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識字與寫字教學的改革
識字與寫字教學的改革直接決定著閱讀和寫作教學的改革,而且還直接影響著其它學科的教學。與1992年《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試用)相比較,2001年《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對識字與寫字教學進行了較大的改革。如何認識和理解這些改革,尤其是改革的理論和實踐依據,對現實的語文課程改革實驗探索至關重要。
1.培養學生喜歡學習漢字的情感和主動識字的愿望,具有獨立識字的能力。
任何一個國家的義務教育都會注重本國家文化、價值觀的教育,語言文字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根。因此,從小學開始就應該培養學生喜歡漢字的情感與態度,讓學生逐步感受到漢字在中華民族文化中的價值與意義。2001年課程標準要求,“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愿望。”“初步感受漢字的形體美。”這樣的目標與原來僅僅注重識寫與寫字的知識和技能的目標是不同的,培養學生對漢字和漢字學習的態度與情感,其價值本身就異常重要,而不是局限在為了解決學習漢字的動力問題。
另外,學生對學習漢字有了濃厚的興趣,必然會主動探求識字的方法,逐漸養成主動識字的習慣。在這個過程中,隨著知識的積累、體驗和總結出來的規律的增多,獨立識字的能力也就自然形成和發展。因此,在識字教學中,在注重識字數量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主動識字的興趣,關注學生在識字過程中的體會和認識,以及識字方法的嘗試和探索。因此,不能把識字數量的多少當作識字教學的全部目的,也不能當作衡量一種識字方法是否有價值的唯一標準。識字教學的過程不是為了教學生識了字就算完成任務,學生能否自己獨立識字才是關鍵。
2.多認少寫,為盡快實現獨立閱讀創造條件。
小學低年級以識字為重點,是語文課程發展過程中的一貫要求。但是,不同時期的課程標準,對識字的要求也不同,主要表現識字數量和質量的要求。小學低年級應該識多少字,識哪些字,這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2001年課程標準要求,“認識常用漢字1600~1800個,其中800~1000個會寫。”這樣的要求,明確地體現出了認、講、寫。用不是同步發展,而是重在保證一定的認字數量,使學生在一年級末實現獨立閱讀成為可能。
在小學低年級盡快實現認一定數量的字具有戰略意義。信息社會發展對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如何盡快地提高中小學學生的閱讀水平是教育適應信息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為此,一些國家在這方面都作出了積極的反應。例如,為了確保三年級末的學生獨立閱讀,美國發起“美國閱讀挑戰”的行動。為此1997年10月ZI日美國總統克林頓在白宮作“美國閱讀動員報告”,動員全國所有的人員參加這個行動。這是美國政府為應對信息社會的發展在教育方面采取的重大舉措。除了社會發展需要的因素之外,注重兒童智力的早期開發以提升公民素質也成為教育發展的重要任務。因此,一些國家試圖通過發展學生的閱讀能力以實現智力開發的突破。從兒童認知發展來說,具備閱讀能力為他們打開了另一個世界的大門。相對于現實世界,閱讀可以為孩子提供一個充滿無數希奇、可能的想像和幻想世界。從而促進學生的思維以及認識世界豐富性和多樣性的發展。然而,實現獨立閱讀的前提是識字,因此識字教學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
3.多認少寫,為多種識字方法提供
[1] [2] [3]
【識字與寫字教學的改革】相關文章:
小學生的識字寫字教學論文04-27
寫字教學總結05-24
寫字教學反思04-29
寫字教學的反思04-28
識字的教學實錄03-13
識字教學總結05-21
識字教學反思04-10
識字教學的光彩04-30
寫字教學計劃04-05
寫字教學計劃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