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旅游資源開發與保護
淺析滄州旅游資源的開發與保護
(姓名: 班級: 學號:)
一、旅游資源的概況
截至2013年底,滄州市共有國家A級旅游景區(點)9處,其中國家4A級景區2處(吳橋雜技大世界、東光鐵佛寺),3A級景區1處(滄縣紀曉嵐文化園),2A級景區6處(滄州鐵獅子、泊頭清真寺、鹽山千童祠、青縣青云觀、獻縣馬本齋紀念館、滄縣御碑苑);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處(滄州鐵獅子、獻縣漢墓群、泊頭清真寺、獻縣單橋、黃驊古貢棗園、滄縣紀曉嵐墓、黃驊海豐鎮遺址、大運河)、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5處;共有16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滄州武術、吳橋雜技、滄州木板大鼓、河間歌詩、河間西河大鼓、青縣哈哈腔、滄州落子、黃驊漁鼓、鹽山千童信子、滄縣獅舞、泊頭傳統鑄造技藝、任丘辛安莊民間音樂會、河間皮影戲、黃驊麒麟舞、劈掛拳、燕青拳,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50項,市級153項,同時,全市16個縣(市、區)都建立了縣級名錄;省級濕地和鳥類自然保護區2處(南大港濕地、楊埕濕地);省級地質保護區2處(海興小山火山地貌、黃驊古貝殼堤);馬本齋紀念館被列入全國100家紅色旅游經典景區,河間白求恩戰地手術室紀念館及任丘白洋淀也被列入全省10條紅色精品旅游線路,F有星級飯店41家,其中五星級飯店1家,四星級飯店13家,三星級飯店18家,二星級飯店9家,F有旅行社73家,有持證導游員882名。已開通了滄州旅游網、旅游商務網,建立了滄州旅游咨詢服務中心總站和3個分站。
1、產品結構日趨合理,產業布局初具雛形。五年間,滄州市加大了旅游產品的建設力度,更加重視旅游招商引資和投資,實施了旅游精品戰略,以雜技、武術、紅色旅游為龍頭,重點完善了六大重點旅游產品和十大主要旅游產品,建設了一批有特色、有創意的旅游精品景區;同時緊抓老產品的升級改造,初步形成了以觀光產品為主、以休閑和特色旅游產品為輔的旅游產品體系,進一步豐富、完善、提升滄州市的旅游產品結構;在此基礎上,滄州市積極開展旅游重點線路和旅游文化節慶活動(或會議)建設,形成了滄州市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和新的旅游經濟增長點,推進了重點旅游項目在大運河及濱海沿線的聚集,旅游產業布局初具雛形。
2、旅游品牌初步樹立,市場營銷效果顯著。全市圍繞提高旅游業市場競爭力,開展了一系列連續性的宣傳促銷活動,如舉辦了“滄州人游滄州”活動,參與“環渤海16港口城市旅游合作組織”的歷屆年會等,擴大了滄州市對環渤海市場的輻射力,初步樹立了“雜技之鄉、功夫故里”城市旅游品牌。滄州市還通過旅游交易會、旅游推介會、新聞媒體宣傳等多種方式不斷加大促銷力度,宣傳滄州旅游品牌,使滄州市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不斷提高,促進了國際、國內客源市場的全面發展。同時,也面臨旅游需求持續增長的機遇。總體來說,有利于旅游資源的開發。
二、旅游資源的開發
1、滄州市運河風情旅游區
