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高一教案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那么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物理高一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物理高一教案 篇1
一、設計思想
在舊教材中,《曲線運動》關于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的教學,通常通過演示圓周運動的小球離心現象,演示砂輪火星痕跡實驗,采取告知的方式,讓學生知道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為該位置的切線方向,由于軌跡是瞬間性,實驗有效性差。在新教材中,通過曲線軌道實驗演示曲線運動的方向,再告知速度方向是曲線的切線方向,與舊教材相比,能獲得具體的軌跡和末速度的方向,但是無法證明速度方向是切線方向。
筆者通過簡易自制器材,讓學生通過探究過程獲得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并自己獲得如何畫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的方法,強調科學探究的過程。筆者還通過當堂設計自行車擋泥板,以便學生把自己獲得的知識應用于實踐,體驗學以致用、知識有價的感受。還要求學生觀察自行車的擋泥板驗證自己的設計作為課外作業,體會STS的意義,提高科學素養。
二、教材分析
教學基本要求:知道什么叫曲線運動,知道曲線運動中速度的方向,能在軌跡圖中畫出速度的(大致)方向,知道曲線運動是一種變速運動,知道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發展要求:掌握速度和合外力方向與曲線彎曲情況之間的關系。
本課是整章教學的基礎,但不是重點內容,通過實驗和討論,讓學生體會到曲線運動的物體的速度是時刻改變的,曲線運動是變速運動,速度的方向是曲線的切線方向。
模塊的知識內容有三點:1、什么是曲線運動(章引);2、曲線運動是變速運動;3、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三、學情分析
在初中,已經學過什么是直線運動,什么是曲線運動,也知道曲線運動是常見的運動,但是不知道曲線運動的特點和原因。由于初中的速度概念的影響,雖然學生在第一模塊學過速度的矢量性,但是在實際學習中常常忽略了速度的方向,也就是說學生對曲線運動是變速運動的掌握有困難。
學生分組實驗時,容易滾跑小鋼珠,要求學生小心配合。幾何作圖可能難以下手,教師可以適當提示。學生主要的學習行為是觀察、回答、實驗。
四、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么叫曲線運動;
。2)知道曲線運動中速度的方向;
(3)能在軌跡圖中畫出速度的大致方向,能在圓周運動軌跡中規范地畫出速度方向;
。4)知道曲線運動是一種變速運動;
(5)知道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6)會判斷軌跡彎曲方向(發展要求)。
2、過程與方法
。1)經歷發現問題──猜想──探究──驗證──結論──交流的探究過程;
。2)經歷并體會研究問題要先從粗略到精細,由定性到定量,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過程;
。3)嘗試用物理幾何原理在物理研究中應用。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主動細心觀察,注意關注身邊的科學,積極參與學習活動。
(2)感受到科學研究問題源于生活實踐,獲得的結論服務于生活實踐,體會學以致用的感受。
。3)初步感受下結論不能主觀而要有科學依據的嚴謹的科學態度。
(4)初步養成小心翼翼做實驗的習慣。
五、重點難點
重點:體驗獲得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是切線方向的實驗過程。會標出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
難點:如何獲得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是切線方向。如何畫出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
六、教學策略與手段
在教學活動上:體現學生的主體性,體現教師的指導性和服務性。在教學媒體設計上:強調以試驗教學為主,以多媒體為輔助(投影問題與習題)。在教學程序上基本上按照加涅信息加工模型。引起注意──告知學生學習目標──刺激回憶先決性的學習──呈現刺激材料──提供學習幫助──引出作業──提供作業──提供反饋──評價作業──促進保持和遷移,通過問題鏈把教、學、練、評有機整合。在學習過程上:突出學生發現問題──猜想──探究──驗證──結論──應用。在探究方法上:突出整合物理知識解決物理問題。認知過程上:突出人類的學習規律和認知規律,即,由粗略研究到精細研究,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過程。在理念上:突出科學的研究源于生活實踐,服務于生活實踐;認識到下結論必須要有科學依據。
七、課前準備
學生無需預習課本,否則像已知謎底的猜謎活動那樣,那些探究的活動和問答沒有意義。
教師要做好教學用具準備工作。車速計數碼照片;細線和擺球;礦泉水和小雨傘;砂輪、鋸條和插座;小鋼珠、黑墨水瓶、白紙,大的塑料三角板,量角尺,自制圓弧形有機玻璃,自制有機玻璃斜面,方形磁鐵。調試多媒體設備。
八、教學過程
曲線運動
問題一:什么樣的運動叫曲線運動?[投影]
師:人走路,駕車騎車、分吹雨打河流彎彎,籃球足球跑步等,飛機導彈衛星宇航行星,運動按照運動軌跡分為直線運動和曲線運動,物體運動的軌跡為曲線的運動叫曲線運動。請大家列舉曲線運動現象。
生:舉例曲線運動
師:曲線運動是很常見的運動。圓周運動是曲線運動的一種特殊現象。
。ń虒W安排,簡單扼要,節約時間)
問題二:做曲線運動的物體的速度有什么特點?[投影]
師:要研究物體的運動,我們必須研究物體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本堂課我們先研究曲線運動的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有什么特點。
1、做曲線運動的物體的速度大小?[投影]
師:汽車里面有一個車速計(多媒體呈現數碼照片),若果汽車拐彎時保持這個讀數不變,那么,汽車做直線運動還是曲線運動?它的速度大小有無變化?
師:通常情況下,汽車拐彎要減速慢行,那么,汽車的慢行拐彎時,車上的車速計的.讀數如何變化?車還是做曲線運動嗎?
師:這些事實說明,作曲線運動的物體的速度大小可以變化也可以不變(板書)。
2、做曲線運動的物體的速度方向?[投影]
汽車的拐彎時,速度方向有無變化?速度是一個矢量,它有方向性,那么做曲線運動物體的速度方向如何?
粗略研究(猜想):
演示1:教師演示擺球圓周運動時(先要求學生觀察小球的運動方向),突然放手,小球飛出去。
演示2:教師把礦泉水到在一把小雨傘上(先要求學生觀察水滴的運動方向),快速旋轉小雨傘,雨滴從轉動的小雨傘邊緣飛出。
演示3:演示砂輪火星(要求砂輪圓面朝學生,以便學生觀測大致切線方向)。
請學生到黑板上補畫出小球、水滴、火星的方向。結果學生都會畫出大致方向。
師:你們畫出的方向是精確方向還是大致方向。如何畫出精確的方向?
精細研究(探究、驗證、結論)(重點難點):
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它的速度方向和運動軌跡方向一致。如果曲線運動的物體突然開始做勻速直線運動,那么直線運動的方向和曲線運動的末速度方向一致。(采取板畫形式,師生共同回憶得出這個結論)
1、教師先演示投影:把小鋼珠放在黑墨水瓶蓋里轉一下(內有一點點墨水),再放在半圓形有機玻璃軌道上運動并飛出,讓鋼珠在白紙上留下痕跡,同樣在3/5半圓周,4/5半圓周上運動飛出,讓學生猜測飛出方向由什么特點?(有機玻璃板說明:厚約5毫米,略小于小鋼珠直徑,圓弧半徑15厘米,MN邊稍長些,以便過MN做直線,根據半徑大小確定圓心O位置。)
學生猜想:切線方向
師:已知圓弧半徑為15厘米。如何驗證?請用幾何方法作圖驗證。
生:標出飛出點和圓心,做圓心和飛出點的連線,用量角尺量出該連線和飛出軌跡直線的夾角,是否90度。
2、再分組實驗,提醒同桌配合,小心鋼珠滾跑。實驗完畢,要求作圖驗證,并互相討論交流。
3、交流和結論:
師:要引導學生得出正確的科學結論:圓周運動的物體的速度方向為該點的切線方向,而不能直接得出曲線運動的的物體速度方向為該點的切線方向。
4、如何在圓周運動的軌跡上標注速度方向?
請在圓周上任取兩點,作出該位置的物體速度方向。并研究圓周運動的速度方向有什么特點?
學生:找出圓心,做圓心和某點連線,再做連線的垂線,標出箭頭(精確畫法)。
學生:不同位置,速度方向不一樣。圓周運動是變速運動
(特別強調:剛才的實驗是圓周運動,不能得出曲線運動是變速運動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是切線方向的結論)
5、一般曲線運動的速度情況和圓周運動一樣嗎?(由特殊到一般)
師邊畫邊講:圓周是特殊的曲線,一般的曲線可以看成很多很多的圓弧構成,每一個圓弧都是圓周的一部分。所以,曲線運動可以看成無數個圓周運動構成,曲線上每一個位置的速度方向就是該點所在的圓周的切線方向,速度方向時刻在變化。
所以:曲線運動的物體速度方向為該點的切線方向曲線運動是變速運動[投影]。
6、如何畫一般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
要求學生閱讀課文33頁關于切線的三個自然段。教師再作示范。讓學生學會粗略畫一般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
第一次課堂練習(及時反饋、鞏固、評價、遷移)
1、作業本37頁第3題。和平號空間站環繞地球運行的軌跡是直線還是曲線?運行速度保持不變還是時刻改變。
2、作業本37頁第7題。要求在在汽車波浪形路徑上三個位置標注速度的方向。
問題三:如何使物體做曲線運動?[投影]
演示投影:在投影儀上鋪上白紙,放上一個高度1厘米左右自制的有機玻璃玻璃斜坡,中間刻一條直槽。把小鋼珠放在墨水瓶蓋里轉一下,把小鋼珠放在槽中滾下,先不用磁鐵,軌跡是一條直線。(效果很好,軌跡很清晰)
師:如何使小鋼珠拐彎?
