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小學數學教案集合7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通過教案準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那么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數學教案7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學數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體會平均數可以反映一組數據的總體情況和區別不同組數據的總體情況這一統計學上的意義。
2、使學生認識統計與生活的聯系,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
3、鞏固求平均數的`計算方法。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1、師出示一杯水,告訴學生這一大杯水大約600克,而后把這杯水分別倒入4個杯子中(每個杯子的水不同)提出:你們能求出這4個杯子的水的平均重量嗎?
2、學生動手解決,并交流解決的方法。
3、六一節,老師帶了許多糖果想送給大家吃,老師給奮飛組6人共分36塊,給前進組8人共分了40塊,給藍天組5人共35塊,你們認為哪一組的同學分到的糖果多?怎么解決?
(1)組織交流解決的方法。
(2)小結:象這種情況下,每組的人數不一樣,不能直接拿總數來比較,而是要求出每組同學的平均數來比較。板書課題。
二、探究體驗
1、出示情景圖,告訴同學穿蘭色衣服的是開心隊,穿黃色衣服的是歡樂隊。
2、引導學生觀察后猜一猜:你認為哪一隊的身高高?并說說理由。
3、出示統計表,組織學生收集有關數據,根據統計表估一估,歡樂隊和開心隊的平均身高分別是多少?并說說估的方法。
4、同桌合作,一人求歡樂隊的平均身高,另一個求開心隊平均身高,然后比較哪一隊高?
5、組織交流計算的方法與結果。
6、組織討論:從剛才的這件事,你有什么發現?
7、小結:平均數能較好地反映一組數據的總體情況。
三、實踐應用
1、說說生活中還有哪些事要通過求平均數來解決問題。
2、生獨立完成練習十一第4、5題。
四、全課總結
1、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有什么問題需要幫助的嗎?
2、師總結。
小學數學教案 篇2
一:創設情境
師:同學們見過平靜的水面嗎?如果我們從上面丟下一顆小石子,你們會發現什么?
生:水紋是圓形的。
師:像這樣的現象我們隨處可見(播放課件),就請同學們和老師一起進入圓的世界。
二:操作畫圓
師:要想認識圓首先就得會畫圓,同學們能利用手中的工具圓規試著畫出一個圓嗎?
師:我發現有的同學畫的圓不是很圓,你能說說這是為什么嗎?
生邊說邊演示并總結出圓的畫法。
三:認識圓
師:把你手中的圓自由的對折幾次,你發現了什么?
生:都集中在了一點上。
師:這一點在什么位置?
生:圓的中心。
師:圓中心的一點也就是我們用圓規畫圓時針尖固定的一點,叫做圓心。用字母O表示圓心,用字母r表示半徑,用字母d表示直徑。
師:還有什么其它發現嗎?
生:所有折痕都通過圓心。
師:請同學們任意選一條折痕把它畫下來。再仔細觀察一下圓內的這條線段你還有什么發現?
師:象這樣的.一條線段我們給它一個名稱叫直徑。用字母表示。
師:自己圓上畫一條半徑,并用字母表示。
師:請同學們做一做有關直徑和半徑的練習題。
師:請同學們折一折,畫一畫,量一量,比一比,并且按照老師給你們的提示討論,看看能得出什么結論?(課件出示問題)
(1)在同一個圓里,可以畫多少條半徑,多少條直徑?
(2)在同一個圓里,半徑的長度都相等嗎?直徑呢?
(3)同一個圓里的半徑和直徑有什么關系?
