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逼阁网页,在线看的h网导航,亚洲日韩aⅴ在线视频,小清欢在线全文阅读,AV电影网址免费观看,自拍偷拍影音先锋,多人疯狂派对欧美XXX,强奸福利社,东北女人大叫受不了了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時間:2024-10-23 18:38:52 數學教案 我要投稿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常用(15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么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常用(15篇)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教材三年級下冊第67~69頁。

  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

  結合具體情境與直觀操作,初步理解分數的意義,體會學習分數的必要性;能用實際操作的結果表示相應的分數;知道分數各部分的名稱,能正確讀、寫簡單的分數。

  2.數學思考與問題解決。

  通過操作、觀察、分析、比較,培養觀察分析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拓展思維;并在討論、交流的過程中,使探究意識、創新意識得到發展。

  3.情感態度。

  感受到分數在實際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重點難點

  重點:認識分數各部分的名稱,初步掌握簡單分數的寫法和讀法,體會學習分數的必要性。

  難點:理解分數的意義。

  教具準備

  蘋果、多媒體課件一套。圓形、長方形、正方形的紙。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今天老師和大家做個游戲,聽清楚游戲的規則,我們今天回答問題不用嘴而用手,答案是幾,就拍幾下。

  出示實物﹙蘋果﹚問:老師手里有4個蘋果,平均分給兩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分幾個?(拍手表示)

  如果老師手里有2個蘋果,平均分給兩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分幾個?(拍手表示)

  如果老師手里有1個蘋果,平均分給兩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分幾個?(學生無法用拍手表示,可能會有學生說“半個”)

  師:拍手無法表示“半個”,你能用其他方式來表示半個蘋果嗎?請發揮你的想象,大膽創造表示“一半”的方法。可以畫各種各樣的圖形,也可以發明一種符號來表示。

  請全班的學生在練習本上畫或寫,再請4個同學上臺用自己的方式表示一半。

  根據學生畫、寫的`情況,全班同學發表自己的看法。

  師:在這些方法中同學們觀察思考用哪種辦法表示一半更簡單呢?

  設計意圖:從學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入手,拉近了數學與生活的距離,同時注意到以情激趣,使學生帶著愉悅的心情學習數學。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一)認識1/2,感受分數的意義。

  1.初步認識1/2的意義。

  師:這個數就是今天我們要認識的分數。

  師:(用多媒體配合講解+的含義﹚請看,把一個蘋果,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就是這個蘋果的,那另外一份呢?

  師:(實物演示沒有平均分的情況)如果用一個圓表示一個蘋果,這樣分,其中的一份能用表示嗎?為什么?

  師:看來,要找到,必須怎樣分?(板書:平均分)

  設計意圖:學生理解分數意義的關鍵是“平均分”,這樣可為后面的學習做好鋪墊。

  2.感受1/2。

  師:同學們看教材第67頁中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涂出這些圖形的1/2。

  ﹙學生獨立完成,并匯報)

  師:你還能找出生活中其他物體的1/2嗎?

  小結:通過找1/2,我們知道了: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兩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設計意圖:讓學生參與創造,先感受表示“一半”的方法是多樣性的,在多種方法的對比中體會用1/2表示“一半”的優越性,并滲透分數寫法所表示的意義。

  ﹙二﹚認識幾分之幾,進一步感受分數的意義。

  1.認識幾分之幾。

  (1)正方形折出1/2﹙小組合作學習)

  師:我們找到了1/2這個分數,其實分數還有很多,比如1/4,你能說一個嗎?你能用正方形紙折一折、涂一涂,想辦法找出這些分數嗎?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并把學生找出的四分之一貼在黑板上,并貼出三種1/4的折法)

  師:這是誰的?說說你找的分數是多少?表示什么意思?

  生:我折的是1/4,我將一張正方形紙對折再對折,涂出其中的1份,就是這個正方形的1/4。

  師:對折兩次,打開后就平均分成了四份,取了其中的……就是它的……

  師:這是誰的?你找的是多少?(1/4﹚肯定嗎?(指著第二個圖)這又是誰的?你找的是多少?(1/4﹚是嗎?

  ﹙對比黑板上的三幅圖)

  涂色部分不一樣,都能用+表示嗎?為什么?四人一組討論一下。(學生討論并匯報)

  師:看來,都是把一個正方形平均分成了四份,取了其中的一份,都可以用1/4表示。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利用正方形“折一折”“涂一涂”表示1/4等操作活動,豐富了對1/4內涵的理解,深化了對分數的認識。

  (2)圓形折出3/8。

  師:出示圓的折紙和展開圖。演示折紙的方法后,引導學生觀察能得到哪些分數并涂一涂。

  生:1/8,2/8,3/8……

  師:總結。平均分成幾份,取其中的幾份就是幾分之幾。

  ﹙3﹚長方形折出4/5。

  師:利用一個長方形紙片,你能折出4/5嗎?還能折出幾分之幾。

  生:自由探究活動。

  2.說分數。

  師:如果不用折紙,你能說出一個分數嗎?

  生1:把一個正方形平均分成了8份,如果取了6份,就用6/8表示,如果取了8份,就用8/8表示。

  生2:把一個正方形平均分成了16份,如果取了1份,就用1/16表示,如果取了8份,就用8/16表示。

  你在生活中發現了哪些分數?你認為獲取信息的渠道有哪些?(小組交流匯報)

  生:我在路上見到過……

  生:我在商場里見到過……

  生:可以上網查詢。

  生:看電視,讀報紙,問家長……

  教師以小組成員的身份作適當的補充。

  3.小結:我們知道了,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幾份,取其中的一份就用幾分之一來表示,取其中的幾份,就用幾分之幾來表示。

  設計意圖:通過交流生活中的分數,讓學生體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三﹚分數各部分的名稱及讀寫法。

  師:像1/2,1/4,3/8……都是今天學習的分數。

  師:仔細看老師寫一個分數。(板書:3/4﹚發現了嗎?分數是由幾部分組成的?

  師:仔細看一下課本,你又知道了什么?

  ﹙學生匯報)

  師:真了不起,同學們有著很強的數學閱讀能力,讀好數學課本知識,也是我們學好數學的重要方法之一。

  教師小結:一個分數,分數中間的橫線叫分數線,表示平均分,分數線下面的數叫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數,分數線上面的數叫分子,表示取的份數。

  師:在寫分數時,我們先寫分數線,再寫分母,最后寫分子,這個數讀作:四分之三。(板書:讀作四分之三)你能用這種方法寫一個你喜歡的分數嗎?(學生個別匯報)

  師: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處處都有分數,比如:一周有7天,1天就是一周的你能聯系生活實際,用幾分之幾說一句話嗎?

