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案模板合集六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科學教案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科學教案 篇1
一、引入新課
通過多媒體欣賞現代建筑
欣賞、表現:看建筑、畫建筑。
每個小組選一個建筑,用6-8分鐘簡單、概括地描繪,注意抓住主要特征。
作品展示。
2、請同學閱讀教材,各小組分別選出你們認為最喜歡的建筑。
為什么喜歡它?教師參與小組討論。
教師簡要。
二、進一步提問,深入思考:
設計者為什么要這樣做?為什么能這樣做?(科技進步,新技術、新材料。)舉例說明現代建筑從哪些方面體現了科學與藝術的新結合?
教師、歸納。
三、思考與探究:
你認為我國有哪些美的`建筑,談談它們的美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引出北京鳥巢體育館的設計,并把它與故宮進行比較。來講述傳統與現代的差別。
結合例圖,引導學生分析、歸納現代建筑的特點:?重視功能,簡化裝飾;?重視空間,建筑與環境有機結合;?新材料、新技術、新結構、新工藝,科技與藝術完美結合。
四、通過層層設問,引導學生深入思維。
五、課堂延伸
培養學生收集、資料的能力參觀身邊的現代建筑,就其形式和功能、價值寫一小論文。
學生回答:
質疑、討論、比較、分析、歸納、判斷
學生討論:
與眾不同、有個性、造型很美
學生介紹悉尼歌劇院,為什么會選中這個(因為造型美),為什么會能實現這個(科技水平)。(簡單介紹一下悉尼歌劇院一波三折的建筑過程)
學生分小組進行閱讀、討論。
學生經過上述賞析活動,對現代建筑的特點已經有了深入的認識。
科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學生經歷“猜測——驗證——結論”的科學探究過程,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知識與能力:
了解物體的沉浮與物體的大小和輕重的關系:大小相同時,重的物體容易沉,輕的物體容易浮;重量相同時,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
情感、態度、價值觀:
使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培養學生勇于探索的科學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
組織學生經歷科學的探究方法,研究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什么因素有關。
教學難點:
根據實驗、分析研究結果,“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大小、輕重有關”。
教學準備:
教師:水槽、木塊、石頭、玻璃片、天平、同重量不同體積的物體、小刀等。
學生:第一組材料:木塊、土豆、泡沫塑料、蠟燭、橡皮泥、曲別針、石頭、抹布等。
第二組材料:同體積不同重量的物體。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感知沉浮
1.觀察現象;將木塊,石頭,玻璃片放入水中,會是什么現象?
2.提出問題;看到這些現象你想提出什么問題?
3.揭示課題今天我門就從觀察身邊的物體開始,研究它們在水中是沉還是浮.(板書: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二、收集事實推測探究
1.(出示更多的物體)師:大家先猜測一下,這些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再把它放入水中觀察.把推測正確的放成一堆,把推測錯誤的放成一堆.
2.學生分組活動,填寫實驗報告單.
3匯報小組是怎么操作的,有沒有猜測錯誤的?你們是根據什么猜測的?
4.師:還有什么疑問嗎?(或者是討論物體的沉浮與什么有關呢?
三、觀察事實,實驗證明
1.師:物體的沉浮到底與什么有關呢?大家的意見各不相同。利用上一組材料來進行再次研究,你們小組認為物體的沉浮與大小有關系,就請將物體按從大到小的順序排列,看看沉浮有沒有規律,能得到什么結論;如果你們小組認為物體的沉浮與輕重有關系,就請將物體按從重到輕的順序排列,觀察沉浮有沒有規律,又能得到什么結論。
2.學生分組活動。
3.匯報(引導學生根據事實說話):你們小組研究的是哪一個問題?觀察到的是什么樣的現象?得出的結論是什么?
4.師:剛才我們用大小不同、輕重也不同的物體看不出物體的沉浮與什么有關系。假如我們用輕重相同的物體進行比較,看看它的大小對物體的沉浮有沒有影響時,會得出什么樣的結論?
5.教師演示輕重相同但大小不同的物體的沉浮情況。
①教師演示稱物體的輕重,然后將物體從大到小排列,最后點名讓學生猜測物體的`沉浮情況。
②師操作實驗,學生觀察實驗現象。
③討論:物體的沉浮和大小有關嗎?(改:什么情況下有關系?)
④:輕重相同時,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板書)
6.師:物體的沉浮和輕重有沒有關系呢?我們應該選擇什么樣的材料,怎樣進行研究呢?