運河作為中國古代交通大動脈,帶動了沿岸經濟的大發展,而經濟的發展必然帶來文化的繁榮,滄州境內以武術、雜技等為代表的三十多項國家級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和發展也多與運河相關。依托滄州市區由南至北穿城而過的十幾公里運河河道及沿岸區域,以情景展示、體驗設計的手法,對運河工商業文化及其派生出來的武術文化、雜技文化等進行充分展示,將其打造成河北乃至北方展示運河文化的經典景區、滄州旅游的核心吸引物、滄州市中央游憩區(RBD)、滄州市地標區。
情景復原。復原運河商業街區、傳統作坊、傳統民居、水系碼頭等物質載體;在現狀基礎上整治、修繕運河沿岸及其附近的文物古跡及老字號店鋪。
文化展示。依托古運河生活文化、民族工商業文化和古建景觀文化,充分利用復建建筑和“運河舊宅”,建設專題博物館、民間博物館、各武術門類武館、雜技館、各類戲院、茶館、飯館、酒肆、購物商店、主題廣場(雜技廣場、武術廣場)等,將文化與地產結合、文化與旅游活動結合、文化與創意結合,發展旅游地產、文化創意產業,開展旅游活動,使運河沿線聚合文化休閑、商業服務、創
意設計、游憩觀光等產業發展,成為滄州城市人文精華和城市歷史發展風采的中高檔組合休閑消費區,具有城市徽章、休閑消費、商務洽談等功能。
景觀建設。通過拆危、拆舊、建綠等手法,形成運河兩側南北貫通的綠地景觀帶,結合滄州市豐富的文化內涵,建設不同主題的休閑廣場、園林小品等景觀設施,如荀慧生京劇苑、紀曉嵐廣場、霍元甲演武臺、扁鵲雕像等,將城市園林綠地景觀與滄州文化緊密結合,打造大小不一、主題不同、文化內涵深厚的景觀空間,成為滄州文化集中展示的景觀長廊;同時對現有岸線進行一定程度的改造,適當增建、新建親水平臺、步道、小型碼頭等設施,以便于游客游覽,使大運河更具親合力。
運河風情游活動開展。利用運河上北陳屯的水閘和海河路南的橡膠壩保證運河市區段常年有水,改造這一區域內的橋梁,使中小型畫舫能夠于橋下通行,開展運河風情水上觀光游覽活動,畫舫游覽可與戲曲、小吃、歌舞、雜技等內容相結合,開展獨具滄州特色的運河風情游。
2、滄縣紀曉嵐文化旅游區
整合歷史名人文化與棗鄉文化,將名人、棗鄉兩大品牌合二為一,建成名人文化與棗園生態融為一體的生態園林式的文化游覽區。擴大規模,重點提高建筑檔次,嚴格按照清代建筑形制建造,建設成為一處品味高雅、盡顯清代古典園林風格的精品文化園;豐富參與性項目,生動靈活地將紀曉嵐文化展示于游客面前;提升紀曉嵐故居,整合北村紀曉嵐墓、景城村紀曉嵐祖塋和紀曉嵐紀念館,組成紀曉嵐名人文化專項游;以鐵獅子為藍本,開展各種形式的舞獅活動,加強系列旅游商品的研發制作,構建獅城文化品牌體系;利用紅棗交易市場這一壟斷性專業交易市場型商貿旅游資源,注入旅游要素,把資源轉變為旅游產品推向旅游市場;挖掘棗文化內涵,策劃特色旅游項目。
3、南大港濕地生態旅游區
以濕地為特色,以良好的生態環境為背景,完善旅游要素,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打造集濕地度假、商務會展、科普教育、農業休閑、生態保護為主要功能的,濕地特色突出的國內知名的生態休閑度假基地。嚴格遵從南大港濕地與鳥類自然保護區的功能區劃分,切實保護南大港濕地核心區生態系統和鳥類棲息地的完整性;在保護區外圍地帶建設南大港濕地博物館,分室內和室外兩部分展示全球濕地類型與分布、南大港濕地的形成、濕地生態群落、濕地動植物物種、濕地生態價值、濕地恢復等內容,打造濕地科普基地,開展濕地科普教育活動;建設鳥類專題展館,通過圖片、照片、文字、標本、實物及現代多媒體手段等,展示鳥的種類、特征、習性、遷徙路線、生態環境、保護措施、觀鳥知識等,并搭建觀鳥塔,配備高倍望遠鏡,設置鳥類環志中心,開展觀鳥、愛鳥活動;依托濕地建設溫泉會所、會議中心、高爾夫球場、滑翔俱樂部、濕地迷宮以及濕地生態碼頭等,打造濕地休閑樂園,開展濕地運動及商務休閑活動。