  與同桌說一說。

  設計意圖:在學生認識分數的基礎上,通過介紹分數各部分名稱,進一步引導學生理解分數的意義。

  三、鞏固應用,內化提高。

  1.試一試。

  ﹙1﹚教材68頁最上三幅圖。

  ①三個圖都表示什么分數?

  ②為什么能表示相同的分數?

  ﹙2﹚教材68頁中間圖。

  ①這四個圖能表示哪些分數?

  ②4/4的含義是什么?

  2.知識拓展。

  師:根據今天我們學習的內容,判斷下面的說法是否正確。

  因為明明吃了1/2塊餅,芳芳吃了1/2塊餅,所以說明明和芳芳吃的一樣多。

  設計意圖:通過練習,進一步鞏固分數的意義,使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感受數學的價值與美,產生積極的數學情感。

  四、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師:今天,同學們表現得真棒!想一想,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獲?你能用分數說說生活中的事嗎?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己歸納總結,有利于建立完整的認知結構。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2

  教材分析:

  本單元是在學生能夠比較熟練地口算整十、整百數乘一位數,兩位數乘一位數(每位乘積不滿十),并且掌握了多位數乘一位數的計算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單元主要內容有:口算乘法、筆算乘法。

  本單元的口算乘法主要包括兩項內容,第一項內容是整十、整百數乘整十數。它是在口算整十、整百數乘一位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第二項內容是估算,即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估算。它是在學生學過兩、三位數乘一位數的估算和掌握了乘法的基本口算方法的基礎上教學的。口算是筆算的基礎,也是估算的基礎。教材先安排口算,在擴大學生的口算范圍的同時,為學生學習新的估算和兩位數乘兩位數筆算方法做好必要的準備。并且,在估算和筆算教學活動中,又可以進一步鞏固口算。這樣,有利于培養、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本單元的筆算乘法的內容是兩位數乘兩位數,是在學習了筆算多位數乘一位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單元的筆算乘法分兩個層次編排。先出現不進位的,突出乘的順序及部分積的書寫位置,幫助學生理解筆算的算理。接著,編排進位的,讓學生經歷兩位數乘兩位數需要進位的筆算過程,幫助學生掌握筆算乘法的方法。

  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因為,學生掌握了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不僅可以解決與之有關的實際問題,還為學習多位數四則混合運算打下基礎。而且,為學生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因數是更多位數的乘法問題,奠定了基礎。

  本單元加強了“解決問題”的教學。首先,把計算內容都置于實際生活的背景之下,如送報紙(送信)、估座位、購書等。讓學生在現實問題情境中理解計算的意義和作用,探討計算方法。然后,為學生提供生動有趣、有意義的、聯系生活的情境材料,讓學生運用所學的計算方法解決實際問題。計算教學與解決問題教學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有利于學生體會計算的作用,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并且,對于培養學生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良好的數感是十分有利的。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會口算整十、整百數乘整十數,會口算兩位數乘整十、整百數(每位乘積不滿十)。

  2、使學生經歷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過程,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

  3、使學生能結合具體情境進行乘法估算,并解釋估算的過程。

  4、使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重點難點:

  兩位數乘兩位數筆算

  第三課時

  綜合練習

  教學內容:

  教材第61~62頁練習十四第6、9、10、11、12題。

  教學目標:

  1、通過練習,使學生熟練掌握估算方法,提高口算速度。

  2、通過估算步驟的推導,初步培養學生的類推能力;能正確進行口算,培養思維的靈活性,促進思維條理化。

  3、結合形式多樣的練習,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積淀數學意識;人人參與口算,使學生佯稱積極動腦、認真口算的良好學習習慣。

  教學過程:

  一、口算練習

  1、練習十四第6題。

  比一比,那組摘得多?

  2、練習十四第9題:奪紅旗小游戲。

  以小組為單位,按箭頭號所指的方向開始計時。請優勝組代表說一說你怎樣估算的。

  3、練習十四第12題。獨立完成,小組交流。

  二、估算練習

  1、練習十四第7題。

  (1)出示統計表,提出問題。

  (2)學生獨立完成。

  (3)全班交流。

  2、練習十四第8題。

  (1)理解題意。

  (2)小組合作,收集估算所需要的數據,估算結果。

  (3)全班交流。

  3、練習十四第11題。

  (1)指導看圖,弄清題意。

  (2)獨立完成。

  (3)組織交流。

  三、課堂小結

  通過練習,你有哪些收獲?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3

  教學目的:

  ⒈、經歷平均數產生的過程,理解平均數的概念,了解平均數的特點和作用,掌握求簡單平均數的方法。

  ⒉、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估算和說理能力。

  ⒊、滲透統計初步思想。

  教學實錄: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師:從孩子喜歡的球類運動入手:“小朋友們,你們都喜歡什么球類運動?”

  生:“足球!”“籃球!”“乒乓球!”……

  師:“這么多小朋友都喜歡足球,我也和你們一樣是個球迷!不過,今天由于場地的限制,我們想組織一次拍球比賽,有興趣嗎?”

  生:“有!”

  師:“咱們全班男女生分為兩大組,每組商量一下,先為本組起一個名字。”

  (很快,男生組起名叫“必勝隊”,女生組起名叫“快樂隊”。)

  師:“如果一個人一個人地來拍球,時間肯定不夠,咱們想個辦法,應該怎樣進行比賽呢?”

  【課伊始,趣已生。從孩子喜歡的游戲入手,激發了學習興趣;讓孩子自己想出比賽的辦法,把自主權留給了孩子。】

  二、解決問題,探求新知

  1、感受平均數產生的需要

  問題提出,同學們馬上有辦法,各隊推選一名最有實力的代表進行比賽。比賽開始,男生10秒鐘拍球19個,女生10秒鐘拍球20個,老師宣布“快樂隊”為勝。男生馬上不服氣,“不行!不行!一個人代表不了大家的水平!再多派幾個人!”于是,兩隊又各派四人上臺。比賽結果:男生隊拍球數量為:17、19、21、23。女生隊拍球數量為:20、18、15、23。同學們用計算器算出:“必勝隊”拍球總數為80個,“快樂隊”拍球總數為76個。老師高高地舉起男生代表的小手宣布:“必勝隊勝利!”“吔!”男孩子們高興地跳了起來,女生們則沮喪地低下了頭。

  這時老師來到了弱者的一邊,安慰女生“快樂隊的小朋友們,不要氣餒,我來加入你們隊好不好?”“太好了!”于是,我現場拍球29個。“快算算,這回咱們快樂隊拍球的總數是多少?”女生很快算出:105個。“這一次我宣布:快樂隊勝利!”女同學的臉上現出了微笑,男生們卻馬上反駁:“不公平!不公平!我們是4個人,快樂隊是5個人,這樣比賽不公平!”

