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乘法分配率》教學反思范文
作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那么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乘法分配率》教學反思范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乘法分配率》教學反思范文1
本節課教學設計是按照海教在線上一課的備課模式的。
學生以前已經學習過乘法的.運算律,而且在充分預習的基礎下,學習乘法分配律比較輕松。當學生把兩個算式寫成等式的時候,問:“這兩個算式有什么聯系?”學生竟然一個都沒舉手,沉默半分鐘左右,然后我考慮到這樣問是不是有難度,于是我改了一種問法:“這兩個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學生立刻舉手了。兩個問題問法不一樣,效果也截然不同,所以我們在設計問題的時候一定也要經過深思熟慮呢!這節課上我比較注重學生的表達。當學生用字母表示這個等式后,我讓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說說乘法分配律,有個學生說到了“分別”,我肯定了她這個詞用的好。
課上我還時刻提醒自己,不要重復學生的回答。以前把學生的回答重復一遍,好像成了我的一種習慣,所以以后每節課上注意,一定也可以改掉吧!
《乘法分配率》教學反思范文2
數學教學關鍵是抓住數學的本質,乘法分配率學生理解起來難度比較大,關鍵是比較抽象。我個人認為應該形神結合。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追本求源建其“形”。
乘法分配律的本質是什么?就是加法和乘法的合并。因此,在教學時我先出示把 6 個 4、5 個 4、1 個 4 相加用乘法表示,再現乘法與加法的本質聯系,然后把 5 個 4 和 1 個 4 合并就是 5×4+1 ×4,讓學生明白 6×4=5×4+1×4,然后提問,你還能寫出這樣的式子嗎?讓學生嘗試寫出幾個算式。并用“幾個幾”等于“幾個幾”來驗證是否相等。這時大部分學生只是在發現一點規律后的`模仿,很多學生還沒有從本質上理解乘法分配律。
二、反璞歸真建其“神”
當學生已經初步建立乘法分配律的形后,可以多呈現學生常接觸的數學題目:
1.可以從口算里找到乘法分配律;
2.可以從給花壇貼瓷磚,算一算,一共貼好了多少塊瓷磚來找到乘法分配律;
3.計算平面圖形。例如計算長方形的周長或者計算兩個長方形合起來的面積。運用圖形直觀地來幫助學生建立乘法分配律的概念。
4.為了讓學生把規律內化,讓學生用喜歡的方式來表示乘法分配律。學生可能會用不同的符號、圖形、文字來表示,如:正方形、三角形、圓,文字、笑臉、苦臉等等來表示,讓學生自己抽象出字母公式,接著就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什么叫乘法分配律,讓學生自己得出什么叫乘法分配律,這時,學生應該真的明白乘法分配律到底是什么了。
《乘法分配率》教學反思范文3
向著明亮那方———
沈陽路小學 雒雪嬌
暑期培訓的時候有感于俞正強老師執教的《植樹問題》中的建模思想,竟然可以如此的“萬變不離其宗”。當俞老師把經典模型夯實了以后,其它的變式模型就變得那么“信手拈來”,一節課下來,孩子們在俞老師的詼諧和幽默中輕松掌握了植樹問題的知識主次。
這樣的建模給我震撼,更給我想要嘗試的勇氣,借于老師聽課之際,我嘗試了在乘法分配律這一難點上進行變式向基本模型靠攏的建模,然現實就是這么殘酷、想法就是這么理想化,最終我失敗了,失敗的很徹底,不僅丟失了原有的理念和方法,還讓自己陷入了“學虎不成反為犬”境地。
不過,我一直相信失敗一定會帶給我更多的反思和收獲,基于本次的研討課經歷和于老師耐人尋味的話語指導,我作了如下的反思與思考:
一、完全以我為中心的數學建模——束縛了孩子的思維靈性
數學建模對于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很大的作用。有效的建模要在學生的有效思考、探究、經歷后,在積累了足夠的活動經驗后逐漸清晰起來。
然本節課進行過程中,我急于建模,又完全以我為中心地進行建模,忽視了學生的思維慣性和主體性,幾乎把全部精力都放在類型的區分和講解上,課堂上,我一氣呵成、講得很精彩,可學生學得怎樣呢?到頭來,還是“該會的還是會,不會的還是不會”,到頭來不僅束縛了孩子的思維,還將把孩子門帶入了“糊涂地”……
面對我這樣的窘境,于老師的“放手”一詞一語中的,如果我能講這課后移變成歸類復習復習課,拋棄做題與講題的機械重復,而是選擇放手和孩子們在一起探索與發現的基礎上,有基本模型開始不斷變身,并和孩子們一起解開每一次“變身”的面紗,最后利用命名環節的設計有效的`幫助孩子們對各種變身進行歸類與記憶。
