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忍辱負重寫《史記》
歷史的長流上流傳著許多教育意義非常深厚的故事。今天,我讀了《司馬遷發憤寫<史記>》,不禁被他這種忍辱負重、不屈不撓的精神所感染了。
司馬遷出生在一個官宦家庭,父親是一位史官,父親死后,他繼承官職,遵守父親的交代,不辭勞苦寫《史記》。
然而,天有不測風云,就在用心寫史之際,災難降臨到他的頭上,為了替大將李陵說情,他得罪了漢武帝,慘遭宮刑,完全失去了做男人的尊嚴,他悲憤欲絕。但想到《史記》還沒有完成,真實的歷史就可能中斷在他的手中,于是他忍辱負重,花了十三年的光陰寫出了長篇巨著《史記》,從此名留青史。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生活是艱辛和坎坷的,可每次都是“不經歷風雨,哪能見彩虹”。路上的坎坷和艱辛是不計其數的,我們不能因為一點點小挫折而放棄,也不能因難而退,面對困難要奮勇向前,這樣成功才能來到我們身邊。而司馬遷連如此的酷刑都不怕,難道我們就被一點點小困難而嚇倒嗎?現實生活中值得我們學習的榜樣實在太多了。
張海迪阿姨,五歲時得了脊髓炎而導致全身高位癱瘓,卻身殘志堅,在病榻和輪椅上學完了小學、中學和大學課程,先后編著了《絕頂》、《向天空敞開的窗口》、《輪椅上的夢》等多本小說,翻譯外文資料達100多萬字,扎實地實踐著自己的名言:活著就要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還有國家體操運動員桑蘭,她雖然在訓練中不幸摔傷至殘,可卻能微笑著面對一切,堅強的歡笑著、生活著,熱衷于為社會公益服務。
這些人值得我們去欽佩,更值得我們學習。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只有意志堅定的人才能面向成功。展開我們夢想的翅膀吧,只要我們發憤努力,我們就一定會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簡評:讀一本好書,體會新的境界,完善自我,做更優秀的自己。
【忍辱負重寫《史記》】相關文章:
忍辱負重成大業05-01
司馬遷發憤寫《史記》04-16
司馬遷發憤寫《史記》04-30
20《司馬遷發憤寫〈史記〉》05-01
《司馬遷發憤寫〈史記〉》教學設計05-01
教案設計 司馬遷發憤寫《史記》04-25
《司馬遷發憤寫史記》優秀教學反思05-02
《司馬遷發憤寫〈史記〉》課后教學反思04-27
《史記》選讀05-01
史記中的故事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