  “哎呀,看來人數不相等,就沒法用比較總數的辦法來比較哪組的拍球水平高,這可怎么辦呢?”

  一個胖胖的小男孩站起來伸開雙臂,結結巴巴地說:“把這幾個數勻乎勻乎,看看得幾,就能比較出來了。”

  “求平均數!”幾個孩子脫口喊了出來。

  【在一次又一次的矛盾激化中,在現實生活的需要中,學生請出了“平均數”。可愛的孩子一句“勻乎勻乎”,表明孩子們已經從實際問題的困惑中產生了求平均數的迫切需求。】

  2、探索求平均數的方法

  “我們怎樣求出平均數呢?你能想辦法試一試嗎?”很快,有同學把大數多的部分勻乎給了小數,使數字平均;有的學生用計算的方法:(17+19+21+23)÷4=20(個)(20+18+15+23+29)÷5=21(個)通過求平均數,比較得出“快樂隊”為勝方。

  3、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平均數已經求出來了,但探討并沒有就此停止,我繼續引導大家:“快樂隊拍球的平均數是21,21代表什么?你怎么認識理解21這個數?”

  孩子此時也發現了問題:“怎么沒有一個人拍球的數量是21呀?“

  “是呀,21是誰拍的數量呀?”老師儼然一個大朋友般地與孩子們一起陷入了思考。此時的課堂很安靜,老師在耐心地等待著。

  終于,一個清秀的小女孩站起來說:“21是這幾個數的平均數。”

  老師我馬上追問:“什么是平均數呀?”

  生1:“就是把大數多的部分往小數上勻乎勻乎。”

  生2:“平均數是一個虛的數,比最小的數大一些,比的數小一些,在它們中間。”

  生3:“平均數不是某一個人具體的拍球數量,它代表的是幾個人拍球的平均水平。”

  此刻,老師再也抑制不住激動的心情:“孩子們,你們真是太棒了!平均數正如你們所說,它不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數,而是代表一組數的平均值。你們的學習精神和理解能力真讓我佩服!”

  【在老師精心創設的情境中,在孩子們的親身感受中,他們用自己稚嫩的語言道出了他們對平均數意義的理解,雖然這只是初步的,但卻是非常有價值的。】

  三、聯系實際,拓展應用

  少兒歌手比賽(出示題目)你知道1號歌手的實際得分是多少嗎?

  同學們經過計算得出:(93+98+95+83+92+96+94+)÷7=93(分)。

  此時電腦上出現1號歌手的實際得分是94分。

  師:“咦?這是怎么回事?”“為什么小朋友們計算1號歌手的得分是93分,而電腦給出的卻是94分呢?是我們錯了,還是電腦錯了?”教師里一片寂靜。

  突然,一個小朋友大聲說:“是我們錯了!我們看歌手比賽的時候,還要去掉一個分和一個最低分呢?”

  師:“噢!想起來了,是這樣的。”

  孩子們用自己的生活經驗找到了癥結所在。同學們馬上自覺地又伏案計算,去掉一個分98分,去掉一個最低分83分,(93+95+92+96+94)÷5=94(分)。電腦給出的答案是正確的。

  【一個生活實例的巧妙運用,使孩子們深深地體會到在生活中不能死套公式,知識的運用要結合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那一段時間的沉默,留給孩子的是一片思考的空間。等待是一種藝術,空白也是一種藝術,我們在課堂上應該善于等待,恰到好處地運用等待藝術。】

  四、總結評價,布置作業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遺憾?你認為應該給自己布置什么樣的作業?”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4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有余數的除法”例1,例2。

  教學目標

  1、利用學生已有知識,教學豎式計算表內除法,掌握除法豎式中的各部分含義。

  2、認識余數,知道余數的含義。

  3、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小組合作能力。

  4、經歷發現知識的過程,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并從中體會到探究的樂趣。

  教學重點:能正確地將表內除法列成豎式來計算和有余數除法的意義。

  教學難點:理解有余數除法的意義。

  教具、學具:小方塊。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

  1、老師說算式,學生搶答。

  54÷6= 42÷6=72÷9=

  2、最大能填幾?

  ()×4<25 ()×7<60 ()×4<10

  二、情境探究,感受新知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5

  教學目標:

  1復習用一位數乘和除,兩步計算式題。

  2能正確熟練掌握兩步計算式題的運算順序。

  3培養學生認真計算,及時檢查的學習習慣。

  4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重點:用一位數乘和除,掌握混合運算順序。

  教學難點:計算的正確率(計算基本技能的掌握度)。

  教學準備:課件與禮物(書簽若干)

  教學過程:

  課前準備:

  42×2 56+7 86÷2 30×26 630÷9÷7

  540÷3 43÷2 62-16 200÷50 360÷5×2

  630÷9÷7能不能巧算?怎樣巧算?添括號要注意什么?

  360÷5×2能不能巧算?為什么?說一說計算順序。

 一、導入

  師:寒假已經結束,第一天開學,我們的好朋友樂樂就給大家出了一個問題(出示P2頁問題,邊出示邊讀題)。它想讓大家先猜一猜,得到的可能是什么圖案?

  生:一只雞,因為今年是狗年。

  生:可能是一朵花。

  生:猜不出,因為還不知道答案。

  師:請大家動筆算一算,涂一涂,看誰先得出結論,先得出結論的前5個小朋友就能得到歡歡送出的禮物。

  二、計算:

  1、學生獨立完成P2練習,教師巡視后集體校對。個別題目在校對時說明運算順序。(分層練習1、用一位數乘和除2、混合運算)

  76×8=608 98÷7=14 26×4=104

  32×3=96 420÷6=70 83×3=249

  936÷3=312 43×8×3=1032 809÷4=202……1

  13066÷7÷6=73 3288÷6×7=336 563÷8=70……3

  4×327=1308 444÷5=88……4 5527×4-1888=220

  357×3=1071 132×2+431=695 858÷6+158=301

  938÷7-45=89 4764-83×6=266 647+231×3=686

  2227×7÷6=259 788÷4-89=108 1214÷6=202……2

  師生討論

  答案(按一步計算的'先校對,再校對混合運算)

  打五角星的說運算順序(1、2、3運算順序作比較。4、5、6運算順序作比較)

  圖案:一棵樹。

  2、師:給前5位學生發禮物和討論完整的學生發禮物。

三、練習

  看誰速度最快,正確率最高

  4207÷7×3 846-117×4 984÷3+195

  315+185÷5 724-324×2 3815÷7

四、小結

  師:通過今天乘除法的計算,你想告訴大家些什么?