4、南排河漁鄉風情旅游區
在保護濱海濕地生物及沿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完善南排河鎮的基礎設施,鼓勵村民開設漁家風情家庭旅館、鄉村酒店,吸引知名機構在此設立野營地、房車營地、青年旅舍、溫泉酒店等,形成檔次多、特色鮮明的旅游住宿接待體系;在鎮區擇址建設民俗博物館、民俗廣場、婚慶廣場、小型文化劇場、海濱浴場、自行車租賃站點、自行車俱樂部、馬術俱樂部、汽車俱樂部、海釣俱樂部等,改造提升南排河漁港及碼頭的相關設施,豐富南排河鎮的休閑娛樂活動;在鎮區以漁家風情的景觀小品及漁鄉文化元素裝飾鎮區居民生活環境,合理設置小型停車位與生態停車場;在濱海地帶建設漁副產品加工廠、海鮮批發市場、海鮮一條街等,完善小鎮的餐飲及購物功能;在張巨河村南、脊嶺泊西側、武帝臺、苗莊子村北、東孫村南,建設第二至第六道古貝殼堤的剖面觀察點,在張巨河村南依托第二道貝殼堤建設貝殼堤展覽館、貝殼堤觀察剖面、特色餐飲及貝殼商店,打造貝殼堤科普教育基地。
5、渤海灣灘涂游樂旅游區
在南排河鎮沿岸灘涂建設渤海灣灘涂公園和海鹽游樂園,打造全國知名的渤海灣“烏金海岸”和“白金海岸”。
灘涂公園。主要建設泥療宮、溫泉宮和灘涂游樂場。其中泥療宮為利用地熱溫泉加溫、可四季運行的大型封閉性場館,主要設置有泥療浴場、深海泥療中心、泥療用品商店;溫泉宮為大型溫泉康體
娛樂設施,主要設置有氣泡浴、漂浮浴、沖擊浴、碳酸浴、鹽水浴、泥浴、魚療等溫泉浴池,提供專業的SPA和養生保健服務,開展小型表演;灘涂游樂場為專業的泥運動、泥娛樂場地,主要開展灘涂趕海、滑泥、攀泥、泥戰、泥浴、泥上摔跤、泥上拔河、泥灘狂歡、泥人秀等趣味性泥上娛樂活動。
海鹽游樂園。包括鹽田奇趣園、鹽療館、死海漂浮浴場和鹽生植物園。鹽田奇趣園包括鹽趣館、現代化鹽業生產觀賞區、古今鹽業加工參與區、四維電影放映廳及鹽田餐廳;鹽療館主要由巨型鹽塊搭建,內設鹽洞、鹽療汗蒸房、鹽塵理療室、礦物鹽療中心、海鹽理療用品商店等,提供冷鹽按摩、熱鹽理療、鹽療美容等服務;死海漂浮浴場主要設置漂浮池、理療室等;鹽生植物園包括鹽生牧草區、鹽生花卉區、鹽生樹木區、濕地水生植物區、鹽田藥用植物區、耐鹽果蔬區等六個園區,開展鹽田植物科普及采摘活動。
6、中捷特色文化旅游區
以中捷產業園區為核心,集中力量打造城市特色景觀,全力發展以生產服務業和消費服務業為代表的現代服務業,建設渤海灣腹地的中心旅游城市和旅游集散地。
中捷異域風情城。針對性完善城區基礎與休閑服務設施,全面提升城市旅游休閑、商務會展、康體健身、重大娛樂活動接待功能;引入捷克、斯洛伐克文化元素,構建休閑步行街、特色商業街、異域風情街等多條特色主題街區;以上海世博會捷克館、斯洛伐克館為載體,建設開放式的中捷休閑文化廣場;全方位裝飾改造主街道及兩側的建筑、植被以及輔助設施,展現中歐生活意境。
中捷休閑農場。根據地方農產品特色適當調整中捷產業園區的種植結構,建設西瓜采摘園、葡萄采摘園、葡萄酒加工廠和設施農業采摘園,促進三高農業與景觀農業、生態旅游、傳統勞作方式四位一體均衡發展,建設特色休閑農場;積極申報地理標志產品,構建特色農產品品牌。
7、吳橋雜技文化旅游區
以“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的舉辦為窗口,確立“吳橋雜技”在國際雜技藝術界的地位,以吳橋雜技大世界為核心吸引物,構建集雜技旅游、雜技文化交流、教育培訓、道具研發生產等為一體的雜技文化旅游區。
