進自身產業結構的提升。
Paga 204
5、 發展定位
本次規劃用地作為承接主城中心區的重要節點,應有如下重要特征:
體現地區性城市的角色,并體現城市在區域的定位;
服務于城市整體并為城市發展提供具有區域影響的特色功能;
應為本地區提供完善的城市公共活動、生活服務及產業服務等中心功能。
在上述要點的指導下,本區的功能定位為:
許昌新區集商務辦公、金融信息、科技研發、會議展覽、文化游憩及生態居住等功能為一體的復合型服務中心。
——帶狀城市的復合功能中心
——產業融合的生產力服務中心
——彰顯魅力的生態文化游憩中心
Paga 205
6.開發規模
6.1 開發量。。研究
開發量研究是引導城市科學合理開發的核心問題,規劃研究主要內容為在充分研究相似實例的前提下,因地制宜的確定許昌新區核心區的開發容量。
——全國主要的CBD開發量比較研究
通過國內各個級別CBD開發量比較研究,各級CBD呈現明顯的。。。。。區域級以上級別CBD的毛容積率均大于2.0.而地區及CBD的毛容積率普遍在2.0以下,結合CBD的功能和城市特色分析,以蘇州工業園區核心區代表的產業新城CBD,以及以杭州、。。為代表的生態城市的CBD容積率均在1.8—1.9之間,此類CBD。。。。。。對于許昌新區CBD的開發強度具有很好的參考價值。
——。。。。。。。。
綜合各城市CBD的功能配比情況,以蘇州工業園區核心區功能配比為主要參考依據,可得出產業新城CBD各項功能占總用地的大致比例。
。。。。。商務、辦公、金融、會展功能:占總用地面積的60%
行政服務:占總用地面積的10%—15%
商業:占總用地面積的10%—15%
文化娛樂:占總用地面積的10%
其他:占總用地面積的10%
——CBD開發量與GDP關系分析
從CBD與GDP的關系圖可以看出,城市CBD的開發強度,與GDP存在著正向關系,GDP值越高其相應的開發建設強度也越大,城市“CBD規模/國內生產總產值”數值之平均值約為0.25,我們認為許昌在0.1~0.5,根據《許昌市總體規劃(2004—2020)》許昌市2020年全市GDP預計達到2000億元以上, 我們認為應該在3500億元左右,大致可估算許昌新區CBD合理規模約為350—500萬平方米之間,核心區控制約1.9的容積率,總用地面積約為2.0Km2
從本次規劃范圍來看,蓮湖及其外圍商住功能為主的圈層是CBD的核心區,總用地面積接近2.0Km2
6.2新城核心的建設規模
通過以上分析,核心區的用地規模、建筑規模及各項功能比重也逐漸明晰,本次許昌核心區致力于塑造成生態型的CBD核心區,所以在水域及公共綠地的比例上應有所增大,核心范圍用地總用地面積約為2.0Km2,其中商業、會展研發及辦公的平均容積率控制在4.5.總建筑面積約為288萬m2。居住及商住圈層平均容積率控制在3.5。總建筑面積約為91萬m2。總開發量約為385m2。核心區整體毛容積率約為1.9。
P207 不清楚
1.3 設計主題
水韻蓮城——點軸拓展式
在。。。。。。。的基礎上,延續一朵盛開的蓮花的。。。,。。。。蓮城,復合蓮城,生態蓮城,文化蓮城的城市設計理念。
基地作為許昌新區的核心區,我們在構思中融入地域文化的特色,以蓮花為主題,以水為脈,從其形態特征出發來營造整體的空間形象,逐步演化為最后的方案,營造水域交融的水韻蓮城。
。。。以突出城市文化的特色,通過對生態、功能等要素的有機融合,以適度的建設密度,強化新區的中心生態圍合空間,凸顯生態、文化的核心,以心為節點延續城市軸線,營造活力的濱水場所。
幸福之匙——開啟小康社會之門
結合核心區的集聚空間,向南側通過變化的建筑及園林景觀,蘊涵出。。。城市軸線空間。寓意著許昌新區的建設是邁向小康社會一個金鑰匙。
1.4 關鍵要素
