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蓮花縣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總結范文
為做好我縣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根據《江西省農民培訓實施意見》的要求,在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在省、市業務部門的精心指導下,我縣緊緊圍繞創新農業經營體制,堅持立足產業,政府主導,多方參與,注重實效原則,通過高位推動、專業帶動、項目拉動,著力培育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培養一支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撐,現將20xx年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匯報如下:
一、基本情況
20xx年我縣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培訓目標800人,其中生產經營型500人,專業技能和專業技能服務型300人,根據我縣產業發展情況,為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將目標任務具體分解為水稻產業220人,畜牧專業80人,果蔬專業xx0人,蓮籽產業50人,專業技能型300人。截止目前為止,已培訓生產經營型500人(含現代青年農場主),專業技能型300人,共計培訓新型農民800人。
二、主要做法
(一)成立工作班子,明確工作職責。為了加強對工作的組織領導,確保工作順利進行,我縣成立了四個領導班子,一是成立了由縣長擔任組長的蓮花縣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設縣農業局,負責領導小組日常工作,制定具體工作實施方案,并將實施方案送至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征求意見,歸納修改后報請縣政府審核通過,以縣政府名義行文,為了把培訓資金用實用好,縣農業局對培訓資金進行細化量化,明確資金使用范圍報請縣政府批復,各培訓機構嚴格按照批復執行,為了確保培訓效果,形成齊抓共管局面,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作為全縣農業農村工作的一項重點工作來抓,納入各涉農部門和各鄉鎮全年工作考核內容之一。二是形成了以蓮花縣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為主其它農技推廣機構參與的多元培訓體系,負責職業農民的培訓教育與技術指導服務工作。三是成立了工作協調小組,由縣政府辦牽頭,各部門參與,并由縣政府辦以文件形式明確相關部門的工作職責,協調相關部門聯合推進工作,制定扶持政策。四是成立了新型職業農民認定小組,由縣農業局、縣財政局共同參與,負責制定職業農民認定標準、程序和管理辦法,并對新型職業農民進行認定和動態管理,工作得到了各級領導和有關部門的重視和支持。
(二)確立培育目標,界定培育對象。根據我縣的實際情況,圍繞我縣房前屋后栽種“搖錢樹”精準扶貧工程,我們確定從水稻、果樹蔬菜園藝、蓮產業、生豬家禽養殖為主導產業進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縣分管領導和農業局主要領導多次深入鄉鎮、村、組、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企業調研,經村、鄉、縣三級審定,從現有的種養大戶,科技示范戶,農業專業合作組織主要成員,有志從事農業生產、有一定經濟基礎、文化素質較高的返鄉創業農民中遴選了1000余個,年齡55歲以下的農民作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對象,分類型、分專業造冊登記。
(三)建立培育體系,制定培訓規范。一是構建培訓體系,建立了以縣農廣校為主,縣畜牧局、縣農機局、縣產業辦、縣職業技術學校、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企業為輔的多元化培訓體系。二是建立本縣師資庫,聘請具有理論知識水平高,實踐經驗豐富的縣、鄉級技術員,農業系統已退休仍從事產業化經營的技術員、鄉土人才,以及省市專家作為師資力量。三是遴選實訓基地,各個培訓機構遴選了具有一定生產規模,產業特色突出,輻射帶動作用強的為實訓基地,報新型職業農民領導小組辦公室審核,并實行掛牌管理。四是合理安排培訓專業,培訓機構根據承擔培訓專業以及學員的特點和需求,設計培訓內容,征訂教材,選擇培訓地點,創新培訓模式,開展培訓。
(四)立足農業產業,開展農民培育。根據確立的主導產業,我縣分專業、分類型開展培訓,在目前開展的培訓中,根據農民教育特點,采取畜牧養殖在縣城集中辦學,種植業以鄉鎮片區就近培訓的形式。培訓采取120個學時制,其中理論教學約50個學時,實踐操作約占50個學時,異地參觀交流20個學時。為了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我縣聘請江西農大、省、市農業科研院所“一校兩院”的教授專家強化理論教學,實行省、市、縣三級教師聯動,以理論講座,實踐操作,田間學校、觀摩交流會等形式開展,進行分段式培訓,注重理論與實踐操作相結合。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主要關鍵核心是抓住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的培養,讓他們發揮主力軍的作用。過去的陽光工程培訓,初步解決了農民生產發展掌握的一些技能和操作,而現在的新型職業農民是這些人中的進一步提升,在培訓中創新方式,注重實效,根據不同的特點,分時、分段將課堂辦到田頭、基地,為了更好地發展新的經營主體,我縣根據不同的產業,聘請縣內創業成功人士走進課堂和基地進行案例培訓教育,讓身邊的人培訓身邊人,這種田間課堂和案例教育的培訓模式效果顯著又深受學員喜愛,培訓內容全面兼顧,突出特色,既注重傳統產業的知識更新,更注重新興產業、特色產業知識推廣應用,特別是近年來新興的果樹、葡萄、蓮產業知識的培訓,因此培訓中更加注重能力的提升,造就高素質的新型職業農民。