生:用磁鐵吸引。
教師演示并投影:磁鐵用電機模型里的方形磁鐵(效果很好)。
師:要使小鋼珠會彎向右側,磁體放在哪一側?
生:右側。教師演示結果。
師:要使小鋼珠會彎向左側,磁體放在哪一側?
生:把磁鐵放在左側。教師演示結果。
師:如果放在正下方,小鋼珠會作什么運動?
師:如果放在正上方,小鋼珠會作什么運動?
師:你認為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是什么?
生:運動物體在一個外力作用下。
師:對這個外力有什么要求?
生:外力方向與運動方向有個夾角?
師:外力方向和運動方向有什么要求嗎?
生:不能相同也不能相反,也就是不能在同一條直線。
師;如果在兩側各放一個磁鐵,小鋼珠運動軌跡會彎向哪邊?
生:那邊磁力大,彎向哪邊。
引導學生得出結論(板書):
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物體受到的合力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線上。
鞏固練習 學生演示并分析:
師:怎么樣使粉筆頭作曲線運動?怎么使粉筆頭作直線運動?原因分析。
第二次課堂練習(及時反饋、復習、鞏固、評價、遷移)
1、作業本38頁第6題:已知物體初速度方向和恒定的合外力方向,判斷物體運動的大致軌跡。
課堂小結:[以問答題形式進行]
2、(投影)下面說法正確的?
A。曲線運動的速度大小一定是變化的
B。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一定是變化的
C。曲線運動一定是變速運動
D。變速運動一定是曲線運動
E。做曲線運動的物體所受合力一定不為零。
F。合外力不為零的運動一定是曲線運動。
G。曲線運動的加速度一定不為零。
H。曲線運動的加速度一定為零。
問題四:這些知識有什么用處?
實際應用:給自行車設計擋泥板。
教師:如果輪子上粘有泥巴,隨車輪轉動,這些泥巴將沿什么樣方向飛出?應該設計怎樣的檔泥板?
要求學生只畫兩個輪子,標注前輪和后輪,在輪子上畫擋泥板。
教師投影展示學生的設計圖,請學生講解設計理念和依據。教師以傾聽為主,可以以問題形式提出自己疑問作為點評,但不提供正確答案。(作為課外觀測作業)
九、作業設計
教師要求學生到自行車棚觀察自行車的擋泥板。對照自己的設計,做比較分析。推測設計師為什么要這樣設計。
十、知識結構或板書設計
曲線運動
1、曲線運動:物體運動的軌跡為曲線的運動。
2、曲線運動的特點:是變速運動
速度大小可以變化也可以不變
速度方向為切線方向,時刻在變化
3、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物體受到的合力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線上
【問題研討】
1、鋼珠的軌跡分析:
小鋼珠滾出的軌跡和有機玻璃的圓周不是重合的,如圖所示,相差一個鋼珠的半徑值,但是圓心和飛出點的連線與半徑還是是垂直。由于小鋼珠的半徑遠遠小于圓弧的半徑,這點相差可以忽略。如果學生能力較強,可以略作說明。
2、作業分析;
課堂上,學生對擋泥板的設計很感興趣,但是由于教師對學生設計不做肯定或否定,而是說你們都有自行車、或者天天看到自行車,有無注意觀察,你們看到的自行車擋泥板是這么樣的?讓事實說話吧,請大家到停車場看看。學生心理求知欲更強烈,課后許多學生立即去觀察。結果晚自修時就有很多學生把觀察到情形告訴我。我組織大家討論,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這個作業很有物理味道,體現STS教育,學生參與度強,觀察細致,分析有理。
分類分析:
1、大部分自行車沒有擋泥板 (學生的自行車)
2、小部分前輪的擋泥板為1/4圓周,后輪的擋泥板為1/2圓周。(教師的舊式自行車)
3、極少數自行車的后輪上有一小段斜向下或斜上翹的擋泥板,
4、極少數自行車的前輪有一小段水平或弧形擋泥板。
5、大家發現摩托車前輪后輪都有擋泥板,并且和老式自行車的擋泥板一樣。
我們一起交流、討論、推測那些設計師的設計的思想。歸納出幾點:1、賽車型自行車盡量減少車的重量和次要附件,可以不用擋泥板。2、目前道路基本是水泥路或瀝青路,泥巴很少見,擋泥板的功能淡化。3、考慮到泥巴做斜上拋運動,擋泥板不一定要圓弧形,也不一定要那么長,也不必緊緊包住輪
物理高一教案 篇2
1、速度
(1)定義:速度等于物體運動的 跟 所用的時間的。
(2)公式:
(3)物理意義:速度是表示 的物理量。
(4)單位:國際單位為 ,符號是 ,常用單位還有:千米每時(km/h),厘米每秒(cm/s)等。
1m/s=3.6km/h
(5)速度是 ,它的方向就是 的方向。
2、平均速度
(1)定義:變速運動物體的位移跟發生這段位移所用時間的比值,叫做物體在這段時間(或位移)內的 。
(2)公式:
(3)平均速度表示做變速運動的物體在某一段時間(或位移)內的平均快慢程度,只能粗略地描述物體地運動快慢。
(4)平均速度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矢量,其方向與一段時間內發生的 方向相同。
3、瞬時速度與瞬時速率
(1)定義:運動物體經過 的速度,叫瞬時速度,常稱為速度;瞬時速度的大小叫 ,有時簡稱速率。
(2)物理意義:精確描述運動快慢。
(2)瞬時速度是矢量,其方向與物體經過某一位置時的運動方向相同,瞬時速率是標量。
答案:1、位移,發生這段位移,比值,物體運動快慢,米每秒,m/s,矢量,物體運動;2、平均速度,位移;3、某一位置(或某一時刻),瞬時速率。
疑點突破
1、如何區分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
(1)平均速度與某一過程中的一段位移、一段時間對應,而瞬時速度與某一位置、某一時刻對應。
(2)平均速度只能粗略描述質點運動情況,而瞬時速度能精確的描述質點的運動情況。
(3)平均速度的方向與所對應的時間內位移的方向相同,瞬時速度的方向與質點所在位置的運動方向相同。
2、對瞬時速度的理解
在勻速運動中,由于速度不便,所以勻速直線運動的速度既是平均速度,也是各個時刻的瞬時速度。
在變速運動中,平均速度隨位移和時間的選取不同而不同。對做變速運動的物體,我們在它通過的某一位置附近選一段很小的位移,只要位移足夠小(即通過這段小位移所用的時間足夠短),那么這段小位移上的平均速度就是物體通過該位置的瞬時速度。
問題探究
(1)用什么方法判斷同時啟程的步行人和騎車人的快慢?
(2)如何比較兩個百米運動員的快慢?
(3)如何比較一個百米短跑冠軍同一個奧運會萬米冠軍誰跑得快.
探究:(1)比較步行人和騎車人的快慢,可在時間相同的情況下比較位移的大小,位移大的較快.(2)比較兩位百米運動員的快慢可在位移相同的條件下比較時間,運動時間較長的較慢.(3)二者的位移不同,運動時間也不同,比較位移和時間的比值,也就是比較單位時間內的位移,比值大的較快.
典題精講
例1、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
B、瞬時速率是指瞬時速度的大小
C、火車以速度v通過某一段路,v是指瞬時速度
D、子彈以速度v從槍口射出,v是指平均速度
【思路解析】
根據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的定義進行判斷,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瞬時速率就是瞬時速度的大小;火車以速度v經過某一段路,v是指平均速度;子彈以速度v從槍口射出,是指從槍口射出時的瞬時速度。
【答案】B
例2、某質點由A出發做直線運動,前5s向東行了30m經過B點,又行了5s前進了60m到達C點,在C點停了4s后又向西行,經歷了6s運動120m到達A點西側的D點,如圖1.3-1所示,求
(1)每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
(2)求全過程的平均速度
【思路解析】
取A點為坐標原點,向東為正方向建立坐標軸。
(1) ,方向向東。
,方向向東。
,方向向西。
(2)全程的平均速度為
= ,負號表示方向向西。
例1、Ⅰ、Ⅱ是兩物體運動的位移圖象,如圖1.3-2所示,兩物體分別做什么運動?那個物體運動較快?