學生邊說老師邊板書:無數條、都相等、
如果學生沒說同一個圓里,老師應重點引導學生說同一個圓里。
四:小結收獲
這節課學習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
小學數學教案 篇3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61頁,練習十四的第36題。
教學目的:使學生初步學會編制復式統計表的方法和步驟,加深對統計表意義的認識。
教具準備:小黑板或投影片若干。
教學過程:
一、復習
教師: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如何填寫含有百分數的復式統計表,現在我們來復習下。
先讓學生說一說填寫復式統計表的方法和步驟,教師根據學生的發言邊總結邊板書。
①先根據數據內容確定統計表需要分為幾項,畫好表頭,確定橫行、豎行的格數。
②填寫表頭中各項的名稱,有單位的注明單位名稱。
③寫出統計表的名稱和制表日期。
④把數據一一填入表內,計算出并填好總計、合計、百分數等:
⑤核對表中所有數據。
二、做練習十四的第3題
教師用小黑板或投影片出示題目,讓學生認真讀題后,教師提問。
教師:根據我們剛才復習的統計表的填寫方法,同學們能不能自己編制這個統計表?
先想一想這個統計表的表頭需要分為幾項?是哪幾項?(分為四項:班級、人數、達標人數、達標人數占全年級人數的百分數。)
橫行、豎行各分幾格?(橫行分四格,豎行分五格。)
教師讓學生自己試著畫表格,同時也在小黑板或投影片上畫表格。然后讓學生獨立填好表頭、寫上統計表的名稱和制表日期。
教師:比較一下自己畫的表格與教師畫的表格是不是一樣。(如有不一樣的,說一說自己的想法.并指導畫的不對的同學改正過來。)
教師讓學生獨立將數據填在自己畫的表格中,接著讓學生自己計算百分數、合計 數,把統計表填寫完整。教師行間巡視,注意個別輔導。
先集體訂正表中所填寫的.數據,然后教師根據所編制的統計表(如下)提問。
中華小學四一六年級學生達到《國家體育鍛煉標準(兒童組)》
情況統計表 年月制
教師:從這張表中我們可以獲得什么情況?
讓幾個學生說一說自己獲得的情況,然后教師總結。
教師:從這張表中我們可以獲得關于中華小學四一六年級學生達到《國家體育鍛煉標準(兒童組)》的情況:我們不僅可以知道這個學校四至六年級各年級學生的總人數、達標學生的人數,還可以知道達標學生人數占本年級學生總人數的百分數,這樣我們就可以比較哪個年級達標學生的人數占本年級學生總人數的比率大。從表中我們看到:四年級達標學生的人數占本年級學生總人數的比率最小,只有70%,六年級達標學生的人數占本年級學生總人數的比率最大,達到94%。
三、做練習十四的第5題。
教師用小黑板或投影片出示題目,請一位學生讀題后讓學生試著獨立編制統計表。教師行間巡視,個別輔導。做完以后集體訂正,請幾位學生說一說,從這張統計表中可以獲得什么情況。
四、做練習十四的第4題。
讓學生翻開書自己讀題,獨立做題,教師行間巡視,個別輔導。做完以后集體訂正。
五、教師提示練習十四的第6*題。
教師請學生翻開教科書,先自己讀題思考。然后,教師通過提問引導學生討論:
教師:
各班植樹棵數占總數的百分數中的總數是指什么數?(三個班植樹的合計數)
各班植樹棵數占總數的百分數是什么意思?(是各班植樹棵數占三個班植樹總數的百分之幾)
那么填寫這張統計表時,先要算什么,填什么?(先要算出三個班植樹的合計數,然后用各班植樹的棵數分別除以三個班植樹的合計數,求出各班植樹棵數占總數的百分數。)
在計算百分數這一欄的數據時,與人數有沒有關系?(沒有。)
怎樣計算平均每人植樹棵數這一欄的數據?(用各班植樹的棵數分別除以各班的人數,用合計植樹的棵數除以合計的人數。)
六、作業
讓學有余力的學生完成練習十四的第6*題。
小學數學教案 篇4
學習目標:
1.復習面積的意義、常用的面積單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初步建立圖形的等積變形思想。
2.體會轉化、估計等解決問題的策略,為教學平行四邊形等圖形的面積計算作比較充分的知識準備和思想準備。
3.學習重難點:
對圖形進行分解與組合、分割與移拼的轉化方法
學具準備:學具盒
學習過程:
一、分一分、數一數
1、下面兩個圖形的面積相等嗎?
