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初中看云識天氣優秀教案
導語: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征;而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并且可以根據種種跡象判斷天氣,雖不是十分準確,但是諺語卻也流傳幾世。看云識天氣教案要怎么寫?下面由大學網為大家提供的幾篇教學方案,歡迎閱讀。
初中看云識天氣優秀教案
教學目的
1.了解云和天氣的密切關系,得到識別天氣陰晴雨雪的知識。
2.體會本文生動形象的說明語言。
3.理解本文“總說——分說——總說”的結構形式。
教學設想
1.安排一教時。
2.文章第二部分(2——6段),一層層具體說明云的形態、光彩變化同天氣變化的關系,應為教學的重點。可以通過列表,有條件的可以通過放映有關云的彩色幻燈片,幫助學生理解。
3.預習要求:
(1)認真看“閱讀提示”,把握本文學習的兩個重點。
(2)掌握課文注釋中的字、詞語(會讀、會解釋)。
(3)朗讀課文,注明段的序號。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解題
問:從課題看,本文說明的內容是什么?
明確:云和天氣的關系即通過觀察天空中各種云來識別陰晴風雨。
(二)朗讀課文(檢查讀音和語句停頓)
(三)正音、正率和解詞
巒山(與“戀”區別)霎(與“剎”區別)盈縷(注意漢語拼音規則)暈(還有一個音,朦朧連綿不斷(注意加點字寫法》
解釋詞語:
姿態萬千 點綴 一霎間 預兆 輕盈 彌漫
(四)統觀全文,了解結構
提示:聯系前面課文,《蘇州園林》是“先總說后分說”的結構;《我國的氣候》是“先分說后總說”的結構。思考這一課是怎樣的結構形式。
學生發言,歸納:
本文是“總說——分說——總說”的結構。
將課文劃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和天氣的密切關系,說明識天氣可以看云。
第二部分(第2——6段),說明怎樣看云識天氣。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說明看云識天氣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問:課文第一段是怎樣的結構形式?
學生發言,歸納。
“總——分——總”的結構。
“姿態萬千”總說云的形態;
“變化無常”總說云的特征。
中間八個比喻,分別說明云的形態之多,扣“萬千”;省略號后,“有時”“有時”“剛才”“一霎間”,緊扣“變化無常”。
最后一句,以“招牌”作比,說明云是天氣變化的'標志——“看云識天氣”,引出全文的中心。
問:從第一段,看本文說明語言的生動形象,你可以舉哪些例?
學生先自讀,再發言,歸納。
(l)為了具體寫“姿態萬千”,用了八個比喻。結合課后練習二,說明這些描寫準確而生動,不僅形象具體,而且有動態特點。
為了具體寫“變化無常”。作者用“有時……美麗”,“有時……陰森”,“剛才……陽光燦爛,一霎間……大雨傾盆?進行對比。
(2)用詞非常準確、生動。
例:各種云運動時有不同的特征,有的“飄”在空中,有的整齊地“排列”著,有的“來來去去”,有的滿滿地“蓋”住了天空;寫天氣變化用“點綴”、“籠罩”;“陽光燦爛”“烏云密布”“大雨傾盆”;用“招牌”作比,也非常準確。
(五)重點分析課文第二部分
問:第2段上下文有何關系?起什么作用?
學生發言,歸納。
“薄云”“晴朗”;“低而厚密的云層”“陰雨風雪”——承上說明“云的各種形態”,啟下引出“云和天氣”的關系。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學生默讀課文第3.4、5、6段。
思考這部分的結構層次。
同學討論,明確。
分為兩層:第一層(第3—5段)說明云的形態和天氣的關系;第H層(第6段),說明光彩現象和天氣的關系。
按課后練習一的要求,邊看課文,邊境表。可以補充每一類云的“位置”一欄。
由上面云的位置、厚薄和天氣的關系與第2段是相照應的。“象征”“預兆”用詞準確。
問:如何說明這部分說明語言的生動、形象?
同學從課文中找出例句,歸納。
(1)運用貼切的比喻:
“有時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時像一塊潔白的綾紗”說明卷云的輕盈和潔白;
“好像微風吹過水面引起的粼波”比喻卷積云的形態特征;
“像棉花團似的白云”比喻積云的形態特征;
寫卷云聚集成卷層云時用“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綢幕”作比喻。
(2)運用擬人的手法:
寫卷層云變成高層云時,用“這時的卷層云得改名換姓,該叫它高層云了”;
寫高層云變成雨層云時,用“太陽和月亮都躲藏了起來”。
(3)用描寫的語句:
“陽光透過云層……依然很清晰”,寫出了“卷云”的“薄”;
用“向上凸起”、“高大的云山”、“群峰爭奇”、“聳入天頂”等詞語寫由積云到積雨云;“云底變黑”、“云峰模糊”、“云山崩潰”、“烏云彌漫”描繪“積雨云”的發展變化。
(4)用詞準確:
問:寫“積云”變化為“積雨云”的一段用了哪些表示時間的詞,找出來,說說它們的作用。迅速、不一會、頃刻、馬上……說明變化速度之快,用詞又不雷同。
默讀第6段課文。
提示:本段第一句有什么作用?
