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逼阁网页,在线看的h网导航,亚洲日韩aⅴ在线视频,小清欢在线全文阅读,AV电影网址免费观看,自拍偷拍影音先锋,多人疯狂派对欧美XXX,强奸福利社,东北女人大叫受不了了

滬教版一年級數學上冊教案最新

時間:2025-04-02 10:05:24 數學教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滬教版一年級數學上冊教案最新

  作為一名老師,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案準備工作,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滬教版一年級數學上冊教案最新,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滬教版一年級數學上冊教案最新

滬教版一年級數學上冊教案最新1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100~101頁。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使學生初步體會小數的意義,能認、讀、寫小數部分是一位的小數,知道小數各部分的名稱。

  2.通過觀察思考、比較分析、綜合概括,使學生經歷小數意義的探索過程,讓學生主動參與,學會討論交流、與人合作。

  3.通過了解小數的發展與應用,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增強學好數學的積極情感。

  教學重點:使學生初步體會小數的意義,感受小數的作用。

  教學難點:使學生初步體會小數的意義。

  教學過程:

  一、創設問題情境,引入新知學習

  1.數體溫表,認識自然數、整數。

  學生數體溫表。揭示:像這樣表示物體個數的'1、2、3等等的數是自然數,0也是自然數,它們也都是整數。

  2.讀體溫表,引發認知沖突。

  課件演示體溫表上的溫度:①36℃ ②37℃ ③溫度上升不到1大格

  學生認讀體溫表上的溫度,發現:第三次的溫度不能用整數表示了。

  3.自主設疑,指明學習方向。

  交流:你想從哪些方面學習小數?根據交流出示關鍵詞:讀寫、意義、作用等。

  明確研究方向:下面我們就帶著這些問題開始學習。

  二、從人民幣入手,初步認識小數

  1.小數的讀寫。

  播放錄音:買了一個書簽,用了0.1元。

  指名一個學生到黑板上寫0.1,指導寫法。

  全體學生在作業紙上寫0.1,并讀一讀。

  2.畫圖表示小數。

  獨立思考:0.1元就是多少錢?如果用一個長方形代表1元,0.1元怎么表示?

  交流得出:1角是0.1元。

  3.舉一反三說小數。

  自主嘗試:仍然用長方形代表1元,隨意取幾份,再說出分數和小數。

  根據學生回答,出示相應的式子,如:2角=元=0.2元。

  4.歸納概括規律。

  引導學生自主發現:讀一讀這些式子,想一想有規律嗎?

  學生在小組內討論交流,得出:幾角是十分之幾元,也就是零點幾元。

  反過來,零點幾元也就表示十分之幾元。

  三、聯系長度單位,進一步認識小數

  1.表示米尺上的小數。

  獨立思考:怎么找到米尺上的小數?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長?

  學生交流,得出:一份是1分米,也是1/10米,還可以寫成0.1米。

  2.自主練習:填一填。

  我發現:幾分米就是( )米,也就是( )米。

  3.概括交流規律。

  學生交流作業,得出:幾分米就是十分之幾米,也就是零點幾米。

  反過來,零點幾米也就表示十分之幾米。

  4.測量中應用小數。課件演示:用尺測量橡皮的長度。

  思考:一塊橡皮的長度不到1分米,怎么表示它的長度?

  交流得出:6厘米=分米=0.6分米。

  四、脫離具體情境,揭示小數意義。

  1.概括小數的意義。

  引導觀察:我們在人民幣、米尺中找到小數,并發現了一些規律。脫離原有單位,再讀一讀這些分數和小數,你又發現了什么?

  交流小結:十分之幾就是零點幾,零點幾也就表示十分之幾。

  2.鞏固小數的意義。

  學生看圖填寫分數和小數。

  五、探究整數部分不是0的小數,認識小數各部分名稱

  1.用小數表示文具盒的長度。

  課件演示:用尺測量文具盒的長度。

  思考:文具盒的長度超過2分米,怎么表示?

  2.自主練習:填一填。

  文具盒長( )分米( )厘米,也可以寫成( )分米。

  交流得出:2分米3厘米=2.3分米。

  進一步交流:2分米3厘米等于2.3分米,是怎么想的?

