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小學數學教案【通用7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數學教案7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小學數學教案 篇1
教學內容:五年級下冊《圓》。
教學目標:
1、通過欣賞生活中的圓、用圓設計的圖案,發現數學美,提高學習的興趣。
2、掌握圓規畫圓的正確方法,會畫規定大小的圓。
3、認識直徑、半徑、圓心等概念及其相互關系,掌握圓的基本特征,感受圓的特性在生活中的運用。
4、通過一系列的探索活動,培養大家科學的探究態度,發展大家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
1、知道圓各部分名稱與關系
2、學會畫規定大小的圓。
學具準備: 直尺 圓規 紙片
教學過程:
課前欣賞圖片《美麗的圓》:大自然中的圓、建筑設計中的圓、工藝設計中的圓、標志設計中的圓、工業生產中的圓、科技中的圓。
一、直觀感受-----體會生活中的圓
1、談話:今天這節課丁老師將帶著大家走進圓的世界,一起來學習《圓的認識》。
2、課前同學們欣賞了一組圖片《美妙的圓》,現在你能說說哪些地方看到了圓?全班交流。
指出球是立體圖形,圓是平面圖片,球的一個切面是一個圓形。
3、圓和我們以前學過的平面圖形有什么不同?板書:圓是由曲線組成的平面圖形。曲線圖形還有嗎?
二、動手操作----畫圓中感受圓
1、想辦法畫一個圓,在小組里交流。說說是怎樣畫的。歸兩類:一類借用物體的圓面描畫,一類用圓規來畫,你覺得哪種更好些?
2、介紹體育老師在操場上畫圓。
3、用釘繩畫圓。師生比賽,學生用的繩是有彈力的。思考:要畫好一個圓,關鍵是什么?強調:繩的長度不能改變。 那用圓規畫圓呢?關鍵是什么?(圓規兩腳間的距離不變。)
4、思考:我們用圓規畫圓,用釘繩畫圓,它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強調畫圓時要定點、定長。
介紹圓心(o )、半徑( r)、直徑(d )。
指出:這固定的一點,繩子不變的長度,在數學上還有專門的名稱呢。
揭示:固定的一點是圓心,用字母“o”表示。問:用圓規畫圓時圓心就是什么?出示定義:圓心:畫圓時,針尖固定的一點是圓心,通常用字母O表示;
指出這條繩子的長就是半徑,我們可以用線段把它畫下來。用圓規畫圓時半徑在哪里? 出示定義:半徑:連接圓心和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是半徑,通常用字母r表示; 你還能找一條半徑嗎?對嗎?你是怎么判斷他對不對呢?
還有一個很關鍵的要素:直徑。直徑是一條怎樣的線段?出示定義:直徑:通過圓心并且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是直徑,通常用字母d表示。
思考:半徑和直徑有怎樣的關系?d=2rr= d/2
那是不是兩條半徑就是一條直徑?
5、 女生畫一個半徑4厘米的圓。 男生畫一個直徑6厘米的圓。
指名介紹怎樣畫的`,使學生明確圓規兩腳間的距離就是圓的半徑。直徑6厘米的圓,圓規兩腳間的距離是3厘米。
比一比男女同學畫的圓,你有什么想說的?半徑決定圓的大小。
三、探索發現----進一步探究圓的特性。
1、小組合作:自己動手折一折,畫一畫,量一量,比一比,你們還有什么發現? 提示:
(1)在同一個圓里可以畫多少條半徑,多少條直徑?
(2)在同一個圓里,半徑的長度都相等嗎?直徑呢?
(3)圓是軸對稱圖形嗎?它有幾條對稱軸?
2、全班交流,說說你用什么辦法來驗證。
得出:
(1)圓上有無數條半徑,無數條直徑。
(2)在同一個圓中每個半徑都一樣長,每個直徑也一樣長。
(3)圓是軸對稱圖形,它有無數條對稱軸。
還有什么發現?指名說一說。
介紹:2400年前,我國古代就有了對圓的描述,“圓,一中同長也”,墨子在他的著作中這樣描述。比西方整整早了一千多年。“圓,一中同長也”,這句話什么意思?
課堂小結:今天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四、練習鞏固----在運用中深化。
1、 判斷:
(1)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做直徑。( )
(2)在兩個等圓里,所有的半徑都相等。( )
(3)半徑是直徑的一半。 ( )
(4)半徑2厘米的圓比直徑3厘米的圓大 。 ( )
2、在一個邊長沙厘米的正方形里畫一個最大的圓。這個圓的直徑是()cm,半徑是( )cm。
3、思考:汽車輪子的面為什么是圓形?汽車的車軸應裝在哪里?
