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科學教案匯總6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時常要開展教案準備工作,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快來參考教案是怎么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科學教案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科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目標:
能通過實驗探究哪種材料適合做鼓面。
能按照書上的要求制定出制作小樂器的小組計劃。
能夠在教師的指導下制作簡單的小樂器。能對自己和別人設計、制作的小樂器進行客觀的評議。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在制定小組制作計劃的過程中愿意提出自己的想法。
愿意與小組其他成員分工完成小樂器的制作任務
科學知識目標:能說出聲音的大小、高低與物體的振動有什么關系。
教學準備
圓口容器、氣球、塑料袋、棉布、牛皮紙、橡皮筋或膠帶、剪刀等
教學過程
一、引導學生認識書中的各種樂器,并提問:你們認識這些樂器嗎?你會彈奏嗎?
告訴學生不同的樂器會產生不同的聲音并且聲音的高低大小也不同
二、活動一:做小鼓。
1、用有圓形口的容器做鼓身,選擇不同的材料如橡膠薄膜、塑料薄膜、牛皮紙做鼓面,用橡皮筋和膠帶將它繃緊在鼓身上敲擊鼓面,仔細聽聽發出的聲音。
以教師演示為主以技能訓練為重點
2、提問:敲擊不同材料的鼓面發出的聲音一樣嗎?哪種材料更適合做鼓面,為什么?
三、活動三:制作自己的小樂器。
1、讓學生先欣賞一些同學做的小樂器。
學生認樂器
學生動手實驗
學生討論
得出結論:聲音與材料的性質有關,材料不同樂器演奏的.效果也不同
2、布置制定小組計劃
試一試,怎樣讓自己制作的小樂器發出聲音?怎樣讓小樂器發出高低大小不同的聲音?
布置討論任務:對同學們制作的小樂器進行評價。
四、教師總結全課,制定小組計劃。
學生得出結論:聲音的大小與物體振動的強弱有關;聲音的高低與物體振動的快慢有關。
學生討論 制定小組計劃的過程中提出自己的想法
科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學習掌握播種技能;在教師的指導下,設計適宜的實驗,觀察種子的萌發過程;根據研究植物生長變化的需要,確定觀察、記錄的內容和方法;根據對種子萌發狀況的預測,確定本階段觀察的重點。
情感態度價值觀:樹立用事實闡述觀點的意識,即科學的實證思想;培養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播種的方法
【教學難點】:長時間堅持管理、觀察和記錄鳳仙花生長變化情況。
【教學準備】:(教師準備)小鏟、花盆、泥土、鳳仙花種子、透明塑料杯、吸水紙等。
【教學過程】:
一、學習播種方法
1、師:“一年之計在于春”,春天是播種的好季節。今天,我們來種植鳳仙花。怎樣種植鳳仙花呢?
2、師:請大家看P4頁中的“播種方法”。
3、生:閱讀P4頁中的.“播種方法”。
4、師:指一名學生說說播種的方法。
5、師:播種鳳仙花的方法是選種、放土、下種、澆水。
二、關注種子變化
1、師:播種了鳳仙花以后做什么?