【思路解析】
從位移圖象可以看出兩圖象均為直線,即位移隨時間是均勻變化的,所以Ⅰ、Ⅱ兩物體均做勻速直線運動,位移隨時間變化的快則直線的斜率大,所以Ⅱ運動得快。
【答案】都做勻速直線運動,Ⅱ運動較快。知識導學
1.位移與時間的比值反映了位移隨時間變化的快慢,也就是位移的變化率。
2.速度和位移一樣都是矢量,矢量的共同特點就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在今后的學習中要逐步加深對矢量的理解。
3.一般情況下平均速度不等于瞬時速度,只有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時,即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隨時間變化時平均速度才等于瞬時速度。
4.瞬時速率在數值上等于瞬時速度的大小。但平均速率不一定等于平均速度的大小。平均速率在定義上等于路程與通過這段路程所用時間的比值,即初中所講的速度的概念。但在高中階段,位移的大小和路程不一定相等,路程一般大于位移的大小,平均速率一般大于平均速度的大小,當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時,即物體做單方向直線運動時平均速率等于平均速度的大小。
5.通常所說的速度可能有不同的含義,注意根據上下文判斷速度的準確含義,是指平均速度還是指瞬時速度。
疑難導析
關于(1):譬如,研究一輛汽車通過一座平直大橋的速度,對應的位移是橋長,對應的時間是過橋的時間,對應的速度是平均速度。若要研究汽車到達某一位置的速度,則表示瞬時速度。
關于(2):譬如,火車從北京開往上海整個過程的速度,可以不考慮中間停站所用的時間,用平均速度可以粗略地表示火車運動的快慢。但要研究百米運動員沖過終點時的速度,則需要的是一個準確值,速度為瞬時速度。
關于(3):譬如,物體沿圓周運動,某段時間的平均速度的方向與位移方向相同,即這段時間通過的圓弧所對應的弦的方向,但每一時刻速度方向,都沿物體所在位置圓的切線方向。
問題導思
提示:此題涉及比較物體運動方法的問題:(1)相等時間內比較位移的大小;(2)通過相等位移比較所用時間的長短;(3)比較位移和時間的比值,也就是速度的大小。
典題導考
【綠色通道】
對于平均速度、瞬時速度說法正誤的判斷要緊扣它們的定義。平均速度對應一段位移或一段時間,瞬時速度對應某一位置或某一時刻。
[典題變式]
以下所說的速度,哪些是指平均速度,哪些是指瞬時速度?
A、子彈射出槍口時的速度為700m/s
B、一百米賽跑的運動員用10s跑完全程,某人算出他的速度為10m/s
C、測速儀測出汽車經過某一路標的速度達到100km/h
D、返回艙以5m/s的速度著陸
答案:A、C、D中的速度是瞬時速度,B中的速度為平均速度。
【綠色通道】
此題主要是考察對平均速度的計算,平均速度等于某段時間內的位移與這段時間的比值。注意位移與發生該段位移所用時間的對應性。另外速度是矢量,有方向,首先要選取一個正方向,位移有正負,則速度也對應地有正負。
[典題變式]
1、一輛轎車在平直公路上行駛,其速度計顯示地讀數為72km/h,在一條與公路平行地鐵路上有一列長為200m的火車與轎車同向勻速行駛,經100s轎車由火車的車尾趕到了火車的車頭,求火車的速度。
答案:v=18m/s
【綠色通道】
對位移圖象得幾點說明:(1)位移圖象不是質點運動得軌跡。(2)勻速直線運動得位移圖象是一條直線。(3)在圖象上的某一點表示運動物體在某時刻所處的位置。(4)圖線的斜率大小反映物體運動的快慢,斜率越大表明物體運動越快。
[典題變式]
如圖1.3-3所示為某物體運動的位移圖象,根據圖象求出:
(1)0~2s內,2s~6s內,6s~8s內物體各做什么運動?各段速度多大?
(2)整個8s內的平均速度多大?前6s內的平均速度多大?
【答案】(1)0~2s做勻速運動,v1=2.5m/s;2s~6s物體精致;6s~8s內,物體做勻速運動,v3=5m/s(2)1.875m/s;0.83m/s
自主廣場
我夯基 我達標
1、關于速度的說法,下列各項中正確的是
A、速度是描述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大表示物體運動得快
B、速度描述物體的位置變化快慢,速度大表示物體位置變化大
C、速度越大,位置變化越快,位移也就越大
D、速度的大小就是速率,速度是矢量,速率是標量
解析:速度是描述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它表示物體位置變化的快慢。若物體位置變化得大,即位移大,但若時間長,則速度不一定大。速度是矢量,有大小,有方向。速度的大小叫速率,是標量。
答案:AD
2、以下為平均速度的是
A、子彈出槍口時的速度是800m/s
B、汽車從甲站到乙站的速度是40km/h
C、汽車通過站牌時的速度是72km/h
D、小球在第3s末的速度是6m/s
解析:平均速度是某段位移上的,或某段時間內的。它等于某段位移和通過這段位移所用時間的比值。
答案:B
3、關于瞬時速度、平均速度,以下說法中正確的是
A、瞬時速度可以看成時間趨于無窮小時的平均速度
B、做變速運動的物體在某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一定和物體在這段時間內各個時刻的瞬時速度的平均值大小相等
C、物體做變速直線運動,平均速度的大小就是平均速率
D、物體做變速運動時,平均速度是指物體通過的路程與所用時間的比值
解析:當時間非常小時,物體的運動可以看成在這段很小時間內的勻速運動,平均速度等于瞬時速度,故A正確。
平均速度是位移跟發生這段位移所用時間的比值,而不是各時刻瞬時速度的平均值。
根據定義,平均速度的大小不是平均速率。平均速度是位移與時間的比值,而平均速率是路程跟時間的比值。
答案:A
4、一個質點做變速直線運動,其運動情況有如下記錄,則記錄中表示瞬時速度的有
A、質點在前5s內的速度是8m/s
B、質點在第7s末的速度是12m/s
C、指點通過某一路標時的速度是15m/s
D、質點通過某一路段的速度為10m/s
解析:瞬時速度是質點在某一時刻的速度,或通過某一位置的速度,它與時刻、位置相對應。
答案:BC
5、對于各種速度和速率,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速率是速度的大小
B、平均速率是平均速度的大小
C、速度是矢量,平均速度是標量
D、平均速度的方向就是物體運動的方向
解析:教材中沒有出現平均速率的概念,而有些人根據速率的概念主觀地認為平均速率是平均速度的大小。實際上平均速率定義為路程跟時間的比值,故B錯。平均速度的方向和位移的方向一致,它不能表示物體運動的方向。物體運動的方向是瞬時速度的方向,故D錯。正確選項應為A。
答案:A
6、汽車以36km/h的速度從甲地勻速運動到乙地用了2h,如果汽車從乙地返回甲地仍做勻速直線運動且用了2.5h,那么汽車返回時的速度為(設甲、乙兩地在同一直線上)
A、-8m/s B、8m/s
C、-28.8km/h D、28.8km/h
解析:速度和力、位移一樣都是矢量,即速度有正方向、負方向分別用+、-表示。當為正方向時,一般不帶+。速度的正方向可以根據具體問題自己規定,有時也隱含在題目之中。例如該題中汽車從甲地到乙地的速度為36km/h,為正值,隱含著從甲地到乙地的方向為正,所以返回速度為負值,故淘汰BD。
依據甲、乙兩地距離為:362km=72km,所以返回速度為-72km/2.5h=-28.8km/h=-8m/s。
答案:AC
我綜合 我發展
7、下列關于瞬時速度和平均速度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若物體在某段時間內每一個時刻的瞬時速度都等于零,則它在這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一定等于零
B、若物體在某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等于零,則它在這段時間內任一時刻的瞬時速度一定等于零
C、勻速直線運動中物體任意一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都等于它任一時刻的瞬時速度
D、變速運動中任一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一定不等于它某一時刻的瞬時速度
解析:物體的各個時刻瞬時速度都等于零,證明物體精致,即位移為零,因此平均速度一定等于零。
物體在某段時間內平均速度為零,說明整個運動過程中的位移為零,但不能證明物體不運動,例如物體做往返運動回到出發點,位移為零,但瞬時速度不為零。
勻速運動中,由于瞬時速度都相等,因此平均速度等于瞬時速度。
變速運動中,速度時刻在變,但平均速度可能與某一時刻的瞬時速度相等。
答案:AC
8、甲、乙兩車從A地出發經歷不同的時間后都到達B地,甲運動的時間較長,則
A、甲的平均速度一定比乙大
B、甲的平均速度一定比乙小
C、甲的瞬時速度一定比乙小
D、甲、乙通過的位移一定相等
解析:位移只決定于初、末位置,故甲、乙通過的位移一定相等,D正確。
由平均速度公式知,位移s相同,而甲運動時間較長,所以B正確。因甲和乙不一定是做直線運動,所以瞬時速度大小和平均速率大小無法確定。
答案:BD
9、如圖1.3-4所示,物體沿曲線軌跡的箭頭方向運動,現要考慮物體處于圖中A點時瞬間的速度。假設物體沿ABCDE、ABCD、ABC、AB四段曲線軌跡運動所用的時間分別是1.5s,0.9s,0.4s,0.1s,通過測量和計算,可以得出物體在這四段曲線軌跡上的平均速度分別是
。
解析:分別測量出AE、AD、AC、AB的線段長度,然后換算成實際運動的位移,根據平均速度的公式進行計算。
答案:1.7m/s,3.9m/s,6.0m/s,15m/s
我創新 我超越
10人類為了探測距地球約30萬千米的月球,發射了一種類似于四輪小車的月球登陸探測器,它能夠在自動導航系統的控制下行走,且每隔10s向地球發射一次信號,探測器上還裝有兩個相同的減速器(其中一個是備用的),這種減速器的最大加速度是5m/s2.