吳橋雜技大世界改造提升。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做好魔術主題酒店、雜技餐廳、3D雜技影院、雜技魔術商店的新建或提升完善工作,增強活動的趣味性與參與性;二是對現有接待及演出設施重新裝修,增加取暖及制冷設施,提供舒適的四季型旅游環境;三是建設國際一流的大型雜技藝術表演場所,定期承辦國內和國際雜技比賽和擂臺賽,邀請國內外著名的雜技團體或魔術師到吳橋進行表演;四是對雜技大世界園區環境進行進一步的美化,增加綠地面積和室外休閑、餐飲設施,為游客提供良好的室外休閑氛圍。
吳橋雜技民俗村建設。在吳橋雜技大世界附近選擇雜技藝人較多的村莊打造“吳橋雜技民俗村”,要求村內接待戶除具備一定的食宿接待條件外,每戶至少有一人擅長多種雜技或魔術表演,所使用的道具最好是一般家庭都有的生活必須品,信手拈來,就是一個小節目,讓游客在傳統“吃農家飯,睡農家炕”的鄉村旅游產品中,不時得到新奇體驗和意外驚喜。
吳橋雜技產業園區建設。主要包括雜技文化創意產業園、培訓基地、旅游接待中心等相關內容。其中雜技文化創意產業園主要開展以雜技藝術為中心的研究,研發和生產雜技道具、魔術道具、雜技服裝、雜技紀念品及相關工藝品,延長雜技文化產業鏈。搜集、整理、研究、出版與雜技相關的藝術和文化作品,并積極推進以吳橋為主體的雜技藝術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培訓基地主要以吳橋雜技藝術學校為主體,以民間雜技學校為骨干進行建設,積極爭取國內著名高等藝術院校的學院或分校在吳橋落戶,開展面向國際和國內大眾的雜技教育及雜技修學旅游,承辦與雜技相關的國內外會議與交流活動,建成我國規模最大的的雜技人才培養基地和雜技藝術交流中心;與產業園和培訓基地相結合建設吳橋旅游接待中心,由多家三星以上的酒店,形成酒店組團,內設溫泉洗浴、水上游樂、雜技表演劇場等休閑娛樂設施,接待能力達到2000人以上。
城市景觀建設。圍繞雜技主體全面規劃吳橋縣的城市功能、城市景觀和產業布局,把雜技要素整合到整個城市建設之中,建設標志性的主題公園、廣場、街區、雕塑等,創建雜技文化旅游名城。
8、白洋淀千里堤旅游區
通過對千里堤局部濱水岸線的景觀節點打造,設置臨水游憩、服務及餐飲設施,完美銜接自然風光與現代城市生活需求,打造一條濱水休閑長廊;北部生態度假組團以生態文化為載體,以地熱資源為特色,建設國際溫泉度假村、汽車營地,重點發展養生度假類旅游產品,結合本地塊較為獨立的交通環境條件營造閑適寧靜的環境氛圍,打造一處面向中高端市場的養生度假好去處;中部文化休閑組團以白洋淀水鄉文化為特色,以地熱資源和扁鵲名醫文化為支撐,建設中醫養生坊、歡樂水世界、休閑農業園、拓展基地等核心項目,發展親水休閑、文化觀光、養生體驗類旅游產品,打造一處面向大眾多元市場的綜合性功能區;南部民俗體驗組團以七間房鄉濱水鄉村現有可開發土地為主進行建設,結合淀區環境,提供文化交流、戶外拓展、民俗觀光等多種功能的旅游產品,打造面向大眾游客和藝術專項市場的民俗文化體驗空間、青少年素質訓練基地和藝術創作采風基地;在鄚州建設任丘白洋淀航空博覽園,成立航空俱樂部,開展小型飛機托管與維修、特技飛行表演、飛機展賣、紀念品展賣、航空科技文化展覽活動,主動對接京津航空驛站,打造水陸空一體化特色旅游園區,推動航空科技和文化普及,滿足大眾日益增長的航空消費需求。
9、青縣盤古文化旅游區
