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逼阁网页,在线看的h网导航,亚洲日韩aⅴ在线视频,小清欢在线全文阅读,AV电影网址免费观看,自拍偷拍影音先锋,多人疯狂派对欧美XXX,强奸福利社,东北女人大叫受不了了

玉米重大病蟲害防控技術方案

時間:2025-01-09 11:29:52 曉映 方案 我要投稿

2025年玉米重大病蟲害防控技術方案(精選11篇)

  為保證事情或工作高起點、高質量、高水平開展,通常需要提前準備好一份方案,方案的內容多是上級對下級或涉及面比較大的工作,一般都用帶“文件頭”形式下發。那么什么樣的方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2025年玉米重大病蟲害防控技術方案(精選11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2025年玉米重大病蟲害防控技術方案(精選11篇)

  玉米重大病蟲害防控技術方案 1

  玉米重大病蟲害防控目標

  重點防控草地貪夜蛾、玉米螟、粘蟲、棉鈴蟲、地下害蟲、大斑病、小斑病、南方銹病等病蟲害,總體防治處置率90%以上,綠色防控覆蓋率50%以上,病蟲害總體危害損失控制在5%以內。

  玉米重大病蟲害防控策略

  堅持預防為主、分區施策、聯防聯控的原則,因地制宜開展綠色防控技術集成推廣應用,提質增效。采用生態調控和農藝措施,選用抗(耐)病蟲品種,采取種子處理、苗期病蟲害防治、天敵保育利用和中后期病蟲綠色防治技術,保障玉米生產安全。

  玉米重大病蟲害防控重點

  (一)北方春玉米區。重點防控粘蟲、玉米螟、雙斑長跗螢葉甲、地下害蟲、大斑病、莖腐病、玉米線蟲矮化病、灰斑病、北方炭疽病。

  (二)黃淮海夏玉米區。重點防控草地貪夜蛾、玉米螟、棉鈴蟲、粘蟲、桃蛀螟、玉米蚜蟲、二點委夜蛾、薊馬、南方銹病、小斑病、褐斑病、莖腐病、穗腐病、彎孢葉斑病、粗縮病。

  (三)西南及南方丘陵玉米區。重點防控草地貪夜蛾、玉米螟、粘蟲、紋枯病、大斑病、灰斑病、穗腐病。

  (四)西北玉米區。重點防控地下害蟲、玉米蚜蟲、葉螨、玉米螟、雙斑長跗螢葉甲、莖腐病和大斑病。

  玉米重大病蟲害防控措施

  (一)根腐病、絲黑穗病和莖腐病等土傳病害。選用抗(耐)病品種及健康種子,利用含有精甲·咯菌腈、苯醚甲環唑、吡唑醚菌酯或戊唑醇等成分的種子處理劑拌種或包衣。避免頻繁漫灌,暴雨后及時排出田間積水。

  (二)蠐螬、小地老虎、金針蟲等地下害蟲及薊馬、蚜蟲、二點委夜蛾、甜菜夜蛾等苗期害蟲。播前滅茬或清茬,清理玉米播種溝上的覆蓋物;利用含有噻蟲胺、噻蟲嗪等新煙堿類殺蟲劑與氯蟲苯甲酰胺、溴氰蟲酰胺或丁硫克百威復配的.種子處理劑拌種或包衣,兼治后期雙斑長跗螢葉甲。

  (三)玉米大斑病、小斑病、南方銹病、褐斑病、彎孢葉斑病、北方炭疽病等葉部病害。選用抗(耐)病品種,合理密植,健身栽培。在發病初期,選用枯草芽孢桿菌、井岡霉素A、苯醚甲環唑、吡唑醚菌酯、丙環·嘧菌酯等殺菌劑噴施,視發病情況隔7-10天再噴1次。

  (四)草地貪夜蛾、玉米螟、粘蟲、棉鈴蟲、桃蛀螟等蛀食性害蟲。秸稈粉碎還田,減少蟲源基數;成蟲發生期使用燈誘、食誘結合性信息素誘殺;產卵初期釋放螟黃赤眼蜂、松毛蟲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或夜蛾黑卵蜂等天敵滅卵;幼蟲低齡低密度階段優先選用蘇云金桿菌、球孢白僵菌、甘藍夜蛾核型多角體病毒、金龜子綠僵菌、短穩桿菌等生物農藥,應急防治可選用四氯蟲酰胺、氯蟲苯甲酰胺、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乙基多殺菌素、茚蟲威等殺蟲劑。抓住低齡幼蟲理想防控時期實施統防統治和聯防聯控。

  (五)玉米紋枯病。選用抗(耐)病品種,合理密植。選用含有噻呋酰胺的種子處理劑拌種或包衣,發病初期(玉米拔節時)剝除莖基部感病葉鞘,噴施井岡霉素A等殺菌劑,視發病情況隔7-10天再噴1次。

  玉米重大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技術

  (一)秸稈處理、深耕滅茬技術。采取秸稈綜合利用、粉碎還田、深耕土壤、播前滅茬等手段,嚴重發生地塊病殘體離田處理,壓低病蟲源基數。

  (二)成蟲誘殺技術。在鱗翅目和鞘翅目等趨光性強的害蟲成蟲羽化期,使用殺蟲燈誘殺,對玉米螟越冬代成蟲可結合性誘劑誘殺,對棉鈴蟲等夜蛾科害蟲可結合食誘劑誘殺。

  (三)種子處理技術。根據地下害蟲、土傳病害和苗期病蟲害種類,選擇適宜的種子處理劑拌種或包衣。

  (四)苗期害蟲防治技術。根據苗期害蟲發生情況,選用適宜的殺蟲劑噴霧防治。當季使用過煙嘧磺隆除草劑的地塊,避免使用有機磷農藥,以免發生藥害。

  (五)中后期病蟲綠色防治技術。心葉末期,統一噴灑蘇云金桿菌、球孢白僵菌等生物制劑防治玉米螟、棉鈴蟲和草地貪夜蛾,壓低后期蟲量;根據葉斑病、穗腐病、玉米螟、棉鈴蟲、蚜蟲和雙斑長跗螢葉甲等病蟲發生情況,合理混用殺蟲劑和殺菌劑,控制后期病蟲為害。宜使用高稈作物噴霧機和航化作業提升防控效率和效果。

  (六)卵寄生蜂防蟲技術。在玉米螟、棉鈴蟲、桃蛀螟和草地貪夜蛾等害蟲產卵初期至盛期,選用當地優勢蜂種,每畝放蜂1.5-2萬頭,每畝設置3-5個釋放點,間隔7天分兩次統一釋放。

  玉米重大病蟲害注意事項

  (一)殺蟲燈注意在害蟲成蟲羽化高峰期和夜間活躍時段使用,更大限度保護生態平衡。

  (二)性信息素誘殺技術應大面積連片應用,且不能將不同害蟲的誘芯置于同一誘捕器內。

  (三)生物農藥應在病害發生初期或害蟲低齡階段施用,確保防效。

  (四)施藥宜在清晨或傍晚,用水量要足,施藥部位要精準。

  (五)注重農藥的交替使用、輪換使用、安全使用,延緩抗藥性產生。

  玉米重大病蟲害防控技術方案 2

  20xx年兵團玉米主要病蟲害預計整體中等發生,局部偏重發生,其中:玉米棉鈴蟲在第四師河谷西部團場偏重發生、在第五師呈加重趨勢,玉米螟、玉米葉螨在第五師局部偏重發生。為做好20xx年玉米重大病蟲害防控指導工作,保障玉米穩產豐產,特制定本方案。

  一、防控目標

  重點防控棉鈴蟲、玉米螟、玉米葉螨、雙斑長跗螢葉甲、蚜蟲、三點斑葉蟬、玉米瘤黑粉病等病蟲害,總體防治處置率90%以上,綠色防控覆蓋率50%以上,病蟲害總體危害損失控制在5%以內。