如此一來,相信孩子們有了課堂上一起探索的活動經驗和充滿挑戰的思考體驗,對乘法分配律的各種“變身”一定會多一份自己的“再理解”與“再記憶”。
二、不再吝嗇自己的笑容——努力把微笑還給課堂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說:“在世界上,除了陽光、空氣和水,我們還需要微笑和鼓勵。”是啊,多給學生一個微笑,就會增添她們十分的勇氣和自信。但就這么一個簡單做法,卻也在每天面對那樣一群雖天真可愛但又不愔世事學生的調皮搗蛋時,慢慢變得吝嗇起來。不知從幾何時起,我漸漸收攏了我的笑容,取而代之的是一副嚴肅的面孔,甚至后來竟然慢慢成了一種習慣,走進教室后笑的時候越來越少了,自己竟然渾然不知……
聽評課后,丁校長私下找到我跟我聊起來這個問題,我才幡然醒悟。是呀,在漫漫的教師路上,我已然失去了最初的親合力和童心般的微笑,留下的竟然是越來越嚴厲的眼神、越來越嚴格的規矩……
不,我不能這樣繼續下去了,我要改變,我要重拾我的童心般的微笑,重拾我當年的初心。因為我相信:微笑是有神奇的力量,它就像是一場“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春雨一樣,能時刻滋潤著每一位孩子的心田,老師的笑容更是代表著對他們的一種理解、一種信任、一種寬容!
那么,我還有什么理由去吝嗇我的笑容呢?孩子們,讓我們一起把微笑留住,把我們最美麗的微笑送給我們身邊的同事、同學和朋友好嗎?
最后我想起了一首小詩,與大家一同分享
向著明亮那方
金子美鈴
向著明亮那方,
向著明亮那方,
哪怕一片葉子
也要向著日光灑下的方向。
----灌木叢中的小草啊!
向著明亮那方,
向著明亮那方,
哪怕燒焦了翅膀
也要飛向燈火閃爍的方向。
----夜里的飛蟲啊!
向著明亮那方,
向著明亮那方,
哪怕只是分寸的寬敞
也要向著陽光照射的方向。
----住在鄉村的孩子們啊!
----住在城市的孩子們啊!
住在地球每一個角落的孩子們啊!
我要說,向著明亮那方,哪怕是失敗的遍體鱗傷,也要向著心中所想大膽嘗試——致奮斗在教學一線的同仁們。
《乘法分配率》教學反思范文4
乘法分配律是北師大教材第7冊的一個難點。從去年教過四年級的老師們口中知道乘法分配律對于四年級的孩子來說,在理解、掌握和運用上都有一定難度。因此如何上好這一課,讓學生真正地理解乘法分配律,并在理解的基礎上運用好它?我覺得要注重形式上的認識,更要注重意義上的理解。因為單從形式上去記住乘法分配律是有局限性的,以后在運用乘法分配律的時候,遇到一些變式如:99×24+24會變得難以解決。注重意義的理解,能讓學生從更高的層面上去理解乘法分配律,那么將來無論形式上怎么變化,學生都能輕松運用乘法分配律。抱著這樣的想法,我在所教的另一個班試講了這節課。實踐證明,學生掌握情況較好。現在就具體教學設計談談我的想法。
北師大版的教材注重學生的探索活動,在探索中讓學生自己去發現的規律,才能讓他們真正地理解。本課是“探索與發現”的第三節課了,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探索能力。因此本課的設計完全圍繞著學生的自主活動在進行。本課的教學目標是1.使學生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并會用字母表示。2.培養學生觀察、歸納、概括等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3.滲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認識事物的方法,培養學生獨立自主、主動探索、自己得出結論的學習意識。4.能夠運用乘法分配律進行一些簡便計算。
教學環節設計如下:
第一環節:通過解決問題讓學生得到兩個算式。并由觀察分析得出:兩個算式中參與運算的`數是相同的,兩個算式的得數相等,意義也相同。不同點在于運算順序的不同。這樣的結論已經讓學生初步感知到了乘法分配律。但這樣的規律是否具有普遍性呢?還需要再舉例驗證。這就順利過渡到第二環節。
第二環節:通過學生自己的舉例以及驗證發現:要算幾個幾,既可以合起來算,也可以分開算。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出對乘法分配律的理解。這樣就讓學生從更高的層面上去理解、運用乘法分配律了,而不拘泥于形式。那么將來,就算學生遇到像99×24+24這樣的變式,也可以輕松考慮出要想算99個24和1個24,合起來算100個24更簡單。
第三環節:在總結出規律以后,利用乘法分配律的功能完成兩道練習。在練習中既鞏固了對意義的理解,又在題上用紅色粉筆強調了相同乘數,這是在用暗示法對學生強調了乘法分配律的形式。
第四環節:用“大家早就用過乘法分配律了,相信嗎?”這樣的設問來引起學生的好奇心,然后一起回顧教材P33頁的乘法的豎式計算。觀察發現,要算21個114,我們就是分開算1個114和20個114,再合起來。這一環節的設計,讓學生初步感知了乘法分配律的另一大功能:它是乘法計算法則的依據。