以盤古文化為核心,大力發展文化旅游、鄉村旅游、生態旅游,打造文化內涵深厚、特色鮮明的綜合性休閑旅游區。對盤古鄉的大盤古村、小盤古村進行全面改造升級,對盤古廟進行整修,增加文化體驗內容,提升盤古廟會的社會影響力和大眾認知度;增強青縣文化館、盤古廣場的歷史文化內涵,在公共設施建設中融入盤古文化元素;結合農村新民居建設,對金牛鎮覺道莊村、清州鎮耿官屯村和司馬莊村、新興鎮大孝子墓的鄉村旅游進行品質化改造提升,高標準建設科技觀光農園、鄉村酒店、鄉村俱樂部、休閑農莊、采摘籬園、鄉村高爾夫球場等,全面優化基礎與服務設施,提高旅游服務品質,打造各具特色的鄉村旅游示范村鎮。
10、東光文化休閑區
整合東光縣鐵佛寺、二郎崗、泰山行宮等文化性歷史資源和馬致遠、荀慧生、瓦崗英雄、霍元甲等歷史名人資源,建成以東光鐵佛寺為主導品牌,集觀光、休閑、娛樂、文化體驗功能為一體的文化休閑游憩區。在東光縣城建設游客中心、旅游商店、接待酒店等旅游服務設施;在文化及旅游資源保護基礎上,對鐵佛寺、二郎崗、泰山行宮進行建筑恢復或改造提升,打造佛教文化、道教文化為核心的仿古建筑群;建設以馬致遠為核心的元曲文化展示區,包含馬致遠紀念館、元曲誦讀課堂、元曲表演劇場等;建設以荀慧生為核心的京劇文化展示區,包括荀慧生紀念館、京劇大舞臺、京劇臉譜雕塑廣場、京劇扮相體驗園等;建設以霍元甲為核心,以瓦崗英雄為輔助的精武文化體驗區,重點展現中華源遠流長的武術文化;依托湖泊水域建設濱水休閑區和生態休閑廣場,提升休閑娛樂服務功能。
11、河間歷史文化體驗區
按原有的規制、形式恢復“京南第一府”--河間府衙建筑群,作為府衙文化和河間歷史文化的展示之地。整治毛公書院舊址內外環境,拓展進入道路,擇址建設詩經文化園。圍繞府衙,建設歷史文化體驗街區,深入挖掘河間府的民俗文化、商業文化、民間工藝、餐飲文化、演藝文化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并在歷史文化街區中活化和體現,讓游客能夠參與其中。加快馮國璋故居復建工程。
12、獻縣馬本齋紅色旅游區
建成以馬本齋紀念館及母子烈士陵園、馬本齋故居、本齋清真寺等紅色旅游產品為核心吸引物,以鄉村與回鄉民俗風情體驗為重要內涵,具有愛國主義教育、觀光游覽、生態休閑、回鄉風情體驗等綜合性功能的紅色旅游區。整合馬本齋紀念館及其周邊資源,按照國家4A級景區標準提升馬本齋紀念館基礎和接待服務設施;結合村落文明生態村建設,優化、美化本齋村的環境氛圍,對故居西部水塘進行清整、塘邊植柳,構成水體景觀;搞好以回族風情為主的農家旅游接待,從農家風格設計和餐飲內容等方面重點體現伊斯蘭風情,加大對居民的培訓力度,重點提高旅游接待水平;建設回鄉風情民俗商業街,提供民俗商品銷售、餐飲服務等功能;豐富體驗性參與性紅色活動,建設軍事拓展基地,
開展定向拓展、軍事拓展訓練、魔鬼訓練營、真人CS軍事對抗等;加大對馬本齋紀念館的宣傳力度,提高景區知名度。
三、旅游資源開發中的問題
1、對旅游業發展認識不到位。滄州市近年來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對旅游的開發力度,但是相對于傳統的資源產業和工業企業來講,各級政府對于旅游業的重視仍然不足,扶持和培育力度明顯偏弱,資金投入較少,政策傾斜不明顯,政府和部門之間缺乏協調聯動,致使部分重大旅游項目停滯于規劃階段,或推進速度緩慢,部分已建成項目管理、促銷不到位,市場滿意度相對不高。特別是從政府管理體制上看,滄州市是全省唯一未單設旅游局的地級市,各縣市旅游局(除任丘市外)或與其他局合署或由政府辦公室代管,缺乏專職的旅游管理部門和人員,旅游工作的開展推動相對被動。
2、缺乏龍頭產品,產品結構不合理。從全國的角度來看,滄州尚未形成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從全市的旅行社經營情況看,每年接待的游客量遠低于本地區居民的出游量。一方面是由于滄州市缺乏龍頭旅游產品,成規模、上檔次的景區極少,小景區分布較散,組合難度大;另一方面,由于旅游投入不足,基礎與服務設施配套不完善,滄州市的旅游產品類型相對單一,仍以觀光游覽型為主,休閑度假型、體驗型、康體娛樂型產品嚴重不足,產品創新不夠,產品結構不合理,不能滿足市場的多樣化需求。