打造一支不僅在理論實踐上掌握現代農業生產的技能,而且讓他們從事有保障,有勇氣致力于現代農業生產發展的新型職業隊伍。為此,我縣出臺了扶持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政策,縣財政拿出2000余萬元資金,給予傾斜扶持。在每期培訓開班儀式上縣領導出席并作重要講話,為培育對象轉變觀念和創業成長作指導。在教育培訓中,除了根據學員的特點就近就地培訓外,同時還選派一定學員參加省級開展的素質提升教育,開闊學員的視野。為了加強學員的后續教育以及服務指導,縣農業局建設多渠道信息網絡平臺,開設信息網絡應用教育,為種養大戶提供信息技術服務,讓新型職業農民與專家對話,解決生產經營中的疑難問題。
為提高廣大群眾對艾滋病防治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全面掌握艾滋病防治的基本知識和技能,我局根據上級要求,在接到通知后,對20xx年度后續培訓的縣畜牧局、農機局210名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對象進行了艾滋病管理法律法規和防治知識的培訓,取得了較好成效。一是強化組織,精心準備。我局應邀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李少平主任擔任講課老師,在培訓前強化了組織領導,精心準備了課件和培訓資料,在選取資料的時注意了理論政策和實效性,豐富了培訓內容,為此次培訓成功打下了基礎。二是明確目的,突出重點。開展艾滋病防治知識培訓是為了使全縣的艾滋病報告管理以及突發事情處置上一個新臺階,考慮了農村的多發病和常見病,為學員發放了防治知識資料,在培訓結束后對所學知識進行了鞏固。
(五)加強制度建設,確保培訓效果。建立教師績效考核制度,教學管理制度,跟蹤服務制度,監管制度,推動新型職業農民與科技人才的對接與交流,為保證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作的落實,縣監督考核小組加強培訓過程中的監管,對培訓內容、培訓時間、培訓效果,進行嚴格抽查考核,在培訓中,縣農業局邀請了縣紀委、縣財政局實行定期與不定期的檢查和抽查,確保實施培訓效果。
(六)進行對口幫扶,確保服務到位。實行對口培育制度,從縣農業局、畜牧局、農機局、蓮產業局的各股室站中,遴選技術干部負責對800個培育對象進行對口培育,其中農業局30名技術干部對220個從事水稻生產和200個蔬菜園藝培育對象進行點對點培育指導,每人負責10戶;畜牧局5名技術干部負責對80個從事養豬業的培育對象進行點對點培育,每人負責16戶,主要工作職責就是技術指導、政策宣傳、信息反饋、跟蹤服務和有關協調服務工作。
三、培訓效果
提高了農業農村的吸引力,通過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造就一批具有高素質、高技能、會管理、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使他們有一個體面的職業,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領頭雁”。如琴亭鎮斜田村的周華桂,農廣校第四期果蔬專業學員,走出校門后,返鄉在家承包了100多畝水田,從事水稻生產、蔬菜種植、甘蔗等其它經濟作物的種植,在屋后山場又建起了生豬養殖場,學校所學到的專業知識與從事農業生產派不上用場,要想扎根農村,不能重復父輩的經歷,必須不斷汲取農業科學知識,他在接受培訓過程中,認真聽講,時而摘錄筆記,特別是授課老師講到的細節問題,不懂的問題虛心向老師請教,對他來講,雖然是細小問題,這些是老師生產實踐中得出的經驗,也是決定成敗的關鍵。經過培訓的新型農民,他們的素質和技能得到顯著提高,全縣新增經營主體300多個,帶動了1000多余戶農戶從事新型農業產業,在傳統農業向現代發展進程中,農民熱切歡迎他們帶來的先進實用的經營知識和科學技術,
四、存在問題
(一)農民自主學習意思不強,參訓學員都有一定生產規模,學員既要安排生產上的事情,一邊又要堅持參加培訓,在培訓中有一些遲到現象,少數學員學習觀念模糊,在生產中還嚴重依賴傳統和經驗,接受現代農業新理念、新技術、新管理方式等方面缺乏主動性。
(二)師資結構薄弱。隨著農業生產市場化,規模化發展,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家庭農場、專業種養大戶、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不斷涌現,這些新型經營主體已不局限于農業生產技術的需求,更需要經營管理,市場運作和企業策劃,而這些師資的力量不足,不能滿足他們的發展需要。
(三)素質提升培訓學員難以滿足。由于培訓院校每期只需派5人參加,而本地的學員只有在開展的培訓期次中推薦,各培訓機構培訓時間難以確定,在培訓時間與培訓院校不能重合,加之農民從事生產的特殊性,難以滿足參加省級組織培訓的名額。
【蓮花縣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總結】相關文章:
培育新型農民的經驗借鑒05-02
培育新型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重中之重04-27
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總結03-07
基于我國新型農民培育的體制制約因素論文05-03
中國探索培養新型職業農民之路培養農民精英05-02
新型農民培訓的工作總結05-04
新型職業農民經營管理能力構成論文05-03
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作總結01-24
農民實用技術與新型農民培訓工作總結范文05-03
大學生走新型職業農民之路既艱苦又幸福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