  檢測練習:

  1、豎式計算。

  128×3= 417×4= 342÷9= 801÷7=

  2、遞等式計算。

  61×4+156 330-195÷5 837÷9×8

  板書:乘除法計算復習

  兩步計算式題的運算順序:

  (1)在一個算式里只有加減法或只有乘除法要從左往右算。

  (2)在一個算式里有加減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減法。

  課后反思: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6

  一、情境激趣,引出問題。

  師:同學們,在歡慶節日的時候,我們總喜歡掛上氣球,渲染出濃濃的節日氣氛,今天,我們來進行一次吹氣球比賽,怎么樣?

  生:好!

  師:一、二組作一隊,三、四組作一隊,你們商量起個名字吧。

  一、二組:我們叫希望隊。

  三、四組:我們叫英雄隊。

  師:怎么比呢?

  生:兩隊同學都來吹,在規定的時間里,哪隊吹的氣球多,哪隊就獲勝。

  師:可老師沒帶那么多氣球來,怎么辦?

  生:每隊選幾個代表吧。

  師:各選幾人?

  生:選兩人。

  師:好,各隊再派兩個人拿好他們吹的氣球,時間為一分鐘。比賽結果:希望隊:4個6個。英雄隊:5個3個,希望隊(歡呼起來):我們贏了。

  師:你們是怎么知道勝負的?

  生:比總數,希望隊共有10個,而英雄隊一共只有8個。

  師:還有別的比較辦法嗎?

  生:從希望隊的6個里拿出1個,將4個補齊5個,就正好與英雄隊的5個相等,而希望隊剩下的5個比英雄隊剩下的3個多,所以希望隊贏了。

  師:你真了不起!想出了移多補少的辦法。現在我正式宣布:希望隊獲得冠軍。(希望隊非常得意,齊說一聲“ye”,英雄隊有些不甘心。)

  師:看英雄隊的小華躍躍欲試的樣子,就讓他也來參加吹氣球吧。比賽再次開始。

  師:算出結果。

  生:希望隊共有10個,英雄隊共有12個。師(熱情洋溢地)宣布:英雄隊獲得冠軍。(英雄隊歡呼起來。)

  希望隊(=地說):不行,不行,他們隊多一個人,我們隊也要加一個人。

  師:看來人數不相等,用比總數的方法來決定勝負是不公平的,那么怎樣比較才公平呢?

  生:我們隊也多加人。

  師:不增加人,有什么好辦法嗎?

  二、解決問題,探求新知。

  生:把希望隊兩個人吹的氣球總數除以2,把英雄隊3個人吹的氣球總數除以3,再進行比較。

  師:為什么?

  生:這實際上是求出各隊平均每人吹的氣球數。

  師:能列出算式嗎?

  生:10÷2=5(個)12÷3=4(個)。

  師:哪隊贏了?能說出理由嗎?

  生:希望隊。因為希望隊平均每人有5個氣球,而英雄隊平均每人只有4個氣球,所以說希望隊贏。

  師:英雄隊雖然輸了,但也不要氣餒,你們課后還可以再比。

  師:希望隊中“5個”氣球是誰吹的?

  生:誰的也不是,“5個”表示平均每人吹的氣球數。

  師:這隊中最多的`是幾個?最少的又是幾個?5個與它們相比怎么樣?

  生:最多的是6個,最少的是4個,5個大于4個,小于6個。

  師:可見,“5個”表示的既不是希望隊的水平,也不是最低水平,而是表示處在這個和最低之間的一個平均水平,咱們就把表示平均水平的這個數叫做平均數。學生歸納求平均數的方法,即:總數÷份數=平均數。

  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求出小組的平均年齡。

  (1)各組同學將自己的年齡填入教師發的表格,求出小組的平均年齡。

  (2)請各小組匯報,比較出年齡組和最低年齡組,估算出全班平均年齡。

  2、情境判斷。

  (1)江寧一組的平均年齡是10歲,所以江寧一定是10歲。

  (2)小青的年齡是全班最小的,所以他的年齡一定小于他們組的平均年齡。

  (3)張俊一組的平均年齡是9歲,小禹一組的平均年齡是8歲,所以張俊的年齡一定大于小禹。

  四、聯系實際,拓展深化。

  1、嘗試練習。

  師:課前,同學們都收集了家里擁有的家用電器的件數,請各組同學記在分發的統計表上,并算出每組家庭平均擁有的家用電器數。

  師:這是第三組同學家擁有的家用電器情況統計表,請同學們算一下,他們組平均每戶家庭擁有幾件家用電器。

  師:從第三組中平均每戶家庭擁有的家用電器件數,你想到了什么?

  生:家用電器進入千家萬戶,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

  生:人們擁有的家用電器越來越多,耗電量也越來越大,我們要節約用電。

  師:你們的想法真好,家用電器為我們帶來了方便,但也消耗了大量的電力資源,節約用電要從我做起。

  2、靈活求平均數。

  師:同學們,我想請我們班的歌手——方瑞為大家高歌一曲,你們現場打分,滿分是10分,每一組亮一個分。

  師:現在有8個分,你們認為哪個分最合適呢?

  生:要計算平均分。師說明在實際生活中,為了反映真實水平,有時計算平均分要去掉一個分和一個最低分,再算平均分。

  生:去掉一個分10分和一個最低分7分,列式計算是:(10+10+8+9+8+9)÷4。

  師:方彎池塘平均水深110厘米,咱們班的小飛身高135厘米,不會游泳,如果他去那里學游泳,會不會有危險?

  生:我認為小飛能去游泳,因為小飛身高135厘米,而湖水深度只有110厘米。

  生:我認為小飛不能去游泳,因為湖水的平均深度是110厘米,最深處可能大于135厘米,所以小飛去游泳有危險。

  五、總結評價、自布作業。

  師:在這節課的學習中,你有什么收獲或遺憾?你準備給自己布置什么樣的作業?

  生:我學會了什么是平均數,如何求平均數。

  生:令我遺憾的是:生活中還有許多求平均數的問題,這節課沒有做,課后我要去做一樣。

  生:我要求出我前幾個單元的數學平

  生:我要求出我們小組同學的平均身高。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7

  教案內容:

  一、學生情況分析

  本學期繼續教學三年級數學,通過兩年半的學習,學生的數學基礎知識掌握得比較扎實,個別學生思維比較靈活,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也較濃,但也有個別學生懶散,接受力不強,成績不太理想,本學期將重點抓好后進生的培養。

  二、教學內容:

  除法年、月、日平移和旋轉乘法觀察物體千米和噸軸對稱圖形認識分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統計認識小數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方面

  數與代數:

  ·會口算整百數除以一位數(商是整百數或整十數)、比較容易的幾百幾十除以一位數、比較容易的兩位數乘整十數。

  ·能筆算三位數除以一位數(包括商中間、末尾有0的情況)、兩位數乘兩位數(包括列比較簡便的豎式計算兩位數乘整十數),能筆算一位小數的加、減法。

  ·能估計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商是幾百多或幾十多,估計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積大約是多少。能說出估計的過程與方法。