3、資源和產品在競爭中處于劣勢。首先,滄州市文化旅游資源賦存豐富,但多數缺乏實際載體,“有說頭沒看頭”;其次,受資源特色和開發水平等因素影響,部分旅游資源開發與周邊城市相比處于劣勢,如滄州濱海多淤泥質海岸,開發傳統的濱海旅游難度較大,又如,任丘白洋淀資源較好,但由于開發滯后,開發水平低,與安新相比,產品競爭力相對較差。
4、旅游資源開發和經營管理粗放。滄州市旅游資源豐富,但是旅游產品開發不足,整體上看,旅游景區(點)開發水平較低,周邊缺乏相關設施配套,如吳橋雜技大世界的餐飲、住宿等配套設施不能滿足現代游客的要求。同時,滄州旅游從業主體存在著“少、小、弱”的狀況,部分景區產權不明晰,發展活力不強,市場競爭的靈活性不足,旅游從業主體基本上還處于粗放式管理經營階段。目前,落后的旅游開發和管理方式已嚴重制約了滄州旅游的發展,直接影響了滄州旅游的吸引力和競爭力。
5、旅游業人力資源不足。除政府部門的專職旅游領導和管理人員不足之外,滄州市旅游業還存在人力資源開發和培育落后,旅游業從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缺乏旅游管理和旅游營銷等高學歷專業技術人員,因此,滄州市亟需破解旅游業人力資源的制約,以人為本,促進旅游業的進一步發展。
四、旅游資源的開發原則
堅持政府主導。繼續堅持政府主導機制,發揮政府在旅游產業中的組織、領導和推動作用。提升政府在旅游業發展中的協調能力,形成有效的組織協調機制。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出臺支持旅游業發展的優惠政策。改善旅游發展環境,消除投資壁壘。
堅持以人為本。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樣化旅游需求為出發點,開發個性化、多元化的旅游產品,提供標準化、規范化、程序化的旅游服務,營造安全、便利、優美、舒適的旅游環境。把旅游業培育成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
堅持創新驅動。以推動滄州旅游業跨越式發展為目標,創新旅游發展理念,促進旅游開發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促進旅游業可持續發展。加強制度創新、技術創新、產品創新、服務創新、營銷創新等,通過創新,培育滄州旅游業發展新亮點,創造滄州旅游業發展新優勢。
堅持精品帶動。樹立精品促發展、精品出質量、精品塑形象的思想,以現有的旅游資源為基礎,加強旅游精品、名牌產品的培育,高起點、高水平的應用現代科學技術,提升旅游產品的文化內涵和科技含量,打造一批旅游精品景區,培育一批旅游精品線路,進一步激活滄州旅游業發展的潛力,促進旅游資源優勢向旅游經濟優勢轉變。
堅持重點突破。在全面推進的基礎上,突出發展重點,實施重點突破戰略。推動重點區域、重點景區、重點企業率先發展,通過對優勢區域、優勢景區和優勢企業的重點培育,產生帶動、示范和輻射效應,增強滄州旅游的核心競爭力。
堅持區域聯動。充分發揮滄州市位于環京津和環渤海兩大經濟圈的優勢,利用高速公路、高速鐵路、航空、海運帶來的便利條件,以資源為基礎、以市場為導向、以產品為紐帶,加強滄州與京津冀和環渤海、大運河沿線其他城市的合作,實現區內外旅游發展的良好互動。