城市形態的設計概念是以對相關的設計元素的理解為基礎而提出的,通過這些設計元素策略性的納入到城市設計的框架中,為城市框架提供一個清新的目標和工具,從設計概念上來說,這些設計元素在新區核心區的空間規劃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綠道
增加不同孔家感受的綠道,組成城市文化休閑生活的交通系統及游覽系統。
廣場
創造收放有致的廣場空間,注重不同的場所感,突出濱水開敞空間體系的多樣性。 界面
應以芙蓉湖及軸線綠道為前景,高層建筑為背景,創造出層級豐富的軸線界面。 實線通廊
利用建筑體量城市設計及生態特征創建動態視覺走廊。
連接
取得濱水開放空間與沿路開放空間連接以及環水各功能區之間的聯系。
2 城市設計策略
2.1 功能布局。。
(1)。。。。。。。
。。作為許昌新區的核心區,是新區的地區形象代表及服務。。,規劃以城市文化為核心,圍繞此核心布置行政服務,。。辦公。。會議。、酒店公寓,創新服務及高。。。。。。,打造文化為核,功能集聚聯合的。。。。。
(2)動靜分區,營造清晰的環境氛圍
結合許多輕軌站點,在核心區西側布置商業街,購物廣場,酒店等以動為主的功能,東面布置總部基地,創新研發,行政辦公等以靜為主的功能。
P210(3)左側不清楚
模式一
生態綠地軸線 寬度過大的軸線缺乏人氣,且土地利用效率低。
模式二
傳統商業軸線 傳統的商業軸線模式土地利用效率高,但缺乏城市生態空間,環境質量差。 模式三
休閑商業軸線 在生態廊道中適度開發商業用地,在保證開發效益的同時,也兼顧環境效益。
(4)適度開發,打造中央休憩生態軸
規劃強調土地的適度開發,功能符合,確保城市用地的價值,通過對三種軸線空間開發模式的特點對比選擇,確定以休閑商業結合生態岸線進行開發,對于空間環境的營造,及城市景觀生態空間的梳理都較為有利。同時也相應提高的土地利用的價值。
(5)合理布局會展區位
新區會展中心主要為中心區及周邊產業發展提供會議展覽服務,是提升中心區定位和品質的重要功能。規劃通過各方面的對比分析選址確定對會展中心的位置,以確定其與周邊形成聯動發展的需求。
選址要求:
1、應綜合考慮地區經濟、交通、用地發展余地、周邊地區發展、環境生態等因素,保證項目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2、符合總體規劃的功能布局,與城市建設和發展能緊密結合。
3、應有較好的用地條件,具備優良的環境質量,一般位于城市中心區邊緣或城市近郊。以減輕城市交通壓力。
4、具備便捷的對外交通條件和良好的城市交通條件。
5、應有較多現有可利用的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如酒店餐飲等。
6、有較好的城市基礎設施條件,并能充分利用現有的基礎設施,以減少投入。
選址一
位于芙蓉湖中心,由于四面環水,用地發展余地小,交通疏導只能依托永興東路,不能滿足城市會展中心的用地及交通疏散要求,容易造成進出會展的交通擁堵。
選址二
位于軸線南端。緊靠北環,擁有較好的交通條件,與周邊高校園區相鄰,展覽期間會對高校的學習生活造成一點影響。
選擇三
位于魏文路以西,永興東路以北地塊,靠近中心服務區,地塊周邊有兩天城市主干道,對外交通便捷,用地余地大,同時可迅速到達中央商務區,又不會多核心區交通造成大的干擾,規劃建議選址于此。
P12左側不清楚
——軸線空間兩邊設置次干道,可分擔南北向主干道的交通壓力,并加強核心區與主城區心區之間功能的延續,強化軸線。
(2)交叉口處理
永興東路(文化島段)主車道才用隧道下穿形式,鋪道圍繞文化廣場,一方面解決廣場的車行交通要求,另一方面可作為核心展現的車行游覽域路。
永興路與魏武大道交叉口,建議魏武大道主車道采用高架上跨形式,保證快速路的順暢,同時展現更好的城市景觀視野。