  小結:像這樣測量結果不是整數時,可以用小數表示。

  3.認識小數各部分名稱。

  介紹小數各部分名稱,請學生到黑板上擺出小數各部分名稱,再一起說一說。

  六、多角度練習,感受小數的作用

  1.結合具體情境了解小數。

  (1)丹頂鶴身長約1.5米。

  交流:1.5米是( )分米,又是( )厘米。

  學生認識到:同樣的長度,單位較小時可以用整數表示,用更大的單位就需要小數。

  (2)珠穆朗瑪峰高約8844.4米。

  交流:8844.4是一個小數嗎?這個小數怎么樣?

  自主體會:小數并不一定小。

  (3)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首次載人交會對接,誤差必須保持在1.8分米范圍內。

  比劃交流:1.8分米有多長?1.8在哪兩個相鄰的整數之間?

  (4)世界讀書日紀念郵票面值1.2元。

  交流:1.2元是幾元幾角?

  2.解決課開始時遇到的讀體溫表的問題。

  學以致用:學生運用今天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

  通過練習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小數是因為需要才產生的。

  3.數軸上的小數。

  課件演示:標著0、1、2、3的數軸。

  討論交流:數軸上有哪些數?它們都是什么數?能找到小數嗎?

  七、暢談學習收獲,了解小數的發展

  1.課堂小結。

  回顧總結:今天我們一起走進了小數的世界,關于小數,你心中的問題有答案了嗎?你知道了些什么?

  2.介紹小數的發展。

  課件演示:

  在我國古代,人們用低一格擺算籌的方

  法表示小數。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小數表示方法。

  后來又出現了一些表示小數的方法。

  大約在400年前,有人用小圓點來分隔小數里的整數部分和小數部分,確定了現在這樣表示小數的形式。

  自主體會:小數最早是在我國開始使用的,這是中國人智慧的象征。

  3.課外延伸。

  觀察發現:這個小數(46.32)和我們剛剛學的小數有什么不同?

  引發思考:兩位小數怎么讀?它們又表示什么?

  這些問題留待我們今后進一步學習、探索。

滬教版一年級數學上冊教案最新2

  五年級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

  教學目標:

  1.讓學生了解一副三角板中邊、角的一些奧秘。

  2.引領學生通過畫一畫、拼一拼、轉一轉等活動方式賞玩三角板,演繹圖形與幾何世界中的角、邊、面、體的相關知識。

  3.讓學生在活動中發展數學思維能力,積累數學活動經驗,體會數學文化魅力,發現、領悟和欣賞數學的美,從而產生喜歡數學、熱愛數學的積極情感。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出示風箏,利用角度問題引出三角板,介紹一副三角板,揭示課題。

  二、畫一畫,探索三角板畫出確定度數角的規律。

  1.用一副三角板能畫出哪些度數的角呢?

  學生畫角并匯報,交流畫角的不同方法。

  2.仔細觀察這些角的度數,有什么發現?

  三、拼一拼,發現三角板中邊的奧秘。

  1.利用一副三角板拼著玩。

  2.兩人合作,用兩塊同樣的三角板相同的`邊重合拼圖形。

  A.用兩個含30°角的三角板拼圖形。(六種拼法)

  B.用兩個含45°角的三角板拼圖形。(三種拼法)

  比較思考:同樣是兩塊三角板,為什么拼出的種數不同呢?

  3.欣賞資料,了解三角板的產生。

  4.再拼一拼,揭開三角板中邊的奧秘。

  5.四人合作,用四個同樣的三角板拼圖形或圖案。

  (1)出示合作要求,學生拼圖。

  (2)展示學生作品。

  A.拼出熟悉的圖形有哪些?

  B.點評有創意的圖案,解決相關數學問題。

  四、轉一轉,想象三角板旋轉后形成的立體圖形。

  (1)讓學生把三角板轉著玩,想象會形成什么立體圖形?