  二、防控策略

  堅持預防為主、因地制宜、分區施策的原則,針對玉米不同種植區域和生育期的重點病蟲害,以綠色防控技術為支撐,大力推進專業化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實施秸稈粉碎還田、選用抗耐病蟲品種,采取天敵保護利用和中后期病蟲防治技術,高度重視草地貪夜蛾侵入危害的可能性,實現玉米重大病蟲可持續治理,保障玉米生產安全。

  三、防控措施

  (一)棉鈴蟲

  采取成蟲誘殺和幼蟲防治相結合,在成蟲羽化期使用殺蟲燈性誘劑誘殺;抓住幼蟲孵化盛期,及時開展藥劑控制,噴灑蘇云金桿菌(Bt)、氯蟲苯甲酰胺、甲維·茚蟲威、棉鈴蟲NPV和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等藥劑。

  (二)玉米螟

  秸稈粉碎還田,減少蟲源基數;成蟲羽化期使用殺蟲燈、性誘劑誘殺;大喇叭口期噴灑蘇云金桿菌(Bt)、白僵菌等生物制劑,或選用氯蟲苯甲酰胺、甲維·氟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等殺蟲劑噴施防治,兼治蚜蟲和葉螨等害蟲。

  (三)玉米葉螨

  及時清除田邊地頭雜草,消滅早期葉螨棲息場所。點片發生時,選用螺螨酯、炔螨特、噠螨靈、噻螨酮、阿維菌素等合理混配噴施,重點噴灑田塊周邊玉米植株中下部葉片背面。中后期對嚴重發生的'區域,采用高稈噴霧機或抽雄打藥機等機械進行防治。

  (四)玉米蚜蟲

  點片發生和盛發初期噴施吡蟲啉、啶蟲脒、吡蚜酮等藥劑,同時兼治雙斑長跗螢葉甲和三點斑葉蟬。

  (五)雙斑長附螢葉甲、三點斑葉蟬

  及時清理田邊地頭雜草,降低蟲口基數;選用持效期長、效果好、對天敵安全的藥劑于玉米大喇叭口期(藥械方便進地前)噴霧處理,減少害蟲基數;中后期對嚴重發生區域,采用高稈噴霧機械、抽雄打藥機、熱力煙霧機、植保無人飛機等施藥機械,選用噻蟲·高氯氟、高效氯氟氰菊酯、阿維·氟酰胺等藥劑進行防治。玉米揚花期避免用藥防治,以免影響授粉。

  (六)地下害蟲(地老虎、蠐螬、金針蟲)

  利用噻蟲嗪、吡蟲啉等藥劑包衣或拌種,可同時兼治苗期蚜蟲等。

  (七)瘤黑粉病

  選用咯菌·精甲霜種衣劑、戊唑醇、烯唑醇等包衣,預防瘤黑粉病。

  四、綠色防控與專業化統防統治技術

  (一)田邊地頭雜草的統一處理

  播前對玉米種植區田邊地頭的雜草統一進行鏟除處理,或者采用藥劑進行統一封鎖處理,以減少葉螨、蚜蟲、雙斑長跗螢葉甲等害蟲來源

  (二)秸稈還田、秋翻冬灌技術

  采取秸稈粉碎還田、秋翻冬灌有助于提高地力,破壞病蟲適生場所,降低玉米螟、葉螨等蟲源基數。

  (三)誘殺成蟲技術

  在玉米螟、棉鈴蟲成蟲羽化期,集中連片使用殺蟲燈和性誘劑誘殺成蟲。對玉米螟越冬代成蟲可結合性誘劑誘殺,對棉鈴蟲等夜蛾科害蟲可結合食誘劑誘殺。

  (四)中后期病蟲防治技術

  玉米螟、棉鈴蟲卵孵化高峰期統一噴灑蘇云金桿菌(B)、球孢白僵菌等生物制劑防治玉米螟、棉鈴蟲幼蟲;根據中后期玉米螺、棉鈴蟲、雙斑長跗螢葉甲和蚜蟲等害蟲的發生情況,采用氯蟲苯甲酰胺+噻蟲嗪等藥劑混合噴霧防治,推廣使用高桿噴霧機、抽雄打藥機、植保無人機等新型植保機械,提升中后期防控作業能力和防控效果。

  玉米重大病蟲害防控技術方案 3

  據廣西全區病蟲監測及自治區植保站會同有關專家會商分析,預計20xx年廣西全區玉米重大病蟲害總體發生程度偏輕局部中等發生。為切實有效地防控玉米重大病蟲危害,制定本方案。

  一、防控目標

  重大病蟲害防治處置率達到90%以上,總體危害損失率控制在5%以下,大力推進綠色防控和專業化統防統治,化學農藥使用持續減量化。

  二、防控策略

  以保障玉米生產為核心

  三、防控重點

  (一)播種期

  以防治地下害蟲及種子傳播的病害為主。實行輪作倒茬,合理密植,避免連作。清潔田園,減少初侵染源。采用種子包衣,選用抗逆性強的.品種。

  (二)灌漿成熟期

  以防止玉米早衰為主。主要通過前期選用抗逆性強的品種,保證單株營養面積,中后期中耕除草,科學施肥,加強田間管理,改善玉米群體通風透光條件等栽培措施來預防。

  四、主要病蟲防治技術

  (一)一類病蟲害

  草地貪夜蛾

  1.因地制宜采取間作、套作、輪作,調整播期等農業措施,種植驅避、誘集植物,改造害蟲適生環境,秸稈粉碎還田,減少蟲源基數。

  2.防治藥劑可選用乙基多殺菌素、虱螨脲、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茚蟲威、氯蟲苯甲酰胺等,注重輪換用藥、交替用藥,延緩抗藥性產生,提高防控效果。

  粘蟲

  1.秸稈粉碎還田,減少蟲源基數;成蟲發生期使用殺蟲燈誘殺,也可結合糖醋液誘殺。

  2.在粘蟲量發生不大的情況下,從產卵初期到盛末期,可在田間插設小稻草把,誘集成蟲產卵后帶出田外消滅,并更換新稻草把,也可在田間巡查時人工捕殺幼蟲。

  3.粘蟲群聚發生量大時,抓住低齡幼蟲期及時防治,幼蟲低齡低密度階段優先選用對口生物農藥防治。

  五、主推技術

  (一)秸稈還田、深耕滅茬

  采取秸稈綜合利用、粉碎還田、深耕土壤和播前滅茬等措施,破壞病蟲適生場所、壓低病蟲源基數。

  (二)種子處理

  選擇適宜的種衣劑實施種子統一包衣。通過統一技術、集中連片推進的方式,提高防病治蟲效果。

  (三)成蟲誘殺

  在害蟲成蟲期,使用燈光誘殺,對越冬代成蟲可結合性誘劑誘殺。

  (四)心葉末期病蟲綠色防治技術

  心葉末期,統一噴灑Bt.或球孢白僵菌等生物制劑防治玉米螟、草地貪夜蛾等幼蟲;根據玉米大小斑病、玉米螟、蚜蟲等病蟲發生情況,合理混配使用殺蟲劑和殺菌劑,有效控制后期病蟲為害,宜使用高桿作物噴霧機,提升中后期作業能力。

  玉米重大病蟲害防控技術方案 4

  根據全國農技中心會同有關專家分析預測,20xx年全國玉米病蟲害發生重于常年,東北、華北地區玉米螟、粘蟲、地下害蟲、大斑病為害重,黃淮海地區玉米螟、棉鈴蟲、二點委夜蛾、褐斑病發生突出,西北和西南地區棉鈴蟲、蚜蟲、葉螨、粘蟲、小斑病發生普遍,預計發生面積10.8億畝次。為做好玉米重大病蟲害防控工作,特制訂本方案。