2、生:說出自己的想法。
3、師:播種了鳳仙花以后,我們要關注鳳仙花種子的變化。請大家閱讀P5頁順數1~10行內容。
4、生:閱讀P5頁順數1~10行內容。
5、師:注意觀察透明玻璃杯中的種子生長變化情況;注意觀察花盆中的鳳仙花生長變化情況。
科學教案 篇3
一、教學目的
1.通過本課教學,使學生知道杠桿的作用(在什么條件下省力、費力、不省力也不費力),以及杠桿在實際中的應
2.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和歸納概括的能力。
3.使學生體會到自然事物是有規律的,人只有了解了這些規律,才能更好利用自然和改造自
二、教學重、難點:
讓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做實驗,從實踐中領會省力、省距離杠桿的區別,并初步歸納出杠桿中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之間的關系。
三、教學準備
1.分組實驗材料:簡單機械實驗盒、鉤碼、鑷子、鉗子、剪子、起釘錘。
2.演示材料:同分組材料(撬棍應放大一些)、重物。
3.教學課件(杠桿上三點示意圖),實驗記錄表(課本P45放大圖)。
三、教學過程
(一)教學引入
出示演示重物、撬棍。
提問:你能利用這根棍子,比較省力地抬起這個重物嗎?(指名演示撬重物)
(二)學習新課
1.認識杠桿
(1)分組實驗1(用直尺撬磚)。
實驗時先讓學生用一小拇指抬起磚,然后組裝好撬棍用小拇指撬起磚。
(2)講解。(出示杠桿三點示意圖)
當這根棍子,按實行的方法去撬重物時,它就不再是一根普通棍子了。它是一種簡單的機械,這種簡單的機械叫做杠桿。(板書課題)、在杠桿上有三個著力點。杠桿上被小石頭支撐的那一點,叫做支點,杠桿兩端圍繞支點轉動。被重物壓的.那一點叫做重點。手對于杠桿用力的那一點叫做力點。(邊講解邊在示意圖上出示名稱)
(3)分組指出杠桿三點位置。
分組組裝好撬磚的杠桿,每人在杠桿上指出三點的位置。
2.指導學生認識扛桿的作用
(1)討論:
通過以上的實驗,你知道了杠桿有什么作用(省力)
談話質疑,使用杠桿是不是一定能省力?有什么情況下才能省力呢?
(2)分組實驗2(用直尺橇磚
移動支撐小木塊的位置,改變支點位置或改變力點位置,再用小姆指用力壓杠桿有什么感覺?
實驗后討論:使用杠桿一定省力嗎?什么情況下省力?
(3)分組實驗3(杠桿尺定量實驗)。
講解:為了準確地弄清這個問題,我們再來做一個實驗。
①出示杠桿尺實驗裝置。(杠桿尺左2格掛100g鉤碼,教師手壓杠桿尺的右端。)
提問:請同學指出這個杠桿上三點的位置?(個人思考,小組討論,指名演示)
②分組實驗。
按教師演示的方法組裝好杠桿后,學生在右側1~5格處用力,使杠桿平衡,感覺一下用力有什么不同?
(1格處費力,2格處不費力,3~5格處省力。)
③談話:為了更準確地測定出力的大小和杠桿省力的規律,我們在力點上懸掛鉤碼使杠桿尺平衡,來測定力的大小。
講解:距離按格記量,力的大小按鉤碼數量記量。按表中規定進行實驗。
演示1欄填表。
①分組實驗(表中2~6欄)。
②匯報實驗結果。(填出演示記錄表)
(4)討論。
①6次實驗可分成哪三種類型?(個人思考,小組討論,大組匯報)
實驗1、2:支點到重點距離=支點到力點距離
實驗3、4:支點到重點距離>支點到力點距離
實驗5、6:支點到重點距離<支點到力點距離
②三組實驗的結果:
實驗1、2:重物(力)=拉力(不省力、不費力)
實驗3、4:重物(力)<拉力(費力)
實驗5、6:重物(力)>拉力(省力)
③根據以上的分析,誰能找出使用杠桿工作的規律?
討論后填寫思考題。
3.指導學生認識杠桿的應用
(1)分組觀察剪子。
思考:剪子是由幾個杠桿組成?找出三點的位置。分析剪子工作時力的關系。
(2)分組觀察鑷子。
思考:鑷子是由幾個杠桿組成?找出三點的位置。分析鑷子工作時力的關系。
(3)你知道還有哪些工具利用杠桿原理設計的?
(三)布置作業
觀察哪些裝置應用了杠桿原理:分析它的三點,研究它是省力杠桿,還是費力杠桿?