2.3 空間布局順暢
(1)軸線空間的。。
現代城市建設非常注重城市主軸的設計,如巴黎。。大道主軸,廣州珠江新城的主軸設計。均體現了主軸線對城市空間場所營建及城市特色的重要作用,
——許昌的城市主軸線由主城城市中心向北延續至新城中心,全長約7公里,點軸拓展是軸線的最佳模式,按照許昌城市規模及發展現狀,合理的空間節點距離為兩公里左右,目前城市軸線南側已形成智慧之源,是許昌的行政文化中心,向北至天寶路區域,將形成城市的科技之星,主要集中城市的科研辦公功能,外環路區域是主城與新區的過渡區,規劃建議通過標志性建筑打造城市的幸福之門,周邊布置購物辦公及商住功能,寓意著許昌人民通過幸福之門邁向新區中心區的未來之光,
規劃于新區中心區軸線兩側布置商務金融中心,商貿游憩中心與許昌主城區的科技辦公中心,行政文化中心形成延續,構成一條功能完整、連續的全新城市軸線。
(2)營建內聚向心的核心空間,體現蓬城主體
以芙蓉湖為核心造標志性空間,環湖個地塊的建筑群形成向心的蓮花狀空間布局,突出核心去的生態景觀滲透,突顯新區的個性。
——強調內部核心與外部主干路各節點的空間實線聯系,使外圍的過往車流能直接看到芙蓉湖中心的蓮花演藝中心,構成完善的開放空間系統,強化核心區的景觀意向性,提成主題內涵。
(3)通過標志性建筑增強城市認知感打造豐富的城市天際線
城市形象的營造需要通過標志性建筑的建設來實現,規劃借鑒廣州中信大廈及上海東方明珠塔的建設經驗,建議在芙蓉湖北側布置地標性建筑。于軸線空間及芙蓉湖開放空間形成對景,可成為城市軸線在北部收尾的高潮。呈現出高低起伏,富有韻律感的城市天際線。
對標志性建筑進行對比選址,確定最佳位置,
選址一
位于芙蓉湖以南,對于軸線空間與芙蓉湖開放空間形成阻斷,不利空間形態的延續。 選址二
位于蓮花文化廣場,地塊本身的交通可達性較弱,不符合高層建筑的人流疏散和消防要求。 選址三
位于芙蓉湖以北,交通可達性較好,對于軸線空間和芙蓉湖開放空間形成對景,在景觀上形成心理和地區意向性的高潮點,本次規劃將確定此選址。
P217
左上不清楚
建筑——通過標志性蓮花演藝中心,直觀體現文化主題
蓮花做為許昌市花,很好的體現了許昌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底蘊,規劃中借鑒背景鳥巢、水立方、悉尼歌劇院等城市地標打造城市名片的經驗,以建筑作為詮釋及傳承文化的有力載體,借助蓮花的抽象設計建設演藝中心,打造城市地標建筑來成就城市經典。
(2)營建新區紅毯。。,構建文化。。
紅地毯——永興東路作為進入核心區內部的唯一主干道,是重要的迎賓道路,是展示城市形象的直觀通道,規劃建議將其核心區段定義為城市紅地毯,沿線通過建筑及景觀體現城市文化元素,本段路面可采用淺紅色瀝青路面,強調迎賓涵義。
將蓮花演藝中心作為城市紅地毯的景觀對景通過名片建筑直觀展現許昌市花文化。
結合永興東路兩側的建筑、慢行道及水系、設置相應的主題雕塑和小品,對永興東路剖面進行設計,營造文化氛圍。
。。。。——。。中軸公園作為城市的集生態、文化、休閑于一體的。。開敞性空間,規劃在中軸公園水系東側布置休閑、商業,于西側設置自行車道,。。。。。。。。。。將城市文化。。。。。。。。入公園中,并將公園景觀分三。。。。。,展現城市文化。。
第一層次:于水中種植蓮花,體現蓮花精神,傳承文脈。
第二層次:沿濱水岸線種植臘梅,與蓮花相互映襯,體現歷史文化的深厚底蘊。
第三層次:于濱水休閑步道中布置反映電氣工業文明的雕塑,配合西側休閑商業建筑中融入的“三國”文化元素,形成歷史與現代相互映襯的文化氛圍,提升文化品質。
2.5 生態策略
(1)構建完善的生態。。。