某次探測的自動導航系統出現故障,從而使探測器只能勻速前進而不再能自動避開障礙物,此時地球上的科學家必須對探測器進行人工遙控操作。
下表為控制中心的顯示屏的數據:
受到信號時間 與前方障礙物距離(單位:m)
9:10:20 52
9:10:30 32
發射信號時間 給減速器設定的加速度(單位:m/s2)
9:10:33 2
受到信號時間 與前方障礙物距離(單位:m)
9:10:40 12
已知控制中心的信號發射與接受設備工作的速度極快,科學家每次分析數據并輸入命令最少需3s。根據以上材料,考慮下面兩個問題:
1、經過數據分析,你認為減速器是否執行了減速命令。
2、假如你是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員,應采取怎樣的措施。通過計算分析說明。
共同成長
見仁見智
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費恩曼曾講過這樣一則笑話。
一位女士由于駕車超速而被警察攔住。警察走過來對她說:太太,您剛才的車速是60英里每小時!(1英里=1。609千米)。
這位女士反駁說:不可能的!我才開了7分鐘,還不到一個小時,怎么可能走了60英里呢?
警察說:太太,我的意思是:如果您繼續象剛才那樣開車,在下一個小時里您將駛過60英里。
太太說:這也是不可能的。我只要再行駛10英里就到家了,根本不需要在開過60英里的路程。
請你根據物理學的觀點來分析,這位女士沒有認清哪個科學概念?你是怎么認識的?
合作共贏
請你和你的同學一起進行下列探究活動。
用鐵錘十分準確地每隔1s敲打一下掛在樹上的一段鐵軌,假設你既能看到錘子的敲打動作,也能聽到敲打的聲音,你能否只用一把卷尺測出聲音在空氣中傳播的速度?簡述方法。
物理高一教案 篇3
一、目的要求
1、理解勻速直線運動,變速直線運動的概念
2、理解位移—時間圖象的含義,知道勻速直線運動的位移圖象及其意義。
3、理解用圖象表示物理量之間的關系的數學方法。
二、重點難點
重點:勻速直線運動的位移—時間圖象。
難點:理解圖象的意義。
三、教學過程:
(一)多媒體顯示,引出勻速直線運動
1、觀測一輛汽車在一段平直公路上運動
時間t/s 0 4.9 10.0 15.1 19.9
位移s/m 0 100 200 300 400
觀測結果如下
可以看出,在誤差允許的范圍內,在相等的時間里汽車的位移相等。
2、物體在一條直線上運動,如果在相等的時間里位移相等,這種運動就叫做勻速直線運動。
。1)在勻速直線運動中,位移s跟發生這段位移所用的時間t成正比。
。2)用圖象表示位移和時間的關系
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
縱軸表示位移s
橫軸表示時間t
作出上述汽車運動的s—t圖象如右圖所示
可見勻速直線運動的位移和時間的關系圖象是一條傾斜直線
這種圖象叫做位移—時間圖象(s—t圖象)
圖象的'含義
①表明在勻速直線運動中,s∝t
、趫D象上任一點的橫坐標表示運動的時間,對應的縱坐標表示位移
、蹐D象的斜率k=Δs/Δt=v
。3)學生閱讀課文第23頁方框里面的文字
討論:下面的s—t圖象表示物體作怎樣的運動?(投影顯示)
。ǘ┳兯僦本運動
舉例:(1)飛機起飛
。2)火車進站
2、物體在一條直線上運動,如果在相等的時間里位移不相等,這種運動就叫做變速直線運動。
3、變速直線運動的位移圖象不是直線而是曲線(投影顯示)
四、課堂小結
勻速直線運動(s ∝ t)
變速直線運動(s與t不成正比)
物理高一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合力與分力、合成等概念,體會等效思想,建立替代意識;
2、掌握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及探究的方法,了解矢量合成的普遍意義;
3、能利用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解決有關問題,分析日常問題;
方法與過程
1、參與實驗探究力的合成法則的過程,體會實驗歸納的方法;
2、參與實踐,培養動手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發展學生對科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精神和參與科技活動的熱情;
2、培養認真、仔細、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探究求解合力的方法;
教學難點:
從實驗中歸納總結出平行四邊形定則。
教學過程
新課引入 :
以“一指斷鋼絲”實驗引入課題
(學生參與)
基本概念 : 引導學生看書
明確:什么是合力?什么是分力?
引導學生回答合力和分力。(展示PPT、板書:合力和分力)
關鍵詞是什么?
啟發學生用生活的實例說明。
學生舉生活中的實例說明等效可替代。(展示PPT、板書:等效替代)教師根據學生所舉實例,點明等效、合力與分力。展示提水的例子。
教師可再舉正反兩例進一步強化并總結力的合成概念。
如果一個物體受到多個力作用,比如剛才的水桶,我總能找到一個力能夠等效替代它們,這個力就是合力。這個尋找合力的過程我們稱為力的合成。
(展示PPT、板書:力的合成)
尋求求合力的方法:
通過實驗驗證不共線的兩力合成不符合代數運算關系(板書:二、尋求求合力的方法)
教師演示實驗。
利用我們桌子的器材來設計方案尋找力的合成關系:
問題:
1、選擇誰為研究對象?
2、怎樣保證兩次作用的效果相同?
3、怎樣記錄和描述每個力?
學生討論。
教師提問。
教師總結:總的說來:先表示出三個力,再來找它們關系。關于表示力,把大家剛才說的,梳理一下形成步驟:
教師邊講解邊動畫演示:
1、固定橡皮筋一端,兩次作用需將結點拉到同一位置以確保兩次拉橡皮筋效果相同。
2、一位同學兩力互成角度拉橡皮筋,另一位同學記錄結點位置、力的大小和方向。大小由彈簧秤讀出,方向通過在線的下方取較遠的兩點,由兩點畫線來確定力的方向。
3、用一個力拉達同一點,記錄力的大小和方向。
4、用同一標度,作三力的圖示。
教師引導學生搞好協作,分組實驗:下面請同座位為一組,搞好協作,一位同學操作彈簧秤,另一位同學記錄數據、作圖,先表示出力來,再一同來找其關系?茨慕M協作得最好,做得最快、做得最好!做好得請舉手!
教師巡視指導。
問題:兩分力大小、方向和合力大小、方向之間存在什么樣的關系? 1、啟發學生先從數據分析,
結論不易找出其定量關系
2、啟發學生再從圖形上分析
既然有向線段表示力,那我們能否從圖形上找其關系?
教師做好預設。
教師再啟發:現在我們的問題轉移到求解這三個表示力的線段的方位和大小關系上來了。這是幾何問題,我們在初中研究線段間關系的時候,常用什么方法?
引導作輔助線,連接分力和合力的箭頭
教師利用展臺展示1組,結論:像教師再利用展臺展示2組。
歸納:一組像可能是偶然,我們每一組都像就可能不是偶然的'了。
教師引導學生再驗證。
總結:這個實驗不僅我們做,很多人都做了,經過無數次的努力探究、實驗,現代,科學家利用精密儀器證實兩力合成遵循平行四邊形關系。我們稱之為平行四邊形定則。(板書:平行四邊形定則)
平行四邊形定則:
引導學生根據實驗敘述平行四邊形定則內容,教師補充。
以表示這兩個力的線段為鄰邊作平行四邊形,這兩個鄰邊之間的對角線就代表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補充、升華:分力為鄰邊,合力為夾在指間的對角線。平行四邊形定則的發現是偉大的發現,既體現了大小的關系,又體現了方向的關系。同時,一切矢量的運算都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只有符合平行四邊形運算定則的量稱為矢量。對于力而言,只要給我這樣兩個力,我都能利用平行四邊形定則求其合力。怎么準確畫呢?(教師動畫展示,板書:應用)
問題:若物體受到三個力作用,怎么求其合力?(多力合成方法)
安排學生練習。
交代計算法:聰明的同學已經發現還可用計算的方法求解合力,關于計算法,我們下節課再研究!
問題:F1、F2大小一定,夾角增大,合力如何變化?
合力什么時候最大,什么時候最小?合力的范圍如何?
(教師展示自制教具)邊表示分力,對角線表示合力,請大家自己操作,找出規律。
學生回答。
總結:同一直線上兩力合成實際是其特殊情況。
問題:合力一定比分力大嗎?
思考:若夾角不變,改變其中一個力大小,合力怎么變化?我們可以通過器材來說明,請大家課后思考。
練習:PPT展示:已知F1=2N,F2=10N
(1)它們的合力有可能等于5N、10N、15N嗎?
(2)合力的最大值是多少?最小值是多少?合力的大小范圍是多少?
照應課前實驗,解決實際問題
師: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大家能解釋拉斷鋼絲的原因嗎?展示PPT。
學生回答:合力很小,分力夾角很大時,分力卻很大。
生活實例分析,如架設高壓線時,不能張得太緊,否則一小鳥都可能將其壓斷。再比如斜索拉橋,課后思考,試著解釋為什么這立柱做得很高。知識改變了生活!
