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農村民間借貸問題研究
摘 要:農村民間借貸是典型的需求誘致性的金融制度變遷過程。通過對鄭州農村民間借貸的實證調查表明,民間借貸已不僅僅是農村正規金融的補充,掌握農村民間借貸的運行機制對引導民間借貸健康發展乃至整個農村金融市場建設意義重大。 關鍵詞:農村;民間借貸;鄭州;農戶 中圖分類號:F83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3-0064-02 隨著國家金融宏觀調控的加強,銀行信貸逐步趨緊,農村的民間借貸呈現快速發展態勢,需要引起高度關注。隨機抽樣調查了鄭州的300戶農民,進行研究。 一、調查結果 (一)現狀 1.借貸規模。300戶農民中,287戶有借貸關系,其他13戶曾經有過借貸關系;借貸發生率95.67%。借入總額209.3萬元,借出總額187.05萬元;借貸總額396.35萬元,平均每戶13 211.67元。借貸較普遍,規模較大。借貸資金的來源可分兩種:一是正規金融(主指農村信用社等正規金融機構);二是非正規金融(主指發生在親戚、朋友及農村其他形式的借貸行為)。農戶通過非正規金融借入的資金占農戶借款的81.73%,是農戶籌集資金的主要渠道。 2.供需主體。資金供給方即放款人的成份較為復雜,有村干部、在城里打工的職工、退休的干部、年紀較大的普通農民等,甚至還有正規金融機構的工作人員;資金需求方即借款人成份單一,都是以家庭為單位的農戶。 3.利率較高。借貸資金的價格為利率,受借貸資金供需影響大。且需求遠遠大于供給,拉動了利率上漲。民間貸款的利息都是按月計,月息有1分、1.2分、1.5分、2分、3分等不等,甚至有4分、5分、6分的。月息在1分~1.5分之間利率水平借貸數占借貸總數比例最大,為36%,其次是無利息,占25%。因很大一部分民間借貸發生在親戚朋友間,有互助性質,或以其他方式(如互相借貸)彌補了利息;人們已普遍接受了市場的觀念,使用資金支付利息已被認可,所以月息在1分~1.5分的借貸活動較為頻繁。但月息1.2分和1.5分相當于年息14.4%和18%,遠高于同期銀行借款利息。 4.借貸用途。所借貸的資金用于生活用途的占比例很高,在農戶借貸資金用途上第一位是蓋房子;第二位是婚喪嫁娶;第三位是子女上學。表現出以下幾個特點:一是資金用途比較多樣,且分散。二是農業生產性資金需求量不大。養殖和種植的農業生產性資金的借貸總額僅占借貸資金總額的12.4%。三是出現了非農業生產資金需求。運貨是發生在非農業生產領域的資金需求,占11.2%。四是生活性資金用途比較多。蓋房子、婚喪嫁娶、醫療費、子女上學,都是為彌補農村生活開支而產生的借款;養殖、種植(購買化肥、農藥、種子等)、運貨,均是因生產所產生的借貸活動。生產性資金僅占借款總額的23.6%,生活性資金約占借款總額的77.4%。 5.借貸時間。時間從幾天、幾月、半年、一年到長達幾年不等,根據借款人的借款用途和還款能力而定。若借款是用于生產,短期內是不易收回成本的,資金周轉時間長;若只是生活開銷,暫時周轉,時間就較短。農村民間借貸貸款人的抗風險能力弱,多接受的是較短期的貸款。很多借貸發生在親友和鄰里之間,礙于情面,借款人一般還款較快,借貸時間較短。但一年內的短期借貸,通常借貸數額不大。根據調查,一年內短期借貸占借款總額的41%,農戶數占總農戶數的2/3。長期借貸雖只占1/3,但借款總額占到總借貸總額的59%。 6.借貸合約。所調查的鄭州農村地區的民間借貸活動規范化程度不高。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民間借貸活動產生的地理空間范圍較小,具有很強的地域性和血緣性,民間借貸活動往往發生在親朋好友、同村的鄰居之間,建立在借款人的聲譽基礎之上,憑借借款人的信用作保證,即使有借條也沒有正規的借款合同;二是大部分的民間借貸的發展水平還比較低,多是自發性的。 (二)原因 1.供小于需。(1)供給分析。1)正規金融機構的供給。農村信用社目前成為中國農村地區唯一的金融機構,但由于其機構設置、經營機制、產權等方面存在諸多問題,加上歷史遺留問題始終未得到解決,資金供給乏力。2)非正規金融的供給。廣大城鄉居民的巨大資金構成了民間借貸的供給。國家一再采取刺激消費的政策,但儲蓄率依然居高不下。與居民巨大的資金財富相對應的是民間投資渠道的狹窄。趨利動機驅動下,巨大的民間資金構成了民間借貸的供給。(2)需求分析。1)需求總量分析。隨著農業發展,農業資金需求增加。調查發現,鄭州農村近年來金融融量嚴重不足,農村金融的缺口還呈現出逐年擴大的趨勢。整個農業、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需要大量的資金。2)需求結構分析。農戶個人需求。由于通貨膨脹,農民手中貨幣的購買力不斷下降,而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的增幅有限。加之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農戶調整種植結構,形成一些種養專業戶。無論生活還是生產對資金的需求都大量增加。鄉鎮企業、農村個體私營者需求。資金成為了制約其發展的瓶頸,融資渠道非常單一,只能通過銀行貸款。但貸款門框不斷提高,抵押難、擔保難成為許多中小企業無法解決的問題。而鄉鎮企業、農村個體經營者隨著企業的發展正亟待升級換代,由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化,資金必不可少。 2.信息不對稱。(1)逆向選擇。