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農村過年習俗為主題的調查報告
馬上就要春節,你知道,農村的春節習俗是怎么樣的嗎?不知道的小伙伴們趕緊看下小編的調查報告吧。
春節風俗
春節是中國最傳統、隆重的節日,也是歷時最久的。從臘月二十三的祭灶王爺直到正月十五鬧元宵,紅紅火火地讓人熱鬧了一個月。漫長的歷史歲月使年俗活動內容變得異常豐富多彩。其中,那些敬天祭神的迷信內容,已逐漸被淘汰,而那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內容,像貼春聯、貼年畫、貼福字、包餃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習俗至今仍很盛行。
1.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這在魏晉時期就有記載。除夕晚上,與家老小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這是炎黃子孫至今仍很重視的年俗。待第一聲雞啼之后,新的一年開始了,男女老少均著節日盛裝,先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祝壽,然后走親串友,相互道賀祝福。此時的神州大地,處處閃光溢彩,從初一到十五,人們一至沉浸在歡樂、祥和、文明的節日氣氛中。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吃過年夜飯,圍爐閑聊,辭舊迎新,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屋外時鳴鞭炮,室內圍爐團坐或者看電視,笑語連連。
2. 放鞭炮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為中國特產,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現在我們一般的人都認為放爆竹可以創造一種喜慶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它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3. 貼福字
每逢新春佳節,家家戶戶都要在屋門上、墻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字現在的解釋是幸福,而在過去則指福氣、福運。春節貼福字,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都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愿。民間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向往和祝愿,干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倒福氣已到。
4. 拜年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愿的一種方式。 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拜年一般從家里開始。初一早晨,晚輩起床后,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后,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后,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現在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短信拜年和電話拜年等。
5. 吃餃子
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人們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餃子成為春節不可缺少的節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二是餃子有餡,便于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里,以寄托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祈望。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如意、錢、糖、花生、棗和栗子等包進餡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吃到錢的人,預示著來年會走財運。
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歷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6. 壓歲錢
春節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于床腳;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后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下。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壓歲錢的數額從幾十到幾百不等,并且日漲船高,好在這些壓歲錢多被孩子們用來購買鞭炮、玩具、圖書和學習用品。
中國本來就是多民族的一個大家庭,每個地域、每個民族都有著自己一些獨特的風俗,只能等大家有機會了親自去感受吧。
【農村過年習俗為主題的調查報告】相關文章:
陜西農村結婚習俗09-04
春節習俗的調查報告06-28
春節習俗調查報告范文07-02
春節習俗調查報告格式04-21
家鄉春節習俗調查報告模板10-21
春節文化習俗問卷調查報告07-14
針對佛山春節習俗調查報告范文06-17
湘西過年習俗03-12
揚州過年的習俗07-24
福州過年習俗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