  (2)交流匯報不同的旋轉方法,課件演示。

  五、課堂總結。

  【設計意圖】

  本課是一節數學實踐活動課,是根據蘇教版數學教材中有關知識,圍繞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中常用的學習工具——三角板進行挖掘和開發的教學內容。通過賞玩三角板讓學生畫一畫、拼一拼、轉一轉,回顧過去學習中有關幾何圖形的知識,了解三角板的產生及自身有關特點,還力圖挖掘有關數學思考的內容,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思維水平。同時根據20xx版數學新課標的精神,著力讓學生感悟數學思想,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和體會數學文化,讓學生感受到身邊到處處有數學,從而產生喜歡數學、熱愛數學的積極情感。

滬教版一年級數學上冊教案最新3

  二年級下冊第64--66頁例題及想想做做相關內容。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結合具體生活情境認識角,能正確找出(指出)物體表面或平面圖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來做角。

  2.能力目標:操作活動中感知角有大小。

  3.情感目標:創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來制作一個角和比較角的大小的過程中,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教學重點:

  在直觀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狀,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

  教學難點:

  體驗理解角的大小與兩邊開叉的程度有關。

  教學準備:

  實物投影儀、PPT、小棒、線、紙片、三角尺等

  教學過程:

  (二)利用學生已有認知經驗,導入新課。

  1.從生活中的角引入數學圖形中的角。

  師:板書“角”字。

  談話:看到這個字你能想到些什么?

  今天這節課我們來研究數學圖形中的角。

  2.揭示并板書課題:認識角。

  (三)引導探究角。

  (3)聯系實際,感知角的特征。

  談話:角是個調皮的娃娃,特別喜歡玩捉迷藏,你能在這些物體的面上找到角嗎?

  出示扇子、三角尺、鐘面、剪刀的圖片。

  同桌一起找一找。

  匯報交流,總結。

  (二)抽象圖形,形成表象。

  1.抽象出圖形。

  談話:讓我們把角從物體中請出來。

  說一說,他們有什么相同的特征?

  引導說出:尖尖的,直直的。

  2.摸角,感受角的特征,明確各部分名稱。

  談話:請同學們拿出三角尺。

  為什么把它叫做三角尺?

  你能指出三角尺上的各個角嗎?

  摸一摸三角尺上有角的地方,在手心輕輕按一下,看看留下了什么?

  再摸一摸尖尖地方的兩旁,有什么感覺?

  尖尖的地方是角的一個組成部分,叫頂點。

  直直的兩條線是角的邊。

  3.畫角。

  邊畫邊講解畫角的步驟。

  4.快速說出屏幕上角的各部分名稱。

  5.清晰角的.表象。

  師:請同學們閉上眼睛回憶一下我們剛剛認識的角是什么樣的,把它記在心里。

  6.根據學習經驗,準確辨認角。

  這些圖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學生做出判斷,并說出判斷的理由。

  7.數出平面圖形中的角。

  談話:看同學們學的這么認真,圖形朋友們也想考考大家,想接受挑戰嗎?

  出示圖形,數出每個圖形里各有幾個角。

  學生匯報結果,并指出每個圖形里的角。

  8.尋找生活中的角。

  (1)談話:小朋友們已經認識了角,能夠準確辨認角,還能數出圖形里到底有幾個角,真了不起!

  其實我們的身邊到處都藏有角,仔細觀察,你還能在哪些物體的面上找到角?

  (2)同桌互相指。

  (3)匯報交流,規范指角的方法。

  (三)動手操作,體會角的特征。

  1.創造角。

  (1)明確要求。

  每種材料只做一個角。

  小組合作,比比哪個組的小朋友手最巧,變出的角最多。

  (2)動手創造。

  學生分組活動,教師巡視,了解情況。

  (1)展示成果。

  談話:哪位同學能勇敢地來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說給大家聽聽你是怎樣做的?

  學生闡述自己做角的過程,并指出所做角的各部分名稱。

  (4)小結:小朋友們真能干,用自己的雙手做出這么多的角,真了不起。

  2.比較角的大小,感受角的大小與兩邊叉開的程度有關,與邊的長短無關。

  (1)活動角游戲。

  談話:這位同學做的角真有趣,還可以自由活動呢,我們可以把它叫做活動角。

  其他小朋友有做了活動角的嗎?

  我們一起來做個小游戲吧。

  3.感受叉開程度與角大小的關系。

  談話:你是怎樣把角變小的?

  你是怎樣把角變大的?

  學生匯報自己的發現,總結。

  4.感受邊的長短與角的大小無關。

  談話:角變大和變小的時候,邊的長短改變了嗎?