  ·能初步理解一個整體的幾分之一或幾分之幾,初步理解幾分米是十分之幾米、幾角是十分之幾元。

  ·能結合具體情境理解一位小數的意義,能讀寫一位小數和比較兩個一位小數的大小。

  ·認識年、月、日,能區分大月、小月,能判斷平年、閏年,能計算一個季度、半年、全年的天數。

  ·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認識千米、噸。知道1千米二1000米,1噸:1000千克,并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空間與圖形:

  ·能指出由4個同樣大的正方體拼搭成的物體的三視圖,能根據比較簡單的'視圖要求拼搭物體。

  ·結合實例感知生活中常見的平移、旋轉、對稱現象,認識軸對稱圖形和對稱軸。能在方格紙上把簡單的圖形平移,能動手制作簡單的軸對稱圖形。

  ·結合實例理解面積的含義。認識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能選用適宜的面積單位估計、測量、表達圖形的面積。探索并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公式,能計算或估計有關的面積。知道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每相鄰兩個單位之間的進率,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

  統計與概率:

  ·結合實例了解平均數的意義。

  ·會求一組簡單數據的平均數(限結果是整數)。

  ·會用平均數描述一組數據的狀況

  會用平均數對兩組數據進行比較、分析

  2.數學思考方面。

  ·經歷在實際情境中認識分數、小數的過程.學習用數描述、表達現實世界中的現象,發展數感。

  ·經歷利用已有的數學知識和生活經驗探索三位數除以一位數、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與估算方法,以及一位小數加、減法的過程,發展抽象概括與推理的能力。

  ·在應用數學知識和生活經驗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理解一些常見的數量關系,發展抽象思維。

  ·在簡單的物體及其三視圖的相互轉化活動中,在研究平移、旋轉、對稱現象的數學活動中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8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掌握運算律的意義,能應用運算律進行簡便計算。

  2、通過同桌合作整理知識框架,提高學習的系統性,培養學生歸納、總結等自我復習能力及合作精神。

  3、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激發學生成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和創新意識。

  教學重點:

  理清知識間的聯系,建構起知識網絡。

  教學難點:

  加強學生對于乘法分配律的理解與運用,通過比較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結合律的區別。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揭題,導入新課。

  1、今天復習什么內容?(運算律)什么是運算律?(進行簡便運算的一些規律)

  2、出示習題幫助學生回顧各運算律。

  口答:在□里填上合適的數,在○里填上運算符號。并說一說運用了什么運算律?

  45+26=26+□,運用了(加法交換律)。

  23×56=56○□,運用了(乘法交換律)。

  122+(78+45)=(□+□)+45,運用了(加法結合律)。

  7×25×4=7×(□×□),運用了(乘法結合律)。

  45×67+45×33=(□+□)○45,運用了(乘法分配律)。

  3、回憶各運算律內容及字母表達式。

  提問:我們在四年級一共學習了這五個運算律。你學哪個運算律時覺得最輕松,你能向同學們介紹一下這個運算律嗎?

  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運算律的字母表示式。

  加法交換律:a+b = b+a

  加法結合律:a+b+c = a+(b+c )

  乘法交換律:a×b = b×a

  乘法結合律:a×b× c = a×(b×c )

  乘法分配律:a ×(b+c)= a×b+a × c

  減法性質:a-b-c = a-(b+c )

  除法性質:a ÷ b ÷ c = a ÷(b × c )

  二、查漏補缺,強化知識點。

  1、你覺得哪個運算律的知識學習起來最難?為什么?

  2、舉例比較,啟發思考。

  (1)出示題組:125×(80×8)125×(80+8)

  (2)老師在教這部分內容的時候,發現很多學生在做時容易出錯。

  (3)這兩題你會做嗎?請在作業本上獨立完成。

  3、基本訓練。

  當個小法官:判斷下面的話是否正確。

  ① 65+35÷7×6的第一步算65+35,這樣很簡便。()

  ② 101×46-46=100×46。()

  ③ 134×8=125+9×8。()

  ④ 25×(40×4)=25×40+25×4。()

  ⑤ 350÷50×7=350÷(50×7)。()

  ⑥ 125×7+3×125=125×(7+3)。()

  三、知識整理過程,構建知識聯系。

  1、如果將這五個運算律的知識來理一理,分分類?你會怎么處理呢?(先在四人小組交流一下,再匯報)

  在“乘法分配律”時,設問:乘法分配的.表達式中即有乘法也有加法,你覺得分在哪一類合適呢?有不同的意見嗎?

  2、剛才從運算方法上分成了兩類,你能橫向再看看、再理理嗎?引導學生再從規律特點上繼續思考。(交換律、結合律、分配律)

  觀察數、符號、式子的特點,理解相關運算律的特點。

  3、通過剛才的整理,你有什么新的收獲嗎?(你還會將乘法結合律和乘法分配律搞混淆嗎)

  四、綜合訓練。

  1、關于乘法分配律的專項練習。

  (1)自主設計乘法分配律的各種題型。

  77×37+23×37156×37-56×3725×(40+4)25×(40-4)99×37+37101×37-37102×3598×35

  (2)匯報展示,學生口答。

  (3)通過訓練,你有什么新收獲嗎?(關注兩個方面:一是乘法分配律的拓展,二是相關的解題經驗。)

  2、星星水果店運進32箱蘋果和48箱梨,每箱都重15千克。運來的蘋果比梨少多少千克?

  3、用簡便方法計算。

  367-89-1125×32×125728×72÷3676×25+8×75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9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教材三年級下冊第36~37頁。

  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

  結合“電影院”的具體情境,培養學生運用估算的方法,對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進行估算,并能解決一些簡單的生活問題。

  2.數學思考與問題解決。

  靈活掌握兩位數 乘兩位數﹙有進位﹚的各種計算方法。

  3.情感態度。

  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感受數學的 應用價值,培養學生熱愛數學的情感。

  重點難點

  重點∶掌握進位的乘法豎式計算的算法。

  難點: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很多同學都喜歡看電視,從電視里我們可以學到許多書 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同學們,你們有沒有去電影院看過電影呢?

  你能給大家介紹一下電影院里一排排的座位排 列的情況嗎?怎樣才能順利找到自己的位置呢?

  設計意圖:數學來源于生活,從生活中尋找學習素材是新課程的一個重大舉措。 教師從日常生活中的看電視、電影引入教學,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自主探索。

  引導觀察,發現問題。

  ﹙出示教材第36頁圖)

  你從圖上得到什么信息?你能根據得到的信息提出數學問題嗎?