堅持產業融合。樹立“大旅游、大產業”的發展理念,實施部門聯動、產業融合的發展策略。重點促進旅游與文化、農業、工業和商業的融合,通過各部門、各行業的通力協作,推進滄州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建設更好地滿足旅游需求和實現旅游功能,形成以旅游業為核心,融交通客運、物流運輸、商務會展、休閑農業、觀光工業、文化娛樂、體育健身、養老養生、休閑地產等為一體的旅游產業集群,提升滄州市旅游產業綜合實力。
五、保障措施
1、加強政府領導。滄州市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切實加強對旅游發展重大問題的調查研究,加強對旅游發展工作的領導、支持和推進,要在國家和河北省相關政策的基礎上,在資金、稅收、規費、用地等方面制訂更加有利于滄州市旅游產業發展的具體政策措施,并抓緊建立旅游業發展專項資金,其他部門在專項資金使用中要充分考慮旅游業發展需要;各縣(市)政府要盡快健全和完善旅游產業發展協調制度及目標考核制度,認真改善旅游業發展環境;滄州市旅游工作領導小組要加強對重大項目的協調調度,落實工作任務,協調土地等相關部門建立旅游用地的優先機制,在濱海旅游帶實施有優惠的土地政策,并建立激勵機制,對新評全國4A、5A級旅游景區、中國白金5星級飯店、首次獲得全國“雙百強”的旅行社、全國優秀旅游演出項目等給予專項獎勵,同時要研究制定更加有利于旅游業發展的政策措施,營造良好的旅游業發展環境。發改部門要把旅游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推動落實旅游業發展改革和重點項目建設。財政部門要研究落實對旅游業加大投入和獎勵辦法。金融管理部門要積極引導金融機構拓寬金融服務渠道,提高服務質量。宣傳部門要把旅游宣傳納入年度宣傳計劃,根據財力逐步增加財政對旅游宣傳促銷和產業發展引導資金的投入,增加旅游形象宣傳。交通、鐵路、口岸部門要加快編制旅游交通專項規劃,優化旅游客運體系。建設、環保部門要做好重點旅游城鎮發展規劃,搞好生態保護、環境治理和污染防治。林業、水利、文物等部門要在有效保護資源的前提下,積極開發旅游項目。公安、安監、物價、工商等部門要加強對景區、城鎮社會治安、公共安全和市場秩序的管理。氣象、國土資源部門要向社會及時發布旅游城市和重點旅游景區的氣象、地質、潮汐災害預報預警。工信部門要把“數字旅游”工程納入全市的信息化發展規劃,加強指導、重點支持。
2、深化體制創新。要打破思維定勢,按照統籌兼顧、形成合力的要求,創新體制機制,積極推進旅游管理體制改革。要把旅游業納入政府綜合考核目標,并建立監督檢查機制。要努力破解休閑旅游產業發展的瓶頸制約,激發旅游業發展的內在動力,探索資源一體化管理的有效途徑,逐步實現景區的統一規劃、統一開發、統一管理、統一促銷、統一保護。積極開展示范試點工作,要充分利用雜技、武術文化改革發展試驗,推動雜技、武術文化與旅游一體化發展,催生雜技、武術文化旅游共生體和產業聯合體,設立旅游綜合改革試驗點,探索產業聚集、融合發展、優化升級的新路子。要以旅游企業為依托,以產權為紐帶,通過資產劃撥、合資合作、兼并等方式,對飯店、旅行社、汽車公司等國有優良資產進行戰略重組,積極探索、培育、組建大型旅游集團。
3、加快旅游招商引資。全市要積極優化投資環境,充分利用資本市場,通過企業上市、項目融資、聯合融資、投資合作、發行公司(企業)債券、信托等方式,壯大休閑旅游產業發展資本,推動旅游企業上市;對因投資環境不善而阻礙旅游投資或引起投資商投訴、撤資的,實行責任追究制度。各級政府和各有關部門要按照分級負責、分塊負責的原則,抓好“十二五”期間旅游重點項目的跟蹤落實。全市具有招商引資任務的商務局、發改委等部門舉辦招商會和在對外招商引資時,應有重點地推介旅游項目。拓寬旅游投資渠道,在旅游開發權和經營權出讓、以資源和土地入股合作開發、投資