共點力:
幾個力同時作用在物體的同一點,或它們的作用線相交于同一點,這幾個力叫做共點力。PPT展示(板書:三、共點力。1、定義)
師: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只適用于共點力。(2、平行四邊形定則適用條件)
物理高一教案 篇5
教學目的:
1.會認識圖象;理解勻速直線運動圖象的物理意義;會畫簡單的圖象;會利用圖象求位移和速度。
2.了解用圖象來處理實驗數據,探索物理規律的研究方法。
重點、難點:
理解勻速直線運動的圖象的物理意義。
教具:
氣墊導軌(包括氣源和滑塊),J0201-1型數字計時器三臺,光電門四個,放大器(自制)一個,米尺,三角板。
教學過程:
[復習上節內容,引入新課] 復習勻速直線運動速度公式v=s/t和位移公式s=vt 指出:物體的運動規律除了用公式來表示外,還可以用圖象來表示。怎樣用圖象來表示物體的運動規律?請看下面的例子。
[實驗] 研究一滑塊在水平氣墊導軌上的運動情況。實驗裝置如圖1所示,分別用三臺數字計時器同時測量滑塊三段位移(OA段、OB段、OC段)所用的時間。將取得的實驗數據在圖上標出(圖1中所標的數據是某一次實驗取得的一組數據)。
[提出問題] 實驗測出滑塊位移20cm、40cm和60cm所用的時間,但滑塊在任意時間內(如:1s內、2s內)的位移是多少?還不知道;瑝K通過任一位移(如位移50cm)所用的時間是多少?還不知道。也就是說滑塊的位移和時間的關系還不知道,我們現在用圖象法來研究它們的關系。如何研究?
[講述] 選一個平面直角坐標系,用橫軸表示時間t,用縱軸表示位移s,選取單位和合適的標度,根據實驗測出的數據在坐標平面上畫出相應的點,然后用平滑線將這些點連接起來,這條線就表示滑塊的位移和時間的關系。這種圖象叫做位移時間圖象,簡稱位移圖象。
[板書] 一、位移時間圖象。
[講述] 請同學們根據實驗測出的數據在方格紙上畫出滑塊的位移時間圖象。
(畫圖前先將作圖步驟寫在幻燈片上投影并講述,讓學生明確)作圖步驟:1.列表記錄實驗數據;2.選取直角坐標系;3.標明坐標軸表示的物理量及單位;4.選擇合適的標度;5.描點;6.用平滑線將各點連接起來。
[學生作圖,教師巡視輔導]
[提問] 作出滑塊的位移時間圖象形狀是什么樣子?(學生根據自己作出的圖象回答:是一條傾斜的直線)。
[講評、糾正學生作圖中存在的問題]
[小結] 作出的圖象可看出:在誤差允許范圍內各點基本在一條直線上,即可認為滑塊的位移圖象是一條傾斜的直線。且這條直線通過坐標原點。
[討論]根據作出圖象的形狀判斷滑塊做什么運動?
[歸納小結] 過原點的直線表示正比函數,即滑塊的位移跟時間成正比。從而可知:滑塊是做勻速直線運動。
[引導學生從圖象求] (1)滑塊在任意時間內的位移(滑塊1s內、2s內的位移;1s末到2s末這段△t時間內的位移△s);(2)滑塊任一位移所用的時間(如位移50厘m的時間)。
[小結并板書]
1.勻速直線運動位移圖象是一條傾斜的直線。
2.從圖象可求:(1)位移;(2)時間;
[設問] 能不能從位移圖象上求運動速度?怎樣求?(學生思考)
[講述] 圖2中△s就是滑塊在△t時間內的位移,所以△s/△t=v。從圖中可看出比值△s/△t越大,直線與水平夾角也越大,直線越陡。因此△s/△t也叫做直線的斜率,用k表示。
(指導學生看書甲種本第60頁第4行)
[板書] (3)速度v=△s/△t=k。
[練習] 求滑塊的運動速度:
v =△s/△t=23cm/1s=23cm/s
=0.23m/s
[鞏固練習]
1.在位移圖象(圖2)中畫出另一條直線Ⅱ(速度 0.1m/s)。提問:(1)這條圖線表示物體做什么運動?(2)它的運動速度比滑塊大還是小?(3)求出它的運動速度。
2..圖3是一個做直線運動物體的位移圖象,線段OA、AB各表示物體做什么運動?哪段的速度大?兩段的速度分別為多少?
[講述] 在位移圖象中將縱軸s改為v,即縱軸改為表示速度,那么這種圖象變為表示速度和時間的關系。我們叫做速度時間圖象,簡稱速度圖象。
[板書] 二、速度時間圖象
[討論] 勻速直線運動的速度時間圖象的形狀是什么樣子?(前后桌子四個同學為一組,討論后各組匯報討論結果)。
[小結并板書] 勻速直線運動速度不隨時間改變。各時刻速度大小都一樣,因此它的速度時間圖象是一條平行于橫軸的直線。
[作圖] 畫出圖2中滑塊和另一物體的速度圖象(如圖4)。
[分析] 1.在同一坐標平面上,直線在縱軸上截距越大,表示運動速度越大。
2.從圖象中可求物體任意時間內的位移,例如求圖2中物塊在2s內的位移。據s=vt,對照圖4分析指出這個位移大小可用圖象中縱軸表示速度的線段和橫軸表示時間的線段所構成的面積來表示,即 0.1m/s2s=0.2m。但位移和面積是兩個含義不同的量,我們不過是借用面積來表示位移的大小。另外這個面積的單位是m/ss=m,而不是m2,所以這個面積要加雙引號。
[板書] 2.從圖象可求:(1)速度;(2)位移(位移的'數值等于面積的數值)。
[鞏固練習] 3.畫出圖3中物體運動的
速度時間圖象。
[學生練習,教師巡回檢查輔導然后講評]。
[歸納總結]
1.對勻速直線運動位移圖象和速度圖象進行比較總結,加深學生對圖象意義的理解。
2.物體的運動規律可以用公式來描述,也可以用圖象來描述,用圖象描述直觀、形象。它是研究問題的一種重要方法。希望同學們認真學習,為今后科學研究打下基礎。
教學設計
一、教改指導思想
1.雷樹人先生在全國中學物理特級教師會議上談中學物理教學改革的指導思想時指出:要使學生在學習基本物理知識的過程中逐步掌握研究物理問題的科學方法。有關科學方法的訓練,應該說是與物理知識的掌握是同等重要的。(《物理教學》 87年第 4期第 3頁)。這是中學物理教改的一個重要方面,在實際教學中,應該充分發揮教材中潛在的各種教育因素,精心設計教學結構,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法,有意識讓學生在學習物理知識的同時,也得到科學方法的訓練,從而培養學生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改變單純為傳授知識而進行教學的局面。將知識的教學,能力的培養,思想、方法的教育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2.在教學中把學生看作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而不是把學生當作一個被動地接受知識的對象。在各個教學環節采取相應的措施,恰當選擇各種教學方法,綜合運用,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實踐去掌握知識。改變傳統教學論中以教師為中心,以書本為中心的原則為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實踐為基礎的原則。
二、本節教學特點
本節教學是在前面所談的教改指導思想指導下設計的,它有下面幾個特點。
1.在物理知識教學中,貫穿著思想、方法教育。根據實驗數據作出圖象,圖象反映物理規律,這是我們通過實驗探索自然規律的一條重要的基本途徑。這種方法在今后學習中還要多次用到。如第三章研究運動物體的加速度跟力和質量的關系,就是采用這種方法。這是研究問題的一種重要方法。要讓學生在學習物理知識過程中逐步學會這種研究方法。因此講授勻速運動位移圖象時,我們不是從勻速運動位移公式s=vt直接畫出位移時間圖象,而是設計一個實驗:研究滑塊在水平氣墊導軌上運動情況,用數字計時器測出滑塊三段位移所用的時間,指導學生根據取得的實驗數據,選取平面直角坐標,描點,畫出滑塊的位移時間圖象。再啟發學生從作出的圖象分析得出滑塊的運動規律,然后引導學生從圖象求滑塊任一時間內的位移。這一教學程序的安排使學生在學習位移圖象的過程中,也初步學會用圖象處理實驗數據,尋找物理規律這種研究問題的重要方法。這一教學程序體現了由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這個認識運動過程的思維方法。使學生得到潛移默化,在學習物理知識中自然地接受科學方法和辯證觀點的教育。同時也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2.有利突破難點。理解圖象物理意義是一個難點,模糊認識表現在以為質點作勻速運動的軌跡是一條直線,而位移圖象也是一條直線,就誤認為位移圖象代表了質點實際運動軌跡。安排從實驗測出數據、描點、畫出位移圖象。學生能直觀看到滑塊的運動軌跡,又是通過自己描點,畫出位移圖象,對圖象的本質有所認識。就不會將物體的運動軌跡和位移圖象混在一起。因此,這樣安排有利于突破難點,幫助學生正確理解圖象的物理意義。
3.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法。教學方法上采用實驗、作圖、啟發、討論、練習、講評等多種方法的綜合應用,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確保雙基,又培養能力。
(1)設計研究滑塊在水平氣墊導軌上的運動情況的實驗。用數字計時器測時間,學生能準確、直觀讀出實驗數據。能形象看到被研究物體的運動軌跡。實驗測出的數據又為講授勻速直線運動位移圖象和速度圖象提供直觀的例子。也體現用實驗探索自然規律這種科學方法。既激發學生的興趣,又豐富了教學內容。
(2)根據實驗測出的數據,指導學生作圖安排三個層次:A、作圖前通過幻燈投影、講解、讓學生明確作圖步驟;B、學生按步驟在方格紙上作圖,自己實踐、練習;C、根據學生在作圖中出現的問題進行講評、指正。通過這樣強化作圖訓練,使學生學會作圖,加深對圖象意義的理解。既扎實雙基,又提高能力。同時也培養學生嚴格的科學態度。