7.教師大小相同、輕重不同的材料,學生以組設計實驗進行實驗。
8.匯報:大小相同的物體,輕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板書)
9.投影片出示4個問題
討論:
①物體的沉浮和它的輕重有關系嗎?
②物體的沉浮和它的體積大小有關系嗎?
③我們用輕重不同的物體進行比較.看不出物體大小對沉浮的影響,這里面的原因是什么?
④我們用大小不同的物體進行比較,看不出物體的輕重對沉浮的影響,這里面的原因是什么?
四、全課,拓展延伸
1.你感覺這節課自己和同伴的表現如何?有什么收獲?
2.關于物體在水中的沉浮,你還有什么問題?還想研究些什么呢?
(學生可能談到: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能不能改變?怎樣改變物體的沉浮呢?)
3.以小組實驗材料。
科學教案 篇3
重點
太陽活動及對人類的影響
難點
學生在收集資料基礎上資料
課前準備
學生課前準備:查找、收集并關于太陽活動及其對人類活動影響的資料
教學器材:有關圖片、錄相
教學課件:無
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
引入:設問:1.能自己發光發熱的天體被稱為什么天體?
2.行星、衛星自己能發光發熱嗎?
3.離地球最近的恒星是那顆天體?
4.地球的衛星是那顆天體?
認識太陽的基本情況
太陽是離地球最近的恒星
設問:①你知道太陽的表面溫度有多高?中心溫度又可高達多少攝氏度?它為什么是一顆自己能發光發熱的氣體星球?它的能量從哪里來?
②你知道地球到太陽的距離有多遠?
計算:光每秒可走30萬千米,太陽光到達地球需要多少時間?
2.太陽的大小
活動:通過閱讀下列數據,談談你對太陽大小的認識
地球直徑約12742千米太陽直徑是地球直徑的109倍
地球質量約為5.976×1027千克太陽質量約為地球質量的33萬倍
地球表面積約為5.1億平方千米太陽表面積約是地球表面積的1.2萬倍
地球體積約為1萬億立方千米太陽體積約是地球體積的.130萬倍
在宇宙中太陽只是一顆中等的恒星。
太陽的表面
活動:觀察太空航天站上拍攝的太陽照片與大家平時看到的太陽有什么不同?用一段話描述一下你對太陽的新感覺。
讀圖:讀“太陽的大氣層”圖,說出太陽大氣層由內向外依次分為哪幾層?你知道我們平時看到的太陽是它的大氣層的哪一層嗎?
了解太陽的活動及對人類的影響
錄相:太陽活動
設問:1.太陽有哪些主要活動?分別發生在哪一層?
2.太陽活動強弱的標志是什么?
3.太陽表面真的有黑斑嗎?這些黑子到底是什么?
4.發生什么變化時太陽釋放的能量十分巨大?
5.太陽黑子活動的周期是多少?
計算:哪年開始為太陽活動的第21周?
交流:介紹一下你在收集有關“太陽活動及其對人類的影響”時還有哪些收獲?
:
層次
主要太陽活動
對人類的影響
光球層
太陽黑子(11年周期、太陽活動的標志)
皮膚癌、白內障等病人數增多
影響地球上的短波通訊
產生“磁暴”等現象
色球層
耀斑、日珥
日冕層
太陽風
設問:我們能用眼睛直接觀察太陽嗎?你能介紹一下觀察太陽的方法嗎?
學習使用天文望遠鏡
閱讀教材“學習使用天文望遠鏡”。
教案點評:
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展示圖片,播放錄相,并調動學生利用絡查找、收集、資料,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激發學生探求宇宙奧秘的好奇心、求知欲。
科學教案 篇4
教學目的:
1.通過聆聽《嘀哩嘀哩》、《春曉》,演唱《小樹快長高》、《郊游》表達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2.能用廢舊物品自制沙錘等無固定音高的簡易打擊樂器。
3.認識“0”并能準確地拍擊帶有“0”的節奏。
4.能在學會歌曲后,跟著老師準確地按音高唱唱名。
教學重點:
指導孩子富有表情的演唱歌曲《小樹快長高》、《郊游》。
教學難點:
按音高唱唱名。
教學方法:
綜合音樂感教學法
教學用具:
CAI課件、琴、打擊樂器等。課時安排:三課時第一課時教學內容:
聆聽《嘀哩嘀哩》、《春曉》。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師生問好
二、創設情景、聆聽歌曲
1、(多媒體展示)古詩《春曉》在清新的音樂伴奏下徐徐展開,老師引導孩子齊聲朗讀。
2、教師導入:同學們都非常熟悉這首古詩,能告訴老師這首古詩描寫的是什么季節嗎?孩子很自然地揭題--“春”
3、教師板書《春》,同時多媒體視頻圖象:“聽,春雷響了,好多躲在洞穴里過冬的小動物也醒來了,紛紛跑出來跟我們打招呼呢,你希望哪些小動物最先出現在我們面前?”孩子根據自己的喜好說幾個動物的名字(老師根據孩子所說相應點擊畫面)
4、你能模仿自己喜歡的小動物的動作或聲音嗎?(孩子模仿青蛙、蛇、小燕子、兔子……)
5、看到這么美的春天,小動物會說什么呢?如果你是小動物,你會對春天說一句什么呢?(孩子回答:A、好美呀B、春天的空氣真新鮮C、我要去找小伙伴一起看看春天)
6、小動物睡了一個冬天,在春回大地、萬物復蘇的`時候到處尋找春天,我們小朋友一起來幫助小動物找一找,好嗎?