  一、防控目標

  玉米重大病蟲害防治處置率90%以上,病蟲害總體防治效果80%以上,危害損失率控制在5%以下,專業化統防統治覆蓋率達到36%以上。進一步擴大綠色防控技術推廣面積。

  二、防控策略

  針對玉米不同種植區域和生育期的重點病蟲害,優先選用抗耐病蟲品種,以綠色防控技術為支撐,大力推進專業化統防統治。突出病蟲害全程綠色防控,實施秸稈粉碎還田、種子處理、苗期病蟲害防治、赤眼蜂防螟和中后期病蟲防治技術,實現節本增效,保障玉米生產安全。

  三、防控措施

  (一)不同區域防控重點

  1.北方春播玉米區:重點防控玉米螟、雙斑長跗螢葉甲、地下害蟲、二、三代黏蟲、大斑病、莖腐病、玉米線蟲矮化病、灰斑病。

  2.黃淮海夏播玉米區:重點防控玉米螟、棉鈴蟲、二代黏蟲、玉米蚜蟲、二點委夜蛾、薊馬、莖腐病、南方銹病、褐斑病、彎孢葉斑病、小斑病。

  3.西南山地丘陵玉米區:重點防控玉米螟、二、三代黏蟲、紋枯病、大斑病、灰斑病、穗腐病。

  4.西北玉米區:重點防控地下害蟲、玉米蚜蟲、葉螨、玉米螟、雙斑長跗螢葉甲、莖腐病和大斑病。

  (二)主要病蟲防治技術措施

  1.玉米螟:秸稈粉碎還田,減少蟲源基數;越冬代成蟲羽化期使用殺蟲燈結合性誘劑誘殺;成蟲產卵初期釋放赤眼蜂滅卵。心葉末期噴灑蘇云金桿菌制劑,或用氯蟲苯甲酰胺、噻蟲嗪、高效氯氟氰菊酯等藥劑與甲維鹽復配噴施,提高防治效果,兼治蚜蟲和紅蜘蛛等害蟲。

  2.地下害蟲及薊馬、蚜蟲、灰飛虱等苗期害蟲:利用噻蟲嗪、溴氰蟲酰胺等藥劑進行種子處理。

  3.根腐病、絲黑穗病和莖腐病等:選用抗病品種。利用咯菌腈?精甲霜懸浮種衣劑或苯醚甲環唑、戊唑醇等種衣劑進行種子處理。

  4.玉米葉斑類病害:選用抗病品種,合理密植,科學施肥。在玉米心葉末期,噴施苯醚甲環唑、烯唑醇、吡唑醚菌酯、井岡霉素A等藥劑,視發病情況隔7至10天再噴一次,褐斑病重發區在玉米8至10葉期用藥防治。與蕓苔素內酯等混用可提高防效。

  5.玉米紋枯病:選用抗耐病品種,合理密植。發病初期可剝除莖基部發病葉鞘,結合噴施井岡霉素A等生物農藥,或菌核凈、烯唑醇、代森錳鋅等藥劑,視發病情況隔7至10天再噴一次。

  6.玉米蚜蟲:玉米抽雄期,蚜蟲盛發初期噴施噻蟲嗪、吡蟲啉、啶蟲脒、吡蚜酮等藥劑。

  7.玉米葉螨:及時清除田邊地頭雜草。點片發生時,選用噠螨靈、噻螨酮、克螨特、阿維菌素等噴霧,重點噴灑田塊周邊玉米中下部葉背及地頭雜草。

  8. 棉鈴蟲:產卵初期釋放螟黃赤眼蜂滅卵,或卵孵化盛期噴灑蘇云金桿菌制劑、甲維鹽、氯蟲苯甲酰胺等。

  9. 二點委夜蛾:深耕冬閑田,播前滅茬或清茬,清除玉米播種溝上的覆蓋物。藥劑防治可選用氯蟲苯甲酰胺、甲維鹽等,可采用噴霧、毒餌誘殺和撒毒土等方式。

  四、專業化統防統治主推技術

  (一)秸稈處理、深耕滅茬技術。采取秸稈粉碎還田、深耕土壤、播前滅茬,破壞病蟲適生場所,壓低病蟲源基數。

  (二)成蟲誘殺技術。在害蟲成蟲羽化期,使用殺蟲燈誘殺,對玉米螟越冬代成蟲可結合性誘劑誘殺。

  (三)種子處理技術。根據地下害蟲、土傳病害和苗期病蟲害種類,選擇適宜的.種衣劑實施種子統一包衣。

  (四)苗期害蟲防治技術。根據苗期二代黏蟲、薊馬、灰飛虱、甜菜夜蛾、棉鈴蟲的發生情況,選用甲維鹽、氯蟲苯甲酰胺等殺蟲劑噴霧防治。使用煙嘧磺隆除草劑的地塊,避免使用有機磷農藥,以免發生藥害。

  (五)中后期病蟲防治技術。心葉末期,統一噴灑蘇云金桿菌、白僵菌等生物制劑防治玉米螟幼蟲;根據中后期葉斑病、穗腐病、玉米螟、棉鈴蟲、蚜蟲等害蟲的發生情況,混噴殺蟲劑和殺菌劑,控制后期葉斑病和玉米螟、棉鈴蟲、蚜蟲等病蟲。推廣使用高稈作物噴霧機和飛防技術,提升中后期防控作業能力。

  (六)赤眼蜂防蟲技術。在玉米螟、棉鈴蟲、桃蛀螟等害蟲產卵初期至卵盛期,每畝放蜂1.5萬至2萬頭,每畝設置3個至5個釋放點,分兩次統一釋放。不同地區應選用當地優勢蜂種,提高防效。

  玉米重大病蟲害防控技術方案 5

  一、 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農業部、政府關于加強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建設的精神,圍繞科教興農和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以滿足農民和科技需求為出發點,以服務農民的成效為檢驗標準,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和農村經濟全面發展提供有效的技術服務支撐。

  陽高縣玉米種植面積在50萬畝左右,占全縣農作物實際播種面積的57%。為盡快讓農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我們利用我縣是全國農技推廣示范縣的契機,以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為載體。著力于新品種的引進,新技術的推廣,新設備的補貼。陽高縣敖石鄉龍堡村全村現有農戶360戶,農業人口1200人,全村現有耕地面積7000多畝,其中水澆地3000畝,由于該村土地廣闊,農民種植方式一直比較粗放,糧食畝產量一直徘徊在一千斤左右。為了引導農民轉變種植方式,我們抓住我縣是全國農技推廣示范縣的契機,以龍堡村的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為突破口,在該村建立了玉米高產創建示范基地。

  二、 基地的基本情況

  龍堡村英杰種植專業合作社是一家以農民成員為主的種植專業合作社,注冊資金6萬元,注冊人為該村村民曹英杰、曹建國、曹建忠、曹文貴、曹茂清。基地負責人是曹英杰。玉米示范基地位于該村村北建培地,占地25畝。為了真正使基地成為新品種、新技術的示范基地,縣農業委員會為基地指定了專門的.技術指導員曹忍。同時還委派專人及時與基地溝通,幫助基地解決生產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三、 基地的技術措施及經濟目標

  為了充分發揮示范基地典型引路、示范帶動的作用,我們針對整個生產過程,劃分了6個生產環節。1、播前準備:選種、整地;2、播種;3、定植;4、水肥管理;5、病蟲害防治;6、采收與貯藏。通過實地調查、群眾座談、咨詢專家,我們就生產的各個環節制定了有關技術措施:

  1、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通過取土化驗,根據作物需肥規律,我們及時為農田補充所需的元素,改掉過去農民盲目施肥,憑感覺施肥的情況。