第五環節:利用乘法分配律能改變運算順序的功能,嘗試簡算。
《乘法分配率》教學反思范文5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本節課設計注重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索的活動中,感悟和發現乘法分配律,變教學生“學會”為指導學生“會學”。教學中,先組織學生通過用兩種不同的方法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在兩個不同的算式之間建立起聯系,得到了兩個等式,并比較這兩個等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讓學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之后,給學生提供體驗感悟的空間,為學生提供符合乘法分配律和不符合乘法分配律的五組算式,引導學生在小組辨析與爭論中,進一步形成清晰的表象。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自己寫出一些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等式,既為概括乘法分配律提供更豐富的素材,又加深了對乘法分配律的認識。隨后的練習設計層次清楚,重點突出,形式活潑,也有效地促進學生知識的內化。這些教學活動使學生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有利于學生改善學習方式。 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有很多不盡人意的地方。首先,在新授之前的算一算環節作用不大,與之后的解決實際問題有重復的感覺,整體上感覺比較亂。隨后,在學生分析兩個等式之間聯系的時候應該直接從情境入手。分析算式的時候把110×5說成110個5 ,這種說法用在這里顯得很不妥當。之后,學生在說完兩個等式的聯系后隨即小結乘法的`分配律,這時的揭示課題顯得有些突然。學生這時還不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兩個算式之間的聯系和區別也并沒有深入學生的心里。最后,設計學生自己寫出一些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等式這一環節,旨在加深對知識點的的認識,但是只有放在揭示課題之前才會突顯它的意義。 今后的工作中,要多向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1.多聽課,多學習。尤其是優秀教師的課,學習他們的新思想、新方法,改善課 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藝術和課堂效率。 2.加強同科組教師之間的溝通和交流,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3.認真鉆研教材,把握好教材的重點、難點、關鍵點、易混點,上課時才能做到心中有數,游刃有余。
《乘法分配率》教學反思范文6
《乘法分配律》是本章的難點,它不是單一的乘法運算,還涉和到加法運算。教材對于這局部內容的處置方法與前面講乘法結合律的方法類似。在設計本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我一直抱著“以同學發展為本”的宗旨,試圖尋找一種在完成一起的學習任務、參與一起的學習活動過程中實現不同的人的數學水平得到不同發展的教學方式。結合自身所教學設計例,對本節課教學戰略進行以下幾點簡要分析:
一、教師要深入了解各層次同學思維實際,提供充沛的信息,為各層次同學參與探索學習活動發明條件,沒有同學主體的主動參與,不會有同學主體的主動發展,教師若不了解同學實際,一下子把學習目標定得很高,勢必會造成局部同學高不可攀而坐等觀望,失去信心浪費珍貴的學習時間。以往教學該課時都是以計算引入,有復習舊知,也有比一比誰的計算能力強開場。我想是不是可以拋開計算,帶著愉快的心情進課堂,因此,我在一開始設計了一個購物的情境,讓同學在一個寬松愉悅的環境中,走進生活,開始學習新知。這樣所設的起點較低,同學比較容易接受。
二、讓同學根據自身的喜好,選擇自身喜歡的書,出來的算式就比較開放。同學能自由發揮,對所學內容很感興趣,氣氛熱烈。由同學計算總價列式,到通過計算發現兩個形式不一樣的算式,結果卻是一樣的。這都是在同學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得到的結論,是來自于同學已有的數學知識水平的。