  5.比較角的大小。

  (1)出示習題。

  (2)獨立思考,匯報結果

  三、鞏固深化,再創造。

  1.出示正方形。

  談話:如果把正方形紙沿一條邊剪去一個角后,還剩幾個角?

  2.猜想一下,并動手驗證你的猜想。

  同桌合作,動手操作。

  3.匯報交流。

  4.演示,總結。

  四、欣賞角的美麗身影,總結全課。

  1.欣賞。

  (1)談話:角的世界就是這樣變化多端而又奧妙無窮,需要我們不斷去探索。因為角的存在,我們的生活也變得更加多姿多彩。讓咱們一起來欣賞生活中角的美麗身影吧。

  (2)課件一次出現金字塔、五角大樓、鄉村木屋等圖片,教師介紹,學生欣賞。

  2. 總結全課。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認識了新朋友——角。

  你們對自己這節課上的表現滿意嗎?

  用一個手勢來表示自己的心情吧。

  看到角了嗎?

  請同學們課后繼續探索角的奧秘!

滬教版一年級數學上冊教案最新4

  標準實驗教科書二年級(下冊)第64~66頁。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由實物上的角抽象為幾何圖形的過程,通過觀察、實物操作,讓學生結合生活情景認識角,建立角的正確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

  2.知道角有大小,初步感受角的大小和兩條邊叉開的程度有關,能夠比較出角的大小。

  3.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都有角;在學習過程中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形象思維,積累認識圖形的經驗,增強動手操作的能力。

  教學重點:初步認識角,形成角的正確表象,建立角的概念。

  教學難點:知道角有大有小,并會比較角的大小。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出示主題圖)在這些物體的面上有哪些我們已經學過的圖形?

  這些圖形都是我們的老朋友了,其實這里還藏著一位新的圖形朋友,(課件抽象出角)誰知道它們叫什么?今天老師就和大家一起來認識角。(板書課題)

  二、自主探索、感悟新知

  (一)認識角

  1.摸一摸,直觀感知角特征

  (1)(出示三角尺)三角尺上有角嗎?在哪里?(學生可能會用手指尖指某一點)老師把這一點畫在黑板上,問:這是角嗎?(不是)那角是什么樣子呢?拿出你的三角尺,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

  先把你的小手放這里按一下,看手上留下什么?(一個小坑、一個小點。)是的,這兒有一個點。

  那我們從這一點往這邊摸,什么感受?(直直的)

  再從這個點往這邊摸呢?也是……?(直直的)

  同學們,我們摸到的就是角。

  (2)剛才我們已經用手摸到了角,現在請大家閉上眼睛回憶一下剛才你摸到的角的模樣。

  師:請睜開眼,屏幕上這幾個角以及剛才咱們所摸的角,他們有什么相同的特點?

  生:都有一個點和兩條直直的線(課件分別閃爍頂點、邊)。

  (3)同學們通過觀察發現了角的特點,下面老師就依據你們的發現把屏幕上的角請到黑板上,小朋友們伸出手和老師一起畫。

  師示范:首先畫一個點,接著從這一點引出一條線,這條線怎么樣?(直直的)然后再從這一點往另外一個方向再畫一條直直的線。

  師:這就是我們數學上的角了,而且為了更清晰地表示一個角,通常我們還會用弧線來給角作上標記。

  2.學一學,角的各部分名稱

  很早以前,數學家們就給角的各個部分起了好聽的名字,我們一起到數學書上找找看,把你找到的答案告訴你周圍的小朋友。

  (學生匯報,教師板書:頂點、邊、邊)

  師:角有幾個頂點、幾條邊?

  師:由一個頂點引出兩條邊就組成了角。

  3.辨一辨,鞏固角的特征

  師:老師這兒還有幾個圖形,它們是不是角呢?

  4.數一數,圖形中的角

  師:下面我們來變個魔術,請大家盯住第一個圖形,變!變成什么了?(三角形)三角形上有幾個角呢?我已經知道其中一個,另外兩個角在哪里?

  還有幾個圖形朋友也吵著要來上我們的數學課,他們都說自己的身體上也有角,咱們一起來找一找、數一數。

  師:三角形有3個角?四邊形有幾個角?五邊形有?追問:六邊形呢?十邊形呢?是的,幾邊形就有(幾個角)。

  5.找一找,生活中的'角

  (出示主題圖)圖上還有哪些物體的面上有角呢?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面上也有角?