  2、因地制宜選用良種。過去農民種植玉米品種比較單一,作物免疫力差,產量不高,但農民不愿接受新的品種。我們經過調查,向農民推薦了適宜我縣種植、高產、穩產的永玉3號、中玉6號。

  3、科學施肥。根據保澆水地肥力基礎較高,產量較高,施肥量效應較高的特點。我們在基地做到農家肥,氮磷鉀化肥并重,同時施入足夠的微量元素鋅肥。

  通過采用新品種,配合科學化管理,加大新技術的示范力度,力爭使基地玉米畝產量達到600公斤,較歷年平均畝產增產20%。

  四、 基地建設補助

  基地具有明顯的示范效應,對本地及周邊農民具有輻射帶動作用。我們拿出3萬元對該基地進行扶持,主要用于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生產資料補貼以及基地所在村龍堡村村民的科技培訓。

  玉米重大病蟲害防控技術方案 6

  一、整地

  承德十年九春旱,應在秋季盡早進行耕地,使土壤有較長時間的熟化,同時利于冬季積雪,保持墑情,沉實土壤因此,秋季及時抓緊滅茬,進行深耕。如秋季來不及深翻的,春季耕地要結合耙、壓進行,注意保墑。

  二、施足基肥

  施足基肥是玉米增產的重要措施。玉米基肥應以遲效的有機肥為主。實踐證明,增施基肥,培肥地力,玉米的單產也隨之提高。針對目前普遍有機肥比較少的實際情況,推廣“三肥做底”,即2-3方農家肥,氮素化肥10-15公斤,磷肥20-30公斤,結合耕翻做基肥,增產效果顯著。高產地塊可根據產量計劃,計算出肥料施用量,進行科學施肥。據河北省土肥研究所資料,一般氮、磷、鉀肥(有效成分)的施用量,分別為需肥量的'2.0—2.5倍,3—4倍,2.7—4倍。可酌情參考。

  三、種子精選與處理

  長城799、長城706、寬城1、寬10、先玉335等;中、晚熟的品種有承玉10、承玉19、承玉23、鐵研26、丹玉96、農大364、三北六等。各品種的生育特點,產量水平不同,生產上應因地制宜,選好用好。

  2、種子處理

  播前曬種有利于種子后熟及酶的活動,增強吸水能力,提高發芽勢和發芽率,提早出苗1—2天,提高發芽率12—28%。具體作法是:將種子薄薄地攤在地上,連續曬2—3天,每天翻動1—2次。注意不要直接曬在水泥場上。

  四、種植密度

  合理密植,是指按不同地區、品種、土、肥、水條件和田間管理水平,在單位面積上種植適當的株數,以充分利用光能、地力,從而獲得高產。承德縣玉米種植密度范圍一般為3800株/畝—4500株/畝。

  五、玉米的種植方式

  主要有均勻種植(等行距式)和不均勻種植(大小壟)兩種。

  1、等行距種植這種方式是行距相等,株距隨密度而定的形式。一般行距在45—50厘米。

  2、寬窄行種植也稱大小壟。一般大行距65—70厘米,小行距40—45厘米左右。

  3、玉米間作套種可充分利用當地光熱資源;更好地利用地力發揮不同作物的互利作用,可多種多收,減少自然災害影響。目前我縣間作套種的基本形式有:玉米、大豆間作;玉米、花生間作;玉米甘薯間作;麥田套種等。

  六、播種

  主要根據溫度、墑情和品種特性來確定。

  1、生產以耕層5—10厘米地溫度穩定在10—12℃時為播種適期;

  2、播種方式春玉米播種方式主要分為條播、點播兩種;

  3、接墑抗旱播種;

  4、深開溝淺覆土抗旱播種法;

  5、人工造墑座水播種。

  七、化控除草用甲草胺、乙草胺、乙莠滴等苗前噴霧或苗后處理

  八、田間管理

  田間管理,是按照玉米的生長發育規律,針對各生育時間的生育特點和對環境條件的要求,運用水肥管理措施,進行適當的促控,滿足玉米不同生育時期的要求,達到高產、低耗、高效益的目的。

  十、收獲與貯藏玉米成熟的外部相征,苞葉干枯松散,籽粒變硬,皮層光亮。籽粒與穗軸相接的斷面處出現黑色層,標志著玉米進入完熟期,是玉米收獲的適宜時期。收獲過早,影響產量和質量,且不易保存;收獲過晚,莖稈易折果穗觸地易霉爛。所以必須適時收獲。玉米籽粒含水量降至13—14%以下時,就可以入倉貯藏。高于14%時,呼吸旺盛,消耗嚴重,且易霉爛。

  玉米重大病蟲害防控技術方案 7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將循環經濟的發展理念貫穿于秸稈綜合利用領域,把推進秸稈綜合利用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培育農村經濟增長新產業相結合,以加快提升秸稈現有利用水平和實現廢棄秸稈資源化利用為重點,以技術創新為動力,以制度創新為保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盡快形成多途徑、多層次的秸稈綜合利用格局,提升秸稈綜合利用水平,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全縣草畜轉化快速發展,為爭創全省肉牛養殖大縣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建設原則

  (一)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加強政府對秸稈利用的政策引導,加大資金投入。充分調動企業和農民的積極性,形成以政策為導向、企業為載體、農民廣泛參與的秸稈綜合利用長效機制。

  (二)因地制宜,多元發展。根據秸稈的資源種類、分布特點和利用條件,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合理確定秸稈產業化利用領域,形成區域特色鮮明、布局合理、多元利用的秸稈綜合利用格局。

  (三)科技支撐,示范推廣。充分發揮科技支撐作用,努力提高秸稈綜合利用技術、裝備和工藝水平,著力解決秸稈綜合利用中的技術難題,加大青貯氨化技術、揉絲打捆的.示范推廣,通過示范引導,培育秸稈產業化發展的基礎。

  三、建設內容

  今年全縣玉米秸稈預計達到55萬噸,其中青貯35萬噸,剩余20萬噸。采取“政府引導、部門協作、發動群眾、集中打捆、登記造冊、分戶貯存、尋找出路,統一外調”的方式,由畜牧部門牽頭,除華嶺和隴山2鄉外,其它16個鄉鎮各自組建“玉米秸稈流動揉絲打捆服務隊”1個,畜牧中心組建2個,每個服務隊配備1套秸稈揉絲圓捆加工機組(9rc-1200型秸稈揉絲機1臺,9qyk-5252型青貯圓捆機1臺,9yb-5252型圓捆包膜機1臺)。各鄉鎮統一組織農戶出動勞力,集中利用90天時間,對青貯剩余的20萬噸玉米秸稈集中打捆,登記造冊,分戶貯存。

  四、效益分析

  根據秸稈揉絲圓捆加工機組的性能及全縣玉米秸稈量分析,每畝玉米產2噸秸稈,可打33捆(每捆60公斤),每捆銷售收入15元(每公斤0.25元),每畝收入500元(每噸250元),20萬噸可實現銷售收入5000萬元。秸稈揉絲打捆可節省建設青貯池的部分費用,減少環境污染,避免秸稈資源浪費。打好的草捆貯存簡易,取用方便,節省勞力。在打捆過程中造冊登記,方便外調。

  五、資金安排

  全縣18套秸稈揉絲圓捆加工機組及輔件輔料共需162萬元。每套揉絲圓捆加工機組7萬元(其中申請農機國補資金1.86萬元,縣財政補助資金1.14萬元,單位自籌4萬元),18套需126萬元;每套輔件輔料需資金2萬元,全部由單位自籌,18套需36萬元。各鄉鎮自籌資金6萬元務必于10月20日前交到畜牧中心,以便統一訂購加工機組及輔料輔件。

  六、時間安排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為了加強全縣玉米秸稈打捆利用,縣上成立由縣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畜牧、宣傳、財政、扶貧、農機、廣電、電力部門負責人和各鄉鎮鄉鎮長為成員的領導小組,負責組織、督導、協調、檢查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縣畜牧中心,畜牧中心主要負責人兼任辦公室主任,負責綜合協調、調度及業務指導。