《圓的認識》教學反思
“圓的認識”是蘇教版小學數學第十冊第十單元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生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種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展開。先借助實物揭示出“圓”,讓學生感受到圓與現實的密切聯系,再引導學生借助“實物”、“圓規”等多種方式畫圓,初步感受圓的特征,并掌握用圓規畫圓的方法,在畫圓的過程中感受圓的三要素,認識直徑、半徑、圓心等概念,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通過折一折、畫一畫、比一比等活動,進一步探索掌握圓的基本特征。如何在教學中讓學生準確把握概念的基礎上,充分挖掘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引導學生在相對獨立的探索空間中提升學力,突顯出主體地位呢?在認真研究教材,認真學習了張齊華、張振宇等老師的課堂實錄后,又大膽進行課堂結構的調整,能夠在教學中遵循學生的學習規律、合理地組織安排教學活動。學生在課堂上深深地被吸引,積極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起到了較好的效果。
1、將“半徑和直徑之間關系”這一環節提前。
在試上時發現,如果按教材內容編排,“半徑和直徑之間的關系”這一教學內容被安排在最后折一折、畫一畫,比一比的探索發現環節,而學生在畫圓:女生畫半徑4厘米、男生畫直徑6厘米時,學生就要根據半徑和直徑之間的關系來明確圓規兩腳間的距離定為幾厘米,顯然不符合學生的學習需求。因此我大膽進行了調整,在教學半徑直徑概念后就直接引導學生觀察發現半徑和直徑之間的關系,揭示出直徑等于半徑的兩倍,半徑等于直徑的一半,這樣適時引領,完全迎合了學生的學情。事實上學生在學習直徑概念的時候,就有同學提出兩條半徑的長相當于一條直徑的長。
2、精心準備教具,突破教學重點。
為了讓學生體會畫圓時要定點、定長,以及讓學生直觀理解圓心和半徑的概念及特征,我精心設計了兩個畫圓用的“釘繩工具”,為了讓這個“釘”既能起到固定的作用,又能讓繩子靈活旋轉,我特意跑到裁縫店取來了兩個有孔的鐵線圈,又買來繩子和牛筋。事實上我的功夫沒有白費,課上當我用“釘繩工具”和同學展開比賽時,我畫的圓和學生畫的歪歪扭扭的圓產生了鮮明的對比,那位聰明的學生一下子就發現了其中的奧秘,“老師,我們用的繩子是牛筋的,有彈力,怪不得畫不圓呢?”在同學的笑聲中,大家深刻體會到,要畫好一個圓,關鍵繩子的長度不能改變,同樣用圓規畫圓時,圓規兩腳間的距離也是固定不變的。從而使學生在做數學中深刻體會了同一個圓中半徑不變的特性。
3、在生活中學數學。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在本節課中,我時刻注意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數學。首先,課前我安排了一組圖片欣賞--《美妙的圓》,讓學生欣賞大自然中的圓、建筑設計中的圓、工藝設計中的圓、標志設計中的圓、工業生產中的圓、科技中的圓,讓學生從感官入手,直觀接觸圓,親近圓,接著,我在讓學生找身邊哪些地方看到圓時,突出了球和圓的對比,讓學生認識到球是立體圖形,圓是平面圖形,球體的切面才是圓形。在學生探索發現圓的特征后,我引導學生思考:汽車輪子的面為什么是圓形?汽車的車軸應裝在哪里? 讓學生體會在同一個圓中半徑都相等這一特性在生活中的運用。
4、做一個虔誠的引者。
課堂上,我始終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角色,有意識地把學生置身于探索者、發現者的角色,自主展開對于圓的特征的發現,并在交流對話中完善相應的認知結構,而不是一味注重數學知識的傳遞,盡量避免讓枯燥乏味成為阻礙學生數學學習的絆腳石。
教并探索著,我會繼續努力。
小學數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掌握第二個因數是兩位數的乘法簡便算法,并能正確合理地進行計算。
2.培養學生靈活解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掌握第二個因數是兩位數的乘法簡便算法。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揭示課題。
1.口算。
35×2 43×8 92×4 125×8 42×5
82×6 73×8 62×7 25×8 50×2
(1) 學生口算。
(2) 觀察計算過程,說說哪幾個算式的結果是整十、整百、整千的,并分析兩因數數字的特點。
2.在( )里填上適當的數,使計算結果是整十、整百、整千……
25×( )=( ) 125×( )=( ) 45×( )=( )
35×( )=( ) 55×( )=( ) 75×( )=( )
(1) 學生自由說。
(2) 討論哪種填法算起來最簡便,最合理?
