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四個外鄉人講訴這個春天里的求職經歷(2)
杭州吃住都太貴很多老鄉過完年不回杭
張愛國說,前幾年,初一到初十,勞動力市場人擠人,場面火爆;相比以前,今年的人要少好多。
“杭州吃喝住都貴,賺的錢還有不少要丟在路上。”張愛國說,所以不少老鄉回家過春節后就不再回杭州了。
張家租住在七堡的一間農民房里,月租金380元,年后要漲到400元。
春節,這一家留在杭州,但張愛國免不了要嘮叨老家的“好”。
老家有七八間房子,還有1畝多地。麥子打下來,就是口糧,吃、喝、住全不花錢。如今,蘭考縣也興辦起多家電子廠,在縣里打工,據說每月也能掙下1500元工資。
張愛國感嘆,杭州雖然掙得多,但開銷太大。“出來拼死拼活打工為啥,不就是為了多賺點錢。”
傍晚,42歲的翟大姐下班回到家,很快炒好一盤青菜,一盤辣子肉,熱一熱饅頭,一家三口開始吃著一天里最像樣的飯菜。
翟大姐干的是印刷廠里的普工,每個月近1000元的工資,但她覺得太低。
“先干著吧,再找找其他工作。”張愛國說。去年,一家子省吃儉用,攢下兩萬多元,將來總是要回家鄉的。
人物
馬明軍,54歲,安徽亳州人。妻子、兒子都在杭州打工,兩夫妻打工是為了給讀大學的小兒子攢學費。
正月里就拖著兒子
急著找工作
一頂棒球帽,一件黑夾克,54歲的馬明軍坐在路邊的護欄上,低著頭,話不多。
兒子馬立偉陪著他。“我媽媽上午已經找好了,在一家燒烤店做服務員。現在我要幫我爸爸找一份工作。”
馬立偉排行老三,在杭州做了10年的廚師。大哥和二哥都在安徽老家工作,還有一個弟弟在讀書。父母出來打工,是為了供弟弟上學。
正月初七,勞務市場正式開門營業。老馬早早起床,拉上還沒上班的兒子,來到杭海路的勞務市場。從右邊第一個櫥窗開始,先把每個櫥窗的信息都瀏覽一遍。然后分析,有沒有適合自己的工作。
他的要求很簡單:月薪1800元左右,包吃包住。“杭州的房租太貴了,付不起。”他嘆了口氣。
其實,從正月初五開始,老馬都在勞務市場晃悠了,一直沒找到合適的工作。“不是月薪太低,就是人家嫌我年紀太大,唉……”
為給小兒子攢學費
老馬來杭州打了兩年工
老馬的小兒子在安徽上大學,每年學費加上生活費,要1萬元左右。
2008年底,老馬來到杭州,在一家建筑工地做大工,砌砌墻,每天賺100元。做了28天,工程完工,他拿到了來杭州后賺到的第一筆錢——2800元,很開心。
不過畢竟已經50多歲了,兒子們都心疼他,不讓他再在建筑工地上做工了,“而且萬一摔了碰了,開銷更大。”
于是,2009年,他做起了園林養護工,每個月1700元,包住,包一餐。鳳起路一帶的綠化帶,基本上都是由他和他的工友們在維護。省著點用,每個月能存下1300元,留著給小兒子交學費。
去年,他又換了一份工作,在景芳六區做起了保安,每個月1400元,加上加班費,一個月可以拿到1800元。但是包住不包吃,伙食費增加了,每個月存下來的還不如以前的。
于是,2011年,他準備再換一份工作。
【四個外鄉人講訴這個春天里的求職經歷(2)】相關文章:
講訴“80”后三次創業故事07-25
講訴名校“差生”的職場奮斗史(4)10-23
四個求職者失敗經歷的求職小故事09-14
北京找工作的求職經歷(2)07-17
四個求職故事的另類解讀(2)09-16
喜歡講冷笑話的四個星座08-03
求職札記兩篇:分享我的求職經歷(2)10-20
長春往屆畢業生分享求職經歷(2)07-24
難忘的第一次求職經歷(2)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