2、怎樣數的?在小組里交流一下。
二、移一移、數一數
1、怎樣移動右邊圖形中的一部分,能很快數出它的面積?
2、利用分割與平移,保持面積不變,把多邊形轉化為長方形,計算它的面積。
這個圖形的面積是多少?
三、數一數、算一算
1、下面是牧場中一個池塘的平面圖。先把池塘上面整格的和不滿整格的分別涂上不同的顏色,數一數各有多少個,再算出池塘面積大約是多少平方米?(不滿整格的,都按半格計算)。
2、你算出的面積大約是多少?
這樣的算法合理嗎?
在小組里說說自己的'想法。
3、你能算出右邊樹葉的面積大約是多少平方厘米嗎?
四、估一估、算一算
1、采集幾片樹葉,先估計他們的面積個是多少平方厘米,再把樹葉描在第122頁的方格紙上,用數方格的方法算促他們的面積。
2、你能用這樣的方法算出自己手掌的面積嗎?
五、小結:今天我們進行面積是多少實踐活動,怎樣計算不規則圖形的面積呢?
小學數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 讓學生通過看和數了解畫面的具體內容,引導學生感受看和數是認識生活中的事物,
是學習數學常用的方法。
2、 引導學生一件一件地觀察場景中的主要物體,并分別數出這些物體的個數,初步培養
有條理地觀察的習慣。
3、 讓學生在自己探索與合作交流中觀察、學習。
教學重、難點:讓學生通過實踐、探索、合作交流,掌握數數。幫助學生解決認知過程中的
困難。
教具:教學光盤或教學掛圖、學具
教時:一課時
教學課程:
一、 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1、 講述 :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今天老師要帶大家到一個熱鬧的地方——動物樂園,
高興嗎?
2、 出示掛圖,進一步激發起數數的興趣,初步探索。嗬!動物樂園到了,你們看,動物樂園里可熱鬧啦,讓我們快快向前去,小朋友,睜大眼睛,你看看圖上有些什么?
二、 自己探索
看圖了解畫圖的內容,圖上有些什么?分別在哪里? 結合畫面下的10幅小圖觀察,這10幅小圖都是從場景里提取的,讓學生一件一件地觀察場景中的主要物體,并分別數出這些物體的個數。 用圓點表示物體的個數。(圓點與物體有一一對應關系,滲透著對應的思想。) 第七、八、九、十幅小圖中有圓點無物體,放手讓學生根據圓點個數,到情景圖
中找相應的物體。
三、 實物操作
分4人小組,由任意一個小朋友說出物體的個數,讓其他3個小朋友用圓點擺出表示的數。
四、 拓展運用
講述:小朋友,已經學會了數一數,即1—10的物體的'個數。你能用1-10這10個數字中的其中一個數來說句話嗎?在小組內說說。
如:我有10個手指,我們小組有4人,等等。
五 小結
小朋友愛動腦,又愛動手,真不錯,說說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
六、鞏固深化
1、 游戲:火車鉆山洞
講述:剛才小朋友數數數得可真棒,現在我們一起去兒童樂園玩玩。
游戲方法:我們分小組進行,兩個小朋友手拉手抬起來,圍成山洞,請小組后面的幾位同學當司機,前面報幾,后面接著往下報,如1、2、3,如果說對了,就發出嗚嗚聲,說錯了,就“咔嚓”暫停,說對了再通過。
2、 數水果,摘水果
講述:秋天來了,樹上的果子都熟了,有蘋果、香蕉等。去數數吧,再把數出的結果告訴小朋友,說說你是怎么數的?說對了就摘個水果送給你的朋友嘗一嘗吧!
七、總結評價
我們既能去動物園,還能玩游戲,摘水果,開心嗎?在這節課里,你學到了哪些本領?你是怎么想的?