3.看橫式,直接說出得數。
35×2×7 25×4×7 125×8×3
從中你發現了什么?引入新課。
二、教學新知。
1.出示例9 求125與56相乘的'積。
2.小組討論:可以怎樣算?還有其他的方法嗎?
3.反饋。
4.試一試。
25×24 45×18
(1) 學生獨立完成,指名把不同方法板演出來。
(2) 引導學生討論。
(3) 方法。
一想,二分,三算。
三、鞏固練習。
1.把乘兩位數改成連續乘兩個一位數。
15×12 25×32 125×48
15×2×( ) 25×4×( ) 125×8×( )
引導學生說說每組的兩題之間有什么關系?
2.用簡便方法計算。
45×16 25×16 125×16 35×12
25×28 25×18 125×48 125×72
3.課本中練習。
四、課堂。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
五、作業
作業本p15
小學數學教案 篇3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28~29頁例1、“做一做”及相關內容。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觀察、分類、討論等活動認識倒數,理解倒數的意義。
2.使學生體驗找一個數的倒數的方法,會求一個數的倒數。
3.在探索交流的活動中,培養學生觀察、歸納、推理和概括的能力,發展數學思維。
教學重點 理解倒數的意義;求一個數的倒數。
教學難點 理解“互為倒數”的含義。
教學準備 教學課件、寫算式的卡片。
教學過程 具體內容 修訂
基本訓練,強化鞏固。
(3分鐘) 1.出示幾道分數乘法式題:(包括教材中的四道題與另外補充的四道結果不為1的算式)。
2.學生獨立完成上面幾組題,小組內檢查并訂正。
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2分鐘) 請個別學生說說分數乘法的計算方法,突出分子與分母的約分。
提示目標,明確重點。
(1分鐘)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要認識倒數,理解倒數的意義。會求一個數的倒數。
學生自學,教師巡視。
(6分鐘) 1. 觀察這些算式,如果將它們分成兩類,怎樣分?
2.通過觀察發現算式的特點。
展示成果,體驗成功。
(4分鐘) 讓學生說說乘積為1的算式有什么特點。
學生討論,教師點撥。
(8分鐘) 1.學生討論并說出自己的.發現:兩個數的乘積都是1。相乘的兩個數的分子和分母正好顛倒了位置。
2.認識倒數。出示倒數的定義:乘積是1的兩個數互為倒數。理解倒數。讓學生說一說如何理解“乘積是1的兩個數互為倒數”。引導學生對定義中關鍵要素的理解:乘積是1;兩個數;互為倒數。
3.引導學生思考:互為倒數的兩個數有什么特點?
4.探討求倒數方法。
(1)出示例題,讓學生說說哪兩個數互為倒數。
(2)在匯報時說說怎樣找一個數的倒數,在學生匯報的同時板書
小學數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理解工程問題的數量關系,掌握工程問題的特征,分析思路及解題的方法.
2.能正確熟練地解答這類應用題.
3.培養學生運用所學到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
理解工程問題的數量關系和題目特點,掌握分析、解答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工程問題的數量關系.
教學過程
一、復習 舊知.
(一)解答下面應用題
1.挖一條水渠100米,用5天挖完,平均每天挖多少米?
列式:100÷5=20(米)
2.挖一條水渠,用5天挖完,平均每天挖全長的幾分之幾?
列式:
教師提問:上面這兩道題研究的是哪三種的關系?已知什么,求什么?
學生回答:上面兩道題研究的是工作總量,工作時間和工作效率的三量關系,已知工作總量和工程時間,求工作效率.
3.挖一條水渠100米,平均每天挖20米,幾天可以挖完?
列式:100÷20=5(天)
4.挖一條水渠,每天挖全長的 ,幾天可以挖完?
列式: (天)
師生小結:上面3、4兩題研究的是工作總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時間問題.已知工作總量,工作效率求工作時間.
二、探索新知.
(一)教學例9.
例9.一段公路長30千米,甲隊單獨修10天完成,乙隊單獨修15天完成,兩隊合修幾天可以完成?
1.教師提問:
(1)用我們學過的方法怎樣分析?怎樣解答?
