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走向新課程的教師教學行為
國家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正在區域實驗當中,不久將全面推開。這給我們的教師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和機遇。課程改革,需要一批有改革意識的教師來操作。從理論上,以及實踐的經驗上來看,教師本身的素養能否跟得上課程改革的步伐,從根本上決定了課程改革的成敗。教師在面臨新課程改革時,除了要認真解讀、領悟新課程體系中蘊涵的思想,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接受各種教師培訓外,還應根據新課程的要求,改變自身的教學行為。
一、 從注重知識傳授轉向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
回顧本世紀教學所走過的路,大體沿“知識本位--智力本位--人本位”的發展軌跡。當代教學應致力于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其最大的特點不是“教授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即通過知識、技能的傳授,最大限度地發揮課程潛能,實現育人的功效。
傳統教學中注重的是知識的傳授。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以人為本。它突出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協作的能力,發展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另外還要求讓每個學生擁有健康的身心,優良的品質和終身學習的愿望與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從而實現全體學生的發展,以及學生個體的全面發展。
二、從“以教師教為中心”轉向“以學生學為中心”。
葉圣陶說過,他并不稱贊某老師講課時有怎樣的最高藝術,“最要緊的是看學生,而不是光看老師講課。”一堂課究竟怎么上?傳統教學中教師是課堂的中心,教師牽著學生走,學生圍繞教師轉。長此以往,學生習慣被動地學習,學習的主動性也漸漸喪失。顯然,這種以教師“講”為中心的教學,是不利學生的潛能開發和身心發展的。比如常見的語文閱讀教學,教師過多的講解、分析和說明常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從而喪失了學習的積極性。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從教學觀念上來看,教師仍然把自己作為教學的中心,擔心學生讀不懂課文,于是就包辦代替,結果適得其反。
用現代教育思想來看,不僅要看“教”,而且要看“學”。而且要從學生如何學這個基點上來看教師怎樣教。
三、 從注重教學的結果轉向注重教學的過程
“重結果輕過程”這是傳統課堂教學中的弊端。教師在傳統教學中,只重視知識的結論,忽略知識的來龍去脈,有意無意壓縮了學生對新知識學習的思維過程,而讓學生去重點背誦“標準答案”。只注重結果的做法導致學生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造成思維斷層,降低了教學的質量。如有的教師喜歡直接告訴學生結論,并要求學生馬上應用,甚至讓學生一開始就做變式題,出現嚴重“消化不良”,加重了學生學習負擔。
重過程就是教師在教學中把重點放在揭示知識形成的過程上,暴露知識的思維過程,讓學生通過“感知-概括-應用”的思維過程去發現真理,掌握規律。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思維得到訓練,既增長了知識,又發展了能力。
四、 從統一規格的教學模式轉向個性化教學模式
讓學生全面發展,并不是讓每個學生,及其每個方面都要按統一規格平均發展。備課用一種模式,上課用一種方法,考試用一把尺子,評價用一種標準是現行教育中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這種“加工廠”般的學生生產模式不符合學生實際,且壓抑了學生個性和創造力的培養,導致現行課堂教學中的許多問題和矛盾的產生。
正如世界上尋不見完全雷同的一對樹葉一樣,人海茫茫、教海無邊,我們既找不到兩個
[1] [2]
【走向新課程的教師教學行為】相關文章:
走向新課程的教師教學行為04-30
走向新課程:給教師的18條建議(五)04-30
走向新課程:給教師的18條建議(四)04-30
走向新課程:給教師的18條建議(三)04-30
走向新課程:給教師的18條建議(二)04-30
走向新課程:給教師的18條建議(一)04-30
根據新課程標準 改變教學行為04-30
新課程理念下中學教師行為的改變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