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促進大學生就業需全社會參與
大學生就業問題的解決,不能僅僅依靠教育行政主管部門,還需要黨委、政府、高校以及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全方位促進大學生就業。
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是基礎
深化教育體制改革要注重社會發展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必須建立以就業為導向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系統化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體系等。通過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符合市場需求的結構,促使課堂、教材、教法以及老師的觀念都緊緊圍繞市場,從而解決就業增長與就業的包容性的問題。
要引導部分本科高校加快轉型發展步伐,更加直接地為區域發展和產業振興服務,通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培養生產服務一線的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逐步實現人才培養和就業需求的無縫對接。
改革高考招生制度中“以志愿定專業”的習慣做法。允許大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選擇適合自己的專業。
扎實完善就業政策是保障
政府要消除影響平等就業的制度障礙和就業歧視,完善城鄉統籌的就業公共服務體系,健全高校畢業生等重點群體就業促進機制。
首先,破除地方和部門的保護主義,制定靈活優惠的政策。要深化人事勞動、戶籍、檔案、社會保障等制度的改革,鼓勵畢業生的合理流動,引導畢業生到艱苦的地方就業。在整體教育投入的大盤子下,中央財政要增加對中西部地區轉移支付的比例,進一步加大對經濟落后地區的教育投入,促進教育均衡發展。
其次,加大規范力度,消除各種就業歧視與不公。要嚴格按照《勞動合同法》中關于就業歧視的界定,建立健全政策執行的信息溝通與監控機制,完善政策執行在橫向與縱向上的權利配置機制,規范和制約用人單位的用人政策。 最后,積極培育規范、健康和法治化的各級勞動力就業市場。要加強畢業生就業市場的研究、探討和實踐,要有完善的法律法規和監管措施,同時,要建立完善的人力資源服務體系,包括人力資源市場信息服務和公共就業服務等方面的內容。
全社會共同參與是關鍵
促進大學生就業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高校黨組織的協調合作,各自發揮出應有的作用,使大學生的就業工作真正落到實處。
要進一步推動我國產業結構的升級,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為大學生就業提供更好的渠道和平臺。目前,我國的大部分企業屬于勞動密集型企業,這些產業吸收的勞動力更多的是農民工,而不是大學生。要解決我國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關鍵還是要調整產業結構。
打破就業壁壘,引導企業以及社會組織實現自身發展與大學生就業的無縫對接。為拓寬大學畢業生的就業面,政府應大力支持和發展民營企業、中小企業,逐漸縮小行業之間尤其是國有部門和民營企業的待遇差別;社會組織也是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所不能忽視的一個重要機構。必須通過相關政策的制定和完善,引導、鼓勵支持大學生到社會組織就業。
高校黨組織要充分利用各個院系的基層黨組織在學生群體中的廣泛性和先進性,對就業困難的學生提供切實幫助和引導。
積極轉變就業觀念是根本
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培養良好的心態,是解決大學生就業難題的一劑良藥。大學生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增強就業機會。
轉變“精英”意識,樹立普通勞動者觀念。大學生應摒棄“天之驕子”的優越感,更新自己的就業觀念,把目光由原來的國家機關、重點單位轉向那些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就業地區由那些經濟發達地區轉向經濟欠發達地區。
降低期望值,拓寬就業領域。大學生就業時如果能一定程度上降低某個或某些方面的期望值,就可以解決“發達地區人才過剩、邊遠地區人才不足;熱門行業競爭激烈、冷門行業無人投考”等結構性問題。同時,廣大農村、基層為畢業生就業提供了巨大空間,可供大學生施展才華的空間非常廣闊。
變被動就業為自主創業。知識經濟時代,大學生自主創業,不僅能緩解巨大的就業壓力,更是大學生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聰明才智的廣闊舞臺。
培養和提升就業技能是前提
歸納起來,大學生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增強就業技能:鍛煉表達能力,包括口頭表達能力、文字表達能力以及數字表達能力,力爭使自己的表達具有準確性、鮮明性和生動性;完善社會交往能力,提升組織管理能力,培養自己的決斷能力,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促進大學生就業需全社會參與】相關文章:
促進就業簡報11-05
關于促進就業的簡報11-07
促進就業簡報9篇11-08
促進就業簡報10篇11-05
促進就業簡報(10篇)11-05
促進就業簡報(9篇)11-08
簡評《就業促進法》04-30
我國目前的就業形勢及促進就業的策略選擇04-30
基于勝任素質模型的大學生就業促進研究04-29
州黔東南州建立就業見習制度促進大學生就業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