采用有機聚合的理念,將有機生態網絡與緊湊用地結合,構成以中心湖為生態原點向外發散的環形放射生態網絡,凸顯城市不斷生長的生命特質。
(2)打造剛中帶柔的岸線特色
注重人工岸線與自然岸線的相結合布置,在城市建設較密集的地段,以剛性的人工岸線為主,在軸線及核心生態島上,以柔和的自然岸線為主,體現自然與城市的和諧共生,形成剛中帶柔的生態景觀特色。
P221 左上不清楚
——上層次新區水系的供需平衡分析
根據《許昌新區總體規劃(2010—2030)》專題四——生態水系供水研究,新區規劃水系綜合交錯,水面率較高,但是水資源貧乏,除。。河、潁汝干渠水資源能基本得到保證外,其他河流的水源都不能得到有力的保證,經過分析可為許昌新區提供水源種類主要有:外流域流入、當地降雨量、佛爾崗水庫、中水回用(污水廠尾水),潁汝干渠、地下水滲入,許昌新區水系總蓄水量為802.5萬立方米,加上年蒸發滲透量506.4萬立方米,如每年按補水四次算,總需水量為3788.4萬立方米,在考慮流動水量864萬立方米情況下,總需水量為4652.4萬立方米。
許昌新區需水量為7700萬立方米,因此在總量上,許昌新區水系所需水量總量上是可以滿足需求的,但是新區內河道水量大小各不相同,為了保持整個新區水系水量的平衡,需要在主要水源河道上設置水閘分水,總體上可利用。。河及小洪河的水量給補充。。飲馬河及規劃湖面,區內共設分水閘11個。新區內河道多位季節性河流,為了讓新區內水系水量常年滿足景觀水的水量需求,需要在河道上設置橡膠壩進行蓄水跌水,設計原則是約3KM設置一處橡膠壩,共設置橡膠壩14個。設置位置如下圖所示。
——許昌新區主城區水。。。。平衡分析
規劃芙蓉湖水量為18.5ha,設計平深為1.5米,芙蓉湖蓄水量為27.75萬立方米,中軸水系水面為10.1ha,設計平均水深1m,中軸水系蓄水量為10.1萬立方米,整個新區主中心蓄水量為37.85萬立方米,按每年環水四次算,則需水量為151.4萬立方米,考慮年蒸發滲透量為1200mm,。。。年蒸發滲透量為34.32萬立方米,總水系年需水量為185.72萬立方米(曹操飲馬河為貫穿許昌新區的水系,其需水量由整個許昌新區水系考慮,本次規劃不做過多論述)
許昌新區主中心水系可考慮以下三個。。補給
1 曹操飲馬河
根據《許昌新區總體規劃(2010—2030)》生態水系供水研究,曹操飲馬河水量主要靠清渭河、小洪河及佛爾崗水庫供給,并且曹操飲馬河滿足200天的流動,因此主中心水系可將曹操飲馬河作為主要的水源,可為主中心水系提供約150萬立方米的水量。
2 潁汝干渠
根據《許昌新區總體規劃(2010—2030)》生態水系供水研究,潁汝干渠進入新區的水量至少有1500萬立方米,遠期新區內耕地轉換成城市建設用地后,潁汝干渠可作為新區水系的水源,通過新開挖的東西向水系將水引入主中心水系。
3 區內雨水收集
主中心水系。。。。約為360ha,區內雨水景觀管網、海綿路等措施進行收集,就近排入芙蓉湖及中軸水系,為主中心水系補水,按許昌是年降雨量為500mm設計,則主中心可利用的雨水量計算如下:
年均可利用雨水量=降雨量×匯流面積×徑流系數×季節折減系數=0.5×360×104×0.6×0.85=91.8萬立方米
考慮到降雨量主要集中在汛期,降雨量較大時部分雨水會通過水閘流到水系下游區域,因此可被利用的降雨量按照折減80%后,區內雨季降雨可為主中心提供約73.4萬立方米的水量。 對區內水系。。。預留充足的城市綠地空間,通過匯水區組織雨水收集系統,利用下沉式綠地、海綿路等技術手段將道路、地面上的雨水匯入綠地,經綠地過濾后流進河道,從而使部分雨水能有效回流至河道,即起到調節綠地上的微生態環境,增加土壤濕度,同時也減少鋪設管線的投入成本。
區域內中水利用
考慮將建筑廢水排放至芙蓉湖,考慮在芙蓉湖設以人工濕地,對建筑廢水、雨水及曹操飲馬河引入的水進行處理,