思考:為什么有的工具設計成費力的。
科學教案 篇4
一、鼓勵同學敢問。 我認為教師首先應從教育觀念上更新,采取更適合同學發揮主體性的教學模式,雖然《科學》這門課對于同學來說有的內容同學易懂也愛學,可有的離他們很遠他們不懂就不愛學,這就要我們為同學營造一種和諧的寬松氣氛,讓同學敢想敢問敢于表達的真情實感。使同學感到教師與同學平等相處,一起探索,研究。若同學提出的問題與教學內容相差甚遠或問題提不到要害處,教師要先給予積極鼓勵,贊揚他敢于提問的勇氣,而后再給予點撥和啟發,讓他們帶著成績感體面地坐下。
二、引導同學會問。 同學不會提問,是因為他們不知從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樣的問題。起始階段,教師應注意通過示范提問,向同學展示發現問題的思維過程,使同學受到啟迪,有法可循。當然,在示范提問的基礎上,教師還應注意啟發引導,讓同學嘗試提問。
1.從課題上質疑 教材中許多課文的課題都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引導同學針對課題提出問題,既有利于探究和理解,又能培養同學的質疑能力。
2.從課題的重點,難點處質疑 對課題重點、難點的質疑,既有利于同學深入探究本課主題,同時,也有助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圍繞這一課題進行教學。 應鼓勵同學多通過實驗去發現,他們在判斷吸水性還用到了擠、甩的方法來比較,如把相同紙、木材、塑料、金屬都通過擠,能發現紙輕輕一擠就能擠出,再將剩下的3種資料都通過甩,通過觀察被甩出的水量能發現木材中被甩出得最多,而塑料與金屬通過我們目前現有的'方法與觀察工具無法比較誰的吸水量大,只能將兩者都歸類于吸水性最弱。
3、從矛盾之處質疑有些課文中有看似矛盾之處,那正是編者匠心獨具所在。從而悟出道理,提高認識。同學只要拿到了實驗資料,就會想盡一切方法去進行觀察,他們在觀察白紙時,不只用肉眼觀察,還通過放大鏡,還比較了干的紙與被水浸濕的紙的區別,分別用了自身的語言來描述觀察到的特點。書本上是先講了古代造紙術,再由同學來造一張紙,而我們在實際教學中能不能先讓同學來動手做,讓同學在動手中來發現問題,再回過頭來結合古代造紙術,看看兩者之間的聯系。
科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夠對人的一生劃分為幾個時期進行探究,并且有依據地自行劃分人的一生;
2、能夠用不同的方法預測自己長大后的身高;
3、能夠探究嬰幼兒和老年人的生活,寫出調查報告。
知識與技能
1、知道人的一生大致可以劃分為幾個時期;2、知道怎樣劃分人的一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愿意與他人合作交流;2、意識到尊老愛幼是一種美德。
教學準備教師準備:獅身人面像圖片;人一生中各個時期的圖片;有提示語的記錄單。
學生準備:課前問一問自己爸爸媽媽的身高;收集嬰幼兒和老年人生活的資料。
教 學 預 設教學生成
(一)導入新課
1.談話:同學們,你能說說蠶寶寶的一生是怎樣的嗎?前兩節課我們一起從出生看到了將要經歷的青春期,這節課我們再看遠一點,看看人的一生又是怎樣的。(板書:人生之旅)
2.老師帶來了一個故事:斯芬克斯是常見于埃及和希臘的藝術作品和神話的獅身人面怪物,據說,它用繆斯所傳授的謎語難人,誰猜不中就要被吃掉。“哪一種動物開始用四條腿走路,后來用兩條腿走路,最后用三條腿走路?”奧狄浦斯終于猜中這個謎語,這是人,因為人在嬰兒時期匍匐爬行,長大時兩腳步行,年邁時拄杖行走。
(二)學習新課
1.劃分人的一生
導入:同學們,這里老師帶來了一個人不同時期的照片,我們來欣賞一下,請看大屏幕,認識這些照片中的人嗎?
