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企業戰略管理理論的發展與流派
「內容提要」“企業戰略”的概念隨著產業革命和經濟的發展而逐漸形成。伴隨著產業革命,產生了最初的企業戰略管理理論;與現代市場經濟和現代企業的發展相適應,很多學者積極地參與戰略理論的研究,形成了多種不同的流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設計學派、計劃學派、學習學派、定位學派、資源學派。「關鍵詞」企業戰略/戰略管理/理論學派
「正文」
企業戰略概念的演變
“企業戰略”的概念是隨著產業革命和經濟的發展而逐漸形成的。18~19世紀伴隨著產業革命,歐洲產生了以亞當。斯密、瓦特、斯圖亞特等為代表的歐洲管理思想,以后在美國又出現了以泰羅為代表的科學管理學派。當時這些學者和管理者都是將思考的重點放在組織內部活動的管理上。到20世紀初,法約爾對企業內部的管理活動進行整合,提出了管理的五項職能。這可以說是最早出現的企業戰略思想,哈佛大學的邁克爾。波特(Michael Porter)教授將之稱為企業戰略的第一種觀點。1938年,巴納德(Barnard)在《經理人員的職能》一書中,首次將組織理論從管理理論和戰略中分離出來,認為管理和戰略主要是與領導人有關的工作。此外,他在該書中提出管理科學的重點在于創造組織的效率,其他的管理工作則應注重組織的效能,即如何使組織與環境相適應。這種有關組織與環境“匹配”的主張成為現代戰略分析方法的基礎,波特稱之為企業戰略的第二種觀點。60年代,哈佛大學的安德魯斯(Andrews)對戰略進行了四個方面的界定,將戰略劃分為四個構成要素即市場機會、公司實力、個人價值觀和渴望、社會責任。其中市場機會和社會責任是外部環境因素,公司實力與個人價值和渴望則是企業內部因素。他還主張公司應通過更好地配置自己的資源,形成獨特的能力,以獲取競爭優勢,波特將其稱之為企業戰略的第三種觀點。同一時期,美國學者安索夫(Ansoff)在研究多元化經營企業的基礎上,提出了“戰略四要素”說,認為戰略的構成要素應當包括產品與市場范圍、增長向量、協同效果和競爭優勢。由此,戰略管理理論的研究逐漸由單純的組織內部轉向組織與環境的關系研究。1965年,安索夫出版了第一本有關戰略的著作《企業戰略》,成為現代企業戰略管理理論的研究起點。從此以后,很多學者積極地參與了戰略理論的研究,形成了多種不同的流派,其中設計學派、計劃學派、學習學派、定位學派、資源學派是影響范圍最大,在戰略管理理論發展過程中也最具代表性的學派。
企業戰略管理理論的流派
1.設計學派
1962年,錢德勒(Chandler)在其所著的《戰略與結構》一書中指出,企業的經營戰略要適應環境的變化,企業的組織結構形成必須隨企業的戰略需求的變化而改變。根據這一觀點,設計學派的代表人—哈佛大學商學院的安德魯斯在1965年編寫哈佛教科書時,提出了如前所述的戰略的四種構成要素,充分考慮了企業的內外部環境對制定戰略的影響。此外,他還把戰略分為制定和實施兩個階段,認為制定戰略就是圍繞發展核心能力,在內外部進行平衡,實現匹配的過程。
設計學派
[1] [2] [3] [4] [5] [6]
【企業戰略管理理論的發展與流派】相關文章:
企業戰略管理論文01-23
淺析文化理論流派的歷史衍變04-27
國外語言規劃理論流派和思想04-30
戰略管理理論歷程及發展趨勢04-30
論西方管理理論的發展對我國高校管理的影響04-27
流派04-29
發展理論述評04-28
語法隱喻理論的發展及其理論意義04-28
企業戰略管理與危機管理的融合04-30
企業戰略管理與危機管理的融合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