。。中水的利用既可以對主中心水系的水源進行補充,又可對廢水進行無害化處理,減輕污水處理廠的處理負荷,也可減少管網的投資費用,
——主中心蓄水措施
根據《許昌新區總體規劃(2010—2030)》生態水系供水研究,核心區及中軸水系與曹操飲馬河連通處設置2個水閘,與潁汝干渠連通水系設置1個水閘,這樣既能分離又可互通,平
時相對獨立便于維護,保證水質,互通時起到調水的功能,保證四季的濱水景觀。
——中軸水系護堤建設形式
中軸水系護堤建議采用2~3級的臺階形式進行設計,第一級地階護堤可滿足枯水期景觀用水需要,通過多層級的護堤上設置親水平臺,枯石等景觀元素,使游人可進入河道游賞,弱化枯水期河底寬度;對于豐水期,水面可以漲至二、三級臺地,形成開闊的河道景觀,游人可以在兩側公園游賞,體現河道的景觀價值。
——水系凈化系統
主中心水系大部分時間為獨立的水系統,為了保證水系的水質滿足景觀的要求,考慮將芙蓉湖建成一個再生水利用、水體循環凈化、雨水收集、污水處理和水資源保護的綜合示范工程。
人工濕地系統式主中心水系水質改善系統工程中生態凈化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景觀化的復合垂直流人工濕地工程技術深度處理再生水及循環湖水。
考慮將芙蓉湖約5公頃的面積,作為景觀濕地的范圍,參照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的經驗,這樣規模的人工濕地每天可處理再生水3000立方米,按濕地運行200天算,則年可處理水量可達到60萬立方米。
2.6 低碳策略
(1)適當的街區尺度控制
規劃將新城軸線兩側的街區尺度控制在300m~300m左右,減小街區尺度,縮短個地地塊間的出行距離,為慢行交通創造條件,盡量讓市民在短距離的日常活動中少利用機動車,減少碳排放。
(2)引入TOD開發理念,構建混合功能街區
規劃以文峰北路輕軌軌道站點為核心,圍繞軌道站點適當提高開發強度,實現緊湊發展,同事將周邊規劃用地,建筑功能進行合理混合,形成商務辦公、商業、文化娛樂、居住等功能混合街區,減少出行距離。
(3)(4)p225
3.土地利用布局
3.1 土地利用布局
根據城市功能定位和空間結構,在尊重上層次規劃的基礎上,以上層次規劃的干道網為骨架,用地布局以生態優先為主,同時體現中心區的主導功能,用地包括居住用地、公共設施用地、道路廣場用地及綠地。
3.2 規模
——人口規模
本次城市設計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人均建設用地測算人口規模,同時與上層次規劃校核,最終確定本區人口規模。
(1) 人口規模預測
基于上層次規劃下的人口預測規模:本次規劃以許昌新區總體規劃中中心區范圍內居住用地占總居住用地比例計算本規劃區人口容量。許昌新區總體規劃中,規劃總人口100~120萬人。根據本規劃區內居住用地占許昌新區總用地的比例,推算本規劃區人口容量為6.6~8萬人。
基于居住用地規模下的人口規模:總居住用地面積175.8公頃(不包括學校等配套設施用地),按32平方米/人的占地比例計算,規劃區約為5.6萬人。
綜合考慮以上兩個方面情況,本次規劃人口規模應控制在6萬。
(2)就業人口預測
根據國內預測城市就業人口經驗,就業人口密度標準為:商業服務(包括商住用地)取
3.5萬人/km2 ,公共設施用地取0.4萬人/km2 ,市政設施取0.15 萬人/km2 進行預測。
3.3 規劃結構
規劃結構“一心一軸五區多廊”
一心:新城公共服務中心
一軸:生態文化軸
五區:生態居住區、綜合服務區、生態居住區、高校教育區、商住區
多廊:以芙蓉湖為生態核心放射性發散的多條空間廊道