30÷(30÷10+30÷15)=6(天)
(2)把上題的一段公路完成60千米、90千米、30千米、24千米等如何分析解答?
60÷(60÷10+60÷15)=6(天)
90÷(90÷10+90÷15)=6(天)
24÷(24÷10+24÷15)=6(天)
(3)通過計算,你發現了什么?(結果都相同)
(4)為什么結果都相同呢?
工作總量的具體數量變了,但數量關系沒有變;工作效率是用“工作總量÷工作時間”得到的,所以工作效率是隨著工作總量的變化而變化的.因此它們的商也就是工作時間不變.)
(5)去掉具體的.數量,你還能解答嗎?
把這段公路的長看作單位“1”,甲隊每天修這段公路的 ,乙隊每天修這段公路的 .兩隊合修,每天可以修這段公路的( )
列式:
2.教師: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新知識.(板書課題:工程問題)
3.歸納總結.
4.小組討論:工程問題有什么特點?
工作總量用單位“1”表示,工作效率用 來表示數量關系:工作總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時間
5.練習.
(1)一項工程,甲隊單獨做20天完成,乙隊單獨做要30天完成,如果兩隊合作,每天完成這項工程的幾分之幾?幾天可以完成?
(2)加工一批零件,甲單獨用12小時,乙單獨做用10小時,丙單獨做用15小時.甲、丙兩人合作,多少小時完成?甲、乙、丙三人合作多少小時可以完成?
三、鞏固練習.
(一)選擇正確的算式.
一堆貨物,甲車單獨運4小時可以完成,乙車單獨運6小時可以完成,現在由甲、乙兩車合運這批貨物的 ,需要多少小時?正確列式是( )
四、歸納總結.
今天我們這節課學習了新的分數應用題—工程應用題.其解答特點是什么?(工作總量÷工作效率和=合作時間)工程應用題的結構特點是什么?(把工作總量看作單位“1”,工作效率用“ ”表示.)工程應用題還有很多變化,以后我們繼續學習.
小學數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在學生已有的分數加法及分數基本意義的基礎上,結合生活實例,通過對分數連加算式的研究,使學生理解分數乘整數的意義,掌握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能夠應用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法則,比較熟練地進行計算。
2、通過觀察比較,指導學生通過體驗,歸納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法則,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 引導學生探求知識的內在聯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演示,使學生初步感悟算理,并在這過程中感悟到數學知識的魅力,領略到美。
教學重點:使學生理解分數乘整數的意義,掌握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總結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法則。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課件出示復習題。
(1)列式并說出算式中的被乘數、乘數各表示什么?
5個12是多少? 9個11是多少? 8個6是多少?
(2)計算:
+ + = + + =
2.引出課題。
+ + 這題我們還可以怎么計算?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分數乘法。
二:新知探究
1.出示課題明確學習目標。
2.課件出示自學題綱,讓學生自學課本。
(1)分數乘以整數的意義是什么?與整數乘法的意義相同嗎?
(2)分數乘以整數的計算方法是怎樣的?它是怎樣推導出來的?
(3)分數乘以整數的意義。
3、 課件出示例1
教師引導學生畫出線段圖。
學生根據線段圖列出不同的算式,并解答。
(1) 引導學生看圖,理解“人跑一步的距離相當于袋鼠跳一下的
”,就是把袋鼠跳一下的距離即這一整條線段看作單位“1”。把這條線段平均分成11份,其中的2份就表示人跑一步的距離。
(2) 引導學生根據線段圖理解,人跑一步是袋鼠跳一下的 ,那么“人跑3步的.距離相當于袋鼠跳一下的幾分之幾?”就是求3個 是多少?
2/11 + 2/11 + 2/11 =
2/11 × 3 =
(3).分數乘以整數的法則。
A.導出計算方法。
你會計算嗎?看哪些同學不用老師講解就能依據轉化思想把分數乘以整數這個新知識轉為已經學過的舊知識來進行計算。(可以互相說互相看。)
B.歸納法則。
通過以上計算,想一想分數乘以整數怎樣計算呢?
師:比一比,看哪個組的同學總結的語言準確又簡練。
小組討論,總結出法則:分數乘以整數,用分數的分子和整數相乘的積作分子,分母不變。(板書)
C.應用法則計算。
討論,這兩種方法哪種簡單?為什么?
強調:能約分,要先約分;結果是假分數一定要化成整數或帶分數。
4、 教學例2
(1)出示 ×6,學生獨立計算。
(2)根據計算結果,學生觀察討論:乘得的積是不是最簡分數?應該怎么辦?
