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兩型社會”建設與民辦高校發展互促研究論文
如何抓住難得的歷史機遇,幫助民辦高等教育又好又快的發展,并能為“兩型社會”做出卓越貢獻,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大的現實課題。
一、民辦高校現狀
我國的民辦高校主要起步于20世紀90年代初期,起步晚,發展時間短,規模普遍偏小,教學、科研能力普遍比較薄弱,與國外民辦高校相比,還存在著很大的差距。目前,在我國的著名大學中,還沒有一所是民辦高校。
二、“兩型社會”的內容
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現有經濟發展模式是“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產出”的,資源利用率十分低下。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地方環境日益惡化,資源的約束也越來越突出,在這種情況下,為了保證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我們國家經濟結構要面臨轉型,即轉向“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高產出”的發展模式。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就是從我國國情出發提出的一項重大決策。
三、民辦高校與地區發展的關系
當今社會最熱門的概念便是“國際化”。在教育領域,我國的一些大學紛紛提出了國際化的理念,并在辦學模式、課程設置等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嘗試。而筆者認為,大學的國際化之路應該始于地方化。民辦高校在我國作為一種新的辦學形式,走地方化辦學之路是其發展的必然選擇。民辦高校地方化的含義主要有兩層:一是民辦高校向地方開放,地方參與民辦高校的建設和發展;二是民辦高校為區域社會發展服務。
(一)民辦高校地方化是大學轉型與社會需求雙重作用的必然結果
大學作為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緊跟時代的發展,與時俱進,所以大學轉型便成為必由之路。大學轉型使大學更加緊貼社會,成為社會發展的動力之源。隨著大學與社會的關系日益緊密,現代高等教育的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等三大功能日益凸現。
經濟發展呈現區域化是當代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特點。區域經濟發展必然要求建立一個能與之相適應的有區域特色的高等教育體系,因此民辦高校的地方化就成為區域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高等教育已經成為了知識經濟時代區域經濟發展的核心源動力。
(二)產學合作成為民辦高校地方化的戰略選擇
加強產學合作,實現政府、產業和高校三者之間的螺旋協調機制是民辦高校地方化的必然戰略選擇。作為社會主要機構范圍的大學、產業和政府三方積極合作、協調,每一個機構范圍都保持各自的獨特身份,在三者彼此合作創新、實現共同發展中努力發揮自己的作用。
民辦高校地方化的目的就是要通過加強與政府和企業關系,三者形成一個三螺旋機制,建立創業型大學體系,實現以知識為基礎的區域經濟的發展目標。
(三)民辦高校地方化需要構建政產學三螺旋機制
“政”,即政府為民辦高校辦學提供包括制度建設在內的各種支持。民辦高校走“政產學研”合作的發展道路,政府要注重科技立法,保護知識產權,鼓勵和加強產學研合作。
“產”為大學生提供實習基地,為科研成果產業化提供平臺。為了加強高校畢業生的實踐能力,各高校對學生實習基地的建設日益重視。實習基地對畢業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和職業技能的形成,具有課堂教學無法替代的作用。學生只有投身到不斷發展變化的企業實踐活動中,才能真正了解企業第一手的人才需求要求。
“學”要主動讓產業界介入大學教學的全過程。大學的教學過程要對區域全面開放,讓社會全面參與大學的專業設置、課程開設、師資建設、教學方法等全過程。產業界比大學更清楚需要什么樣的人才,需要什么樣的知識,應該讓產業界介入大學教育過程,讓其協助大學調整學科專業,參與大學課程的設置和建設,夯實交叉學科和跨學科的基礎。
四、“兩型社會”建設與民辦高校發展互促研究
在兩型社會建設的全新偉大實踐中,民辦高校的建設發展必然會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征。以下以湖北省武漢市建設“兩型社會”為契機,就兩個方面來分別論述“兩型社會”建設與民辦高校發展的相互影響:
(一)“兩型社會”建設對民辦高校發展的影響
1、“兩型社會”建設進程會影響到公眾對民辦高校發展的投入
武漢城市圈建設“兩型社會”的最終目的就是要提高本地居民的經濟實力和生活標準,其進程會直接決定當地經濟環境和其民眾的生活質量,從而影響了民辦高校所能獲得的投入水平。
2、“兩型社會”建設水平直接影響到民辦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狀況
實踐證明,區域經濟發展越好,對勞動力的需求就越大,大學生就業的前景也就越好,家庭和個人對高等教育投資的積極性也就越高。民辦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地主要集中在本地及周邊,所以武漢城市圈的“兩型社會”建設的水平越高,湖北省內的民辦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前景也就越好,也更能促進民眾對民辦高等教育投資的積極性,進而影響到民辦高校的發展。
3、“兩型社會”建立直接影響教育資源的統籌力度,影響民辦高校發展
加大地方對教育資源的統籌力度,進一步優化高等教育結構,能整體提升湖北特別是武漢城市圈高等教育的辦學實力和水平,推進區域教育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二)民辦高校發展對“兩型社會”建設的影響
1、民辦高校發展可以成為“兩型社會”建設的能量源
建設“兩型社會”必然對武漢城市圈的科研創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立足于本地化發展的民辦高校必然當仁不讓的要在其過程中擔負起重要責任,這就要求在地區發展中民辦高校必須緊貼“兩型社會”發展需要,為“兩型社會”建設量身打造所需人才,成為“兩性社會”建設的能量源。
2、民辦高校學生消費可帶動周邊需求
教育啟動消費論的基本觀點是通過高校擴招和增加個人對高等教育的投入,拉動大量消費,并相應地增加就業。民辦高校是擴招的主體,其拉動周邊經濟發展的效果會更加明顯。譬如筆者所在的武漢生物工程學院,其十余年的發展就明顯帶動了周邊的商業、交通、地產、環境的發展。
3、民辦高校發展可帶動區域高新技術發展
如前文所述的“產學結合”,以湖北省為例,作為教育大省,我省的民辦高校具有這方面的先天優勢,比如武漢的大學城中為數眾多的民辦高校完全可以通過聯合辦學方式達到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共同發展,做大做強的目的,以此吸引企業的介入。
4、民辦高校的基建投資可助推區域經濟增長
高校擴招已使得各高校的硬件設施處于嚴重不足狀態,需要加大基建投入。以筆者所在的武漢生物工程學院為例,其近年來不斷地進行校園基礎建設,就帶動了周邊農村近萬剩余勞動力從事建筑業及相關產業。
【“兩型社會”建設與民辦高校發展互促研究論文】相關文章:
咸寧市兩型社會的建設研究04-27
南寧市:建兩型社會促生態文明04-26
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的研究04-29
環境影響評價與建設兩型社會04-30
抓文明建設促和諧發展04-26
長株潭兩型社會建設的制度分析04-30
李靜:發展環保型住宅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04-28
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服務兩型社會建設04-29
兩型社會建設中的圖書館治理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