3.4 功能分區
基地規劃主要分為企業總部辦公區、文化休閑區、商務辦公區、金融服務區、行政服務區、綜合商業區、會議展覽區、企業孵化區、公寓商住區、科研創新區、商貿物流區、高尚居住區、高等院校文化區。
4.交通系統規劃
4.1 道路系統
(1)道路等級
規劃區內的道路分為城際快速路、城市主干道、城市次干道、城市支路。
(2)道路規劃
規劃區路網在現狀的基礎上,完善區內的道路系統,形成“一環三縱四橫”的城市干道網。
“一環”解決核心區內部交通。
“三縱”主要解決南北交通及規劃區與主城區之間的交通聯系。
“四橫”主要加強規劃區內的東西向交通。
(3)核心區道路系統
核心區形成“一橫三環七輻射”的城市道路系統。
“一橫”——永興東路
“三環”——由內到外分別是芙蓉大道、中央慢行環道及外主干道圍城的環路
“七輻射”——指由芙蓉大道向外環路輻射的七條城市支路
4.2 慢性系統
(1)綠道
綠道可分為兩個層次:1.內部綠道。沿環湖商業地塊內部廊道及軸線商住帶內部廊道為主;2.濱水綠道,沿芙蓉湖開放空間及軸線空間為主。
(2)步行空間
步行空間主要銜接公共交通站點、公共中心、商業體及廣場、濱水空間、公園綠地等開放空間。規劃通過設置綠道、商業步行空間、濱水步行空間等不同要素共同組成核心區富有連續性、多樣性及形象性的步行空間系統。
4.3 道路斷面設計
城市各級道路橫斷面圖
4.4 靜態交通系統
結合主要功能分區及主要交通路口,規劃綜合停車設施點;
較大型的商業、酒店設施、機動車停車場宜以配建停車場為主,公共停車場為輔; 機動車公共停車場應以路外停車場為主;
高層建筑以配套地下停車場為主。
5. 綠地系統規劃
5.1 綠地系統
規劃形成“一核兩軸多脈”的綠化結構
“一核”指芙蓉湖及濱水綠地形成的城市綠地核心;
“兩軸”指芙蓉湖大道兩側及城市中軸線內部形成的生態軸線;
“多脈”指蓮花放射狀的生態廊道及多條主干道兩側的防護綠地。
5.2 多樣的綠化空間
地區開放空間綠化系統兼顧生態連續性,市民可及性、休閑體驗的層次性與豐富性,及活動的多樣性而形成。
——全區性開放綠化
芙蓉湖周邊綠地、中軸公園、交通干道綠帶等。
——組團性開放空間
組團內部綠地、街頭廣場、林蔭生活干道、街頭綠地等。
——街廊開放綠化
尺度適宜的道路空間。
6. 景觀系統規劃
6.1 開放空間
P236
6.2 視線組織
城市地標、標志性建筑及景觀水廊是基地重要的視覺組成元素,各個分區的景觀構成與建筑,自然景觀的時間滲透密不可分。規劃通過視線通廊的組織,將實現到達芙蓉湖、蓮花演藝中心的最大化。規劃通過一系列連續、個性的開放空間和視覺廊道,包括廣場、綠地、水道、小品與各個景觀視覺焦點形成多元素對景。
7. 開發容量
7.1 開發密度
P237
7.2 高度控制
根據地塊建設強度控制,結合核心區景觀空間要求,核心區劃分若干高度控制區,控制環湖建筑的高度,重點打造環湖商業地塊,布置標志性建筑,突顯標志性空間。
8.公共設施規劃
P238
9. 地下空間利用
P238
10.城市風貌設計
CBD中心風貌區:以商務金融、企業總部、科研辦公及商住功能為主,建筑以高層及超高層為主,沿中央環路的分布序列感較強的歐式建筑,并在北側布置城市地標雙塔。建筑形成簡潔現代的綜合性建筑群落,色彩淡雅,以暖色為主。
綜合商住風貌區:以商住公寓、SOHO辦公和居住功能為主,沿軸線建筑以高層為主,其余建筑以多層及小高層為主,建筑以現代風格為主,軸線內側采用歐式現代風格,建筑色調明亮,以具有現代感的暖色為主。
歐式商住風貌區:以居住、休閑及小商業功能為主,沿軸線以歐式建筑為主,采用底商形式,建筑風格采用歐陸風情,色調以暖色為主。
科技辦公風貌區:以科研、行政辦公及居住功能為主,軸線 兩側建筑以高層為主,軸線內部以低建筑為主,建筑整體采用現代風格,建筑色彩可用淡雅顏色,以白、淺藍、淺灰色為主。