7、播放CAI歌曲《滴哩滴哩》(要求:聽一聽,歌曲里的春天在大自然的哪個角落里?聽完后用歌詞來告訴老師)
8、第二遍播放CAI
歌曲《滴哩滴哩》,你能用自己喜歡的動作來表現歌詞內容嗎?
孩子聽歌曲,隨著音樂節奏自由表演
9、設計提問:a、春天在哪里呀?
(孩子回答:春天在青翠的山林里、春天在湖水的倒影里、春天在小朋友的眼睛里)
b、你眼睛里的春天是什么樣的?(孩子回答:桃花開了、柳樹發芽了、小草綠了、燕子飛回來了……)
c、歌曲里小朋友眼睛里的春天又是什么樣的呢?(這里有紅花,這里有綠草,還有會唱歌的小黃鸝)
d、你能把這幾句歌詞唱一唱嗎?(老師帶孩子一邊拍手一邊演唱)
科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 任意彎折電線,大膽表現富有創意的造型。
2、 嘗試運用多種材料讓電線站起來。
3、 大膽嘗試、勇于探索,積極參與活動。
活動準備:
1、 粗細、長短不同的彩色膠皮電線若干
2、 透明膠帶、橡皮泥、積木、瓶蓋、土豆、泡沫、
活動過程:
一、猜一猜,激發活動興趣
1、 孩子們剛才我接到電線寶寶的電話,說要到我們班上來和小朋友們做游戲,你們歡迎不歡迎呀?有誰能說說電線寶寶它長什么樣?
2、 好我們有請電線寶寶。
二、看一看,引導觀察想象
1、 今天老師要用電線來變魔術呢,請小朋友跟我一起數“一、二、三”它就變了。
2、 看看它變成了什么形狀?像什么?
電線真好玩,可以根據我們的想法把它彎曲成各種各樣的形狀。你們想不想來變魔術呢?你們想變成什么呢?
三、玩一玩,鼓勵創造表現
1、 今天老師為大家準備了許多好玩的電線,小朋友在和電線變魔術時可要注意安全 。
2、 教師觀察指導。
3、 你把電線變成了什么?
四、做一做,啟發思考探索
1、 師:我們的小手真能干,把電線彎一彎、繞一繞,做出了許多有趣的東西。可電線寶寶悄悄地告訴我,它除了想躺著擺出各種姿勢外,還想站起來擺出各種姿勢呢!你能想出什么辦法讓它站起來呢?
2、 幼兒自由講述讓電線站起來的.方法。(如借助膠帶、插入彩泥等)
3、 師:今天老師也為小朋友準備了許多的材料,有橡皮泥、積木……你們可以試試這些材料,看看能不能讓電線站起來。
4、 幼兒嘗試操作,讓電線造型站立起來。
五、跳一跳,保持探索興趣
1、師:今天小朋友真聰明,想了許多辦法讓電線擺出了各種造型。
2、電線寶寶說啊,它很想看看小朋友們用身體變出各種造型,你們會不會變呀?