(3)學生通過自己的想法的來約分:A、先約分再計算;B、先計算得出乘積后約分。
(4)對比,讓學生體會先約分再計算的方法比較簡便,同時向學生說明先約分的書寫格式。
三、當堂測評(課件出示)
1.看圖寫算式
2.先說算式意義,再填空。
3.看算式,約分計算。(提醒學生,計算前先觀察分數的分母與整數是否可以約分,養成先約分在計算的習慣)
四、學生課堂自評
1、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2、每個學生給自己在課堂上的表現進行評價。
板書設計
分數乘以整數
意義:求幾個相同加數 和的簡便運算。
法則:分數乘以整數,用分數的分子和整數相乘的積作分子,分母不變。
2/11 ×3
= 2×3/11
= 6/11
小學數學教案 篇6
教學內容:
教材第47-48頁練習十
教學目標:
1、鞏固復習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不進位),并能正確、熟練地進行筆算。
2、運用所學知識正確、熟練地解決問題。
教學重點:
正確、熟練地進行筆算和會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正確、熟練地進行筆算和會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計算題卡片
教學過程:
一、復習整理
1、復習兩位數乘整十數的口算。
34×20xx×1013×3021×3043×20xx×4051×7063×3072×10
鞏固復習兩位數乘整十數的口算,為復習筆算打好基礎。
2、復習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
12×4432×1342×1121×23
指名四位同學到黑板上完成,其他同學在 練習本上完成,完成后每個同學說一說計算過程,指名學生任選一題說出計算過程。
3、教師小結:筆算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乘法時,用第二個因數的每一位上的數分別去乘第一個因數,再把兩次乘得的結果加起來。
二、鞏固練習
1、筆算。
12×4432×1342×1121×2323×3241×2122×2334×12
全體同學在練習本上完成,集體訂正結果。
2、39×1131× 3123×3322×2412×41
讓同學們任選兩題在練習本上完成(豎式計算),老師巡視,把完成既正確書寫又好的同學的練習本進行展示,讓其他同學向他學習,并把這道題的卡片送給這位同學,以示鼓勵和表揚。
3、讓學生獨立完成教材第47頁的第4、第5題,然后指名學生回答,列式計算,寫出計算過程和結果。
這兩道題是圖文結合題,所以要引導學生認真觀察題和圖,正確找出解決問題的信息數據。
三、課堂作業新設計
1、列豎式計算。
34×2131× 1312×1222×1111×25
2、每個膠卷售價21元,買14個交卷要用多少元?
3、每箱蘋果重13千克,32箱蘋果共重多少千克?
4、每個工人每天挖樹坑11個,15個工人一天挖樹坑多少個?
四、思維訓練
1、連一連。
18×10 860
31×12 605
20×43 180
55×11 372
2、小華每天堅持寫13個毛筆字,他在7月和9月共寫了多少個毛筆字?
3、李老師買了2個足球,張老師買了4個籃球,王老師買了1個足球、1個籃球、3個網球,他們每人所用的錢正好相等,1個足球的價錢相當于幾個網球的價錢?
教學反思:
通過本節課的練習,使學生進一步鞏固復習了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不進位),并能正確、熟練地進行筆算。在實際練習中,學生能正確、熟練地進行筆算和會解決實際問題,提高了學生列豎式計算的能力。
小學數學教案 篇7
一、教學目標
(一)過程與方法
1.通過簡單的事例,使學生理解三張餅的最佳烙餅方法。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認識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滲透解決問題最優的意識。
(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嘗試用數學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使學生能從解決問題的多種中尋找出最優,初步體會優化的,形成優化的意識。
教學難點:尋找出解決問題的最優,形成優化的意識,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準備
課件、圓片等
四、教學過程
(一)情境創設,揭示課題
師:請大家猜猜老師的平時業余愛好有哪些?(出示老師在廚房里烙餅的情境)
師:廚房里會有什么數學問題呢?引出:“每次只能烙兩張餅,兩面都要烙,每面3分鐘。”
師:根據以上信息請同學們獨立思考如何烙一張餅?兩張餅?各需要多長時間?
設計意圖從簡單入手,通過烙一張與兩張餅的時間對比,使學生充分認識到在同時能夠烙兩張餅的鍋里,一次烙一張餅在時間上是顯得多么的浪費,為下一個環節“三張餅“的最優化探究作好鋪墊。
(二)探究新知
1.實踐操作,探求策略
(1)探究雙數餅
師:“烙1張餅要用多少時間呢?”