是過渡句、也是中心句。邊讀課文,邊填表。
問:這段沒有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沒有細致的描繪,怎樣使語言鮮明生動的?
學生討論,明確。
引用了諺語,簡短、通俗、鮮明、生動。
最后讀第7段課文,說說每句話寫了什么,怎樣概括段的主要意思?
學生回答,歸納。
看云識天氣的目的;方法;局限性;還要依靠天氣預報。——說明看云識天氣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提示:最后兩句話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嚴密性,它與前文中的“往往”、“常常”、“有時’等詞是相照應的,表明使用詞語的準確性。
初中看云識天氣優秀教案
教學目標
①速讀課文,能概述課文內容。
②掌握并學習抓住事物特征進行說明的寫法。
③理解說明的思路及說明方法。
④培養學生觀察熱愛自然的情趣。
教學重點
理解說明事物要抓住特征,理解說明的思路及說明方法的應用。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好授課內容及多媒體課件,學生做好預習,搜集有關天氣的諺語,注意觀察天空中的云,同時要積累課文中的佳詞妙句,為課堂交流做好充分準備。
教學內容
這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從兩個方面介紹了云和天氣的關系:不同形態的云和天氣的關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氣的關系。
本文思路清晰,緊扣題目進行說明,不但說明看云可以識天氣,還進一步說明云和天氣變化的關系十分密切,由說云是天氣變化的“招牌”,再說怎樣看云識天氣。云的種類很多,但文章從現象人手,進而觸及到事物的本質。如:云的形態和光彩是現象,云和天氣變化的關系是本質。說明層次清晰,將“看云識天氣”事理說清楚,最后說明看云識天氣的目的。
教學設計
精心導入
①可用大屏幕多媒體展示空中的云的各種景象,引出課題。
②也可通過諺語或詩歌來引出課題。
③還可以請學生從課前準備中談談自己的積累和觀察。例如:
a.你觀察了天空中的云嗎?有怎樣的感受?用簡短的話說明。
b.你在預習中搜集積累了哪些有關云和天氣的成語、俗語、諺語?請同學們相互交流下,好嗎?
以上各種導人,只要精心設計,認真準備,都可達到導人課題的目的。
出示目標并板書課題
課題:看云識天氣
感知內容
①檢查預習中的字詞。
②請學生自讀課文或齊讀課文,教師正音正字。
③請仔細看問題,再讀課文并小組討論。
問題組:a.全文主要說了什么內容?請簡要概括。b.文章的基本思路是怎樣的?可分為幾部分?
學生討論后可以明確:全文主要介紹云和天氣的關系,不同形態的云和天氣的關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氣的關系。基本思路是先總說云的作用,再說明云和天氣的關系(這其中有兩小層:云的形態變化和天氣的關系;云的光彩現象和天氣的關系)。最后是總說,說明看云識天氣的目的。
研讀賞析
①教師導學:科普說明文的學習,可以遵循規律,即:抓特征、理順序、用方法、語言準。從以上四個方面去研讀一篇文章,會更加清晰。
②自主探究:出示表格圖,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填表,準確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種類、特征和它們分別表示的天氣情況。
可讓學生自行設計表格,在閱讀中思考:a.共有幾種類型的云?b.表格如何設計得簡潔明了?巳也可以每個小組設計一種。設計后同學之間相互交流,也可通過實物投影儀在班上講述自己的設計和理解,教師進行總結,通過設計幫助學生清楚地理解課文。
教師總結指導:將云分為兩大類,按云的形態可分為晴天云和雨雪天的云;再按云的光彩分四種。只要順序合理即可,設計的簡潔些、詳細些都可以,給學生一定的空間。
學生討論填表后,教師進一步指導:通過表格的填寫可以看出,作者抓住了說明事物的特征——云和天氣的關系,同時有一定的合理說明順序——總分。為了將事物事理說明得更加清楚,作者運用了不少說明方法。例如:分類別、打比方等等(當然也有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總括看來可稱為生動說明。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語言的準確性,
請同學們研讀討論。
③合作探究
a.能舉例說明文章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嗎?它們的作用分別是什么?
b.能舉例說明文章語言的準確性嗎?它們的作用如何?