  (二)明確工作職責。玉米秸稈打捆工作任務重、涉及面廣,各鄉鎮及相關部門要嚴格按照行政技術雙軌目標管理責任制,在縣領導小組的統一領導下,各司其職,各負其責,狠抓落實。各鄉鎮要按照縣上的統一要求,成立由鄉鎮長

  任組長,分管領導任副組長,駐村干部、鄉鎮獸醫站干部為成員的玉米秸稈打捆服務隊,實行領導包村、干部包戶責任制,堅持誰包戶誰負責到底的原則,做到任務到人、責任到人、獎罰到人。打捆地點要選擇在玉米種植較集中、接動力電較容易且地勢開闊的地方,全力組織農戶進行秸稈收割拉運、集中和草捆貯存以及造冊登記等工作。縣畜牧中心負責秸稈打捆的監督管理和技術指導,積極協調各成員單位,對秸稈集中區進行示范打捆,同時組建1支巡回技術服務隊,加強技術培訓,現場進行技術指導,確保打捆工作順利實施。財政部門要盡快落實補助資金。農機部門負責揉絲打捆機組的購置,配套落實農機具補貼資金。供電部門負責電力保障及用電安全。

  (三)強化宣傳引導。宣傳、廣電部門和各鄉鎮要調動各種宣傳力量,采取靈活多樣的宣傳形式,大力宣傳秸稈打捆利用的重大意義,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激發廣大農戶發展草畜產業的熱情。

  玉米重大病蟲害防控技術方案 8

  一、品種選擇:如:墨單4號、會單4號、廣玉2號等,并在種植前,將種子在陽光下暴曬1天,起到打破休眠期和殺菌作用。

  二、適時播種:以前茬收獲結束后第一次透雨時為始播期,一般在五月上旬開始播種,最遲在五月下旬播種結束。

  三、播種方法及密度:以寬窄行種植為好,大行距100厘米,小行距50厘米,株距23厘米,單株留苗,每畝4000株左右。

  四、合理施肥:畝施農家肥900公斤,磷肥25公斤,鉀肥8—10公斤,第一次追肥畝施尿素20公斤,結合定苗和第一次中耕除草進行;第二次追肥畝施尿素30公斤,結合第二次中耕除草培土進行。

  五、科學田間管理:及時防治各種病蟲害、鼠害,成熟后及時收獲。

  玉米重大病蟲害防控技術方案 9

  按照20xx年基層農技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和建設補助項目的總體要求,結合全縣玉米生產情況確保玉米主推品種和主推技術入戶率和到位率達到100%,促進玉米主導產業的發展,經縣級專家組和相關技術人員編制、修改、審定,特制定玉米主推技術實施方案。

  一、主推品種

  重點選擇抗性強,產量高,耐密性較好的優良品種。以丹玉86、冀單28、弘玉9號、安玉13、瑞豐8號為主。

  二、主推技術

  1、 實施“良壤、良機、良種、良制、良法”五良配套,把握“密植栽培”核心,主推“高產玉米良種、地膜覆蓋、“313”增密種植模式、2×2玉米間作馬鈴薯或玉米間作大豆種植模式、測土配方施肥、輔助授粉、綠色化控、病蟲草害綜合防治“八大技術”。

  2、一增四改,即:增加種植密度,每畝種植4000株左右;改平墑直播為起壟溝播種,改常規種植為標準化間套種,改常規施肥為測土配方氮磷鉀鋅肥并重施肥,夏播玉米改麥茬套中為深耕整地播種。

  3、間作套中,2×2玉米套馬鈴薯或玉米套豆,玉米套馬鈴薯播幅2米,行間距均50厘米,玉米株距30厘米,馬鈴薯穴距40厘米。玉米4400株、馬鈴薯3300棵。

  4、春播玉米規范蓋膜,播種前在冬耕基礎上開挖施肥溝,溝寬7—8寸,溝深6—7寸。粗大有機肥施于施肥溝的下層,化學肥料勻撒于有機肥上,蓋土做成低度瓦背型,將壟面土塊整細整平,春季雨水較少,應把握蓋膜時機做到足墑蓋膜,等待播種。蓋膜時四周用細土壓緊,膜面光潔,采光面達70%以上。

  5、實施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高密度栽培需要相應的增施肥料和科學平衡配方施肥的方法,以充分發揮品種的.增產潛力,依耐密品種的特性、需肥規律、土壤肥力、目標產量等制定施肥方案,確定施肥數量和施肥方法,做到因地、因時、因產施肥。

  根據縣土肥站田間取樣分析,高產創建示范區施肥量應保證氮20公斤、磷5公斤、鉀8公斤。結合今年我縣玉米生產實際,在施肥上應增氮、穩磷、增施鉀肥,補充鋅肥。

  基肥:畝施優質農家肥2500-3000公斤。在農家肥中加1.5公斤硫酸鋅混拌均勻一同施入。

  種肥:畝施硫酸鉀型復合肥(總養分含量45%)20公斤。隨播種施入,種肥隔離。

  追肥:在玉米大喇叭期追尿素35公斤。追肥深度10厘米,追肥后要復土。防止肥料損失。

  采用玉米專用肥(總養分含量51~53%)畝施40公斤。此外還需補施粒肥,在玉米抽雄后開花授粉前追施速效氮肥10公斤。

  6、綜防病蟲。以玉米螟,大小斑病、青枯病和紋枯病為防治重點,用頻振燈或生物防治玉米螟蟲,用低毒高效多菌靈和井崗霉素進行綜合防治,實現無化害生產。

  7、化控防倒。當田間玉米抽雄2—3%,畝用3 0毫升玉米健壯素兌水l5公斤,均勻不重復噴施,降低植株高度,防治玉米倒伏,促大穗,增粒重。

  玉米災情應變預案

  1.災害應對預案:

  ――土壤低溫應對預案:地溫低,播后長期播出苗種子霉爛即使出苗幼苗生長遲緩,對此應采取以下應對措施,

  (1)適時播種,根據玉米生理特點和氣候準確把握春玉米播種時間,我縣春播適時期在4月15日前后。夏播盡量提早播種。

  (2)適當淺播淺覆土。

  (3)因地制宜,根據不同地勢不同土壤類型科學安排播種順序。確保一次播種出全苗。

  (4)加強田間管理。

  一要及時查田補苗缺苗,缺苗較多的地塊要毀種早熟品種。缺苗不重的可就近留借苗或坐水移栽。

  二要及時間苗定苗,當玉米長出3片葉時掉弱苗病。

  4.葉時定苗。對弱苗采取偏肥偏肥水管理,促進幼苗早生快發。

  ――旱災應對預案:選用抗旱品種,增施有機肥,實行土壤深松,應用地膜覆蓋栽培等措施,減輕干旱的影響。在嚴重干旱或玉米生長發育關鍵時期有條件的可采取噴灌溝灌等補水灌溉措施。

  ――澇災應變預案:玉米生長前期怕澇,淹水時間不能超過半天,生長后期對澇漬敏感性降低,但淹水時間不能超過一天,遇澇應及時排水。

  ――雹災應變預案:拔節期前遇雹災,應及時中耕,通氣增溫,并追施少量氮肥,亦可噴施葉面肥,促其恢復減少產量損失。拔節后遇雹災,應及時進行田間診斷,視災害程度酌情采取相應措施。

  ――雹災風災應變預案:小喇叭口期前遭遇大風,出現倒伏,可不采取措施靠植株自直能力恢復,不影響產量。小喇叭期后遭遇大風而出現倒伏應及時扶正,并淺培土,促進根系下扎,增強抗倒伏能力,恢復葉片自然分布狀態,降低產量損失。在高產田需采用化控技術適當降低株高,防止因密度過大植株過高發生倒伏或遇風倒伏。