農村民間借貸市場,資金供需雙方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供給方處于信息弱勢。供給方把需求方的生產經營情況、產品利潤以及還貸意愿搞清楚是相當困難的,存在較高的信息成本。所以,供給方很難區分開不守信用的高風險的借款農戶和信譽好的低風險的借款農戶,易出現逆向選擇,使農村民間借貸市場成為高風險貸款農戶匯集的地方,造成農村民間借貸市場低效益。(2)道德風險。指需求方在使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同時,損害供給方效用的行為。一是需求方違反借款協議,私下改變資金用途。二是需求方隱瞞投資收益,虛報利潤額,逃避償付義務,非法轉移資金,惡意違反合同規定。三是需求方獲得資金后,對資金使用效益不負責任,致使借入資金受損。道德風險行為使供給方的風險增加。 3.結構洞理論。農村民間借貸結構洞的存在擴大了風險。目前農村民間借貸已出現新特點:農民通過借貸中介(結構洞)的借貸活動增多。與農民相互間的直接借貸相比,存在著中介的借貸活動涉及的主體范圍較大,風險也隨之擴散。通過借貸中介發生的借貸,更易引發借貸糾紛甚至暴力討債事件,是監管部門應重點監管的領域。根據結構洞理論,存在結構洞的農村民間借貸,貸款者不會礙于“面子”而不與借款者簽訂契約。借貸契約的簽訂,為監管機構對農村民間借貸的監管提供了可能。由于中國金融管理部門沒有對這一領域實行監管和規范,導致農村民間借貸糾紛頻繁發生。 二、促進鄭州農村民間借貸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資金供求促進市場發展 1.加快金融市場化進程。農村民間借貸產生的根本原因是農村資金供求存在缺口,而缺口的出現又是央行對利率實行管制的結果。若利率實現了市場化,資本價格將會根據資本供求自動進行調整。可在一定程度上彌補資金供求缺口,緩和資金供求的矛盾,抑制那些不規范的民間借貸行為。 2.發揮政府的調控作用。加大小額信貸投放力度。利率市場化是一個長期過程,即使實現,也不能完全消除資本供求缺口,即市場本身存在一定缺陷,在資源配置方面可能會失靈,正好為政府干預經濟提供了理論依據,需要政府發揮宏觀調控作用。 (二)不完全信息論促市場穩定 1.農村民間借貸逆向選擇的治理。利率的提高可能降低而不是增加需求方的預期收益,所以供給方應在相對低的利率水平上拒絕一部分貸款要求,而不能在高利率水平上滿足所有需求方的借款申請。 2.農村民間借貸道德風險的防范。農村民間借貸是農村的普遍現象;也是農村發展經濟的不可缺少的融資渠道,放貸方有必要建立鄉規民約,并公布于眾,營造良好的民間借貸環境。放貸方也可對受貸方適機宣講,建立民間借貸上的誠信關系,減少道德風險。借貸雙方都要學習相關法律,自覺使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一是設計放款控制措施。放貸方要建立起各環節的操作辦法和程序,對上門借貸方全程把關。二是采取放貸監測風險預警機制。依據風險程度高低決定放貸金額、利率高低和期限;不搞信用放款、人情放款,只搞抵押借貸和質押借貸;鑒于受貸方的道德風險發生在借貸合同簽訂后,放貸方必須對借貸方的生產經營跟蹤監測,及時收集分析借貸方的經營情況和風險程度,用約見談話提醒受貸方提高經營效益。如此放貸方才能改變自身在借貸過程中的信息劣勢。 (三)從結構洞理論促市場監管 1.盡快明確監管主體。目前,中國沒有專門的金融監管機構負責民間借貸活動的監管,農村民間借貸法律和司法解釋對規范民間資金市場不具有普遍的約束力和強制力,經濟生活中大量的民間借貸活動亟需專門法律來規范。對民間借貸進行監管,必須明確由專門的監管機構負責,同時出臺專門的農村民間借貸法律法規,為監管提供依據。 2.建立信息監測平臺試點。建議有條件的地區率先建立農村民間借貸信息披露平臺,對民間借貸中介基本情況、資金投向、利率水平、借貸期限、借款形式、抵押或擔保形式、借款償還等情況進行監測,減少因借貸契約不規范、基本情況不明確等因素引起的糾紛。待試點實施一定時間后,根據試點的監管效果,逐步擴大推廣范圍。 3.加強對借貸中介的管理。農村民間借貸中介占據大量的結構洞,從借貸活動中獲益,目前缺乏相應部門及法律法規對這類中介進行規范和管理。有必要指定專門的機構和出臺專門的法規,對農村民間借貸的中介實施嚴格監管。 4.鼓勵建立自治組織。建立農村民間借貸自治組織,重點解決以下問題:一是在農村地區統一使用固定形式的契約,使農村地區借貸契約規范化;二是利用農村民間借貸自治組織協調民間借貸的一般性糾紛;三是利用民間借貸自助組織減少暴力討債事件發生。政府應在資金、人力等方面支持農村民間借貸自治組織的建立。 參考文獻: [1] 羅丹陽.中小企業民間融資[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9. [2] 王曙光,鄧一婷.民間金融擴張的內在機理、演進路徑與未來趨勢研究[J].金融研究,2007,(6).[責任編輯 陳丹丹]
【農村民間借貸問題研究】相關文章:
農村民間借貸的現狀、成因與政策取向--對許昌市民間借貸情況的調查與分析04-27
遼寧省農村民間借貸狀況分析04-30
民間借貸與公證04-30
重慶農村教育現狀與問題研究05-01
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及對策研究04-29
我國農村的環境保護問題研究04-26
民間借貸需法律規制05-02
對農村有效開展環境教育問題研究04-28
我國農村水污染問題的法律對策研究04-27
三峽庫區農村環保問題研究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