學生可以討論并暢所欲言,也許所說的不一定完全準確,但只要敢于探索,大膽講述,教師都應表示贊賞,并進一步引導學生明確:按照不同的光彩,作者把云分為四種——暈、華、虹、霞。把它們之間的差別,進行了比較說明,這種作比較的方法更好地突出了云和天氣關系的特征。許多句子運用了打比方的說明方法,不僅使文章生動,更重要的'是讓云的特征更加鮮明。用詞準確,“薄云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征”,“往往”去掉可以嗎?為什么?——體現語言的準確性。
④反饋交流
學生再次速讀課文,看大屏幕展示的題目,交流思考,看看本節課有哪些收獲。
(出示投影)讀課文,理解概括交流對以下問題的解答。比一比,哪一組思維更敏捷,
問題組:
a.用簡潔的語言概括第1自然段的內容。
b.“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一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c.第3自然段中總結四種薄云特點的一句話是什么?
d.根據課文舉例說明云是天氣變化的標志(單一例即可)。
e.舉例說明看云識天氣對工農業生產的好處。
學生討論后,教師引導小結:a.第1自然段指出了云和天氣的密切關系,說明看云可以識天氣;b.這句話的作用是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c.卷云、卷積云、積云、高積云都是很美麗的云;d.雨層云形成,連綿不斷的雨雪也就開始下降;e.論述有理即可。
總結:通過對文章的學習,不僅了解了看云可以識天氣的內容,還學習了怎樣將事理說清楚,并把握住了一般說明文的說明方法,那就是:抓特征,理順序,用方法,語言準。
延伸作業
用本課學過的說明方法,寫一篇小小說明文,向同學們介紹一種自然現象。題目自擬。
初中看云識天氣優秀教案
教學目標
①快速閱讀課文,概括課文內容要點。
②理清文章的思路。
③領會運用比喻的妙處。
④培養學生觀察自然的興趣和留心自然現象的習慣。
教學重點
①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理清寫作思路,體會運用比喻的妙處。
課前準備
學生搜集有關云和天氣的諺語,有關云的成語、詩詞、文章片斷等,解決課文中的生字。
教學內容
《看云識天氣》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從兩個方面介紹了云和天氣的關系:不同形態的云和天氣的關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氣的關系。作者在說明的過程中,選取了恰當的說明角度和說明順序,因此顯得層次清晰,條理分明。這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
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檢查預習
①導入新課
唐代詩人劉禹錫在《竹枝詞》中寫道,“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生動地描繪了一種有趣的天氣現象,說明作者對這種自然現象觀察得非常細致。因為天氣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所以,千百年來,人們也在一直留心觀察自然界,以圖掌握規律,為人類服務。事實上,天氣的變化也自有它的規律,自有它的征兆。現在,我們來看一組圖片,你能說出它們與天氣有怎樣的關系嗎?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科學小品文——《看云識天氣》
②檢查預習生字情況
整體感知
①出示學習目標。
②聽讀課文,思考:
a.云和天氣到底有怎樣的關系?
b.本文主要介紹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們各有怎樣的特征?分別預示怎樣的天氣情況?
請你設計一種表格來完成,看誰設計的'好。
四人小組合作學習,共同完成上述題目。
[明確]
①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
②對于設計得好的同學要提出表揚。
重點研討
①本文介紹了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們讀來條理清晰,作者是怎樣做到這一點的?
你能從課文中找出有關語句嗎?
學生速讀課文,先獨立思考,然后小組交流,最后師生共同明確:
文章先說不同形態的云和天氣的關系。第1段概述,先用“天上的云,真是姿態萬千,變化無常”一句總說,然后描繪了萬千姿態的云。第2段是3、4、5段的“綱”:“薄云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這個“綱”展開的。第3段照應“薄云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征”,第4、5段照應“低而厚密的云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第6自然段開始寫“云的光彩同天氣的關系”,最后一段總結全文。在文章內部,作者也是按照一定的思路來介紹的。例第3段,把“薄云”又分為“卷云”、“卷積云”、“積云”和“高積云”,并分別介紹了它們的特點及和天氣的關系。
②本文是一篇介紹科學知識的說明文,但語言生動,對云的描摹也細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辭方法?運用這些方法有何好處?試從課文中找出幾例加以體會。你能否仿照課文中的例子造幾個句子?
a.學生在課文中畫出運用比喻、排比等修辭方法的句子。(側重于比喻的修辭方法)
對于修辭方法,學生了解即可,關鍵體會運用比喻等修辭方法的好處(學生朗讀找到的運用修辭方法的語句,重點談談體會)。
b.齊讀課文第1自然段,體會說明語言的生動特點,并仿照課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巒,像河流,像雄獅,像奔馬……
[造句]
遠處的霓紅燈亮了,……
每月光照在地上,像……
小結
本文介紹了種類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層次清晰,很有條理,關鍵在于作者選取了合理的說明順序。先說什么,后說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數。另外,作為一篇科普說明文,作者寫得非常生動形象,這得益于運用了恰當的修辭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對于自然現象的細心觀察。其實,只要我們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觀察,一樣可以寫出精彩的文章來。
拓展延伸
小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關云的諺語、成語、俗語、詩詞及文章片斷等。
布置作業
留心自然界的各種現象,寫一則觀察日記。
[初中看云識天氣優秀教案]
【初中看云識天氣優秀教案】相關文章:
看云識天氣教案08-14
看云識天氣的諺語05-23
精選《看云識天氣》教學設計08-15
看云識天氣選段閱讀答案07-23
《看云識天氣》文章閱讀答案09-03
看風識天氣的諺語10-20
看風識天氣諺語09-01
看物象識天氣諺語09-08
看物象識天氣的諺語08-02
諺語中看小滿氣候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