行政居住風貌區:以政務、辦公及居住功能為主,建筑以多層、小高層為主,其中行政建筑采用坡屋頂風格,整體建筑外觀簡潔現代,色彩嚴謹,以白、淺紅、淺褐為主。
為營造多變的城市景觀及風貌,在新城核心區及軸線兩側區域,結合路網及綠廊的分割,分別劃分成各種不同風貌的區域,以不同的建筑風格及空間布局,展示多彩的城市特色。
城市地標風貌區:現代都市風格,包括城市地標建筑及超高層建筑群。
現代商業風貌區:現代都市風格,高層及超高層建筑為主,建筑顏色為淺色調。 會展風貌區:以簡潔大氣的建筑風格為主,多采用金屬材質,色彩為灰色調。
濱水文化風貌區:以低層及多層為主,布置城市個性的建筑風格,強調濱水氛圍。 TOD商業風貌區:時尚及有層次的建筑風格,以高層和超高層為主,色彩采用暖色調。 研發辦公風貌區:強調辦公環境空間,建筑以簡潔風格,高層為主,用淺色調。 歐式商住風貌區:塔樓用歐式現代居住風格,裙樓采用底商,建筑以暖色調為主。 SOHO商住風貌區:重點地段塔樓采用現代公寓及酒店形式,居住建筑采用傳統坡屋頂風格,建筑建議用淺灰顏色。
仿古商業風貌區:以低層建筑為主,建筑吸取三國建筑元素,以暖黃色調為主。
休閑商業風貌區:采用現代濱水建筑特色,強調個性造型,低層為主,建筑采用淺灰色調。
Chapter07 重要節點城市設計
1. 生態文化綠核
以蓮花為主題,打造蓮花演藝中心,與廣場周邊芙蓉湖水相呼應,形成出水芙蓉的景觀特色,構成核心區的生態文化綠城。
2. 會展辦公區
會展辦公區位于芙蓉湖東北角,主要包括總部辦公基地及會展中心。設計通過綠化廊道與內部綠化空間聯系,將芙蓉湖水景引入組團內部,同時注重建筑朝向的擺放,打造一個綠色低碳的辦公環境。
3. 商務辦公中心
P242
4. 金融辦公中心
商務金融中心位于芙蓉湖西北側,將為許昌高端商務金融人才提供商務辦公及金融交易的場所,于商務金融中心內部保留兩條景觀視線廊道,臨近通廊的裙房布置商業娛樂功能以滿足上班族及普通市民的休閑購物需求。
5. 城市購物中心
濱水商業中心位于芙蓉湖西南側,作為核心區的綜合商業服務中心,設計將通過水系及水軸廣場的設置將蓮花演藝中心及軌道聯系起來,為市民提供一個購物休閑娛樂的場所。
6. 中軸公園
中軸公園位于芙蓉湖南側,與蓮花演藝中心相對,是作為城市綠化景觀軸線的延伸,結合水道設置綠道,休閑文化商業,景觀酒店,打造城市休閑文化的景觀長廊。
3.村莊策略
3.1 改造思路
——構建“政府—村民—開發商”的利益均衡機制以改造其物質環境。
政府兼顧村民利益和開發商效率的基礎上,村民、開發商參與協商指定“城中村”改造規劃,由政府職能部門監督執行,并規范監督其行為。根據村莊周邊城市功能類型進行個性化設計,要一村一策,一村一模式,即壯大集體經濟,又兼顧開發商利益。
——村莊空間改造及功能重塑的多樣化模式。
部分村莊恢復并重塑傳統中原村落風貌和歷史文化特點,改造成為特色文化社區,豐富景觀構成,滿足文化娛樂休閑需求,保存村鎮中的傳統風格及文物,創造與自然和諧的人居環境,喚醒文化底蘊。
3.2 村莊搬遷安置
規劃區內現狀共有10處村莊,主要集中于北部,考慮到規劃區的城市核心區定位,建議對大部分村莊進行整體搬遷安置,對部分外圍區域的村莊則采用就地改造安置,其中,西街村及東街村主要安置在尚集街以南區域;大徐莊、小徐莊及余李村安置在隆昌路以南、城際快速路以東的地塊;大小辛莊及司營安置在尚德路以南、魏武大道以西區域;郭樓莊安置于永昌東路南側地塊;金灣莊則就地改造安置。
4.城市設計導則
P245
(3)建筑色彩
應控制艷麗色調的大面積應用,鼓勵使用自然柔和的色調,保持磚石材料的自然色。
商務辦公區色彩以協調為主,應體現許昌穩重、高效的時代特色;