  設計意圖:讓學生學會觀察,正確理解圖意是學習數 學的重要手段。

  啟發學生運用估算的方法,解決問題。

  共有21排座位,每排可坐26人。來了500個人座位夠嗎?小組交流、討論,探究出估算的方法。

  估算的方法:21可看成20,每排坐26人,這樣電影院的座位就有20×26=520﹙個),500人應該夠坐。

  設計意圖:估 算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十分廣泛,靈活運用估算,加強估算練習,學生會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受益匪淺。

  3·探究多種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問題:這個電影院一共有多少個座位?

  方法探究 :怎樣計算26×21?﹙小組交流學習,要求每一 小組至少想出兩種不同的計算方法)。

  交流匯報。(指名學生上臺板演)

  方法一:26×20=520 26×1=26 520+26=546。

  方法二:

  × 20 1

  20 400 20

  6 120 6

  400+20+120+6=546。

  方法三:用豎式計算。(重點分析進位)

  26×21=546﹙個)。

  再次強調:

  第一:乘數21十位上的2表示什么?(這里的十位上的2表示2個十,即20。)

  第二:積“52 “中的2,為什么要寫在十位上?(這里的52,是表示52個十,即520。這里把個位上的0省略不寫。)

  第三:列豎式計算時,先用第 二個乘數每一位上的數分別去乘第一個乘數,用哪一位上的數去乘,乘得的積就要和那一位對齊,哪一位上的乘積滿幾十,就向前一位進幾 ,然后把兩次乘得的積加起來。

  你認為豎式計算與上面的哪種方法有聯系?有什么樣的聯系?

  四、總結

  這節課你們學到了什么知識?課下與 同桌交流。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0

  教學內容:

  實驗教材(北師大版)三年級數學下冊P69-70內容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問題情境,了解平均數的意義,體會平均數的必要性,學會計算簡單數據的平均數。

  2.能讀懂簡單的統計圖,并能根據統計圖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發展統計觀念,增強與他人交流的意識和能力。

  重難點、關鍵:

  重點:讀懂統計圖,了解平均數的意義,學會求簡單數據的'平均數。(結果為整數)

  難點:了解平均數的意義。

  關鍵:讓學生在實際問題的解決過程中認識平均數,并能運用已學統計知識和平均數來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活動一:讀統計圖

  師:同學們,你們玩過投籃比賽嗎?你們懂得一些投籃比賽規則吧?

  師簡要說明一些投籃規則。

  師:三(1)班同學分成四小組舉行兩場投籃比賽,同學們想不想看一看啊?

  師:第一場比賽,準備,開始!同學們把比賽結果制成了統計圖,請看!通過統計圖你獲得了哪些信息?

  學生發言,師正確評價學生的發言。

  接著展示第二場比賽結果的統計表。師:這是第二場比賽的情況,誰能根據統計表幫老師把這場比賽的統計圖完成呢?

  然后全體進行評價。

  (二)活動二:獎牌給哪組

  師:兩組比賽情況已經出來,下面讓我們來評一評這兩塊獎牌分別該給哪個組?(師出示獎牌,同時展示課題:比一比)

  師:我想請大家來做裁判,你們樂意接受嗎?

  師:同學們可以從中任選一場來評,評的時候要仔細觀察,發揮小組合作優勢,看誰的辦法好,理由充分,我們要給優秀裁判組發獎牌,各小組加油喲!(同時出示小獎牌)

  小組合作,教師巡視并參與活動,然后反饋意見,適時發優秀裁判獎牌。

  師小結:第一場比賽兩組人數相同,第一組總數20個,第二組總數19個,所以獎牌應給第一組。

  問:第二場比賽中,第三組總數25個,第四組總數24個,但人數不相同,獎牌應給哪組呢?

  師:在人數不相等的情況下,光看總數不公平,應比小組里平均每人投中的個數,即平均數。(板書:平均數)你們有什么好辦法算出每組的平均數嗎?

  激起學生再次進行討論。

  小組匯報:①移多補少

  ②計算平均數:第三組 (5+8+4+2+6)5=5(個)

  (板書) 第四組 (6+5+6+7)4=6(個)

  師生小結第二場比賽的獎牌應給第四組。

  師:剛才大家在積極思考第二場比賽的獎牌應給哪組,最后是誰幫我們解決了難題?

  生:平均數。

  師:你們覺得平均數怎么樣啊?

  師生小結:像第一場比賽人數相等,我們可以求總數,也可以求平均數;但第二場比賽人數不相等,就一定要用平均數才能解決問題,這里求平均數就是用總數除以人數。同學們的裁判任務完成得真不錯,我代表三(1)班同學感謝大家!

  (三)活動三:試一試

  師:最近小熊開了一個冷飲店,本月前三周賣出冰糕情況見統計圖。(展示統計圖)小熊現在有個難題,本周該進多少冰糕呢?你們能不能幫小熊解決這個難題?

  組織學生獨立思考,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

  學生反饋意見,師生共同評價,意見合理都要給與鼓勵。

  (四)活動四:說一說

  師:生活中,有很多有關平均數的信息,比如,我了解到我們班同學的平均身高是134厘米,你們知道自己的身高嗎?

  部分學生匯報身高,師適時強調同學們要加強鍛煉,使自己的身體更健康。

  師:生活中,你在哪兒見過或用到過有關平均數的信息?說說看。

  指名匯報,師及時進行表揚,并鼓勵學生平時要積極思考,善于積累數學知識。

  (五)實踐活動

  調查小組同學的身高,并計算小組的平均身高。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1

  教學目的:

  1、了解所有學生基本數學學習狀況;

  2、結合具體內容認識小數,知道以元為單位、以米為單位的實際含義;

  3、知道十分之幾可以用一位小數表示,百分之幾可以用兩位小數表示;

  4、能識別小數,會讀寫小數;

  5、密切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方法:

  1、鼓勵學生回答問題,到黑板上完成習題,表現優異者有小獎品;

  2、創設情境,引入課題內容;

  3、以日常生活中的經歷幫助學生理解問題。

  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引入小數

  出示商品標價牌,在黑板上依次貼出這些商品的標價牌。

  2、區別整數與小數。

  根據學生的回答,移動磁性黑板上的標價牌分成整數和小數兩類。

  請同學舉例其它整數的例子,以及小數的例子(兩雙手,一個鼻子;身高:1.65米價格:12.3元田徑比賽中的成績:12.91秒)

  3、引入課題

  右邊這組數它們有一個什么特點?(數中間都有一個小圓點)。像這樣的數叫做小數,(拿走磁性黑板上的整數標價牌)今天我們就要學習一些關于小數的初步知識。(板書課題:認識小數)

  4、認識小數

  1)小數里的這個小圓點我們把它叫做小數點;小數點左邊的部分是整數部分;小數點右邊的部分是小數部分。你會讀小數嗎?