3、時間不早了,電線寶寶該回家了,它想對小朋友說,其實除了今天小朋友變的各種造型外,還可以變更多有趣的造型呢。小朋友回去以后還可以再試一試,變一變。
科學教案 篇6
一、教學目標
1、 指導并鼓勵學生開展養蠶活動,引導學生在養蠶過程中發現生命的發展變化,通過養蠶活動的經歷和體驗,培養學生親近生命,珍愛生命的情感。
2、 親歷養蠶的過程。
3、 經歷對蠶的身體變化進行比較和測量的過程。
4、 經歷對事物的發生、發展過程中,堅持不懈地觀察記錄的過程。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親歷蠶由“卵→蟻蠶→幼蠶”的過程。
教學難點:付出一份愛心,細心地進行養蠶活動。
三、材料準備
蠶卵、放大鏡、記錄用表、雞蛋、蟲卵圖片、青蛙各階段的圖片。
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引入
不同卵的異同點
紙盒中裝入一些蠶卵
[教學媒體]
雞蛋
放大鏡
各種動物及卵的圖圖
[教學思路]
出示“裝蠶卵的紙盒”,創設情景談話: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些小生命(小動物),讓你們見識一下(猜猜看是什么呀?)。
設問:這些卵是生命嗎?
設問:你知道的與蠶卵相似的生命還有哪些呢?
教師出示一枚雞蠶,提出觀察要求:蠶卵與雞蛋有哪些相似之處,哪些不同之處呢?
教師隨時依據學生的反饋情況,引導學生重點從大小、形狀、顏色、數量等方面認識蠶卵相對雞蛋的不同之處。教師可以簡單涉及各種卵的構造相似以及在生命過程中扮演的環節相相同來認識它們之間的相似點。
(簡單觀察盒子,猜一猜。)
學生打開盒子,觀察蠶卵。
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
引導學生從蠶生命演變的已有知識角度認識蠶卵與生命的關系。
學生談一談。
學生小組對比觀察。
學生交流反饋。
師生對話。
讓缺乏自主運動能力的生命體(蠶卵)與學生已有的生命概念形成沖突,創設情景。
將蠶卵與學生更熟悉的禽蠶、蛙卵等聯系起來。
通過蠶卵與雞蛋的對比幫助學生進行更細致的觀察活動,使觀察也更具目的性。
從雞蛋等學生熟識的生命變化形式來認識蠶卵可能扮演的生命角色,對于不熟悉蠶的學生來說可能是合適的。
討論蠶寶寶出世前的準備
設問:你知道在我們出世前,媽媽做了哪些準備工作?
設問:小鳥出世前,鳥媽媽會為小鳥做哪些準備?(側重)
設問:在蠶寶寶出世前我們該為它們做些什么準備呢?
教師歸納學生的想法,出示一些學生該做的主要工作。(可以參照教科書P35中間部分的話。)
了解督促學生的準備工作。
學生談一談。
學生小組討論,并交流自己的想法。
學生閱讀了解。
課外學生做好準備工作,并及時做好記錄。
創設情景,遷移至要為蠶寶寶的出生做好準備。
明確工作,為課后的準備工作建立基礎。
從卵中誕生的小生命
設問:如果有一天突然發現有一條小蠶誕生了,你最想做的是什么事呢?
在學生的交流中可抓住以下幾點進行:
1、你有沒有剛出生不久的照片,為什么爸爸媽媽要給你們照一張照片呢?你想擁有這樣的照片嗎?
2、出生后,媽媽是怎樣關心和照顧你的?你怎么照顧蠶寶寶呢?(食物、安適的“家”等等)
3、蠶寶寶一天天地長大,我們還應該做哪些重要工作呢?
讓學生設計一個觀察記錄方案。
出示老師的建議。(可以參考教科書P36建議)
學生各抒己見。
一定要使學生明白,除了對小生命的情感關心之外,我們的`記錄和飼養是科學觀察記錄中的重要環節。
學生小組討論,預設方案。
交流方案。
學生了解老師的建議。
學生設計記錄表。
可以將這部分內容放在第一條蠶出生后,也可以放在出生前的討論時明確。
讓學生明確在蠶寶寶出生后該做些什么。
討論觀察記錄的一些技巧
蠶的模型
設問:你認為哪些是需要我們觀察和記錄的?
設問:你用什么好辦法可以把蠶寶寶各時期的樣子記錄下來呢?
教師教習測蠶體長的方法。
學生發表想法。
明確圖畫、照片可以記錄下蠶的樣子;測量、放在尺的刻度上照像可以記錄下蠶的體長和大小等等。
學習一些觀察與記錄的技巧
延伸
記錄表
教師出示一張P36記錄表
學生說說打算什么時候進行記錄和觀察。
使學學生明白隨時觀察和記錄的重要性。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教案科學教案05-16
科學教案實用 科學教案簡短07-16
科學教案【經典】07-25
科學教案【精選】07-31
科學教案[經典]08-02
(精選)科學教案07-27
【經典】科學教案10-09
(經典)科學教案08-24
科學教案06-25
科學教案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