商以技術入股參與開發等方面實現根本性突破。打破地區和行業封鎖,吸引市外骨干旅游企業進入本地市場;鼓勵各行各業、全社會參與旅游開發,興辦旅游經濟實體;支持大型企業、上市公司以各種形式投資旅游產業。創新旅游招商引資辦法,由以政府招商為主體逐步轉入以市場招商為主體,推行業主招商、代理招商、以商招商、聯合招商等招商方式,形成政府推動、企業承辦、市場運作的招商引資機制。
4、加快行業標準化建設。加大對旅游行業的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的貫徹實施力度,加快制定滄州市旅游行業、旅游資源保護與開發管理、旅游設施及從業人員服務的相關標準,全面推進旅游行業標準化建設,指導和督促旅游企業落實行業標準和國際通行標準,健全旅游法規體系;大力開展國內優秀旅游目的地城市、A級景區、旅游強縣的創建工作。建立健全旅游監管體系、旅游服務質量評價體系、旅游誠信體系和旅游投訴體系,完善旅游企業信譽等級評估、重大信息公告和違規記錄公示制度;強化旅游監管機構職能,發揮旅游行業協會的作用,堅決制止破壞生態環境和旅游資源的違法行為,嚴厲打擊擾亂旅游市場秩序的違法行為,提高行業自律水平,共同樹立和維護良好的對外旅游形象;加強部門和區域聯合執法,重點保障餐飲、住宿、廁所的衛生質量,努力實現人性化、親情化、精細化服務;加強旅游安全管理,建立旅游安全預報、突發事件預警和應急救援機制,嚴格執行事故責任追究制度。
5、加強人才隊伍建設。設立旅游人才培訓基地,加強旅游從業人員培訓,形成“基地(實踐)+院校+市場”的人力資源培育模式;旅游部門要制定旅游人才規劃和培訓計劃,推進旅游人才政策創新,開展行業教育培訓、崗位練兵和服務技能大賽,五年內完成對旅游企業中高級管理人員和導游人員的全面培訓;要指導旅游企業制定人力資源開發規劃,加大旅游人才培養、培訓、選拔和引進力度,尤其是加強高層次管理者、新興業態經營者和職業經理人的培養,加強旅游一線從業者的崗位培訓,使旅游人才在數量、質量和結構上能滿足旅游產業未來發展的需求。改革完善導游等級制度,提高導游人員專業素質和能力;嘗試建立并推廣導游薪金保障機制,鞏固并延長導游與旅行社之間的聘用關系,提升導游服務水平;積極推進“銀發導游”的合法化,鼓勵專業技術人員特別是離退休老專家、老教師從事講解工作,提升文化類景區的講解質量;根據旅游淡旺季,引導旅行社為導游建立“候鳥式”互動機制,增進導游間的學習和交流。
【旅游資源開發與保護】相關文章:
生態保護與旅游資源的開發教學設計04-28
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探討-兼論玉林旅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04-27
第九章旅游資源開發保護與環境保護規劃04-30
天柱山旅游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04-27
我國濱海旅游資源的開發與管理04-28
惠州人文旅游資源及其開發04-30
甘肅生態旅游資源與開發04-27
廣西地質旅游資源開發研究05-03
中國冰川旅游資源及其開發04-27
新疆文化遺址旅游資源及開發思路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