(3)注意啟發、引導學生分析和討論。在學生作出滑塊的位移圖象形狀是一條通過原點的傾斜直線后,緊接著引導學生根據作出圖象的形狀、聯系物理知識分析、討論。從而得出滑塊是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結論。整個過程學生思維積極主動。在講完速度圖象定義后,組織學生討論(前后桌子四個同學為一組):勻速直線運動的速度圖象形狀是什么樣子?學生在前面已經學過位移圖象的基礎上,通過辨識和爭論,明確認識,得出正確的結論。學生在討論中主動獲取知識,教師再歸納小結。學生對圖象意義就有較深刻的理解。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又活躍課堂學習氣氛。體現出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原則。
(4) 在講授位移圖象及應用后及時安排學生做練習。講授速度圖象后也安排一道練習題。學生剛學習過的知識在新情境中及時得到應用。有利學生對概念的進一步理解和鞏固。同時通過學生的練習、回答。及時反饋信息,揭示學習中出現的誤差,及時幫助、矯正。能確保雙基,培養能力,提高教學效果。
物理高一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一)能熟練使用打點計時器。
(二)會根據相關實驗器材,設計實驗并完成操作。
(三)會處理紙帶求各點瞬時速度。
(四)會設計表格并用表格處理數據。
(五)會用v-t圖像處理數據,表示運動規律
(六)掌握圖象的一般方法,并能用語音描述運動的特點。
二、過程與方法
(一)初步學習根據實驗要求,設計實驗,探究某種規律的研究方法。
(二)經歷實驗過程,及時發現問題并做好調整。
(三)初步學會根據實驗數據發現規律的探究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一)體會實驗的設計思路,體會物理學的`研究方法。
(二)培養根據實驗結果作出分析判斷并得出結論。
教學過程
【教師提出問題】探究目的:
探究小車在重物牽引下的運動,研究小車速度隨時間的變化規律。
【讓學生猜想】小車的速度隨時間變化有幾種可能:
變化先快后慢;先慢后快;均勻變化等。可結合速度圖象描述猜想。
【讓學生進行實驗設計】提示如何測量出不同時刻的物體運動速度;最后確定打點計時器測速度。
【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實驗過程中注意事項:
1、開始釋放小車時,應使小車靠近打點計時器。
2、先接通電源,計時器工作后,再放開小車,當小車停止運動時及時斷開電源。
3、要防止鉤碼落地和小車跟滑輪相撞,當小車到達滑輪前及時用手按住它。
【學生活動】實驗過程:
1、附有滑輪的長度板平放在實驗桌上,并使滑輪伸出桌面,把打點計時器固定在長木板上沒有滑輪的一端,連接好電路。
2、用一條細繩栓住小車使細繩跨過滑輪,下邊掛上適量的鉤碼,讓紙帶穿過打點計時器,并把紙帶的一端固定在小車的上面。
3、把小車停在靠近打點計時器處,接通電源后釋放小車,讓小車拖著紙帶運動,打點計時器就在紙帶上打下一列小點。換上新的紙帶,重復實驗三次。
物理高一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實驗及其推理過程,知道理想實驗是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
2.理解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及意義.
3.理解慣性的概念,會解釋有關的慣性現象.
教學重難點
1.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及意義.
2.慣性的概念,解釋有關的慣性現象.
教學過程
[知識探究]
一、理想實驗的魅力
[問題設計]
1.日常生活中,我們有這樣的經驗:馬拉車,車就前進,停止用力,車就停下來.是否有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才能運動呢?馬不拉車時,車為什么會停下來呢?
答案不是.車之所以會停下來是因為受到阻力的作用.
2.如果沒有摩擦阻力,也不受其他任何力的作用,水平面上運動的物體會怎樣?請閱讀課本中的“理想實驗的魅力”,思考伽利略是如何由理想實驗得出結論的.
答案如果沒有摩擦阻力,水平面上運動的物體將保持這個速度永遠運動下去.
理想實驗再現:如圖甲所示,讓小球沿一個斜面由靜止滾下,小球將滾上另一個斜面.如果沒有摩擦,小球將上升到原來的高度.
如果減小第二個斜面的傾斜角度,如圖乙所示,小球在這個斜面上達到原來的高度就要通過更長的路程.繼續減小第二個斜面的傾斜角度,如圖丙所示,使它最終成為水平面,小球就再也達不到原來的高度,而將沿水平面以恒定的速度永遠運動下去.
[要點提煉]
1.關于運動和力的兩種對立的觀點
(1)亞里士多德的觀點:必須有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才能運動;沒有力的作用,物體就要靜止在一個地方.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
這種錯誤的觀點統治了人們的思維近兩千年.
(2)伽利略的觀點(伽利略第一次提出):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填“需要”或“不需要”)力來維持.
2.伽利略的理想實驗的意義
(1)伽利略的理想實驗將可靠的事實和理論思維結合起來,即采用“可靠事實+抽象思維+科學推論”的方法了亞里士多德的觀點,初步揭示了運動和力的正確關系.
(2)第一次確立了物理實驗在物理學中的地位.
二、牛頓物理學的基石——慣性定律
1.牛頓第一定律: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
2.對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
(1)定性說明了力和運動的關系.
、僬f明了物體不受外力時的運動狀態: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
②說明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2)揭示了一切物體都具有的一種固有屬性——慣性.因此牛頓第一定律也叫慣性定律.
3.物體運動狀態的變化即物體運動速度的變化,有以下三種情況:
(1)速度的方向不變,只有大小改變.(物體做直線運動)
(2)速度的大小不變,只有方向改變.(物體做曲線運動)
(3)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同時發生改變.(物體做曲線運動)
三、慣性與質量
[問題設計]
坐在公共汽車里的人,當汽車突然啟動時,有什么感覺?當運動的汽車突然停止時,又有什么感覺?解釋上述現象.
答案當汽車突然啟動時,人身體后傾.當汽車突然停止時,人身體前傾.這是因為人具有慣性,原來人和車一起保持靜止狀態,當車突然啟動時,人的身體下部隨車運動了,但上部由于慣性保持原來的靜止狀態,所以會向后傾;原來人和車一起運動,當車突然停止時,人的身體下部隨車停止了,但上部由于慣性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故向前傾.
[要點提煉]
1.慣性:物體具有保持原來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的'性質,我們把這個性質叫做慣性.牛頓第一定律又叫慣性定律.
2.慣性與質量的關系
(1)慣性是物體的固有屬性,一切物體都具有慣性.
(2)質量是物體慣性大小的量度,質量越大,慣性越大.
3.慣性與力無關
(1)慣性不是力,而是物體本身固有的一種性質,因此物體“受到了慣性作用”、“產生了慣性”、“受到慣性力”等說法都是錯誤的.
(2)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慣性是維持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4.慣性的表現
(1)不受力時,慣性表現為保持原來的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有“惰性”的意思.
(2)受力時,慣性表現為運動狀態改變的難易程度.質量越大,慣性越大,運動狀態越難改變.
[延伸思考]
人能推動冰面上的重箱子,用同樣的力卻推不動粗糙地面上不太重的箱子,是不是冰面上的重箱子慣性小于粗糙地面上不太重的箱子呢?為什么?
答案不是.質量是物體慣性大小的量度,重箱子的慣性大于輕箱子的慣性.判斷物體慣性的大小應在相同情況下比較,比如用同樣的力推都處于冰面上或都處于粗糙地面上質量不同的物體,比較哪個物體的運動狀態更容易改變.
物理高一教案 篇8
一、教學目標:
1.了解萬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學上的重要應用。
2.會用萬有引力定律計算天體的質量。
3.掌握綜合運用萬有引力定律和圓周運動學知識分析具體問題的基本方法。
二、教學重點:萬有引力定律和圓周運動知識在天體運動中的應用
三、教學難點:天體運動向心力來源的理解和分析
四、教學方法:啟發引導式
五、教學過程:
。ㄒ唬┮胄抡n
天體之間的作用力主要是萬有引力,萬有引力定律的發現對天文學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這節課我們要來學習萬有引力在天文學上有哪些重要應用。
。ǘ┻M行新課
1.天體質量的計算
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在天文學上,天體的質量無法直接測量,能否利用萬有引力定律和前面學過的知識找到計算天體質量的方法呢?