  玉米重大病蟲害防控技術方案 10

  一、時間安排

  1、4月17日上午10:30在沿海高速如東丁堰出口集中

  2、11:30如東縣雷迪森大酒店用餐、午休

  3、下午13:40雷迪森大酒店門前集中前往項目點

  4、下午14:30揭牌儀式正式開始

  二、地點

  南通市如東縣雙甸鎮鎮東村綠野富硒玉米種植幫扶基地(室外)

  三、主席臺人員(8人)

  趙龍孫燕麗陶克中戴紀生申曉健

  南通市政府領導趙文斌如東縣政府領導

  四、議程

  主持:省人口計生委副巡視員、省計生協副會長申曉健

  1、如東縣領導致辭

  2、民建江蘇省委副主委陶克中講話

  3、省人口計生委副主任、省計生協副會長戴紀生宣讀項目批復

  4、如東縣綠野富硒玉米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馮志芳發言

  5、民建江蘇省委主委、省計生協會長趙龍、省人口計生委主任、省計生協常務副會長孫燕麗揭牌

  玉米重大病蟲害防控技術方案 11

  一、總體要求。

  1、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科技為支撐,大力推進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整合種業資源,增加種業投入,強化監管,確保玉米種子產業安全和質量安全。快速提升我市種業科技創新能力、企業競爭能力、供種保障能力和市場監管能力,建設規模化、標準化、機械化、集約化、信息化的制種玉米生產基地,加快市域產業結構調整進程,構建以產業為主導、企業為主體、基地為依托、產學研相結合、“育繁推一體化”的現代農作物種業體系,全面提升我市農作物種業生產能力和發展水平,

  2、基本思路。

  按照“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信息化”基地建設要求,以“做優基地、做強企業、做亮品牌、做精產業、做大市場、打造州市一體化種聯網”為抓手,以優勢基地、優勢企業、優勢科技資源、優勢項目和信息資源整合為重大措施,通過配套完善種子監管服務體系、種子質量檢測檢驗體系、全程機械化推進工程、種子加工能力提升工程、基地信息化示范工程和新品種培育創新工程,即“二大體系、四大工程”配套建設,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公司+村委會+農戶”的基地制種模式,全面實現市制種玉米基地機械化,制種玉米品種篩選與良種繁育技術集成應用、全程機械化關鍵技術集成示范、良種產業化與企業創新能力、公共監管服務與農業綜合信息水平顯著提高。

  通過采用“先試點試驗、積累經驗后推廣應用”的建設思路,構建大田玉米制種信息綜合服務平臺,加快物聯網在制種生產中的應用示范,提高玉米種子田生產精準化、智能化水平,打造州市一體玉米種聯網。同時,采取政府扶持、市場運作和依法管理相結合的方式,加快培育育繁推一體化的種子企業,努力形成知名品牌,擴大市場份額;并加快構建新型種業生產體系、研發體系、加工體系、儲備體系和營銷體系,持續改善制種環境秩序,努力將市建設成以“種業生產現代化、種子產品品牌化、種子交易便捷化、龍頭企業國際化、信息對接無縫化”為特征的全國一流制種基地,逐步實現由種業大市向種業強市轉變。

  3、基本原則。

  (1)堅持政府主導、企業與合作社主體的原則。

  政府要在種業總體規劃與布局、發展政策扶持、資金整合、行業整合、質量監管、市場秩序維護、搭建發展平臺和配套服務體系建設等方面發揮主導作用。種業龍頭企業和制種合作社要在產業轉型與升級、貫通種子產業鏈、市場營銷等方面發揮主體作用。

  (2)堅持因地制宜,注重與國家和自治區種業全局規劃相銜接的原則。

  項目實施要貫徹國務院有關種業發展的文件精神,并做好和《全國新增xx億斤糧食生產能力建設規劃》、《全國農作物種業發展規劃》、《全國農作物種子工程規劃》及地方重大規劃的有效銜接,合理確定基地規模、布局、建設內容和資金來源。

  (3)堅持以科技為支撐,強化技術集成創新的原則。

  以基地建設、種業發展為契機,充分集聚優勢科技創新資源,為科技資源充分釋放潛力、智力資源充分施展才華、技術紅利充分展現提供廣闊舞臺,特別是在良種繁育、生產技術、農機農藝結合、農技推廣、人才培養與專業培訓等領域,要更加注重發揮院校智力資源的重要作用。

  (4)堅持企業與合作社(基地)雙贏的原則。

  構建理順企業和合作社農民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規范做到優勢基地與優勢企業有機結合,發揮企業、合作社在促進農民增收、成果轉化與應用等方面的作用,實現企業和合作社雙贏,促進種子產業良性循環。

  (5)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根據我市優質土地資源和水資源較缺乏的現狀,基地建設要提高資源利用率、土地產出率和勞動生產率。基地建設規模、農田水利建設標準、灌溉制度、灌溉定額的確定及農田防護林建設都要嚴格服從國家和自治區有關規劃,確保基地可持續發展。

  二、發展目標。

  到20xx年,建成“四化”玉米種子制種基地15萬畝,力爭保證全國xx%以上玉米用種需求。企業、合作社與基地合作關系長期相對穩定,xx%的基地面積采用“企業+合作社(或制種村)+農戶”的生產模式,田間管理和收獲的綜合機械化率達到xx%以上,玉米種子生產與加工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種子加工質量達國標一級。初步實現玉米制種產田“信息服務網絡化、資源管理數字化”。打造州市一體玉米種聯網,促進種業信息對接無縫化,引領市乃至自治區農業信息化產業升級。

  1、通過項目實施,建立xx畝玉米新品種種質改良、創新試驗示范基地,篩選高產、耐密、多抗,適于機械化作業的玉米新品種xx——xx個。配套建設玉米原原種及原種繁育田xx畝,年生產原原種及原種zz噸,質量達國標一級。集成機械化精播保苗關鍵技術xx——xx項,適宜機械化生產的病蟲害防治技術xx——xx項;密植高產水肥調控技術xx——xx項;并形成玉米全程機械化制種技術所需的親本保純、有效隔離標準與生產技術等地方技術標準或規程xx——xx項。

  2、通過項目實施,企業玉米種子年銷售額達xx億元,純利潤達到xx萬元;三年累計銷售達xx億元以上,純利潤xx億元以上。企業種子生產加工能力達到7萬噸以上。種子質量指標高于國標xx的要求;種子包裝符合國標xx和農作物種子標簽符合xx的要求;種子的貯藏符合國標xx的規定。

  3、項目實施過程中,修訂完善標準化玉米種子生產技術規程,建立種子質量可追溯體系。大幅增加玉米制種監測信息網絡覆蓋范圍,智能化節水灌溉應用面積達到xx萬畝以上,實現農機作業質量監控與服務系統應用全覆蓋。

  4、通過項目實施,培育年銷售收入在xx億元以上的現代農作物玉米種業集團1家、年銷售收入億元以上的種子生產核心企業xx家。爭創玉米種子名牌xx——xx個。

  5、通過項目實施,每年培訓企業專門人才xx人次以上,培養企業育種人才xx——xx名;累計培訓專業技術人員和科技特派員xx名;建立玉米機械制種、種植、加工技術培訓體系,累計培訓農民xx萬人次,市、鄉、村技術人員xx人次。

  三、實施地點、建設內容及規模

  (一)實施地點:

  市各制種玉米生產鄉鎮、生產經營單位(含農業科技園區)

  (二)建設內容。

  1、種子執法監督體系:

  建設縣鄉兩級三類執法監測中心(站),監管范圍覆蓋全市。其中:建設縣級種子執法監測中心xx個,鄉鎮種子執法監測站xx個。

  2、種子檢驗檢測體系:

  購置各類儀器設備,完成檢測任務,達檢測標準。

  3、玉米制種全程機械化工程:

  在充分利用現有農機裝備的前提下,基地需要補充部分關鍵制種農機裝備。同時,建成xx個高標準種業專業合作社。

  4、種子加工能力提升工程:

  主要包括新建自動化果穗烘干線、籽粒加工生產線等。

  5、基地信息化管理示范工程:

  主要是種業執法信息平臺和玉米種子市場管理平臺。

  6、新品種培育創新工程:

  主要是新品種引進和品種的對比篩選試驗示范、推廣,新品種審定及玉米制種基地建設等。

  (三)規模:

  三年規劃期內,20xx年市雜交玉米制種基地面積發展到xx萬畝,20xx年發展到xx萬畝,20xx年基地面積發展到xx萬畝。

  四、投資概算及籌措。

  1、投資估算。

  規劃總投資xx萬元,其中:

  (1)種子執法監測體系投資xx萬元。

  (2)種子檢驗檢測體系投資xx萬元,主要是購置各類儀器設備xx臺(套)。

  (3)制種全程機械化推進工程投資xx萬元,主要包括玉米制種全程機械化成套設備的購置補貼。

  (4)種子加工能力升級工程投資xx萬元,主要包括建設自動化果穗烘干生產線、種子加工、包裝成套設備的購置補貼。(5)制種基地信息化示范工程投資xx萬元,主要用于建設統一執法信息平臺xx個,玉米種子市場平臺xx個。

  (6)新品種培育創新工程投資xx萬元,主要用于新品種的引進與對比篩選試驗示范、推廣、新品種審定及制種基地建設等。

  2、資金來源。

  規劃總投資xx萬元,其中,中央投資xx萬元,占總投資的xx%;地方配套投資xx萬元,占總投資的xx%;自籌資金xx萬元,占總投資的xx%。

  3、年度投資安排。

  規劃總投資xx萬元,分xx年實施。20xx年投資xx萬元,其中中央資金xx萬元,地方配套xx萬元,企業和合作社自籌xx萬元;20xx年投資xx萬元,其中中央資金xx萬元,地方配套xx萬元,企業和合作社自籌xx萬元;20xx年投資3724萬元,其中中央資金xx萬元,地方配套xx萬元,企業和合作社自籌xx萬元。

  五、主要措施。

  1、加強組織領導和項目管理。

  成立由市長任組長、副市長任副組長,市科技局、發改委、財政局、農業局、水利局、農機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種子管理站等相關單位主要負責同志任成員的“市國家級雜交玉米種子生產基地建設項目工作協調領導小組”,主要負責項目的協調和管理,解決項目實施中的重大困難與問題,并對項目進行宏觀指導。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市農業局,辦公室主任由市農業局局長兼任。負責項目的組織、協調、服務、監督、管理和實施等工作。

  項目建設實行目標管理責任制,層層分解各項工作任務,促進相關部門責任制的落實,確保項目目標的如期實現。為保證本項目的順利實施,聘請了州玉米專家為項目首席專家、項目涉及單位專家級業務骨干組成的技術小組。同時,聘請領域知名的區內外技術、經濟、管理專家組建成綜合性的專家顧問組,負責對項目的具體實施方案進行評議和審定,技術指導與技術咨詢,為提高項目整體技術創新水平發揮其技術保障作用。

  2、強化政策引導,創優基地(發展)環境,加大扶持力度。

  項目實施期間市財政每年安排xx——xx萬元專項資金用于支持種業發展。對連片種植達標的鄉鎮或企業實行以獎代補。其中,對建立萬畝以上、xx畝以上或xx畝以上制種基地的以鄉鎮為單位,對每個基地分別補助xx——xx萬元、xx——xx萬元和xx——xx萬元。對企業建立萬畝以上制種基地的補助xx——xx萬元;建立xx畝以上制種基地的補助xx——xx萬元,建立3000畝以上制種基地的補助xx——xx萬元。建立制種機械補貼制度,對在市擴大制種基地的企業,其所購大型先進制種機械,如玉米果穗烘干系統、玉米抽雄機等,根據所購設備金額,每臺補貼xx——xx萬元。

  實施種子企業稅收優惠政策。開展玉米種子保險試點,提高種企的抗風險能力。開通種子出疆鐵路運輸綠色通道,安排玉米種子出疆鐵路專項計劃,出臺企業種子外運補貼政策,保障種子外運通暢。項目實施期間,經到市種子管理站申報備案,通過品種審定的國審玉米品種每個獎勵xx萬元,通過自治區審定的品種每個獎勵xx萬元。對達到農業部頒發“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標準的.,經驗收通過補助xx萬元。

  3、依法推進土地流轉,促進土地規模化。

  (1)健全土地流轉機制,科學規劃種植生產優勢區域布局,推動種子企業通過土地流轉、制種合作社聯合等方式,建立集中穩定的規模化、機械化的種子生產基地。

  (2)扶持企業建立自有基地。鼓勵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加快土地流轉,建立自主制種基地,引導企業加大對基地的管理力度,提升制種組織化管理。

  (3)建立制種專業合作社。建立完善“公司+制種專業合作社+制種農戶”的玉米制種模式。

  4、加強檢驗檢測和執法兩大體系建設,提高種子質量監督和管理服務能力。

  通過體系建設,強化了服務手段,提高了種子管理隊伍的整體素質,增強了種子質量監督管理能力和種子管理水平,為種子管理工作有效開展提供了保障,明顯提升農業部門行政執法效能和服務水平。

  5、推動農機農藝結合,促進基地機械化。

  (1)強化生產機械推廣應用,加大適宜規模化生產的深松耕、精量播種、機械去雄、病蟲害綜合防控、機械化收獲、加工等玉米種子生產機械的推廣應用,尤其是對玉米去雄、收獲剝皮機等急需農機的推廣,解決農村勞動力嚴重不足的問題。

  (2)扶持建立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購置大型制種機械,充分融合農業技術,實現機械化連片作業。

  6、完善管理體系,落實各項制度,強化制種全程管理,促進基地關系穩定。

  (1)嚴把企業準入關,扶持優勢企業,鼓勵引導企業通過入股、重組、兼并、收購等方式,大幅度壓縮企業數量,嚴格落實基地準入制度,對個別惡意違反合同的制種基地,可取消其制種資格。

  (2)抓好基地落實關。管好制種企業與合作社、村委會或制種戶簽訂制種合同,充分發揮縣鄉兩級組織協調作用,自上而下指導村委會或合作社統籌劃定區域范圍,做到一村1企1品種,鼓勵基地村與實力強的大企業簽訂長期制種合同,建立穩定的合作關系。

  (3)堅持種子質量監督檢驗制度。種子管理部門狠抓種子質量的監督檢查,在種子生產的重點階段,全方位開展質量檢查和抽檢工作,解決隔離區域不達標及去雄不徹底等問題。抓好生產品種真實性堅持,解決無證生產和套牌侵權問題。

  (4)實行種子生產基地植物檢疫制度,防止危險性病、蟲的傳播蔓延,保護種子生產基地和農業生產安全。根據《種子法》和《植物檢疫條例》規定,實行親本復檢和產地檢疫,加大重大病蟲害的預防控制力度,玉米制種產地檢疫率達100%。

  (5)加強基地和市場監管,建立農業、種子、法院、工商、公安等部門聯打聯防機制。加強基地巡回檢查和市場專項整頓,逐步解決搶購套購種子問題,確保種子質量安全。

  (6)督促企業做好種子收購兌付工作、打擊搶購套購種子行為。

  7、引導整合投資,加強生產要素整合,促進基地集約化。

  將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業綜合開發、種子工程、高效節水灌溉等項目資金這向國家級雜交玉米制種基地傾斜。整合土地資源、生產技術、制種服務專業合作社及項目資金等生產要素,推進優質土地資源向有品種、有實力和有信譽的優勢種子企業流轉;強化節水滴灌、精準施肥、精量播種等技術及種子加工工藝的整合,提高水肥資源利用,節約生產成本,提高種子質量;提高制種的組織化程度,實行統一耕作、統一播種、統一防治病蟲害、統一技術指導和統一收獲“五統一”,提高基地建設標準和資金使用效益。