提問:(1)看看這幾張照片,誰給它們排個順序?
(2)這些照片組合起來就是一個人的一生。你能給這些照片取個名字嗎?人的每個階段又有哪些特點呢?(觀看相關的錄像同時教師板書)
嬰兒:爬行、說話不清楚、很需要大人照顧……
幼兒:需要大人照顧、需要學習很多東西……
少年:需要大人照顧、有一定的自覺性、能照顧自己……
青年:能做自己的事、獨立自主……
中年:獨立自主、不需要大人照顧……
老年:行動不便、蒼老、需要人照顧……)
(3)小結:人的一生可以大致分成六個階段:嬰兒、幼兒、少年、青年、中年、老年。這是每個人都必須經歷的。
2.預測未來的身高
導入:大部分學生都是13歲,想知道未來你能長多高嗎?
(1)講解每種算法的要點:明確預測方法,查表方法;進行預測活動,任選一種進行預測;預測并非絕對,身高受到后天生活的影響,如:環境、鍛煉、營養等,鼓勵預測不理想的孩子不氣餒。先天不足,后天彌補。
(2)統計班級最矮的男生、女生的身高和未來,以及最高的男生、女生的身高和未來身高。
3、周圍的嬰兒和老人
導入:同學們,你們的周圍有嬰兒嗎?他們的父母是怎樣照顧他們的?
你周圍有老年人嗎?在你眼里,他們是什么樣的?我們要注意尊老愛幼,做一個有愛心、有責任心的人。
(三)拓展
導入:同學們,下面請你們拿出你們從出生到現在的照片,還有你們家人的照片,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吧。
1.來隨意談談你的父母是怎樣照顧你們的。你的父母是怎樣照顧你的爺爺、奶奶的。
2.請你們想象一下,60年后自己的生活會是怎樣?
3.同學們,我們的家人為我們付出了很多,我們該如何來報答他們呢?
4.每一年同一時期和父母合個影,留給未來一份美好的回憶。
體會父母對自己的關心,學會正確對待身邊的老年。
(四)小結
結束語:同學們,通過今天這一課,談談你的收獲與感想吧。最后老師送給你們一句話,關愛他人,就是關愛你自己。
教學評價及反思
執筆教師授課教師總課時數1
備課時間2.17授課時間2.28本課時數1
教學內容1-4踏上健康之路年級六學科科學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能夠用做統計圖的方法統計全班同學的身高;
●能夠根據統計圖對全班同學的.身高情況作出解釋;
●能夠對自己的生長發育做出評價。
知識與技能
●知道影響健康的各種因素;
●知道自己的生長發育情況;
●知道可以用做統計圖的方法了解事物的狀況。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意識到健康在人體生長發育中的重要作用;
●珍愛生命。
教學準備學生課前收集各種影響健康生活的資料,統計好全班同學的身高。
教 學 預 設教學生成
一、研究數據,制作身高統計圖
(一)研究身高規律
1.出示教材第11頁上的統計表和統計圖,講述:上面這一張是一組12歲兒童的身高統計表,下面是根據這組數據所做的統計圖。
2.談話: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研究這些數據和相關的統計圖,看看大家有什么發現?把你的發現在小組里交流一下。
4.匯報:誰愿意把從這張統計圖上了解到的信息告訴大家?
5.小結:是呀,在同一年齡組中,中等身高占多數,矮個和高個差不多一樣多,相對較少,分布在兩頭。
(二)制作班級身高統計圖表
1.提問:我們班同學的身高情況是怎樣的呢?你們想不想也來制作這樣一張統計圖?
(1)課前,老師已經讓大家統計了我們班同學的身高情況,把統計表拿出來,誰來匯報一下統計結果?