(1)基本思路:在研究天體的運動問題中,我們近似地把一個天體繞另一個天體的運動看作勻速圓周運動,萬有引力提供天體作圓周運動的向心力。
萬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學上的應用。
物理高一教案 篇9
【學習目標】
1。根據實例歸納圓周運動的運動學特點,知道它是一種特殊的曲線運動,知道它與一般曲線運動的關系。
2。理解表征圓周運動的物理量,利用各物理量的定義式,闡述各物理量的含義及相互關系。
3。知道圓周運動在實際應用中的普遍性。用半徑、線速度、角速度的關系揭示生活、生產中的圓周運動實例。從而對圓周運動的規律有更深刻的領悟。
【閱讀指導】
1。圓周運動是____________的一種,從地上物體的運動到各類天體的運動,處處體現著圓周運動或橢圓運動的和諧之美。物體的___________________的運動叫做圓周運動。
2。在課本圖2-1-1中,從運動學的角度看有什么共同的特點: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圓周運動中,最簡單的一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質點沿圓周運動,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種運動就叫做勻速圓周運動。
5。若在時間t內,做勻速圓周運動的質點通過的弧長是s,則可以用比值________來描述勻速圓周運動的快慢,這個比值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稱為勻速圓周運動的_____________。
6。勻速圓周運動是一種特殊的曲線運動,它的線速度就是________________。這是一個________量,不僅有大小,而且有方向。圓周運動中任一點的線速度方向就是_______________。因此,勻速圓周運動實際是一種__________運動。這里所說的勻速是指________________的意思。
7。對于做勻速圓周運動的質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比值,即單位時間內所轉過的角度叫做勻速圓周運動的_________________,表達式是____________,單位是_____________,符號是________;勻速圓周運動是_______________不變的運動。
8。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物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周期,用符號____表示。周期是描述________________的一個物理量。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物體,經過一個周期后會_____________________。
9。在勻速圓周運動中,線速度與角速度的關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任何一條光滑的曲線,都可以看做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組成的,__________叫做曲率半徑,記作_____,因此我們就可以把物體沿任意曲線的運動,看成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的運動。
【課堂練習】
★夯實基礎
1。對于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物體,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相等的時間內通過的路程相等
B。相等的時間內通過的弧長相等
C。相等的時間內通過的位移相等
D。相等的時間內通過的角度相等
2。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物體,下列哪些物理量是不變的( )
A。速率 B。速度 C。角速度 D。周期
3。某質點繞圓周運動一周,下述說法正確的是( )
A。質點相對于圓心是靜止的 B。速度的方向始終不變
C。位移為零,但路程不為零 D。路程與位移的大小相等
4。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物體,其線速度大小為3m/s,角速度為6 rad/s,則在0。1s內物體通過的弧長為________m,半徑轉過的角度為_______rad,半徑是_______m。
5。A、B兩質點分別做勻速圓周運動,在相同的時間內,它們通過的弧長之比sA:sB=2:3,而轉過的角度之比 =3:2,則它們的周期之比TA:TB=________,角速度之比 =________,線速度之比vA:vB=________,半徑之比RA:RB=________。
6。如圖所示的傳動裝置中,已知大輪A的半徑是小輪B半徑的3倍,A、B分別在邊緣接觸,形成摩擦轉動,接觸點無打滑現象,B為主動輪,B轉動時邊緣的線速度為v,角速度為,試求:
(1)兩輪轉動周期之比;
(2)A輪邊緣的線速度;
(3)A輪的角速度。
★能力提升
7。如圖所示,直徑為d的圓筒,正以角速度繞軸O勻速轉動,現使槍口對準圓筒,使子彈沿直徑穿過,若子彈在圓筒旋轉不到半圈時,筒上先后留下a、b兩彈孔,已知aO與bO夾角60,則子彈的速度為多大?
8。一個大鐘的秒針長20cm,針尖的線速度是________m/s,分針與秒針從重合至第二次重合,中間經歷的時間為________s。
第1節 描述圓周運動
【閱讀指導】
1。 曲線運動,運動軌跡是圓的。
2。 做圓周運動的物體通常不能看作質點;物體各部分的軌跡都不盡相同,但它們是若干做圓周運動的質點的組合;做圓周運動的各部分的軌跡可能不同,但軌跡的圓心相同。
3?炻蛔兊膭蛩(率)圓周運動。
4。相等的時間里通過的圓弧長度相等。
5。S/t,單位時間所通過的弧長,線速度。
6。質點在圓周運動中的瞬時速度,矢,圓周上該點切線的方向,變速,速率不變的。
7。連接質點和圓心的半徑所轉過的角度,角速度,=/t,弧度每秒,rad/s,角速度。
8。運動一周所用的時間,T,勻速圓周運動快慢,重復回到原來的位置及運動方向。
9。 V=R。
10。一系列不同半徑的圓弧,這些圓弧的半徑;物體沿一系列不同半徑的小段圓弧。
【課堂練習】
1。 A 2。 A、C、D 3。 C 4。 0。3,0。6,0。5。5。 1:2,2:1,1:4。
6。小。7。 V=3d/2
物理高一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知道什么是曲線運動;
2、知道曲線運動中速度的方向是怎樣確定的;
3、知道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教學重點:
1、什么是曲線運動
2、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方向的確定
3、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教學難點:
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前邊幾章我們研究了直線運動,下邊同學們思考兩個問題:
1、什么是直線運動?
2、物體做直線運動的條件是什么?
在實際生活中,普遍發生的是曲線運動,那么什么是曲線運動?本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這個問題。
二、新課教學
1、曲線運動
(1)幾種物體所做的運動
a:導彈所做的運動;汽車轉彎時所做的運動;人造衛星繞地球的運動;
b:歸納總結得到:物體的運動軌跡是曲線。
(2)提問:上述運動和曲線運動除了軌跡不同外,還有什么區別呢?
(3)對比小車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駛和彎道上行駛的情況。
學生總結得到:曲線運動中速度方向是時刻改變的。
過渡:怎樣確定做曲線運動的物體在任意時刻的速度方向呢?
2:曲線運動的速度方向
(1)情景:
a:在砂輪上磨刀具時,刀具與砂輪接觸處有火星沿砂輪的切線方向飛出;
b:撐開的帶著水的傘繞傘柄旋轉,傘面上的水滴沿傘邊各點所劃圓周的切線方向飛出。
(2)分析總結得到:質點在某一點(或某一時刻)的速度的方向是在曲線的這一點的切線方向。
(3)推理:
a:只要速度的大小、方向的一個或兩個同時變化,就表示速度矢量發生了變化。
b:由于做曲線運動的物體,速度方向時刻改變,所以曲線運動是變速運動。
過渡:那么物體在什么條件下才做曲線運動呢?
3: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1)一個在水平面上做直線運動的鋼珠,如果從旁給它施加一個側向力,它的運動方向就會改變,不斷給鋼珠施加側向力,或者在鋼珠運動的路線旁放一塊磁鐵,鋼珠就偏離原來的方向而做曲線運動。
(2)觀察完模擬實驗后,學生做實驗。
(3)分析歸納得到:當物體所受的.合力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線時,物體就做曲線運動。
(4)學生舉例說明:物體為什么做曲線運動。
(5)用牛頓第二定律分析物體做曲線運動的條件:
當合力的方向與物體的速度方向在同一直線上時,產生的加速度也在這條直線上,物體就做直線運動。
如果合力的方向跟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條直線上時,產生的加速度就和速度成一夾角,這時,合力就不但可以改變速度的大小,而且可以改變速度的方向,物體就做曲線運動。
三、鞏固訓練:
四、小結
1、運動軌跡是曲線的運動叫曲線運動。
2、曲線運動中速度的方向是時刻改變的,質點在某一點的瞬時速度的方向在曲線的這一點的切線上。
3、當合外力F的方向與它的速度方向有一夾角a時,物體做曲線運動。
五、作業:<創新設計>曲線運動課后練習
物理高一教案 篇11
一、教材分析
課標分析:能用牛頓第二定律分析勻速圓周運動的向心力。
教材地位:《向心力》一節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必修2第六章曲線運動的重點、難點,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它既是本章知識的一個拐點,又是本章內容拓展的重要基礎;通過學習,既能使學生從對圓周運動的表面認識上升到理論分析,又能讓學生從生活中的圓周運動分析提高到對天體運動及帶電粒子在電磁場中的運動的分析及推演。同時,《向心力》一節能夠充分體現力和運動的在物理學中的重要性,是運動與力關系學習的好素材。
二、學情分析
學生通過前面的學習,理解了質量、力與加速度的關系,了解了描述圓周運動的各個物理量及其關系,認識了勻速圓周運動指向圓心的向心加速度,并且學生已經經歷了同學之間相互協作、相互討論、相互交流及最后的成果展示的學習過程,具備了處理問題的一般思路方法: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向心力概念,知道向心力是根據力的效果命名的一種力。
2.知道向心力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并能用來進行簡單的'情景計算。
3.知道在變速圓周運動中,合外力的法向分力提供了向心力,切向分力用于加速。
4.知道一般曲線運動的處理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向心力概念的探究體驗,讓學生理解其概念的內涵。并熟悉處理問題的一般方法: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2.在驗證向心力表達式的過程中,體會物理實驗在處理問題中的作用。
3.經歷從勻速圓周運動到變速圓周運動再到一般曲線運動的研究過程,讓學生領會解決問題從特殊到一般的思維方法。并學會用力和運動的觀點來分析、解決問題。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經歷從自己提出問題到自己解決問題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及思維能力。
2.經歷從特殊到一般的研究過程,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實例、實驗緊密聯系生活,拉近科學與學生的距離,使學生感到科學就在身邊,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理解向心力的概念、公式及勻速圓周運動中供求關系,并能用來進行簡單的判斷計算。會分析向心力的來源
2.教學難點
理解向心力是一個效果力,會分析向心力的來源,理解勻速圓周運動中供求關系
五、教學過程
(略)。
六、課后作業
必做:課本P22頁問題與練習:1、2、3、5題。
選做:課本P22頁問題與練習:4題。
物理高一教案 篇12
(一)教學目的
初步認識與非門可以代替與門、非門。
(二)實驗器材
T065或74LS00型二輸入端四與非門集成電路兩塊,100歐定值電阻1只,GD55—2型發光二極管1只,常閉按鈕開關兩個,一號干電池三節(附電池盒),MG42—20A型光敏電阻1只。
。ㄈ┙虒W過程
1.復習
我們已經學過了與門、非門、與非門三種門電路,同學們還記得與門、非門、與非門使電路閉合的條件嗎?同學們邊回答,老師邊板書:
。ㄅc門輸入端都是高電位時非門輸入端是低電位時與非門只要有一個輸入端是低電位)
與非門是最常見的門電路,這是因為不但它本身很有用而且在沒有專用的非門、與門時(為了生產、調試的方便與規范,在集成電路產品中沒有與門、非門,而只供應與非門),可以用與非門來分別代替它們。今天我們就學習如何把與非門作為與門、非門使用。板書:
(第六節與非門作為與門、非門)
2.進行新課
(1)用與非門作為非門
同學們,現在我們研究只應用與非門的一個輸入端A(或B),另一個輸入端B(或A)空著,這個與非門的開關條件。
問:把這個與非門的A與低電位相接時,它的輸出端是高電位還是低電位?把它當作一個電路的開關,此時電路是開的,還是關的?(高電位,關的)
問:把這個與非門的A與高電位相接時,它的`輸出端是高電位還是低電位?這個開關電路是開的,還是關的?(低電位,開的)
問:這樣使用與非門,這個與非門可不可以看作是個非門(與本節課復習中的板書呼應)?(可以)
板書:
物理高一教案 篇13
教學設計
。ㄒ唬┲R與技能目標:
1.知道功率是描述物體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理解功率的物理意義,掌握功率的計算公式、單位。
。ǘ┻^程與方法:
1.能通過實例、作圖等多種方式來描述功率,能用公式計算功率。
2.通過日常生活中的實例和生產中的實際,在討論中使學生能理解功率的概念。
3.會設計實驗,估測功率。
。ㄈ┣楦、態度與價值觀:
在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運用物理知識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
功率的概念和物理意義
三、教學難點:
理解功、功率、機械效率的區別與聯系。設計實驗估計各種情況下的功率。
四、教學方法
討論法
五、教學準備
六、學情分析
雖然我們就生活在大氣中,但由于空氣看不見,摸不著,所以很可能會忽視大氣壓強的存在,因此通過演示實驗和自主性學習體驗到大氣壓強的存在是這節課的'重點,也是引導學生體會到大氣壓存在的關鍵。然后再通過一些生活實例和信息贈予加以鞏固和延伸。關于大氣壓強產生的原因和方向,可通過與液體壓強的方向類比和探究活動兩種方式得出結論,從而鞏固加深對已學的固體、特別是液體壓強知識的理解,盡管三者之間各有自己的特點。另外,通過極具說服力的實驗和問題和情景的巧妙設計,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以加強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七、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問題1:小明的教室在五樓,通常上樓需要1.5min,一次他跑步上樓只用了40s,請問:
⑴小明在兩種情況下,做的功是否相同?