  (讓學生試讀標價牌上的小數,提醒學生注意整數部分與小數部分讀法的不同。)

  2)認識以元為單位小數的實際含義。

  哪些同學已知道,標價牌上的小數它們分別表示多少錢?

  元角分

  4.504元5角

  0.707角

  0.656角5分

  3)完成課本中的習題,鼓勵學生回答問題。

  5、測量一位學生身高

  1)學生交流自己的身高是1米多少厘米?

  2)只用米作單位,該怎樣表示?同學們可以自己先看書,再跟小組的同學討論討論。

  3)引出以米為單位的一位小數。

  出示米尺: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分米?用分數表示是米,還可以寫成0.1米。

  3分米是幾分之幾米,還可以寫成零點幾米?

  想一想:為什么小數點的前面寫“0”?什么樣的.分數能改寫成一位小數?

  4)引出以米為單位的兩位小數。

  指著米尺問: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多少厘米?用分數表示是米,還可以寫成0.01米;

  3厘米是幾分之幾米,寫成小數是多少米?18厘米呢?

  讓學生把答案填寫在課本上;

  想一想:0.03米、0.18米,小數點后面第一位數表示什么?第二位呢?什么樣的分數能改寫成兩位小數。

  5)小組討論。

  王東身高1米30厘米,寫成小數是()米。

  全班交流,寫成1.30米和1.3米都是對的,(因為30厘米也就是3分米)。

  6、補充練習

  (1)填單位名稱

  7.89元=7()8()9()

  4.54米=4()5()4()

  (2)填適當的數

  0.56米=米=()厘米

  0.89元=元=()角()分

  6.18米=()米()厘米=()厘米

  7、對同學的錯誤之處進行講解,歸納易錯點

  教學難點(預期):

  1、小數的讀法,元角分的畫法,長度的表示方法;

  教學問題及分析:

  1、在劃分單位時不熟悉,容易做錯,盡量講慢一點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2

  教學內容

  課本第88、89頁例1

  教學目標

  1、會認、讀、寫小數,初步感知十分之幾可以用一位小數表示,百分之幾可以用兩位小數表示。

  2、結合具體情境認識小數的現實意義,懂得以元為單位、以米為單位的小數的實際含義。

  3、培養主動探索的意識和合作交流的能力,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

  教學重、難點

  會讀、寫小數,懂得以元為單位、以米為單位的小數的實際含義。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小數

  1、猜價格游戲。

  2、出示文具標價牌

  書包45元文具盒18元圓珠筆 3.50元

  鉛筆0.8元橡皮 1.52元日記本5元

  (1)、區別整數與小數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些文具的標價,你能不能把這些文具標價中的.數分成兩類?怎樣分?

  (2)反饋交流,引出小數

  A、左邊的這組數是我們以前學習過的整數,右邊這組數有一個什么特點?

  B、像右邊這樣的數,我們把它叫做小數。其中這個小圓點我們把它叫做小數點。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小數王國去認識小數。小數是怎么來的呢?

  一、認識小數

  1、設疑:對于小數,你了解多少?

  2、根據學生的回答,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試讀小數

  A、根據已有經驗試讀

  B、方法小結。讀小數的時候,整數部分按照整數部分讀法來讀,(整數部分是0的讀作“零”),小數點讀作“點”,小數部分順次讀出每一個數位上的數字。

  (2)試寫小數。

  A、請寫一個你最喜歡的小數

  B、方法小結,強調小數點的位置。別看小數點小小的,圓圓的,它的作用可大了,它的左邊是整數部分,它的右邊是小數部分,整數部分和小數部分中間偏下的位置就是小數點的家了。

  C、再寫出上面的其它小數。

  (3)找找生活中的小數

  A、生活中你還在哪兒見過小數?(生自由說)

  B、小結:同學們說了這么多,看來大家平時真是善于觀察,其實生活中小數的應用是非常廣泛的,老師也找到了一些小數,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C、課件出示生活中的小數,指名讀,齊讀。

  3、認識以元為單位的小數的意義

  (1)引入:同學們可真了不起!自己學會了讀、寫小數!那,這些商品又表示幾元幾角呢?

  (2)獨立完成課本88頁的表格。

  (3)反饋匯報,理解意義。

  A、課件出示表格,指名回答。

  B、理解意義:你知道小數點左邊的數表示什么意思嗎?(幾元)小數點右邊第一個數表示什么意思呢?(幾角)小數點右邊第二個數表示(幾分)。

  (4)舉例加深理解。

  4、自主探究例1

  (1)課件出示例1插圖:說說他們在干什么?

  (2)自學例1要求:

  A、自由閱讀,讀懂例題1的一、二部分。

  B、獨立思考:130厘米=()米。

  C、組內交流自己的想法。

  (3)反饋交流演示評價

  (4)聯系實際,加深理解

  課前老師布置大家測量自己的身高,現在你能用剛才學的知識,把它換為用米作單位嗎?

  一、實踐應用、拓展練習

  第一關:猜謎語,我能行。

  師說動物名稱,學生猜測后閱讀相關資料。

  第二關:我會填。

  1、做一做中的練習。

  2、6厘米=()分米7元2分=()元

  0.6元=()角7.6米=()米( )分米

  第三關:配鑰匙

  第四關:我創意,我做主

  用0、1、2這三個數字和小數點組成小數,看誰寫得多!

  二、總結延伸

  1、時間過得可真快,不知不覺一節課就要結束了,在這節課中你有什么收獲呢?

  2、如果這節課同學們的表現滿分是10分,你能用小數為自己組的表現評分嗎?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3

  教學內容:

  第43頁的例2及練習十一的3~5題。

  教學要求:

  1、使學生根據簡單的統計表求平均數。

  2、讓學生體會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作用。

  3、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

  教學重、難點:

  1、理解平均數的概念。

  2、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

  教學用具:口算卡片、掛圖等。

  教學過程:

  一、復習

  計算:

  (8+3+2+7)÷5(2+3+6+7)÷3

  88÷8         279÷9

  二、探究新知

  1、教學例2

  (1)看圖,了解圖意。

  (2)出示統計表,了解信息。

  歡樂隊

  單位:厘米

  王強 謝明 李雷 王小飛 劉思

  148 142 139 141 140

  開心隊

  單位:厘米

  楊陽 周小杰 陶曉 盧浩 蔡志

  144 146 142 145 143

  ⑶你看到了什么信息?

  王強最高,李雷最矮。

  ⑷怎樣比量隊身高?