(2)學生匯報統計結果。
2.(教師出示一張空白統計圖)談話:下面就請大家根據課前統計的結果,在這張空白統計圖上分別制作我們班的男、女生身高統計圖。
3.學生制作統計圖,并展示自己制作的班級身高統計圖。
4.談話: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張統計圖,看自己處于哪個位置上?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二、了解等級價表,進行自我評價
1.談話:通過剛才的研究,我們已經知道了自己的生長發育在班級中的狀況了,下面,我們再來根據書上為我們提供的身高等級評價表,來評價一下自己的生長發育。
2.教師指導學生看表。
3.學生活動:找一找自己的身高在等級表中所處的位置,同時評價一下自己的生長發育情況。
4.學生匯報、評價自己的生長發育在班級中的狀況。
5.教師小結: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我國兒童和青少年的生長發育和健康水平有了較大提高。突出表現為生長幅度猛增,促進青春期發育和性發育年齡不斷提前。
三、討論、交流,了解健康生活方式
1.談話:那么,要想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我們都應該怎樣做?
2.學生交流討論。
3.匯報討論結果。
4.思考:自己有哪些好的生活方式?還有哪些需要改變的生活方式?
5.小結:我們青少年正處在長身體、長知識的關鍵時期,培養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對提高自身的健康水有著極大的作用。
【說明】雖然教材從個人衛生、營養及膳食衛生、學習衛生、體育鍛煉、睡眠情況、電腦使用和科學用腦幾方面介紹了“要想有一個健康的身體”的正確做法,但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根據本班實際情況,有重點、有針對性地開展討論活動。這樣才能取得好的教學效果。
四、應用拓展,養成良好的習慣
1.談話: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2.提問:你能根據今天學到的知識,為自己制作一張健康作息表嗎?
3.布置作業:課后繼續收集有關影響身體生長發育的其他資料,與同學交流。
科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擺的擺動快慢與擺長有關,同一個擺,擺長越長擺動越慢,擺長越短擺動越快。
過程與方法:在真實情境中研究擺長如何影響擺的快慢;在不斷嘗試中,調制出每分鐘擺動30次的鐘擺。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到細心觀察和準確測量的重要性;體會制作鐘擺的樂趣。
【教學重點】在真實情境中研究擺長如何影響擺的快慢。
【教學難點】調制出每分鐘擺動30次的鐘擺。
【教學準備】學生自帶計時表(小組)、鐵架臺、棉線、一根寬1厘米長30厘米的.木條、稍大金屬片。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復習上節課內容,擺的快慢與什么因素有關?
2、閱讀課本P62上圖和文字,并作出預測。師出示上節課的實驗單擺再次演示。
3、小結:擺長不等同與繩長。
二、擺長怎樣影響擺動次數:
1、師出示金屬圓片,問:假如把它固定到木條上,這個擺的擺動快慢會變化嗎?為什么?
2、學生小組實驗,把金屬片固定在底部,三次實驗記錄15秒內擺動的次數。記錄表見課本P62。
3、反饋數據。
4、思考:我們觀察到了什么變化?怎樣解釋這種變化呢?
5、師問:金屬圓片在木條上固定的位置不同,對擺的快慢有影響嗎?
6、小組三次實驗并記錄金屬片掛在上、中、下處時,15秒內擺動的次數。
7、反饋數據。
8、解釋變化原因并小結。
三、做個鐘擺:
1、提出要求:利用剛才的材料,我們能做一個每分鐘正好擺動30次的鐘擺嗎?
2、板書課題:做一個鐘擺。
3、小組嘗試調整制作。
4、請成功的小組展示鐘擺。板書設計:
做一個鐘擺擺的擺動快慢與擺長有關,長則慢,短則快。
每分鐘擺動30次教學后記: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教案科學教案05-16
科學教案實用 科學教案簡短07-16
科學教案06-25
科學教案[精選]08-15
科學教案【精選】07-31
科學教案【經典】07-25
科學教案[經典]08-02
[經典]科學教案07-20
科學教案(經典)10-15
科學教案(精選)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