行政辦公區色彩應淡雅穩重,標志性建筑可選擇對比較為強烈的顏色;
商業區色調可較為活潑,在淺色調的基礎上局部點綴鮮艷色彩和裝飾,以利形成商業氛圍;
文化建筑的色調和質感應充分反映時代特色和文化內涵;
居住建筑可采用當地群眾喜聞樂見的桔紅、米黃等色調。
在總體色調柔和中性的基礎上,對建筑門窗,出入口等重點部位采用材料和色彩對比進行突出和強化。
4.2 街道設計
P246
(2)服務設施
電話亭
在商業區等人流密集的公共空間設置公共電話亭,電話亭的密度在購物商業街最高30米左右一處,其他路段可50米左右一處,人行道設施電話亭后的寬度應大于1.5米。電話亭造型應簡潔,建議選用透明有機玻璃和剛才材質,體量小巧,輕盈通透:色彩宜清爽明快,如淺藍、乳白、淺綠等。
街頭商亭(書報亭)
在核心區商業中心,廣場休閑及人流較集中地區,結合環境要求設置形式多樣的街頭商亭,如書報亭、街頭酒吧臺、街頭茶座等。外觀設計應靈活輕巧,可選用鋼、木材、布膜、石材等多種材料,并與綠化栽植和鋪地結合,風格與造型符合環境的形體特點,融入街頭環境并成為裝點城市街頭風景之一。
(3)信息設施
廣告牌
中心區廣告牌應統一樣式,色彩、尺寸 、材質(大型廣告設施除外)。置于建筑物上的商業廣告牌,是建筑物的二次輪廓線,它們必須從材料,比例尺度,色彩,燈光及所顯示的商品信息等多方面與建筑物有機結合,從另一角度烘托空間和建筑。
標識牌
標識牌的設置應統一外觀,統一位置,易于瞬間識別,指示符號簡單明了,具有較強的科學性和群眾性,字體簡潔醒目。
(4)交通設施
P247
(5)衛生設施
垃圾桶
街頭設施中,垃圾桶是隨處可見的街頭元素,確保城市環境整潔的同事影響環境景觀。規劃區內垃圾桶應統一設計和獨立設置,按人流休憩,滯留時間的不同相應設備。一般設于人集中處或餐飲設施附近,樣式易輕巧,可采用懸掛式,支桿式等方式,為體現生態環保,易按照回收利用的程度不同設不同回收口。
公共廁所
應使規劃區內德公共廁所與環境相互協調,外觀應配合環境的格調與基地特點。材料宜選用堅固,耐用的質感或利用本地自然素材,表現地域性風格。
(6)觀賞設施——雕塑及環境小品
在休想廣場、綠地、商業區等空間。結合環境的具體情況和要求,設置裝飾性景觀雕塑和環境小品,以雕塑和小品作為環境的主要構成要素,豐富環境特色,造型因地制宜可現代或富有趣味性。
4.3照明系統規劃
核心區的照明以高雅得體,美觀大方,繁華有序為原則。采用點,線,面結合的手法,以區內高層建筑及其他人型公共建筑的外部照明,頂部照明為骨架,按照明功能區劃分確定燈光景觀的表現主題;以通俗照明特別是芙蓉湖大通和中州公園景觀軸的照明為主線,廣場,綠地等景觀節點照明為節點,綜合道路照明,建筑立面照明水系照明等方式,形成中心區特有的照明特征。室外照明體系分為道路照明,人行道照明、廣場綠地照明及建筑照明四種形式。
4.4 城市天際線控制
為避免核心區在開發建設中高層建筑布局無序,城市天際線單調,城市立面雜亂的問題出現,規劃對建筑群豎向形態進行控制。
將城市天際線分四個層次進行控制,以芙蓉湖及中軸公園作為第一層面,臨近臨湖及中軸公園的建筑作為第二層面,臨中軸公園建筑背后居住為第三層面,魏武大道及許昌城際通道沿線為第四層面,共同構筑高低錯落,疏密有致的城市豎向形態和城市肌理。
【許昌中心區城市設計】相關文章:
從許昌人說起(二)04-29
雙保行動在許昌04-29
魅力許昌我家鄉作文04-30
魅力許昌作文400字04-25
許昌:精心、有序做考核05-02
許昌酸雨現狀及原因分析04-29
綠色中國初冬尋芳--許昌行04-27
假如我是城市設計師作文04-28
中心區工作計劃10篇04-25
中心區工作計劃4篇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