  先求出兩個球隊的各自的平均身高,再比較。

  ⑸計算:

  快樂隊:(148+142+139+141+140)÷5

  =710÷5

  =142(厘米)

  開心隊:(144+146+142+145+143)÷5

  =720÷5

  =144(厘米)

  142<144,所以開心隊的平均身高高一些。

  明確:平均數能較好地反映一組數據地總體情況。

  三、鞏固練習

  第44頁練習十一第4題。

  嘗試解答,交流解答過程。

  四、作業設計。

  第44頁練習十一第3、5題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4

  教學目標:

  1、掌握一位數乘兩位數口乘法的計算方法,并能夠正確地進行計算。

  2、理解乘法的意義,能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體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點:掌握一位數乘兩位數的口算乘法

  教學難點:一位數乘兩位數(進位)口算

  教具準備:教學掛圖

  教學過程:

  教師教學設計學生的活動教學反思

  一、復習。

  教師出示上節課所學的口算乘法練習。

  二、新授。

  1、出示掛圖,引導學生觀察。

  2、教師提出問題:賣3個游泳圈需要多少錢?

  3、教師板書學生的方法,并問:12×3怎樣計算?

  4、學生將答案寫在書上。

  5、出示第二個問題:買3個球需要多少錢?

  6、教師組織學生討論:

  怎樣計算:15×3

  與12×3有什么不同

  7、學生將答案寫在書上

  三、練習。

  完成P3第1~4題

  1、2題可獨立完成。

  2、4題對部分學生來說有一定難度,可適當的輔導。

  四、評價

  你覺得這節課學得怎樣?哪些地方還需要提高?

  學生聽算,做完后集體訂正。

  學生仔細觀察圖片,說說圖片中的數學信息。

  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并列出算式:1、12+12+12=361、12×3

  學生獨立思考后,指名回答計算方法。教師板書:10×3=302×3=6所以12×3=36

  學生獨立思考列出算式并嘗試解答。

  這是本節課的難點,學生可以用筆算的計算順序來解答也可有其他的方法,必須掌握扎實,多復述。

  做完后小組交流

  學生自評、互評。

  板書設計:

  買3個游泳圈需要多少錢?買3個球需要多少錢?

  12×3=3615×3=45

  10×3=302×3=610×3=305×3=15

  30+6=3630+15=45

  第3課時:練習一

  教學內容:練習一第1~6題

  教學目標:

  1、通過聯系,鞏固前面所得的口算乘法,使學生能夠熟練計算。

  2、能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體會乘法的'意義。

  教學重點:一個因數是一位數的口算乘法

  教學難點:在能夠正確迅速計算的同時,能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方法:練習法

  教學過程:

  教師教學設計學生的活動教學反思

  一、復習。

  1、一位數乘整十整百數的口算練習。

  2、一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

  3、一位數乘兩位數(進位)

  二、練習。

  完成練習一的第1~6題。

  1、教師組織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

  2、組織學生看圖,思考,列式,計算,寫答語。

  第2問有學生自己提問題并解答,教室可組織小組進行交流

  3、先出示題目,問學生應該先做什么,再比較,哪些題還有其他方法?

  4、本題數字信息較多,問題由簡單到復雜,可給學生充足的時間思考后再個別輔導。

  5、先讓學生說說每道題的運算順序,然后再解答。

  6、爸爸的年齡學生計算是沒有問題的,媽媽的年齡,可給與一定的提示。

  三、課堂評價

  你覺得口算乘法掌握得怎樣,你能解決那些實際問題?

  學生聽算,集體訂正,并與同伴交流計算的方法。

  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并說說計算是要注意什么。

  先觀察圖片從中獲取數學信息,然后思考問題,列出算式最后解答。

  學生提出問題后自己解答,并在小組內交流。

  比較大小的方法不,可先算出結果,也可觀察因數的變化。

  學生先觀察圖片,獲取信息,再根據問題選擇有用的信息進行解答。可以請求教師幫助。

  學生弄清楚運算順序后再解答,最后訂正。

  先獨立思考,在完成題目。

  學生在小組內互相說,可與他人交流自己的不足,互相幫助。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5

  【學習目標】

  1. 讓學生了解并學會使用24小時計時法表示時間。

  2. 初步理解時間和時刻的意義,能夠計算簡單的經過時間。

  3. 幫助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習興趣。

  【重點難點】學習使用24小時計時法表示時間;計算簡單的經過時間。

  【教學過程】

  一、認識24小時計時法

  1. 展示場景圖,提問:同學們,現在是幾點了?你們了解時間嗎?

  2. 提問:這個數表示的時間是幾點?

  3. 組織學生回答相關問題。

  4. 展示圖片場景:

  讓學生根據場景信息討論21:00是幾點,以及生活中還有哪些表示時間的方法。

  5. 教師結合實物,幫助學生理解一天內鐘表的時針正好走兩圈,一共是24小時。然后讓學生動手操作,感受一天共有24小時。

  介紹24小時計時法,鐘表上的時針在一天中走兩圈,共24小時。這種計時法通常采用從0時到24時的方式。

  6. 講解一日24小時的由來。

  二、學習24小時計時法的表示方法

  1. 展示鐘面,引導學生觀察鐘面上的'數字,讓他們解釋內圈數字代表什么,外圈數字代表什么。

  2. 讓學生觀察自己的鐘面,討論外圈數字和內圈數字之間的關系。

  3. 教師撥動時針,讓學生說出時間是如何表示的(例如凌晨1時,中午12時)。

  4. 教師再次撥動時針,讓學生學習下午1時到晚上12時的24小時計時法的表示方法(下午1時,下午5時,晚上9時,晚上12時),并讓他們解釋這些時間是如何表示的。

  5. 例題分析:

  普通計時法:上午7時,中午12時,下午4時,下午6時40分,晚上9時12分

  24小時計時法:19時,23時40分

  練習后思考:普通計時法和24小時計時法有何聯系和區別?

  6. 學生互動,一個同學給出一種表示時間的方法,另一個同學回答另一種表示方法。

  三、練習加強

  1. 獨自完成練習:連接以下內容并交流各自的想法。

  2. 解答問題:

  (1)下列哪些說法是正確的?(打出手勢)

  ① 晚上18:00等同于下午8:00。

  ② 工人通常在上午8:00上班,下午16:30下班。

  ③ 深夜12:00等同于24:00,也等同于次日的0:00。

  (2)教師展示一個鐘面并指向一個數字(8或10)。

  探究一下:這個時鐘顯示的時間是幾點鐘?(可能是早上8:00,也可能是晚上8:00。)

  四、總課結論

  今天這堂課,你學到了什么?還有什么疑問需要解答嗎?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三年級下冊的數學教案02-24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01-17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1-30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04-25

三年級人教版下冊數學教案02-15

人教版下冊三年級數學教案02-16

蘇教版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03-03

【推薦】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03-07

【熱門】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03-07

【薦】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