生:6分鐘。
師:“烙2張餅最少要用多少時間呢?怎樣烙?”
生:“還是6分鐘。把兩個餅一起放進鍋里,先烙正面,再烙反面。”
師:“如果烙4張餅最少要用多少分鐘?怎樣烙?”
生1:先烙2張,用6分鐘,再烙兩張,6分鐘,兩個6分鐘共12分鐘。
生2:烙1次用3分鐘,4張餅共8個面,每次兩個面,共烙4次,4×3=12分“6張呢?8張呢?請你思考一下,把你的方法在表1里寫一寫。交流方法。
:當餅的個數是雙數時,怎么計算時間?所需時間與烙2個餅所需時間有什么關系?
教師:“剛才我們都是每次烙兩個餅,前兩個餅的兩面都烙熟后,再烙后兩個餅。
設計意圖抓住重點詞“同時”“節省時間”,滲透優化的。通過老儀仗兵讓學生進行比較,明白“同時烙兩張”會“節省時間”,從而初步感知“優化的”。
(2)探究單數餅
師:“現在要烙3張餅,最少要用多少時間呢?怎樣烙?”
預設
如有學生提出反對意見:“不對!烙3個餅不應該是12分鐘,只要9分鐘。”
師:“你為什么認為只要9分鐘?”
生:“如果像他這樣烙,在烙第三個餅的時候,鍋的一半位置是空著的`,這不浪費了時間嗎?我把前兩個餅烙熟一面后,馬上換上第三個繼續烙;然后將取出的那一個放回鍋里和第三個一起烙另一面。鍋就不會有空位,所以只要9分鐘。”
①合作探究
師:“你們聽明白他的意思了嗎?這種方法是不是行得通呢?大家動手試一下吧!為便于操作,建議各小組在試驗中給每個餅編號、并記錄烙餅步驟及所需時間。”
(如沒有學生想出這種最佳的方法,教師可以讓學生小組討論然后匯報。)
②交流匯報,請一個小組上臺用“餅”演示。
③用課件:
第一次:烙1、2號餅的正面,用3分鐘。
第二次:把2號餅暫時取出,把3號餅放入,烙1號餅的反面和3號餅的正面,又用3分鐘。第三次:取出1號餅,放入2號餅,烙2、3號餅的反面,用3分鐘。
一共用9分鐘。
加載中...
師:這種烙法為什么會節省時間呢?
我們注意了充分利用鍋,不讓它有空的時候,所以節省了時間,今天我們研究的就是怎樣合理安排時間,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如何盡快地烙三張餅,是本節課的難點。這里通過讓學生自己去動手試一試,烙一烙,說一說的方法,讓學生認識到盡量不讓鍋空著才是最優。使學生在實踐中感悟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與方法的合理性。
④探究單數餅計算時間方法
師:“那么烙5個餅你打算怎么烙?先烙幾張?再烙幾張?最少要用多少時間呢?
生:先烙2張用6分鐘,再烙3張用9分鐘,一共15分鐘。
師:烙7個餅呢?……”自己試著寫一寫,同桌互相說一說。
交流匯報。
師:“當餅的個數是單數時,所需時間有什么規律?怎么烙?”
預設
生1:“只有烙1個餅時鍋才空著一部分,而烙兩個以上的餅都有可通過合理安排始終不讓鍋里出現空位。所以每增加一個餅,時間只增加3分鐘。”
生2:“實際上烙2張也好,3張也好,都是為了使這口鍋在烙餅時一直不會有空位。”
師:為了能節省時間,我們要最大限度的利用時間和空間。
設計意圖以兩三個餅的最優化方法為基礎,拓展“4、5、6、7“甚至更多的最優化,這里完全放手讓學生去研究發現規律,進一步體現了學習的
(四)
今天我們學習了怎樣合理安排時間,說說學習感受。
解決問題的方法很多,我們要善于思考,找到最好的方法,提高做事的效率。
設計意圖此環節中“今天你有什么收獲嗎?”這個問題的提出,主要是想培養學生、歸納的意識和習慣,提高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小學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最新小學數學教案 小學數學教案范文01-24
小學數學教案07-07
小學數學教案07-07
小學數學教案07-07
小學數學教案07-07
小學數學教案07-07
小學數學教案07-08
小學數學教案07-08
小學數學教案07-08
小學數學教案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