三、總體上我的教學思路是由具體——籠統——具體。在同學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一起來研究籠統的算式,尋找它們各自的特點,從而概括它們的規律。在尋找規律的`過程中,有同學是橫向觀察,也有同學是縱向觀察,老師都予以肯定和褒揚,目的是讓同學從自身的數學實際動身,去嘗試解決問題,又能使不同思維水平的同學得到相應的滿足,獲得相應的勝利體驗。
四、在學習中大膽放手,把同學放在主動探索知識規律的主體位置上,讓同學能自由地利用自身的知識經驗、思維方式去嘗試解決問題,在探究這一系列的等式有什么一起點的活動中,同學涌現出的各種說法,說明同學的智力潛能是巨大的。所以我在這里花了較多的時間,讓同學多說,談談各自不同的看法,說說自身的新發現,教師盡可能少說,為的就是要還給同學自由探索的時間和空間,從而能使同學的主動性、自主性和發明性得到充沛的發揮。
在教學過程中,也有不盡人意的地方,如雖然本節課在感知乘法分配律上下了不少工夫,但在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上還不夠,因此在歸納乘法分配律的內容時,同學難以完整地總結出乘法分配律,另外還有局部學困生對乘法分配律不太理解,運用時問題較多等。
《乘法分配率》教學反思范文7
乘法分配律是小學階段學生比較難理解與敘述的運算定律,但是確又是非常重要,運用廣泛。新教材在對于這種運算定律方面的教學沒有要求從文字語言方面加以敘述,只是要求學生能夠在觀察、發現、猜想、舉例、驗證、總結的一系列基礎上得出規律,所以在對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上,我的定位是:讓學生通過列式計算、觀察發現、舉例驗證、得出乘法分配律的含義,并且教師要引導學生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的內容;初步感受乘法分配律能使一些計算簡便;培養學生分析、推理、概括的思維能力。
本課教學中,我首先設計“懸念”,把學生引到“兩算式的結果相等”的情況中來,先請學生猜想,而后驗證,再請學生編題,讓每一個學生都不由自主地參與到研究中來。在編題過程中,每一位學生都交出了正確的“答卷”,增強了他們學習的自信心和繼續研究的欲望。接著,請同學在生活中尋找驗證的方法,以四人小組為研究單位,學生的思維活動一下子活躍起來,紛紛探究其中的奧秘。小組討論的方式,更促使學生之間進行思維交流,激發學生希望獲得成功的動機。通過實踐、討論,揭示了乘法分配律。
再通過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述乘法分配律加以內化。學生表述方式多種多樣,且一個比一個精彩。這樣做,學生學得積極、學得主動、學得快樂,自己動手編題、自己動腦探索,從數量關系變化的多次類比中悟出規律,教師“扶”得少,學生創造得多,學生學會的`不僅僅是一條規律,更重要的是,學生學會了自主自動,學會了進行合作,學會了獨立思考,學會了像數學家一樣進行研究、發現!這對十歲左右的孩子來說,其激勵作用無疑是無比巨大的,而“愛思、多思、會思”的學習習慣,會讓孩子一生受益。縱觀教學過程,學生學得輕松,學得主動。
思維是由問題引起的,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學中設計的問題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作用,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如:“你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述乘法分配律嗎?”問題一經提出,學生立即活躍起來,紛紛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闡明自己的想法,并展開討論,通過學生自己舉例,進一步鞏固了對規律的理解和識記,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在整堂課中,隨著教學層次的步步深入,教學氣氛、學生思維愈來愈活躍,學習的積極越來越高,促使學生更主動地建構自己的認知結構,提升自己的思維品質,使學生的學習能力進步強化,從而也就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乘法分配率》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乘法分配率》教學設計04-25
乘法分配率05-02
數學教案-乘法分配率05-02
第八冊乘法分配率05-02
乘法教學反思09-08
小數乘法教學反思01-18
乘法的意義教學反思03-13
《乘法估算》的教學反思08-19
乘法估算的教學反思05-01
乘法公式教學反思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