  6.做一做,創造角

  (出示材料:一根吸管、一根皮筋、一張圓形紙、2根小棒)

  思考一下,怎樣利用這些材料做出角。(學生活動,小組匯報)

  (二)比較角的大小

  1.感知角的大小

  老師也用小棒擺了兩個角(課件出示),角1和角2有什么不一樣?(一個大,一個小。)為什么角2大?

  師:老師這里有一個活動的角,怎樣讓它變得更大?(把角的兩邊張開)怎么讓角變得更小?(把角的兩邊合攏)

  小結:看來我們要使角變大,只要把角的兩邊張開,要使角變小,只要把角的邊合攏。

  2.比較角的大小(觀察法)

  老師又做了一個角(出示),請拿出你的活動角,做出一個比它大的角。你確信你這個角比它大嗎?為什么?

  做一個比它小的角,你確信你這個角比它小嗎?為什么?

  引導學生:角的兩邊張開的大,角就大;角的兩邊張開的小,角就小。

  師:我們用眼睛看就能比較出大小,這種觀察的方法在數學上經常用到。

  3.比較角的大小(重疊法)

  做好一個角同桌比比看,誰的角大?確信?有人不太確信(選大小近似的兩個角)。哪個更大呢?(不同意見)你有什么好辦法可以讓我們確信哪一個角大嗎?

  師:當我們用眼睛觀察,難以判斷大小的時候,我們就可以用重疊的方法,把這兩個角重疊在一起比一比。

  4.比較角的大小(邊的長度)

  這兒還有兩個角(出示紅、黃角),哪個角大?

  (1)老師要幫幫紅角(剪短黃角的邊),這樣紅角就比黃角大了嗎?為什么?

  (2)(拉長紅角的邊)這樣呢?

  師:看來角的大小和邊的長短有沒有關系?

  (3)(課件出示放大鏡)這樣紅角就比黃角大了嗎?

  (4)同學們,你們能幫幫它嗎?

  師:這說明角的大小其實只和什么有關系?

  5.比較角的大小(捉迷藏)

  辨別兩組角的大小,每組只露出角的一小部分,讓學生猜測哪個角大,并交流想法。

  三、欣賞總結,走進生活

  回顧本課,你有什么收獲?

  欣賞角(組圖)。

  師:關于角的奧秘還有很多,只要你們能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那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

  板書設計:

滬教版一年級數學上冊教案最新5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50-52頁。

  教學目標:

  1.結合實際問題,使學生經歷用不同方式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在測量活動中體會建立統一計量單位的必要性,形成相應的長度觀念。

  2.使學生聯系具體情境認識厘米,建立初步的1厘米的實際長度表象,會用厘米作單位測量線段或物體的長度,能合理估計一些線段或物體的長度,會畫指定長度的線段(限整厘米),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3.使學生在相關的學習活動中,進一步培養學生對數學的好奇心,增強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點:

  掌握1厘米的實際長度及初步學會用尺子量物體的方法。

  教學難點:

  建立1厘米的長度概念。

  教學準備:

  教具:Flash課件,刻度清晰的尺。

  學具:學生每人一張練習紙、一把學生尺,每兩人一個學具盒(內含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橡皮、方格紙、圖釘、回形針、卷尺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統一標準。

  1. (電腦顯示)故事情境:珠寶在哪里?

  出示黑貓警長圖,認識他嗎?黑貓警長是破案的高手,讓我們一起來跟隨黑貓警長破案。

  2.為什么白貓戰士沒找到珠寶呢?小朋友來分析分析看。(學生分析原因。)

  3、說明:

  “白貓戰士”腳長,“一只耳”腳短,正是因為它們度量的標準不同,所以同樣走5個腳長,量出的長度是不一樣的。

  說明:在度量物體的長度時,我們得有一個統一的標準,這就是長度單位。

  二、統一標準,建立表象。

  1.揭示課題。

  今天我們就來認識其中的一個——厘米。厘米就藏在小朋友的尺子上。請小朋友拿起尺子,看一看,(實物投影學生尺)瞧,這樣的一段長度就是1厘米。(師剝下1厘米:0-1)

  請小朋友像老師這樣把1厘米的小棒模型請下來。看一看,1厘米有多長?