教后記:1 學生對看圖數數很有興趣,并能根據圖說話,掌握了數數的技能。
2 對于事物與圖的對應(點的對應)不太清楚。
3 學生還不太能按一定的順序和方向數數。
小學數學教案 篇6
設計說明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應注重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推理等方法,發展空間觀念。”因此,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主要突出以下兩點:
1.充分利用直觀教學,幫助學生形成空間觀念。
學生空間觀念的形成具有很強的直觀依賴性,而圖形的外顯性屬性特征比較容易感知,所以在教學中,充分利用直觀教具,調動學生的感官,通過觸摸、測量、類比等學習活動,幫助學生認識并建立1厘米3、1分米3、1米3的實際大小的體積觀念,從而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表象,積累經驗,有助于以后計算和估算物體的體積。另外,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將三個體積單位結合起來進行對比,并列舉生活中的實例,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在活動中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2.注重學習方法的遷移。
在認識三個常用的體積單位的新知教學中,采用分層推進的教學策略。首先引導學生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舉例子,認識并學習1厘米3。然后將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利用認識1厘米3的方法在小組內自主活動,認識1分米3,最后認識1米3。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能力,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參與嘗試的興趣。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1厘米3和1分米3的正方體模型、一塊小橡皮擦、一瓶墨水、一個粉筆盒、一個骰子、一粒花生、三根米尺、量杯、紙杯、酒瓶、飲料瓶
學生準備 若干個1厘米3和1分米3的正方體模型、收集的幾種瓶子、針筒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體積單位
⊙復習舊知,引入新課
1.復習舊知。
師:我們以前學過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常用的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有哪些?
(生回答,師板書)
長度單位:厘米、分米、米
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將一塊小橡皮擦、一瓶墨水、一個粉筆盒放在講臺上。
師:請按體積的大小將它們排列起來。
(生匯報)
2.引入新課。
師:物體有大有小,如果要測量它們的體積,也需要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就像計量長度有長度單位,計量面積有面積單位,計量體積就需要有體積單位。(板書:課題體積單位)
設計意圖:先讓學生復習已學過的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然后引出體積單位,從而讓學生初步感知長度單位、面積單位和體積單位之間的`區別,同時讓學生明確統一體積單位的重要性。
⊙操作感知,獲取新知
1.認識體積單位。
(1)認識1厘米3。
①出示棱長為1厘米的正方體,讓學生動手量一量棱長,明確這個正方體的體積就是1厘米3。
②得出結論:棱長為1厘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厘米,記作1厘米3(cm3)。
③摸一摸:讓學生直觀感受一下1厘米3的大小。
做一做:用橡皮泥切出一個1厘米3的正方體。
看一看:小組內拼一拼2厘米3、4厘米3,感受一下有多大。
④舉例:找找看,我們身邊哪些物體的體積接近1厘米3?
(反饋:一個骰子、一粒花生等物體的體積接近1厘米3)
(2)認識1分米3。
師:剛才我們通過摸一摸、量一量、舉例子等方法認識了1厘米3,我們能不能用同樣的方法來認識1分米3呢?
①出示棱長為1分米的正方體,明確這個正方體的體積就是1分米3。
②用硬紙板做一個1分米3的正方體盒子,摸一摸,感受一下1分米3的大小。
③舉例:我們身邊哪些物體的體積接近1分米3?
小學數學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復習大數的讀寫及用四舍五入法將大數按要求湊整。
2.掌握用去尾法和進一法將大數按要求湊整。
3、能根據生活實際的需求將一個數用合適的方法湊整。
教學重點:
掌握去尾法和進一法的湊整方法。
教學難點:
三種湊整方法的區別,體會四舍五入是最常見的湊整方法。
教學過程:
一、引領探究
1. 復習讀寫和四舍五入法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人口問題一直受到廣泛的關注,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共進行了5次人口普查,這就是我國近五十年人口增長統計圖!觀察這張統計圖,你能讀懂相關的信息嗎?