、颇阏J為這兩種上樓方法從物理的.角度思考,有什么不同?
問題2:有一堆沙子約1t,要送到七樓上去,一種方法是把它們裝在桶里,一桶一桶的抬上去;另一種方法使用小型塔吊一次吊到七樓。你認為兩種情況下,對沙子做功是否相同?說出你的理由。
用這兩種方法運送沙子,所用的時間是否相同?哪一個快?
得出:為了描述做功的快慢,需要引進一個新的物理量___功率
二、關于功率的概念
1.用速度可以表示物體運動快慢來類比,講述功率的定義:
單位時間內做的功叫做功率。用字母P來表示。
2.功率的計算公式:
3.功率的單位:在國際單位制中叫瓦特,簡稱瓦,用符號W表示。 1W=1J/s
(瓦特:英國工程師、發明家)
4.在工程技術中,功率常用的單位還有:千瓦(kW)、兆瓦(MW)
換算關系:1kW=103W 1MW=106W
三、介紹一些常見物體的功率:記住人平時騎自行車的功率約為60~80W.
四、設計、實施估測人的功率的實驗
1.回顧功率的計算公式
2.在現代生活中,在制定健身訓練計劃時,常常要測出在正常情況下人的功率。指出在學校里,可以利用臺階進行測量。
3.請同學根據學過的知識回答:
、判枰獪y量哪些物理量,可以測出人的功率?
⑵所需要的測量工具是什么?
、怯嬎愎β实谋磉_式是怎樣的?
、仍O計出記錄表格實驗次數重力G/N臺階數n一級臺階高度h/m時間t/s功率P/W
4.與同學合作,測量在不同情況下人的功率。
5.想一想:
、胚有哪些簡便的方法可以測出人的功率?(如跳繩、跑步等)
、平∩斫叹殲槭裁茨芡ㄟ^音樂節奏的變化來控制學員的運動量?
五、板書設計:
1.用速度可以表示物體運動快慢來類比,講述功率的定義:
單位時間內做的功叫做功率。用字母P來表示。
2.功率的計算公式:
3.功率的單位:瓦特W 1W=1J/s
常用的單位還有:千瓦(kW)、兆瓦(MW)
換算關系:1kW=103W 1MW=106W
物理高一教案 篇14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人造衛星的有關知識,正確理解人造衛星做圓周運動時,各物理量之間的關系.
2.知道三個宇宙速度的含義,會推導第一宇宙速度.
過程與方法
通過用萬有引力定律來推導第一宇宙速度,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介紹我國在衛星發射方面的情況,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2.感知人類探索宇宙的夢想,促使學生樹立獻身科學的人生價值觀.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第一宇宙速度的意義和求法.
2.人造衛星的線速度、角速度、周期與軌道半徑的關系.
教學難點
1.近地衛星、同步衛星的區別.
2.衛星的變軌問題.
教學工具
多媒體、板書
教學過程
一、宇宙航行
1.基本知識
(1)牛頓的“衛星設想”
如圖所示,當物體的初速度足夠大時,它將會圍繞地球旋轉而不再落回地面,成為一顆繞地球轉動的人造衛星.
(2)原理
一般情況下可認為人造地球衛星繞地球做勻速圓周運動,向心力由地球對它的萬有引力提供,
(3)宇宙速度
(4)夢想成真
1957年10月,蘇聯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
1969年7月,美國“阿波羅11號”登上月球;
20xx年10月15日,我國航天員楊利偉踏入太空.
2.思考判斷
(1)繞地球做圓周運動的人造衛星的速度可以是10km/s.(×)
(2)在地面上發射人造衛星的最小速度是7.9km/s.(√)
(3)要發射一顆月球人造衛星,在地面的發射速度應大于16.7km/s.(×)
探究交流
我國于20xx年10月發射的火星探測器“螢火一號”.試問這個探測器應大約以多大的速度從地球上發射
【提示】火星探測器繞火星運動,脫離了地球的束縛,但沒有掙脫太陽的束縛,因此它的發射速度應在第二宇宙速度與第三宇宙速度之間,即11.2km/s
二、第一宇宙速度的理解與計算
【問題導思】
1.第一宇宙速度有哪些意義?
2.如何計算第一宇宙速度?
3.第一宇宙速度與環繞速度、發射速度有什么聯系?
1.第一宇宙速度的定義
又叫環繞速度,是人造衛星在地面附近繞地球做勻速圓周運動所具有的速度,是人造地球衛星的最小發射速度,v=7.9km/s.
2.第一宇宙速度的`計算
設地球的質量為M,衛星的質量為m,衛星到地心的距離為r,衛星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線速度為v:
3.第一宇宙速度的推廣
由第一宇宙速度的兩種表達式可以看出,第一宇宙速度之值由中心星體決定,可以說任何一顆行星都有自己的第一宇宙速度,都應以
式中G為萬有引力常量,M為中心星球的質量,g為中心星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r為中心星球的半徑.
誤區警示
第一宇宙速度是最小的發射速度.衛星離地面越高,衛星的發射速度越大,貼近地球表面的衛星(近地衛星)的發射速度最小,其運行速度即第一宇宙速度.
例:某人在一星球上以速率v豎直上拋一物體,經時間t物體以速率v落回手中,已知該星球的半徑為R,求這個星球上的第一宇宙速度.
方法總結:天體環繞速度的計算方法
對于任何天體,計算其環繞速度時,都是根據萬有引力提供向心力的思路,衛星的軌道半徑等于天體的半徑,由牛頓第二定律列式計算.
1.如果知道天體的質量和半徑,可直接列式計算.
2.如果不知道天體的質量和半徑的具體大小,但知道該天體與地球的質量、半徑關系,可分別列出天體與地球環繞速度的表達式,用比例法進行計算.
三、衛星的線速度、角速度、周期與軌道半徑的關系
【問題導思】
1.衛星繞地球的運動通常認為是什么運動?
2.如何求v、ω、T、a與r的關系?
3.衛星的線速度與衛星的發射速度相同嗎?
為了研究問題的方便,通常認為衛星繞地球做勻速圓周運動,向心力由萬有引力提供.
衛星的線速度v、角速度ω、周期T與軌道半徑r的關系與推導如下:
由上表可以看出:衛星離地面高度越高,其線速度越小,角速度越小,周期越大,向心加速度越小.
誤區警示
1.在處理衛星的v、ω、T與半徑r的關系問題時,常用公式“gR2=GM”來替換出地球的質量M會使問題解決起來更方便.
2.人造地球衛星發射得越高,需要的發射速度越大,但衛星最后穩定在繞地球運動的圓形軌道上時的速度越小.
【物理高一教案】相關文章:
高一物理優秀教案03-08
高一物理教案02-08
高一物理質點教案07-13
高一物理教案《功》08-26
高一物理《力的合成》教案08-26
高一物理力的分解教案12-28
功的高一物理教案10-01
高一物理教案模板最新09-13
高一物理《機械運動》教案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