  8、推廣標準化種子生產技術,做好玉米制種技術集成研究與推廣服務。

  重點進一步修訂完善玉米種子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通過現場指導、樣板田、舉辦講座、建立“公司+科研院所+農戶”的產業服務體系以及現場觀摩學習等多種方式推廣精量播種、測土配方施肥、高效節水、統防統治、機械去雄、聯合收獲及種子加工等農機農藝集成配套技術,提高種子生產的單位面積產量和質量。

  9、加強種業人才培養,強化制種相關法律法規及玉米制種技術培訓,確保項目順利實施。

  選派有較高水平的經營管理人員進行深造,引進國內外高層次種業科技人才,打造和培育視野開闊、業務精湛、理念先進、經驗豐富的企業家隊伍和種業科技創新團隊。

  加快推廣先進集成技術,系統強化對制種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機合作社以及制種大戶作業手的農機培訓,鍛造一支技能嫻熟的制種全程機械化作業隊伍;提高農機農藝結合水平,對制種操作人員進行農機農藝新技術綜合配套培訓;對種子加工作業工人進行崗位培訓,強化安全意識與質量意識;對種子經銷商、種子經營人員進行培訓,增強其守法意識,杜絕假種子、假農資的銷售,確保種子達到農戶“最后一公里”的質量安全。通過多角度、多層次、多內容的培訓,進一步提高我市從事種子檢驗、生產、加工貯藏及經營工作人員的業務技能。

  10、推進種子加工技術裝備升級,保障種子質量。

  米種子加工配套設施建設,鼓勵和扶持企業改造現有或購置先進適用的加工設備,引進自動化果穗烘干線、種子加工成套設備、建設高標準曬場,加快建設和完善現代化種子加工中心和配送體系,服務水平,為國家級雜交玉米種子生產基地建設提供有力的技術裝備支撐。

  11、圍繞項建立項目考核機制,加強考核驗收。

  圍繞項目實施制定項目管理、制種基地管理、項目考核驗收等多項制度,強化績效考評,對項目實施情況及應用成效組織評比,按照技術考核要求和項目目標管理考核內容進行督查,根據項目任務進度每年深入項目區檢查項目執行情況不少于2次,將項目績效與技術人員工資待遇等有效掛鉤,獎優罰劣,確保項目建設的穩定、高效運行。

  12、多渠道開展技術交流,鞏固加深院企合作,增強基地創新能力。

  鞏固和拓展與各科研院所種子研發力量的交流合作,建立教學、科研與實踐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機制,支持科研單位在企業建立產學研基地,推動科研院所與企業協同創新。支持種子企業整合種業資源,優化配置,著力打造帶動作用大、育種能力強、生產加工先進、經營管理規范、營銷網絡健全、技術服務到位的“育繁推一體化”現代農作物種業集團。

  13、建立州市一體玉米種聯網,提升玉米種子信息化水平

  (1)實現示范區域內玉米種田生產監測信息網絡全覆蓋,完成示范區農情監測及農情遙感監測點建設;建設智能化生產、智能節水灌溉示范區和良種繁育信息管理示范基地;開展種子質量追溯、農機作業質量監控與服務和農資監管信息化技術應用示范縣市建設。

  (2)以12316平臺為基礎,集成現有信息資源和各類專業服務系統,構建玉米種子田物聯網綜合服務平臺,為農情監測、生產決策、糧棉產品質量安全管理、農機調度、監測預警等生產活動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務;同時,開展生產經營主體物聯網示范點建設。

  (3)制定玉米種田信息化建設規范和標準等,探索創建物聯網在玉米種子生產上的技術應用模式和機制。

  14、積極開展品牌宣傳,塑造市玉米種子品牌。

  市政府和相關部門,通過電視、廣播、網絡、報紙等多種媒體,采取新聞報道、典型宣傳、專題采訪等形式,宣傳制種玉米基地建設的重要性和取得的成效。充分利用“種交會”和種子交易平臺,積極組織申報注冊“玉米種子”全國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樹立市玉米種子品牌,提高在國內外市場的知名度,促進種業快速健康發展。

  六、進度安排。

  1、20xx年:

  做好項目區規劃,建立組織,明確職責,進行人員分工。制定、完善實施方案,建立健全相關制度和考核細則。通過多種途徑加大宣傳力度,編寫發放各類技術技術資料,開展技術培訓。落實xx萬畝基地面積,完成配套建設,開展全程技術指導和管理工作。

  2、20xx年:

  落實xx萬畝基地面積,完成配套建設。推廣標準化種子生產、加工集成技術,開展全程技術指導和管理工作。進行技術培訓,關鍵生產環節組織現場觀摩、田間巡診、技術交流等活動。以數據、文字、影像資料的形式做好記錄,形成項目技術檔案。

  3、20xx年:

  落實xx萬畝基地面積,完成配套建設。推廣標準化種子生產、加工集成技術,開展全程技術指導和管理工作。做好項目總結驗收。

  七、項目預期效益。

  1、經濟效益。

  (1)項目實施后,建立xx萬畝全程機械化玉米良種擴繁田,其中核心制種田xx萬畝,標準制種田xx萬畝,平均畝產達xx公斤以上,年繁殖各類優質玉米雜交種xx萬噸,帶動制種農戶xx戶,其中制種大戶xx戶,實現畝節本增效xx%以上。

  (2)農民制種畝均純收入達xx元以上,xx萬畝制種田純收入達xx萬元。

  (3)帶動市玉米種業實現總產值達到xx億元以上;玉米種子產業輻射帶動市農作物種子交易額達到xx億元以上;制種企業輻射帶動產值xx億元以上。

  2、社會及生態效益。

  通過該項目的實施,完善了種子生產、加工、監管等配套建設,對玉米種子生產、加工等多項先進前沿技術進行集成推廣,形成標準化玉米制種生產技術標準,建成“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信息化”的國家級雜交玉米種子生產基地,為地區乃至全疆玉米種子生產提供技術支撐,推動州、全疆制種玉米基地建設和產業發展,實現農民增產增收,進一步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通過基地建設,培育一批優勢種子企業,形成知名品牌,擴大市場份額。將市建成全國一流制種基地和種子交易的對外窗口,逐步實現由種業大市向種業強市轉變。

  項目實施過程中,通過良種加工環節可為社會提供至少長期xx個,短期(xx個月以上的季節性農民工)xx人以上的就業崗位,大大緩解了勞動力季節性緊張的矛盾。大規模、多層次的培訓,提高了項目區技術人員、農戶及相關人員的整體科技素質。項目區采用節水滴灌、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控、機械去雄、種子加工等多項技術為一體的綜合配套技術,實現了節水節肥節藥、降低勞動力、降低田間管理成本,減輕環境污染,提高種子產量和品質,增加農民的收益,對節水農業、現代農業、高效農業及綠色農業的發展起到較強的示范帶動作用,保證了項目區生態、資源以及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玉米重大病蟲害防控技術方案】相關文章:

玉米重大病蟲害防控技術方案08-02

糧食作物重大病蟲害防控技術方案(精選12篇)08-12

防控技術方案08-19

醫療重大疫情防控實施方案(通用5篇)08-03

托幼機構新冠肺炎防控技術方案09-03

學校疫情防控技術方案(通用5篇)10-02

常態化疫情防控技術方案(精選6篇)07-21

視力防控方案04-07

縣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工作總結 -總結08-06