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活”用兒童化語言
內容: “教師向幼兒介紹涂色涂動物臉時要注意跳開眼睛。”
鏡頭一:
老師:今天老師要小朋友給小動物洗洗臉。我們給小動物洗臉的時候,要洗得干干凈凈,肥皂水要洗滿整張臉。能不能洗著洗著,把肥皂水洗到眼睛里去?
老師:所以我們幫小動物洗臉的時候,要注意別讓肥皂水洗到眼睛里,洗到眼睛的時候要跳過去。
幼兒反應:熱烈,作畫時基本能自覺地注意用跳過的方法。
鏡頭二:
老師: 我們來給小動物的臉涂上顏色。涂顏色的時候要注意,臉上要畫滿,不能看見白顏色。涂到眼睛的時候要注意跳開眼睛。
幼兒反應:教師作講解時反應不熱烈,作畫時不能自覺地注意跳開眼睛,要老師不斷提醒。
分析:
這是新老教師兩種教學方法與教學效果,很容易看出,第一位教師是一位老教師,有著豐富的教學經驗,她巧妙地運用了兒童化的語言,將涂色與洗臉聯系起來,最為巧妙的就是利用肥皂水不要流到眼睛里這一手段,輕松地讓幼兒明白了涂色跳開眼睛的道理,形象而生動。相對來說,第二位教師的語言就顯得平淡多了,缺少兒童化成分,幼兒的興趣提不起來,也不易接受,所以教學效果不佳。
由此可見,教師能否巧妙地運用一定的兒童化的語言,與教學質量、教學效果的好壞是分不開的,這是我在這三個月的工作實踐與學習中得出的規律,也是我最大的體會。
幼兒在各項活動中都能否積極愉快地參與,與幼兒的積極性是否被激發有關,而運用兒童化的語言則是激發幼兒積極性的一條絕佳途徑。俗話說“同性相吸”,萬物皆有此規律。運用兒童化的語言與幼兒進行交談,幼兒自然會產生一種親切感、親近感。因此,幼兒在不經意間就被你所吸引、所帶動。自然,幼兒有了興趣,教學效果就會大不一樣。
我們的新教師多的是大段的理論知識,缺的是極其重要的實踐經驗,而兒童化語言的運用程度絕大多數上與教師的工作經驗呈正比。教師一旦有了一定的工作經驗,對幼兒的生理特征掌握得十分透徹,她能了解幼兒想看什么、想聽什么,自然能從兒童的角度去考慮,運用起兒童化語言的也就得心應手多了。
所以做為新教師,不一定要天天希望教出個神童,而是要著眼于考慮如何“活”用兒童化語言。所謂“活”我認為有這幾種含義:
1、 形式多樣,形式“活”,采用各種小朋友感興趣的話題,經過一定的加工,以不同的形式,應用于各項活動的設計之中。
2、 因材施教,方法“活”,幼兒有著個別差異,在兒童化語言的應用中,同樣要注意不同的對象采用不同的方法,要選擇該幼兒感興趣的話題,符合該年齡階段兒童的生理、心理特征,這在個別教育中很重要。
3、 內容不斷變化,內容“活”,由于各項活動的內容是不斷變化的,所以兒童化的語言不可能一塵不變,不能一句話通用到底。
因此可以看出,運用兒童化的語言十分重要,可以說教學效果的成敗在于此,而要做到“活”用兒童化語言則是更為深奧的科學研究課題。在工作中,在活動的設計過程中,我們應多考慮運用恰當的兒童化的語言,使自己的工作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爭取做到“活”用兒童化語言。
【“活”用兒童化語言】相關文章:
兒童語言習得與語言學習社會化04-29
轉喻與語言非范疇化04-30
漢語言詩學與文學語言的泛化04-30
語言非范疇化的工作機制05-02
作文意象化語言的追求04-27
從語言三要素淺析公安語言的規范化05-02
如何“活”用多媒體技術05-01
語言教學素質化的關鍵的論文04-27
模糊語言與原型范疇化理論05-01
論語言國際化的標準與策略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