①復習大數的讀寫讀出1953—20xx年全國人口數這些數都比較大,讀這些數時,你有什么好辦法嗎?(四位分級)寫出1953—20xx年上海人口數
②用四舍五入法湊整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表示上海總人口、全國總人口的數量時做不到很精確,這時就需要用湊整的'方法取一個近似數,你學過哪些湊整的方法?將上海人口數湊整到整萬數。
2. 揭題:在現實生活中,除了四舍五入法,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不同的湊整方法,這節課我們就繼續來研究關于“大數與湊整”的知識。(出示課題)
二、自主探究
(一)探究一:去尾法
1. 出示:小胖和小胖媽媽去商店買衣服,正好趕上商場服裝優惠促銷,小胖發現原先的價格都變成了相鄰的整十數。
自學提問
(1)用“四舍五入”法行嗎?為什么?
(2)原價198元的套裝優惠后的價格是多少?
(3)這種湊整的方法叫什么?(提問分星級+獨立思考+求助討論)
2. 小結:不管尾數是多少,全部舍去用“0”來占位,這樣的湊整方法我們叫“去尾法”。
3.跟進練習:制定其余服裝的優惠價格。
(二)探究二:進一法
1. 出示:媽媽帶小胖去服裝店買T-SHIRT,小胖的身高是143cm,可是商店里的T-SHIRT 只有140cm和150cm兩種尺寸。
自學提問
(1)小胖應該買哪種尺寸的T-SHIRT?為什么?
(2)像這樣的湊整方法叫什么?
(3)與我們剛才學的“去尾法”有什么不一樣呢?
2.討論匯報。
3. 小結:不管尾數是多少,去掉尾數向前進一位,這樣的湊整方法我們叫“進一法”。
(三)探究三
1.練習:學生當場編題將按下列要求湊整。四舍五入法 去尾法 進一法
2.比較這三種湊整方法有什么共同點和不同點?
3.小結:這些都是數湊整的方法,不同的是,“四舍五入”法是需要看尾數最高位上數的大小,而另兩種方法是無需看尾數的大小,直接“進一”或“去尾”的。
三、感悟探究
(一)基礎練
1. 下面用哪種方法湊整更合適?
(1)小亞有480分的積分,每200分可以換一個獎品,最多能換幾個獎品?
(2)某商店有85根雪糕需要裝盒冷藏,每個盒子只能裝10根,至少需要幾個盒子?
(3)小明體重35kg,一部電梯的載重為1000kg,這部電梯最多能乘像小明這樣體重的小朋友多少人?
(4)某工地有垃圾86噸,一輛卡車每次運8噸,需要幾次才能運完?
2.178025用“去尾法”湊成整萬數是(),用“進一法”湊成整萬數是(),它們相差()。由此可見,用“去尾法”湊整,數字總是變(),用“進一法”湊整,數字總是變()。
(二)綜合練習選擇
1. 按去尾法在萬位上湊整得7□8078≈740000,則□中可填()。
①1 ②2 ③3 ④4
2. 74590≈75000,它是按()規則湊整成整千數的。
①四舍五入或進一法
②四舍五入或去尾法
③進一法
④去尾法
(三)即時反饋練習
1. 書P90、91頁最后一題。
2. 按“進一法”在萬位上湊整得8□3068≈830000,則□中可填()。
①1 ②2 ③3 ④4
3.一桶純凈水重19千克(含桶重),一輛載重2噸的小貨車最多可以裝多少桶純凈水?
20xx÷19=105(桶)5(千克)答:最多可以裝105桶純凈水。
(四)拓展練習
1.某個數,經“去尾法”湊整成整千數后為72000,這個數最大為(72999 ),最小為(72001 )。
2. 某個數,經“進一法”湊整成整千數后為72000,這個數最大為(71999 ),最小為(71000 )。
3. 某個數,經“四舍五入法”湊整成整千數后為72000,這個數最大為(72499 ),最小為(71500 )。
四、本課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掌握了三種不同的湊整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根據實際情況選用合適的方法將數進行湊整。
【小學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最新小學數學教案 小學數學教案范文01-24
小學數學教案06-12
小學數學教案(經典)08-14
小學數學教案07-07
小學數學教案07-07
(精選)小學數學教案07-05
【精選】小學數學教案07-06
小學數學教案(精選)07-06
小學數學教案07-08
小學數學教案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