  2.初步感知1厘米。

  (1)游戲:和1厘米交朋友。

  接下來,我們就和1厘米來交個朋友,看誰能很快地記住1厘米有多長。(學生操作)

  (在黑板上貼出1厘米)你覺得1厘米這個新朋友怎么樣?

  說明: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可以用厘米作單位。

  (2)找一找: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

  找一找,在我們身邊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先找一找,再用小棒比一比驗證一下。

  交流展示。根據學生回答,相機出示:圖釘的長大約1厘米;食指的寬度大約1厘米;方格的`一條邊大約1厘米等。

  3.用1厘米測量。

  橡皮的長度大約有幾個1厘米呢?請小朋友四人小組合作,用1厘米的小棒量量看。

  匯報交流,引出尺子。

  三、觀察尺子,認識厘米。

  1.認識尺。

  尺是量長度的工具。對比你手中的尺子,它還少了什么?根據學生回答揭示:

  A.數

  尺子上有哪些數呢?我們把他們請上來。

  B.刻度

  這些長短不一的豎線就叫刻度。0所對的刻度就叫刻度0,1所對的刻度呢?

  C. cm

  一大格的長度是1厘米,在尺子上一般用英文字母cm表示。

  2.認識1厘米。

  (1)請小朋友拿出你的尺子,先仔細觀察,再用鉛筆尖指一指:從哪兒到哪兒是1厘米?(如:刻度0到刻度1之間的長度就是1厘米……)

  (2)說明:像這樣,每一大格的長度都是1厘米。

  3.認識幾厘米。

  (1)1厘米我們會找了,2厘米你也能找一找嗎?

  (2)你還能在這把尺子上找到幾厘米呢?同桌指一指,說一說。

  (3)全班交流。

  說明:有幾個大格就是幾厘米。

  四、動手實踐,學會測量。

  活動情境:小蟋蟀跳遠比賽。

  1.量幾厘米。

  (1)小蟋蟀們至少要跳過幾厘米才能過關呢?(學生動手測量)

  (2)展示交流:你從刻度幾量到刻度幾?(刻度0-3。)

  (3)想一想:測量物體的長度時要注意什么?

  2.量大約幾厘米。

  (1)3只小蟋蟀分別跳了幾厘米呢?小朋友來量量看。

  (2)認識大約6厘米。

  說明:2號和3號的長度都不是正好6厘米,但是很接近6厘米,我們就可以說是“大約6厘米”。

  3.畫幾厘米。

  (1)學生畫7厘米的線段。

  (2)交流:你從刻度幾畫到了刻度幾?

  (3)同桌互相檢驗。

  五、鞏固拓展,活化應用。

  1.用斷尺量。

  小蟋蟀的尺子斷了,用它還能來量長度嗎?怎么量?

  2.變式練習。

  寶盒里的項鏈有多長?你是怎么看的?

  3.學習估測:奇妙的“身體尺”。

  六、回顧總結,拓展延伸。

  1.回顧:小朋友,今天這節課咱們和誰交上了朋友?關于這個新朋友你了解了些什么?

  小結:我們知道了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可以用厘米作單位;在尺子上刻度0-刻度1的長度是1厘米;還知道有很多物體的長度是大約1厘米。

  2.游戲:眼力大比拼。(學生動手操作)

  3.拓展:在長度單位這個大家族里,厘米只是其中的一個成員,還有很多成員等著和你交朋友。其實10厘米的長度就是一個新的長度單位,把10個這樣的長度單位連起來,就又得到一個長度單位。這些長度單位叫什么名字呢?它們有多長呢?和我們今天認識的1厘米之間有什么關系呢?這些問題留到以后的數學課上再來研究。

【滬教版一年級數學上冊教案最新】相關文章:

滬教版一年級上冊《比較》數學教案06-06

滬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教案最新01-07

(滬教版)一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加與減 304-25

滬教版一年級數學《度量》獲獎教案05-02

《加與減》滬教版數學一年級上冊教學反思05-01

滬教版數學相關練習題05-02

滬教版數學加減法試題05-02

滬教版一年級數學上冊《數射線》的教學反思04-30

冀教版一年級數學上冊教案視頻最新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