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四個外鄉人講訴這個春天里的求職經歷(3)
還是回老家好省下房租賺得還比杭州多
前天,馬立偉陪他去了一家保潔公司,結果人家對50歲以上的都拒之門外。
出了勞務市場,他又坐到了護欄上,摘下帽子,摸了摸頭。沉默了大概一支煙的工夫,他抬頭跟兒子說:“我還是回家吧?”
他聽一個老鄉講,老家有一家建筑工地需要工人,一個月3000元。“挺好的,工地上包一餐,還可以住在家里,開銷省多了。”
想起4天前,爺倆在勞務市場門口還信心滿滿的。當時兒子馬立偉還給老馬整了整衣服、帽子,說城里人招工都很注意形象的。
而4天后,老馬已經對在杭州找工作失去信心,決定回老家了。
昨天晚上,已經回到老家的老馬興奮地打來電話,說月薪3000元的工作已經辦妥了。“不來杭州了,還是在老家待著好。住家里,吃自己種的,賺得還比杭州多。”
人物
王芳, 39歲,四川人。來杭做保姆好多年了,照顧過老人,帶養過小孩,保姆經驗豐富。
要做保姆可以,但是堅決不住家
昨天中午,家政市場里人頭攢動。王芳站在市場門口,臉圓圓的,齊劉海,頭發一把扎,穿著很清爽。
看上她的東家其實挺多的。但只要一聽要住家,不管東家開出的條件再好,王芳直接就回報掉了,哪怕加月薪。
“我在杭州有家的,要給小孩燒飯,要給老公洗衣服,住在東家家里,我自己家就管不牢了。”王芳說話很快,也很直。
王芳一家三口租住在東站附近。她對東家的要求是,不能離她家太遠,早出晚歸,一周休一天,月薪2000元以上。
有個東家住在絲綢市場附近,到東站有直達公交車28路,王芳覺得可以接受。但是東家開價月薪1800元,王芳不樂意了。東家說干得好,就往上加200元。
王芳不以為然:“東家都這么說,做得好就加錢,最后沒幾個會加的。難道我還開口向你要這200元?”雙方不歡而散。
東家離家太遠,待遇再好也不去
下午,一位大伯,看中了王芳。
大伯一家三口,兩老一小,要求保姆上午9點到家,打掃衛生、清洗衣服、燒兩頓飯,下午4點多就可以下班了。
大伯看王芳蠻結棍的,是個干活的人,沒怎么討價還價,就定了每個月2000元。
誰知,一聽大伯家住九蓮新村,王芳就打退堂鼓了,連連擺手,“那個地方我認都不認識,太遠了,不去!”
王芳算了一筆賬:從東站到九蓮新村,公交車就要倒好幾趟,7點半就得出門了,孩子的早飯都來不及燒,晚上到家也要6點多了,老公和兒子都得餓著肚子等她。
“這2000元賺得太累!”王芳撅了撅嘴巴,把頭轉了過去。
大伯還想再試試,就提議,王芳一家可以到九蓮新村附近租房子住。王芳馬上跳起來了:“城西房租貴,我住東站房租才700元。”
雙方又沒談成。
據杭州市人力資源市場統計,每年開門頭三天提供的崗位除了2009年稍微少一點外,其他幾年都還比較平均的。
2008年提供了2.4萬個崗位,2009年減少了1萬個崗位,只有1.4萬個崗位。2010年又回到了2008年的狀態,提供了2.5萬個崗位,今年提供的崗位有2.35萬個。
而初步達成就業意向的,2008年有1500人,2009年是1450人,2010年減少到1000人,今年稍微反彈了下,又回到了1300人。
據統計,每年開門首日前來找工作的農民工幾乎是逐年減少的。2008年人氣最旺,第一天有1500人來勞務市場找工作;2009年就下滑到六七百人;2010年人氣更少,只有500人左右;而今年也只有五六百人,比2008年減少了一半。
杭州市就業管理服務局人力資源市場管理處處長向明華分析,整個農民工群體總體的數量是在萎縮的,農村里越來越多的人都上大學了,而存量的農民工也越來越多地選擇留在老家。
“他們不少人覺得在杭州是打工,在老家是上班,在杭州他們沒有認同感和歸屬感。”向明華說,現在招不到人的企業多數是勞動密集型的低端行業,其實這些企業應該考慮轉型升級。
【四個外鄉人講訴這個春天里的求職經歷(3)】相關文章:
講訴“80”后三次創業故事07-25
講訴名校“差生”的職場奮斗史(4)10-23
四個求職者失敗經歷的求職小故事09-14
喜歡講冷笑話的四個星座08-03
求職慘敗經歷08-08
研究生的跨專業求職經歷(3)11-04
四個經典求職故事10-26
求職的四個定位09-14
求職莫把“經歷”當“經驗”06-13
求職經歷:反思的力量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